奇秀庐山

雨中漫步

<h3><font color="#ff8a00"><b>文/图:雨中漫步</b></font></h3> <h3>庐山又名匡山、匡庐,是中华十大名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br>2017年初夏,经过几天的攻略准备,一次说走就走的庐山之旅由此开始。</h3> <h3><br></h3><h3>乘火车在九江站下车,再由九江汽车总站乘流水班车,约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牯岭街。</h3> <h3><br></h3><h3>牯岭镇是一座桃园仙境般的高山小城,它位于庐山的中心,三面环山,一面临谷,海拔1164米,方圆46.6km。夏季平均温度22.6度,冬暖夏凉,是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h3> <h3><br></h3><h3>牯岭镇以牯牛岭为界分为东西两谷,地势平坦,峰峦葱珑,近千幢风格各异的各国别墅依山就势而筑,点缀在万绿丛中,是国内少有的高山建筑群,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h3> <h3><br></h3><h3>牯岭原名牯牛岭,因岭形如一头牯牛而得名。位于街心花园的牯牛雕塑是牯岭镇的标志。</h3> <h3><br></h3><h3>牯岭镇是庐山风景名胜区的游览中心,游客去庐山旅游一般都选择在牯岭镇住宿。这是作者下榻的牯岭客栈。</h3> <h3><br></h3><h3>牯岭大街是这里的主要街道,有穿行期间的景区观光车和城市公交。从这里步行或乘车可到达庐山所有景点。</h3> <h3><br></h3><h3>牯岭镇有完备的服务接待设施,住宿、餐饮、银行、购物超市,设施齐全,价格也不算贵。如果不是节假日,很容易找到满意的酒店,从数十元的集体客栈,到一二百元的标间、数千元的名人别墅应有尽有。</h3> <h3><br></h3><h3>庐山因为电影《庐山恋》而多了几分动人的情愫。这座由”庐山恋”命名的电影院,是由一座教堂改建的,位于牯岭街东南部,从1980年7月首映以来,从早到晚只放影《庐山恋》一部电影,堪称世界之最,2002年12月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h3> <h3><br></h3><h3>含鄱口是庐山很著名的一个景点,据说当年毛泽东每次来庐山一定要来这个地方看看,他在庐山拍的为数不多的照片中,有三张以上都是以含鄱口为背景的。</h3> <h3><br></h3><h3>含鄱口海拔1286米,因含鄱岭和对面的汉阳峰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壑口,大有一口吸进山麓鄱阳湖水之势,故得名。</h3> <h3><br></h3><h3>含鄱口对面为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北面为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为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湖光山色,相互比美。</h3> <h3><br></h3><h3>站在含鄱亭上,北可望五老峰,东可鸟瞰鄱阳湖,南可眺望大汉阳峰,西可观庐山植物园,为旅游摄影之佳处。<br></h3> <h3><br></h3><h3>含鄱口的美景让人顿时产生留影的冲动。支撑好三脚架,设定十秒的自拍速度,足够跑到预定的位置,一张自拍照就这样完成了。(自拍)</h3> <h3><br></h3><h3>从含鄱口沿石阶而下,步行数百米来到庐山植物园。它是中国最早的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毛泽东主席1961年视察植物园时,曾在此小憩留影。</h3> <h3><br></h3><h3>通往三叠泉的路陡峭难行,要深入数百米的谷底才能看到三叠泉,来回需要三、四个小时,攀登2600多级石阶,令有的人望而却步。但在“不到三叠泉,不是庐山客”警句的感召下,我还是坚持了下来。</h3> <h3><br></h3><h3>体力不支或是出手大方的游客会选择坐轿的方式。一般即使单趟也要花费五、六百元。</h3> <h3><br></h3><h3>自古以来三叠泉瀑布被称为“庐山第一奇观,”素有“匡庐瀑布,首推三叠”之说。它位于五老峰北,九叠屏南,南宋绍熙辛亥年间为樵夫见而传之于世。该泉水自大月山经五老峰崖口流出,分三级跌下,故名“三叠泉”。</h3> <h3><br></h3><h3>三叠泉瀑布落差为209米。一级“缀者如族,挂者如帘;二级“飘者如雪,迷者如雾;三级“玉龙走潭,洪流倾泻”,真可谓是“气势磅礴折三叠,四季佳景各千秋”。</h3> <h3><br></h3><h3>站在三叠泉下,仰望飞瀑,宛如苍天有一破洞,水从天洞直泄而下,似脱缰野马,跌岩奔腾,带起散株细雾,直冲而下,水流湍急,转眼飞逝,声震八方。此时不由得让人想起唐代李白的著名诗篇:《望庐山瀑布》</h3><div>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br></div><div>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div> <h3><br></h3><h3>古寺云:“九叠屏风三叠水,更无诗句可形容”。1996年,庐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时,首席专家桑塞尔博士在欣赏三叠泉奇秀景色后,由衷赞叹“这是我所见到的世界上最美的景观之一。”(自拍)</h3> <h3><br></h3><h3>芦林湖</h3><h3>芦林大桥高30米,桥坝一体,拦水成湖,湖水如镜,似发光的碧玉镶嵌在林荫秀谷之中。在二三百万年前,庐山处于第四纪冰期,芦林湖就是一个典型的冰窖,是当年庐山最大的囤积冰雪的谷地。</h3><h3>1954年在此筑坝蓄水,于是高峡出平湖,青山绿水,山色倒影,相映成趣,为庐山一著名胜景。毛泽东当年曾多次于湖中击水畅游。</h3> <h3><br></h3><h3>在芦林湖东侧不远的地方就是毛泽东别墅,被称为“卢林一号”。现在已改为庐山博物馆。(自拍)</h3> <h3><br></h3><h3>毛泽东1959年上庐山开会,下榻美庐别墅。会后,有关部门领导认为,应该在庐山专门为毛泽东盖一栋别墅。1960年在芦林湖畔为毛泽东新建了别墅,命名为“芦林一号”。</h3><h3>1961年7月,毛泽东上了庐山,因别墅刚竣工,墙体未干透,毛泽东只是白天在芦林一号开会、办公,住宿还是在美庐别墅。</h3><h3>1970年8月,毛泽东再上庐山,仍然是白天在芦林一号开会、看文件,从未在芦林一号住过一晚。据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一直不喜欢卢林一号,晚上还是会去美庐别墅。</h3> <h3><br></h3><h3>目前庐山博物馆展出的内容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庐山》、《名人与庐山》、《五百罗汉图》、《庐山老照片》、《庐山世界文化景观》、《庐山别墅文物展》、《庐山地质演化史》等。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清代画家许从龙历时六年绘制的《五百罗汉图》、血书《华严经》和水晶佛珠,为镇馆之宝。</h3> <h3><br></h3><h3>1961年和1970年庐山会议期间,毛泽东曾在这里工作、休息。室内陈列均为当年使用的原物。</h3> <h3><br></h3><h3>庐山会议旧址</h3><h3>这里原是蒋介石在庐山创办军官训练团的三大建筑之一,于1937年落成,名庐山大礼堂。解放后改名为“人民剧院”,外观壮观,内饰豪华。</h3> <h3><br></h3><h3>解放后,中共先后在这里召开了三次重要会议,即1959年中共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中共九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同志主持了这三次会议。图为位于二楼的会议会场。</h3> <h3><br></h3><h3>这里原来是“庐山三大建筑”的原庐山图书馆,落成于1934年,为三栋连体宫殿式建筑,馆址由蒋介石亲自选定。因这里曾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而永垂史册。</h3> <h3><br></h3><h3>建国后,政府在牯岭镇新建了图书馆,原庐山图书馆几经变迁,于2009年正式改名为“庐山抗战博物馆”。以“国共合作在庐山”、“国民政府夏都”、“庐山图书馆专题”为主要内容,真实在现了在庐山第二次国共合作、庐山谈话会、庐山抗战这段在中国近现代占有重要位置的历史。</h3> <h3><br></h3><h3>1937年7月17日,在庐山图书馆召开的“庐山谈话会”上,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抗战宣言》,被毛泽东称为“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受到了我们和全国同胞的欢迎。”</h3><h3>1938年5月,宋美龄还在这里召开了“战时妇女工作座谈会”,中共代表邓颖超、孟庆树等出席会议,并作了报告。</h3> <h3><br></h3><h3>1938年7月至1939年4月,江西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卫庐山重任,被日军包围,成为孤岛,三千官兵以血肉之躯保卫庐山,与日寇决一死战。孤军浴血奋战近九个月,重创日军的事迹在《中央日报》披露后,在全国引起极大影响。时任江西省保安处副处长的蒋经国少将,亲率几名警卫,化妆冒死潜上庐山慰问保安部队官兵。</h3><h3>图为当年蒋经国在庐山慰问孤军时的卧室。</h3> <h3><br></h3><h3>庐山被誉为神州九大观日出地之一,来庐山能看到日出无疑是一件兴事。可是景区内的观光车7点以后才开始运营,赶不上看日出的时间。只好与同客栈的几个驴友合租一辆车,凌晨4点起床,5点前赶到观日出地点,选择有利地形,支撑好三脚架,等待那动人时刻的到来。</h3> <h3><br></h3><h3>当红红的太阳冉冉升起的那一刻,周边一片欢腾跳跃。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没有白费。</h3> <h3><br></h3><h3>这是最壮观的时刻,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红霞浸透。选择庐山松为画面前景,更能反映从庐山日出的特定环境。</h3> <h3><br></h3><h3>云雾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变换着色彩,升腾的云雾恰似万马奔腾,翻江倒海,令人陶醉。</h3> <h3><br></h3><h3>随着太阳的升高,整个天体慢慢的变换着色彩,红色渐渐退去,白云渐渐涌出来,远处的山脉也渐渐变得清晰起来。</h3> <h3><br></h3><h3>如琴湖因湖岸曲线玲珑,湖面酷似一把媚人的小提琴而得名。湖半边近靠花径园内,又叫“花径湖”。由于湖坐落在西谷,又称为“西湖”。</h3> <h3><br></h3><h3>有人说如琴湖很像九寨沟的镜海,倒影的湖水色彩也是那样的动人,美的让人窒息。</h3> <h3><br></h3><h3>如琴湖畔的花径公园,相传为唐代诗人白居易咏诗《大林寺桃花》的地方。白居易时任江州(今九江)司马,此地因诗而得名,故又称“白司马花径”。园内有景白亭、花径亭、白居易草堂、觅春园、湖心岛、孔雀馆等名胜景点。</h3> <h3><br></h3><h3>花径亭</h3><h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大林寺桃花》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于暮春到此一带游览时,见桃花盛开,有感而作。亭中“花径”二字,传为白居易手书。1931年客居山中的学者李拙翁,为保护古迹,募资建造此亭。</h3> <h3><br></h3><h3>花径园内的白居易草堂。</h3> <h3><br></h3><h3>天桥</h3><h3>位于锦绣谷深涧上方,两悬崖突兀对峙,恰似断桥。天桥临绝谷,绝谷之内,多峭壁峰壑,蔚为壮观。如遇谷底云海,银浪鄱滚,似蓬莱仙桥。<br></h3><h3>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朱兵败逃上庐山,慌不择路逃上悬崖,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危急时刻,突然天降金龙化作虹桥,朱兵马刚刚过桥,霹雳巨响,龙飞桥断,就此留下天桥奇观。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这一美好传说流传至今。</h3><h3>后人就势修筑一凌空巨石于深涧上游底部,游人或蹲或立于巨石前端,以远处悬崖为背景,利用视差可以拍得一张惊险的“天桥留影”。</h3> <h3><br></h3><h3>好运石</h3><h3>据说游人摸三下,可以分别带来官运、财运和桃花运。</h3> <h3><br></h3><h3>谈判台旧址</h3><h3>1946年7月至9月,美国总统特使、五星上将马歇尔曾八上庐山,为“调处”国共谈判,面见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这里就是当年马歇尔与蒋介石晤谈之处。</h3> <h3><br></h3><h3>来到吕洞宾修山而居的仙人洞,不由得想起毛主席“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著名诗句。</h3> <h3><br></h3><h3>仙人洞</h3><h3>系悬崖绝壁中的天生石洞,因其形如手,故又名佛手岩。洞高7米,深愈14米。内有一石制殿阁——纯阳殿。殿内立吕纯阳(洞宾)石雕像。洞深处,有两道泉水沿石而降,这便是《后汉书》记载的千年不竭的“一滴泉”洞。洞旁建有老君殿,内供奉太上老君李聃骑牛雕像。</h3> <h3><br></h3><h3>石松</h3><h3>堪称匡山一奇景。此处左侧峭壁巨石凌空而卧,似剑直插锦绣谷,又宛若一只大蟾蜍伸腿欲跃,人称“蟾蜍石”。石上有一株苍松,名为石松。石松凌空展开两条绿臂,作拥抱态。其枝枝针叶,密密层层,生机盎然;其根须裸露,却能迎风挺立,千百年不倒,为旅游摄影之佳处。</h3> <h3><br></h3><h3>御碑亭</h3><h3>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为纪念周颠而赐建的碑亭。历史上曾多次毁建和维修,1937年增建月台及四周护栏。</h3><h3>御碑亭为石构歇山顶方亭,坐北朝南,亭中立御制詹希原手书的《周颠仙人传》汉白玉碑,正面刻有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周颠仙人传》,是其与陈友谅爭战鄱阳湖后夺取天下的纪功表文。</h3> <h3><br></h3><h3>庐山电站大坝</h3> <h3><br></h3><h3>从电站大坝沿石阶曲径东行,一路密林蔽日,树干高耸挺拔,夏日人行其间颇感凉爽身轻。</h3> <h3><br></h3><h3>乌龙潭</h3><div>位于东谷山冲底头,两山夹峙,中为一线幽涧,树木交翠,绿荫掩映,潭水分五股从巨石缝隙中飞扬而下,短而有力,像是一把银锻的竖琴。这里曾是西游记水帘洞外景地。</div> <h3><br></h3><h3>黄龙潭</h3><div>位于古木掩映的峡谷间,一道溪涧穿绕垒垒大石惊涌窜流,至大裂石而下,银色瀑布泄落于暗绿色的深潭。潭上多彩色蝴蝶和水鸟,频舔雅趣。</div> <h3><br></h3><h3>三宝树</h3><h3>由黄龙潭沿石阶上行300米就是三宝树。在玉屏峰和天王峰之间,植有三株高大的古树,相传为晋僧诜所植,故称三宝树。</h3> <h3><br></h3><h3>三棵树中一棵银杏,两棵柳杉。银杏高30米,胸围5.46米,冠幅484平方米;两棵柳杉平行而立,一株高41米,另一株高39米,数围6米,冠幅达480平方米。这三棵树称得上是森林中的寿星和黄龙幽谷开发的见证人。</h3> <h3><br></h3><h3>黄龙寺</h3><h3>坐落于庐山玉屏峰麓,前对天王峰,后枕玉屏峰,西为赐金亭,下临大溪。相传早在晋代,释昙诜在此修持,并栽下2株婆娑宝树、一株银杏。黄龙寺系明代僧人释彻空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肇建。寺内建有观音堂、法堂、大寮、大雄宝殿等。</h3> <h3><br></h3><h3>石门涧</h3><h3>距离牯岭街4.8公里,以天池山与铁船峰二阙对峙,壁立千仞,俨然石门故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由此傍崖依松,登上峰顶,听天池万壑松涛,观石门涧悬瀑激流。</h3> <h3><br></h3><h3>悬索桥(自拍)</h3><h3>当地人又称“铁索桥”,该桥从牛头山和狮子山之间飞跨将军河,跨度105米,桥宽2.5米,距山涧底50米,可承重达500吨。人在桥上行走,如同行走在天际云端。桥面稍有动感,更增添了几分险中情趣 。</h3> <h3><br></h3><h3>铁船峰</h3><h3>耸立入云,似巨舰昂首,百丈悬崖,奇险无比。与之对应的石门峰秀丽挺拔,二峰相夹如门。宋朝大诗人苏东坡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绝句意境就是以铁船峰、天池峰等峰峦为背景的。</h3> <h3><br></h3><h3>龙首崖</h3><h3>是一处奇特的山岩,拔地千尺,形似两块巨石,一块直立,下临绝壑,深不见底;一块横卧其上,直插天池山腰,宛如苍龙昂首,飞舞天外。龙首崖下,深潭百丈,涧水雷鸣,怪石嶙峋,奇松倒悬,景色奇特壮观。真乃“天池之石斗其骨,拔地参天皆怒立”。立龙首崖上,看云雾、闻松涛、听山泉,动魄惊心,人称“奇绝”,在这里可观赏铁船峰全景。</h3> <h3><br></h3><h3>庐山松,也叫龙冠松,昂首挺立于山崖之上。</h3> <h3><br></h3><h3>大天池</h3><h3>又名“心愿池”。相传两千多年前,文株菩萨骑青狮从五台山而来。见山色俊美,唯缺秀水,便施法力,双手插石成池,名天池。池水终年不溢不竭,若池中有珍珠般水泡涌出,如山涧云升雾起。古人常以此现象来识别天气。</h3> <h3><br></h3><h3>雨中五老峰</h3><div>五老峰海拔1358米,苍崖磊磊,皱折叠叠,形成五大“花瓣”,似出水芙蓉,又如五位老人凝神沉思,故名。五老峰雄伟险峻,浩瀚神奇,为庐山诸峰之首。</div><div>五老峰中四峰最高;三峰最险,削壁千丈,悬崖绝壁上有一棵刚劲挺拔的迎客古松;一峰下怪石丛立,气象万千;二峰筑有“待晴亭”,还有“五老洞”、“万古云霄”石刻等。</div> <h3><br></h3><h3>位于二峰的“万古云霄”石刻。</h3> <h3><br></h3><h3>这是站在三峰峭壁上拍摄地绝壁劲松。</h3> <h3><br></h3><h3>四峰极顶。</h3> <h3><br></h3><h3>五峰在雨雾中变换莫测,时隐时现。</h3> <h3><br></h3><h3>通过后期制作的五老峰水墨写意山水摄影,或许比原图更有云雾山水的气势与意境。</h3> <h3><br></h3><h3>来到庐山,如果你只是为了看看山水那就错了,你在庐山面前依然是一个盲者。</h3><h3><br></h3><h3>庐山不仅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又是举世瞩目的政治、文化名山。现存16个国家,近千座名人别墅,或耸立在山峦峭壁,或隐现于密林竹海、泉边溪旁,这些建筑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构成风情万种的牯岭山城。无论如何都要去看看庐山的老房子,山上的每一栋老房子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你只有了解它,才会知道庐山为什么会是一座名山。</h3><h3><br></h3><h3>在霏霏细雨中,我独自穿行在写满沧桑的老房子中间,推开一栋栋老别墅的大门,仿佛是一次时空的穿越,回到二十世纪初的牯岭老街,在老别墅里寻找那定格的时光......</h3> <h3><br></h3><h3>在庐山现存的700栋别墅中,美庐别墅是游人必至的景点。它建于1903年,最早的主人是英国女传教士巴莉,1933年转给好友宋美龄,1933年夏蒋介石、宋美龄入住美庐。</h3><h3>1959年6月,毛泽东笑容满面地走进美庐,一进大门便大声说到:“蒋委员长,我来了!”毛泽东将马桶改为中国式蹲坑,将台阶和大门都做了改动,这是否寓意为“改换门庭”呢?</h3><h3>住进美庐的第二天,毛泽东就兴致勃勃地写下了著名的诗篇:《七律.登庐山》。因此,美庐又是中国唯一一栋住过国共最高领导人的别墅。</h3> <h3><br></h3><h3>283号基督教堂</h3><h3>位于中四路283号,原名“耶稣升天教堂”。1910年由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兴建。平面呈十字形,整个建筑较好地显示出哥特建筑的意蕴,简洁、明快、凝重。1959年中央会议期间,这里曾作为舞厅,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经常来这里参加活动。</h3> <h3><br></h3><h3>和园</h3><h3>为纪念“和平将军”张治中在此居住,特将此别墅取名为“和园”。周恩来总理评论说:“(张治中)这个人很复杂,又很简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是个爱国主义者。“</h3> <h3><br></h3><h3>307号军官别墅</h3><h3>位于中四路307号,原为国民党军官官邸,占地面积300平米。室内展示了主人生活、办公、娱乐的场景。</h3> <h3><br></h3><h3>310号赛珍珠别墅</h3><div>赛珍珠1892年6月出生于美国,出生三个月就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 。赛珍珠的父亲赛兆祥是个虔诚的传教士。1883年来到中国。于1897年在庐山购地建房,全家迁往庐山。有趣的是原被称为“赛兆祥别墅”,后来因赛珍珠名气太大,而被改称为“赛珍珠别墅”。</div><div>赛珍珠在中国生活了40年,她的中国情节已经根深蒂固。立志要把中国人写的与以往外国作者笔下的中国人完全不同。1938年她描写中国人淳朴内心世界的长篇小说《大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div><div>1936年赛珍珠举家返美后,因各种原因再未回到中国,直到1974年去世,这是她临终最大的遗憾。尼克松总统称赞她是“沟通东西文化的桥梁”。</div> <h3><br></h3><h3>280号老别墅酒吧</h3><h3>原叫何老厄德别墅,于1919年建成,石结构。195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曾为中央领导人用餐的场所。</h3> <h3><br></h3><h3><h3>邓小平同志旧居</h3>这座漂亮的286号别墅建于1903年,最早的主人为美国传教士科士奇南。后来曾是民国政府教育部驻庐山办事处。<br>1961年8月邓小平参加工作会议期间,与他的机要秘书卓琳及女儿邓楠住进这栋别墅,直到9月17号离开庐山,共待了二十多天。此后邓小平没有再上过庐山。<br>1970年庐山会议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也曾下榻此栋别墅。</h3> <h3><br></h3><h3></h3><h3>林彪别墅</h3>1970年8月林彪上庐山参加九届二中全会,住进了专门为他新建的别墅,没想到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入住。<br>林彪别墅为石构一层,建筑面积约500平米,具有浓郁的日本别墅风味,又低又矮,屋檐又宽又长,天然巨石、大树紧贴房屋,采光不好,但隐秘性很好。林彪怕光、怕风、怕响,这正好适应了他的这些性格。<br>据说林彪对别墅非常满意。把门一关,厚重的窗帘一拉,整天在内廊里踱来踱去,小楼从早到晚异常的平静。但真的平静吗?这次庐山会议的风暴即将由这里掀起。<br>据说当年在别墅右侧的巨石上曾长出一棵松树,在林彪摔死的那年,那颗松树也莫名奇妙地枯死了。至今这栋别墅庭院深深,游人很少涉足,尤显冷清。 <h3><br></h3><h3></h3><h3>汪精卫别墅<br></h3>这栋别墅是德国女传教士艾斯瓦尔特1897年所建,汪精卫于1932年购买,1946年被国民政府作为汉奸财产予以没收,归属励志社。<h3></h3><h3>当年汪精卫住进别墅,深居简出,因与蒋介石争权夺利而败北,怨气很大。汪蒋虽然有矛盾,但在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上是一致的。</h3>1935——1936年汪氏别墅大门紧闭,他因被枪击出国治伤,1937年汪又住进别墅。西安事变后蒋迫于压力抗日决心已定,汪精卫于1938年公开叛国投敌,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政府,而汪精卫的这栋别墅也无奈地与耻辱联在了一起。<h3>1970年庐山会议期间,叶群在林彪已有单独别墅的情况下,依然安排在这栋与林彪别墅近在咫尺的别墅里,因为她是政治局委员,必须配备单独住处。</h3> <h3><br></h3><h3>仙岩旅馆</h3><h3>闻名遐迩的仙岩旅馆位于中五路14号,建于1904年,是一栋英国公寓式别墅。最早的主人是英国传教士都约翰。它因与诸多关乎中国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而永垂史册。</h3>仙岩旅馆在1926年底至1927年初,成为蒋介石分共反共、建立反革命政权的主要策划地之一。仅隔半年,仙岩旅馆又成为共产党武装起义第一枪的主要策划地之一,在这里召开了南昌起义的“中共庐山预备会”。<br>富有戏剧性的是十年后,这里又成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主要谈判地之一。<br>1946年7月这里又成为国共和谈的地点之一。和谈无果后,主要靠美国特殊马歇尔在庐山与南京之间传递双方意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歇尔八上庐山”。 <h3><br></h3><h3>李德立别墅</h3><h3>李德立,英国人,毕业于剑桥大学。1886年初,22岁的他来华传教,发现庐山这块避暑宝地,决意开发,经过10年波折,终于在1895年将庐山黄金地段长冲谷一带约4500亩土地以极低的价格租给李德立,租期居然长达999年。此后正式拉开了庐山大规模开发的序幕。</h3><div>1896年至1929年的33年间,李德立把握着庐山开发的大权,把一个荒无人烟的山巅变成一个别墅云集点山城。</div><div>1928年,李德立离开中国去了新西兰,1939年75岁的李德立在新西兰去世。离开中国前,他将别墅售给香港人李品求,1933年7月,别墅的主人又换成了孔祥熙。</div><div>1983年,李德立的孙女来到庐山,想为其祖父立碑,遭到婉拒。</div> <h3><br></h3><h3>紫园别墅</h3><h3>共有3栋,分别为中路16号、中四路6号、中四路8号,均为一层石木结构。1898年,丹麦人李阔、邱培两姐妹,在入口两侧建了两栋别墅。1933年,这两栋别墅转让给戴某,戴又将相连的91号购入,合并为一个庭院。后来戴某又在庭院种植紫藤,清香扑鼻,“紫园”名字由此得来。据说这里当年还是南京政府驻庐山办事处。1959年之后的庐山三次会议期间,此处为接待用房,曾用作部队组会议室。</h3> <h3><br></h3><h3>288号别墅</h3><h3>位于中四路7号,建于1902年,一层石木结构,建筑面积258平米。原房主属美国北长老会,1933年售予中国人段先生。1949年,解放军庐山疗养院接管使用至今。该别墅在庐山三次会议期间均为接待用房。</h3> <h3><br></h3><h3>297号别墅</h3><h3>位于中四路6号,1903年由鲁茨牧师兴建,因其对中国共产主义比较感兴趣,被许多人称为“红色主教”。白色恐怖时期,他曾三次营救周恩来脱险。抗战时期,他在汉口的家,成了国际友人接待站。</h3><h3>鲁茨每年夏季都会携带家人上庐山避暑,他多个子女都在这栋别墅出生。女儿弗朗西斯.鲁茨.哈顿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她创作的钢琴二重奏《庐山组曲》,灌制成CD光盘,向世界发行。</h3><h3>1990年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大将下榻此别墅,现为四室一厅疗养房。</h3> <h3><br></h3><h3>292号别墅</h3><h3>位于中四路5号,建于1899年,石混结构,公寓式建筑,建筑面积314平米。原房主为伦敦传教会。庐山会议期间为大会接待用房。</h3> <h3><br></h3><h3>295号别墅</h3><h3>位于中四路2号,建于1898年,建筑一层,三室一厅,建筑面积161平米,原房主为利特尔牧师。1964年因建筑老化,进行过一次修缮。1970年庐山会议期间,吴法宪曾下榻此处。</h3> <h3><br></h3><h3>293号别墅</h3><h3>位于中四路1号,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房主是伊恒夫人。该别墅1965年曾进行过一次修缮,面貌有较大改动。1970年庐山会议期间,邱会作下榻此处。</h3> <h3><br></h3><h3>291号别墅</h3><h3>建于1901年,建筑面积390平米。房主为伊恒夫人,后转售给英国乔治五世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驻九江领事馆庐山办事处。</h3>别墅具有典型的英式风格,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门处极具中国特色的宫殿式门廊。这在庐山近千栋别墅中极为少见,别墅主人这样做,不仅是 出于建筑风格的考虑,更是为了满足和宣泄趾高气扬的胜利者的心里需求。<br>1961年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第一次上庐山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住进这栋别墅。<div><br></div> <h3><br></h3><h3>张元济在庐山编校《四部丛刊》入住的别墅</h3><h3>张元济是中国著名出版家,1867年生于浙江海盐,清光绪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因参加维新运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后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毕生致力于文化出版事业。解放后任上海文史馆馆长、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1959年病逝。</h3><h3>1932年,张元济就是在这栋别墅里长达三个多月,潜心审阅校勘《四部丛刊》。张元济在庐山呕心沥血编校《四部丛刊》的感人壮举,将永垂庐山史册。</h3> <h3><br></h3><h3>“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的庐山像一位冰清玉洁,眉目如画的少女,但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又使她多了几分端庄优雅,淡雅脱俗。</h3><h3><br></h3><h3>雨后的庐山在夕阳下依然是那样的迷人,让人久久不愿离去。庐山需要看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三天的时间怎能够用。因为预定的日程到了,为了回程赶车,只能恋恋不舍地结束行程,乘着夕阳下山。</h3><h3><br></h3><h3>再见了庐山,再见了牯岭!您已深深的融入到我的心扉!</h3>

庐山

别墅

牯岭

毛泽东

三叠

五老峰

花径

庐山会议

赛珍珠

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