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一棵树(一)

张平贞

<h3>   好大一棵树(一)得到孙立柱,刘巨航,孙新娜等好友提供的图片,并有孙立柱提供文字说明,刘巨航为本篇的制作也给予了厚爱,寄来很多力作,并选其中之一部分补充在本篇中。在此一并感谢。</h3><h3> 好大一棵树共三篇,文字及图片均来自孙立柱主编的《新泰古树名木》一书。意在宣传家乡,提高保护古树名木意识,建设美丽家园。</h3> <p class="ql-block"> 孙立柱提供</p> <p class="ql-block">   在山东省新泰市石莱南山(白马山),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实为旅游之胜地,又因山中的白马寺(原名石城寺)院内三棵千年古树~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公孙树,鸭脚树,浦扇等)而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景点。</p><p class="ql-block"> 作家孙立柱赞美此景</p><p class="ql-block"> 银杏三千载,当在西周时。</p><p class="ql-block"> 圣人歇息地,文明始春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树名木是大自然和祖先遗留给后人的珍贵财富,它承载着中华文化,记载着历史变迁 ,素有“活化石”、“活文物"的美誉。保护好这些古树名木,就是保护了一座优良林木种源基因库,保护了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古银杏树共3株,据测定,三株银杏树都有2800余年。其中最古老的一株,树龄已有3000年。树高39米,胸围9.62米,树冠面积约 15亩 ,三棵银杏 ,树龄之长久 、胸 围之粗壮、树冠面积之大,都是世所罕见。被誉为银杏树王,为华夏之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赏秋石莱白马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留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叶又染白马山,</p><p class="ql-block"> 正是赏秋好时关。</p><p class="ql-block"> 登高当择重阳日,</p><p class="ql-block"> 释怀应约山水间。 </p><p class="ql-block"> 置心换情须着意,</p><p class="ql-block"> 欲揽胜景宜放眼。</p><p class="ql-block"> 山风蕴出空灵静,</p><p class="ql-block"> 钟鼓声里可听禅。</p><p class="ql-block"> 凡尘俗事知多少,</p><p class="ql-block"> 一经放下即神仙。</p><p class="ql-block"> 菊花酒里品秋美,</p><p class="ql-block"> 白马山上情满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5年中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立柱摄</p> <p class="ql-block"> 摄影:孙新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费思量、难相忘、白马寺前那片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深秋时节,用一片金黄覆盖着的石莱南山白马寺。愈彰显出历史的厚重和庄严,只是那一片金黄,不单是由朝晖或晚霞映成的,还有着寺前那历经千年沧桑的三棵银杏树的参与所构成,每到深秋,深深浅浅的金色在树冠上云集,秋风过后,黄叶纷飞,放眼望去,环树之域形成一如画境的耀眼金黄。</p><p class="ql-block"> 白马寺前的三棵银杏树,枝干巍峨,树形婆娑,自成等腰之态,形显鼎立之势,相互依托,不离不弃,在世间书写着沧海桑田、经天纬地的传奇故事。据史载,三棵银杏树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以近寺门一株优伟,树高36.7米,胸围9.62米,树冠面积达1.28亩,为世间罕见,被誉为“银杏树王”。</p><p class="ql-block"> 三棵银杏树在不同季节所展现的美各有所不同,尤以深秋叶黄时段最为特殊。即是在深秋的一天当中,无论是日出之时或日落之际,你都能看到银杏树所给予的不同之美,清晨时分,朝阳喷薄,阳光透过树枝叶缝裹携着薄薄的晨雾凝晰出美丽斑驳的光影,整个寺庙都被掩映在一片梦幻般的金黄之中。黄昏时刻,晚霞斜照,满眼的金黄与夕阳的余辉融为一体,身临其境,仿若走进金色的神话世界里。这种虚实之美同现于一瞬的奇观,唯有此刻体味最为上佳。</p><p class="ql-block"> 历经千年的三棵银杏树不仅有“银杏树王”的赞誉,更有被朝拜参禅者奉为“神树”的美称。三棵银杏树,饮玉露,吐芳蕊,听钟鼓,会禅意,千年如故,终成一律,树叶自成金片,树干已变金身,终生不吐一字,尽显佛家风姿,并自始至终与寺庙的僧侣和香客们共同书写着佛国和世间对金黄的诉求。同时三棵银杏树聚天地之灵气,集万物之精华,所彰显的稳定、和谐、向上的精神和为天地立心、为社稷立序的不朽大德情怀则永远植根在人们的心中而倍受膜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信不信由你,有的美从来不需要炫耀,因其圆满的恰如其分,又自然的刚刚正好,所以得到了永远的赞美。白马寺前的三棵银杏树即是如此。你看它们一直坚守在一起,历数着朝代的更替,俯看着社会的兴衰,循序着天地间的正律。在风雨摇曳中,坚守着最崇高的信念,展示着最通达的姿态。树王之美,莫过如是。</p><p class="ql-block"> 俯拾一片黄叶如捡起一片阳光,有温暖尉手直通心房。从金黄的叶脉里透视出内心的爱意与眷顾,在心状的形象中释放又聚拢着生命的坚贞与顽强。看着银杏树下休息的人们,想他们或许是在选择红尘之外的打坐,看他们手上抚弄着那一片片黄叶,像是翻阅着时光的经卷,此刻谁又能猜得着他参透了什么,省悟了什么,抑或还疑惑和纠结着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我也如是许,静坐在银杏树下,听风翻黄叶,看香客系红,好像也参透了一个机关,找到了一个归宿,悟出了一个自己。有如在了了不了之间,静静于不静之中看见了一个纯净空灵的自我之心。啊,黄叶可依,秋风可亲,不经意间我仿佛看到了那满地黄叶在向我微笑,顿感有大如意在心中荡漾。</p><p class="ql-block"> 站在三棵银杏树前,被这鼎立之势的特殊姿态所震撼且让人浮想联翩,树旁的寺庙几经沧桑世乱而毁坏殆尽,周围的林木亦因材用而更迭经轮,唯这三棵银杏树相立相拥而至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三棵银杏树问之无言,祈之无语,但它们的生存之道好象一直在向人世间展示着什么;也许涵有桃园三结义的理喻,又似乎藏有勾股定理的玄义,抑或还有三生圆满的昭示。在夕阳斜照中,面对着银杏树鼎立相拥的姿态和撒下的这一片金黄,在情不自禁举首致意时,内心陡起莫名的涌动,我不说前世有缘,也不诺来世再见,只想定格此刻的情景,把这一瞬永久珍藏在心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秋是一个一奇妙的季节,有人觉秋风寒,见枯叶飞,叹万物凋零不堪而伤怀。有人感秋风爽,看万叶染色,赞自然风华正如是好。同一景,而不同心境的人,自然悟到不同的深义与情致。</p><p class="ql-block"> 亍立在树下,呆呆地仰望着这三棵银杏树的伟姿,静静地感受着枝叶间的浮光掠影,并从光影变幻中凝目过滤出那一角蓝蓝的天、半朵白白的云。同时还看到了黄叶自由落地犹如仙女下凡之瞬美,悟到了叶树分离并非为残酷之诀别,而这种母爱式的不挽留是让子女去追求更多之自由。所有这些都似乎在不经意间,已经过双目或臆悟,把这一瞬融入了心里并定格凝固。哪怕斗转星移,哪怕沧海桑田,也抹不掉这铭心的记忆。而此时此刻的我则亦心无旁骛,全身心的沉浸在秋色里,独亨这深秋之静美。这是否就是 ‘天人合一’ 的真实写照呢。</p><p class="ql-block">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登高临风,举目四野,环顾八荒,此时置身白马山其巅的我尽显满眼的开阔。放眼望去,只见树连寺,寺连山,山连水,天地江河,秋色映衬,绚丽静雅,树树挂秋色,山山染金晖,水水映霞云。此境,可谓一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水一景致。草木知秋意,半点不由人,由此而孕化成的满目春影和秋魂,自是秋不醉人人自醉,而这天明、地净、叶黄、风清的相态更有让人滋生出忘却归去的流连与缠绵。</p><p class="ql-block"> 欣赏这满目金黄的秋,需要具备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四个条件,这或许需要些天赋,或还需要厚重的人生积淀,方可获得个中滋味,在洞见中窥玄心,在妙赏中见深情,大自然把这满地金黄赐给爱秋的人儿,让其慢慢品尝,慢慢醉,这是否就是在无意之中获得了人生圆满大自在呢。若是甚好。</p><p class="ql-block"> 三棵银杏树,神于天,圣于地,德于人。它们是万木中的楷模,它们是儒、释、道的化身,它们把天地间的万物生存之道和和谐之美展示的最圆满、最充分、最彻底、最淋沥尽致。它们理应受到万人敬仰,它们当然可万世不寂。纵观世间,超过千树龄的大有所在,但以鼎立相拥之态立世的却唯独此处,这是天意还是人事,不得而知。朋友们,到石莱南山白马寺去看看它们吧,抑或还有其它不一样的收获和感觉,特别是在深秋之际,你说昵。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7年7月三稿于成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片摘自向秋的日志,网易搏客</p><p class="ql-block"> 《金秋石莱》</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莱、白马山夕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留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崖上凭依石栏,目送小道牛羊哞咩归圈。眺望处,轻云缥缈,晚霞斑斓,一弯镜水平展展。四野静无声,唯见水面薄雾入村接炊烟。</p><p class="ql-block"> 抬头看,月上山巅,天宇秀黝蓝。有星星拥伴,宛如萤虫万千点,洒向水面,惹得银鳞光 闪 闪。乍 惊 起一两只水鸟,飞过对面芦获岸,没入杳然。</p><p class="ql-block"> 侧耳听,清风过处,树枝点赞,遂把花影摇零乱,使幽香飘散;恰又虫鸣唧唧,唱成天籁一片;更闻得寺中几声暮鼓,不知又布施了人间多少空灵的禅。</p><p class="ql-block"> 再望那水际深处,杨柳岸边,间有渔火明暗,想是在等待着主人归家眠。又见得一叶晚归的船儿,影影绰绰,唉乃韵悠远。这水天一色的傍晚,怎不叫人唏嘘流连。顾影自忖,用什么留住这绝妙的瞬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摘银杏果 :</p><p class="ql-block"> 每年结果可达1000左右,令人惊叹。</p><p class="ql-block">资料均出自孙立柱《千秋石莱》一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立柱提供</p> <p class="ql-block">   清朝宫守陈全国赞美银杏并立碑志铭</p><p class="ql-block"> 大树龙盘会鲁候,</p><p class="ql-block"> 烟去如盖笼浮丘。</p><p class="ql-block"> 形分瓣瓣莲花座, </p><p class="ql-block"> 质此层层螺髻头。</p><p class="ql-block"> 世载皇王已廿代,</p><p class="ql-block"> 人经仙释几分流。</p><p class="ql-block"> 看来今古皆成幻,</p><p class="ql-block"> 独子长生伴客游。</p> <p class="ql-block"> 孙立柱摄</p> <p class="ql-block"> 石莱、白马山遐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留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水相姻生紫烟;</p><p class="ql-block"> 万物有性说自然。</p><p class="ql-block"> 乱石堆有补天玉;</p><p class="ql-block"> 莱蒿摇出花万千。</p><p class="ql-block"> 寺守三棵银杏树;</p><p class="ql-block"> 白马一卧定禅山。</p><p class="ql-block"> 圣人造访频频至;</p><p class="ql-block"> 疑有玄黄藏其间。</p><p class="ql-block"> 凭推思想千万里;</p><p class="ql-block"> 不及举头三尺三。</p><p class="ql-block"> 谁说石莱并不美;</p><p class="ql-block"> 自有烟火到今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3年10月</p> <p class="ql-block"> 孙立柱摄</p> <p class="ql-block"> 古树护苍生:无名氏</p><p class="ql-block"> 御寒落叶为迎春,铁样俏技雪里伸。</p><p class="ql-block"> 茧挂丝绵防冷冻。鹰栖古树护苍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巨航摄</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叙古树,赞美古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斑驳的古树</p><p class="ql-block"> 历经风吹雨打</p><p class="ql-block"> 见证岁月的侵蚀</p><p class="ql-block"> 偌大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笑纳众人怀古的风姿</p><p class="ql-block"> 依然茂密的枝干述说着过往</p><p class="ql-block"> 千年的圣地千年的古树</p><p class="ql-block"> 遥遥守望</p><p class="ql-block"> 抚摸粗糙的躯体</p><p class="ql-block"> 腐朽的灵魂被掏空</p><p class="ql-block"> 无与伦比的生命传承</p><p class="ql-block"> 廷续的彗根</p><p class="ql-block"> 是眷顾还是留恋</p><p class="ql-block"> 疯长的思绪</p><p class="ql-block"> 追溯到远古</p><p class="ql-block"> 容颜在沧桑中老去</p><p class="ql-block"> 奇迹在复活中诞生</p><p class="ql-block"> 满树翠绿中</p><p class="ql-block"> 飘着白须的古人</p><p class="ql-block"> 附在树的经脉中</p><p class="ql-block"> 守着年轮</p><p class="ql-block"> 悠然打量</p><p class="ql-block"> 寻找安放灵魂的过客</p><p class="ql-block"> 洗尽铅华古树不古</p><p class="ql-block"> 老呵妈的经轮</p><p class="ql-block"> 为古树注入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一仍过客驻足观望</p> <p class="ql-block"> 孙立柱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莱、白马山上坐看云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留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马山上,坐看云起,</p><p class="ql-block">久藏在山中的那点往事,</p><p class="ql-block">眼见得被缭绕的薄雾交给白云收留后漫过天际。</p><p class="ql-block">还有深埋在心里的几多秘密,</p><p class="ql-block">亦被寺中的钟鼓木鱼敲打出了端倪。</p><p class="ql-block">敞开心扉,将有一种久违了的亲切包围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阳初照,坐看云起。</p><p class="ql-block">欲滴的露珠把青山瓦舍在草叶上托举。</p><p class="ql-block">随着渐开的晨雾朦胧,露出白马山的卓越身姿。</p><p class="ql-block">当看过三棵银杏树花开后,</p><p class="ql-block">方知山中的一切都有被云亲吻过的痕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看云起,带着全身心的投入和惬意。</p><p class="ql-block">其实、将身半趟半倚,更适合看云卷云起。</p><p class="ql-block">翘起二郎腿,口衔一芽草,更容易咀嚼对往事的回忆。</p><p class="ql-block">想人生,来时一无所知,去时一无所有,有多少事儿可期许。</p><p class="ql-block">云从不问路向,水径往低处去,贵为有数在心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看云起,云留下了什么?</p><p class="ql-block">忆往昔,女锅补天漏,伏羲制人烟,皆因紫气生此地。</p><p class="ql-block">曾记否,孔子寻经于斯,问鼎于云,得道法自然之隽理。</p><p class="ql-block">看来,云里藏真理,云里藏故事,云里藏天机。</p><p class="ql-block">古今多少事有几个不在云里、雾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看云起,云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是天地的袂衣?神仙的坐骑?</p><p class="ql-block">其实它就是承载人类无时不盼的吉祥和瑞气。</p><p class="ql-block">冬布雪,夏施雨,时刻把大自然的冷暖挂心里。</p><p class="ql-block">动与轻风为伍,静与日月相随。</p><p class="ql-block">上润三光,下抚黎民,直叫人们说感激、心相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看云起,云有情。</p><p class="ql-block">云立天地之中,上观天相,下察地理。</p><p class="ql-block">阅尽人间沧桑,惯看风月无际。</p><p class="ql-block">纵是浑天黑地,亦能拨云见日,净化自我,自成体系。</p><p class="ql-block">看吧,有云的地方就有祥瑞,有云的地方就有生机。</p><p class="ql-block">充盈天地间的云,当是我们须臾不能离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看云起,云有义。</p><p class="ql-block">离地三尺有神灵,云当在其里。</p><p class="ql-block">云一生化无形为有形,以有常应无常。</p><p class="ql-block">随风来雨去而无怨,伴四季更叠而无悔。</p><p class="ql-block">呈祥显瑞,以应万物,直达美好。</p><p class="ql-block">让天地间万事都可心,都如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坐看云起,感慨不已。</p><p class="ql-block">借问一声,云乡何处?云游哪里?</p><p class="ql-block">是了,白云恋紫气,自然有定律,想是漫天的祥云均由此处生发去。</p><p class="ql-block">不然为何各路神灵、帝王将相、先哲圣人不约而同到这里,</p><p class="ql-block">来找寻真情真义,真理真谛。</p><p class="ql-block">愿人心同云,呈祥瑞,聚紫气,化作真善美,</p><p class="ql-block">才当以不负凌云之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3年8月9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立柱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历史自然的宝贵遗产,也是林木资源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立柱摄</p> <p class="ql-block"> 石莱 白马山 银杏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 居 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石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在记忆的时空中,</p><p class="ql-block">以独有的姿态呈现。</p><p class="ql-block">见闻最美的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是村民劳作放空心灵的过程。</p><p class="ql-block">那些曾被忽略了的生活细节,</p><p class="ql-block">总是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用岁月沉淀的村落,</p><p class="ql-block">不知定格了多少人生。</p><p class="ql-block">在飘摇柔升的炊烟里,</p><p class="ql-block">永远弥漫着煎饼的味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季如幻的白马山,</p><p class="ql-block">像调色板炫美出多彩人的气息。</p><p class="ql-block">山中收藏的那些经典符号,</p><p class="ql-block">无不展示着石莱人智彗的奇迹。</p><p class="ql-block">当阅读回放那些精彩历史画面,</p><p class="ql-block">更多的是村民荷锄于田的身姿。</p><p class="ql-block">用永恒剪裁出的生活瞬间,</p><p class="ql-block">助生了多少乡间土产的轶事。</p><p class="ql-block">盘恒在生命支点上的沧桑身影,</p><p class="ql-block">自有悠然见南山的随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曾被无数参禅者抚摸过的三棵银杏树, </p><p class="ql-block">经历太多风雨的洗礼,</p><p class="ql-block">以最无私的姿态,</p><p class="ql-block">忠实的陪伴在白马寺旁。</p><p class="ql-block">用一生坚守的信念,</p><p class="ql-block">自编自演鲜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本能让时间珍惜在自己的年轮中</p><p class="ql-block">习惯将梦想放在云之上, </p><p class="ql-block">自觉把追求深埋在土壤里。</p><p class="ql-block">由此使那些由远及近的朦胧意境和意念情结,</p><p class="ql-block">永远清晰在石莱人的脑海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4年2月</p> <p class="ql-block"> 孙立柱摄</p> <p class="ql-block"> 石莱、白马山踏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留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马立山巅,</p><p class="ql-block"> 昂首向南鸣。</p><p class="ql-block"> 引来春风暖,</p><p class="ql-block"> 万物都发情。</p><p class="ql-block"> 绿满山野里,</p><p class="ql-block"> 花摇镜水中。 </p><p class="ql-block"> 露湿银杏蕊,</p><p class="ql-block"> 风和钟鼓声。</p><p class="ql-block"> 放眼白马山,</p><p class="ql-block"> 尽显祥瑞景。</p><p class="ql-block"> 惹得踏青人,</p><p class="ql-block"> 又发一春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5年3月</p> <p class="ql-block"> 孙立柱摄</p> <p class="ql-block"> 三棵银杏树来历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孙立柱</p><p class="ql-block"> 相传白马山附近有一山村,母子两人相依为命。虽然生活艰难,但母亲经常教育儿子要保护小树。有一天,儿子在山中拾柴,忽见天上下来一位仙人,并让孩子趴在自己背上,不许睁眼。孩子顿觉耳边生风,过了很长时间,停下了。孩子睁眼看时,原来到了东北大森林。仙人在此育有银杏树苗,并说: “这是银杏树,你只能拔三棵,回家栽植”。孩子回到白马山中,经仙人指点,把三棵银杏树苗栽上。仙人在空中吟唱: “此地三面环山,九个帽子、三个顶,三棵银杏胸中抱,以后建起大寺院,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哈哈.……” 在笑声中仙人不见了。据说这位天上的仙人是专门负责为寺院选址的,在全国各地选址栽树,先栽树,后建寺院。后来,此地建成寺院,银杏也一天天成长,最终长成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 孙新娜摄</p> <p class="ql-block"> “七搂八匝一媳妇”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孙立柱</p><p class="ql-block"> 相传旧时,有位先生路过白马寺,正赶上天下小雨,只好在银杏树下避雨。过了一会雨小了,先生好奇,仔细观察中间这棵银杏树。树干粗大,树冠茂密,遮天避日,就想法丈量一下树干到底多粗。由于没带工具,只得伸开双臂丈量。当时在南面树窝里有一媳妇正在避雨,先生就以媳妇为起点,量了七搂快到媳妇时,先生不好意思再去搂抱树干。看看媳妇没有走的意思,他只得用手匝,量了八匝到了媳妇跟前 。自言自语 道 : “七 搂八 匝一媳妇”。说来也巧,先生丈量时,不想树上有人看到,引起一阵嬉笑。自此,银杏树粗 “七搂八匝一媳妇”,便给流传开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刘巨航摄</p> <p class="ql-block"> 孔子乘凉的传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立柱</p><p class="ql-block"> 相传春秋战国时,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一日中午来到白马山之地,并在银杏树下乘凉,顿觉心情极为清爽,不由感叹道: “哎,这里山景好又凉快,真是个好地方”。后来,此地建了寺院,为感恩孔子之赞叹,凡寺里三百年以上的柏树,树尖都神奇的朝向西南曲阜孔林方向。</p> <p class="ql-block"> 孙新娜摄</p> <p class="ql-block"> 宋、沈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树被青藓,</p><p class="ql-block"> 蟠溪作卧龙。</p><p class="ql-block"> 穷冬不蔽日,</p><p class="ql-block"> 入夏却生风。</p><p class="ql-block"> 枝少禽难托,</p><p class="ql-block"> 根空蚁聚封。</p><p class="ql-block"> 幸为斤斧弃,</p><p class="ql-block"> 得老雪霜中。</p> <p class="ql-block"> 孙新娜摄</p> <p class="ql-block"> 踏莎行、重阳登白马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留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维九月,秋高气爽,白马山上人熙攘,谁家捧香听禅语,祈许平安福寿长。</p><p class="ql-block"> 登高望远,放飞梦想,长天白云任眼量,秋风吹尽凡尘事,菊花酒里话衷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4年9月</p> <p class="ql-block"> 刘巨航摄</p> <p class="ql-block"> 观石莱白马寺银杏树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留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赋闲,又来到石莱白马寺游览,</p><p class="ql-block">站在这被当地人敬为‘神树’的三棵银杏树前,</p><p class="ql-block">思绪涌动,陡生肃然。</p><p class="ql-block">三棵银杏树是天赐?是人为?杳无据考。</p><p class="ql-block">呈显三足鼎立之态,有何玄机?有何奥妙?</p><p class="ql-block">亦没哪个说明了</p><p class="ql-block">这三角稳定型结构,</p><p class="ql-block">曾触动过西域毕达哥拉斯之大脑,</p><p class="ql-block">更演绎过东方勾股玄定理之精要,</p><p class="ql-block">想此理三棵银杏树早已通晓。</p><p class="ql-block">不然它们怎么会选择这样的立身之道。</p><p class="ql-block">你看它们跨越千年,一路走来,</p><p class="ql-block">随四季渡岁月,</p><p class="ql-block">经沧桑阅世道。</p><p class="ql-block">沐浴阳光,酒下荫凉;</p><p class="ql-block">承受风雨,庇护未央;</p><p class="ql-block">昭示义理,做出榜样。</p><p class="ql-block">追求从不停歇,</p><p class="ql-block">梦中托出理想。</p><p class="ql-block">志在蓝天风雨外,</p><p class="ql-block">根扎沃土山水间。</p><p class="ql-block">一生全为付出,</p><p class="ql-block">从无半点索要,</p><p class="ql-block">直将自身修炼至崇高。</p><p class="ql-block">抚摸着这曾被无数人膜拜过的三棵银杏树,</p><p class="ql-block">不仅油然起敬,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想它们朝听木鱼钟鼓,暮看錦秀河山,</p><p class="ql-block">早已参透了 ‘三’ 生稳定、‘三’ 生圆满的理念。</p><p class="ql-block">愿它们鼎立之势成永恒,</p><p class="ql-block">愿它们牵手联袂至永远,</p><p class="ql-block">愿它们无私生命相伴人间万万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p> <p class="ql-block"> 刘巨航摄</p> <p class="ql-block"> 石莱、白马山断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留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谁站在南山之巅高声吟唱,</p><p class="ql-block">顷吐着自己圣洁的使命和期望,</p><p class="ql-block">用一阙南山白马弃北鞭的神曲,</p><p class="ql-block">激励出石莱人永不言败的追求与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谁站在白马寺前持久的守望,</p><p class="ql-block">筹划着将无尽的禅彗纯粹成善良的思想,</p><p class="ql-block">鼎立相守千年的三棵银杏树,</p><p class="ql-block">为石莱人树立了无比崇高的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谁站在异乡望故乡,</p><p class="ql-block">积多少乡愁萦绕在游子的心房,</p><p class="ql-block">多想给思念插上一双坚实的翅膀,</p><p class="ql-block">飞 回南山与白马和银杏一样助推家乡实现最美好的理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5年7月</p> <p class="ql-block"> 刘巨航摄</p> <p class="ql-block"> 石莱、白马寺听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留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庙前嫩荷摇清晨,</p><p class="ql-block"> 频迎蜻蜓抚翠身。</p><p class="ql-block"> 木鱼敲出空灵静,</p><p class="ql-block"> 欲听莲开吐梵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4年6月</p> <p class="ql-block"> 刘巨航摄</p> <p class="ql-block"> 清:陈全国诗</p><p class="ql-block"> 蓦看银杏树参天,阅尽沧桑不计年。</p><p class="ql-block"> 汉柏秦松皆后辈,根蟠古佛未生前。</p> <p class="ql-block"> 刘巨航摄</p> <p class="ql-block"> 游白马寺偶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留居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偶游白马寺,犹进幻虚宫;</p><p class="ql-block"> 人间三月天,漫山放春情。</p><p class="ql-block"> 一步划中道,环顾有奇景;</p><p class="ql-block"> 拈花惹笑眼,低眉看青葱。</p><p class="ql-block"> 浅涧察流许,平沙思波涌;</p><p class="ql-block"> 林深仰华盖,初娇抚草萌。</p><p class="ql-block"> 竖瀑写横流,飞鸟数潭影;</p><p class="ql-block"> 白云抱幽石,紫气恋东风。</p><p class="ql-block"> 入池摆莲座,香凝染荷红;</p><p class="ql-block"> 晨钟敲暮鼓,守望指银杏。</p><p class="ql-block"> 圆满说自在,禅定求空灵;</p><p class="ql-block"> 千秋话石莱,天赐一胜境。</p> <p class="ql-block"> 银杏 银杏科 银杏属</p> <p class="ql-block"> 石莱白马寺银杏(1) 树龄28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寺内三棵古银杏树巍然屹立,向西呈环抱姿势,中间一棵最古老,与其它两株间距同为27米。同为雌株,每年结果可达1000斤左右,其树势之雄伟令人惊叹。据测算,三棵古老的银杏树已有2800年历史,大约栽于周朝时期,具体年代不详。三棵树呈等腰三角形,北边两棵似老夫老妻依偎在一起,另一棵似顽皮的孩子在南面玩耍。围绕此三棵银杏,民间有不少传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莱白马寺银杏(2) 树龄20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树位于石莱镇白马寺森林公园银杏(1)北面 。树高24.2米 ,胸围567厘米,平均冠幅19.1米 。枝下高5米 ,东北及西 侧枝干已贴主干锯除,有明显的中央领导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石莱白马寺银杏(3) 树龄20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树位于石莱镇白马寺森林公园银杏(1)西南面。树高24.6米,胸围497厘米,平均冠幅19.9米。</p> <p class="ql-block">和西安提供</p> <p class="ql-block">2020年4月银杏王折臂</p> <p>2020年4月银杏王折臂</p> <h3>  青云前上庄村银杏 树龄6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前上庄村保聚庵內。树高28.4米,胸围385厘米,平均冠幅19.2米,全树有6个主枝,绕树生长,干高5米处一主枝已被锯掉。</h3><div> 前上庄村位于新泰城北5公里处,据碑文记载,元至元年间(1341一1369)建村,原名上等庄子,俗称任家上庄,后更今名。</div><div> 村内建有保聚庵,栽植银杏一株,树干圆满通直,长势旺盛,刚劲苍翠,每年可大量结果。其根部裸露,弯曲缠绕,宛若虬龙盘旋,实为当地一景。</div> <h3>   羊流苏庄村银杏 树龄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羊流镇苏庄村。树高19米,胸经210厘米 ,平均冠幅14米 ,主干上长有6个侧枝。</h3><h3> 苏庄村位于新泰城西北18.4公里,羊流镇东5公里处。据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苏氏迁此建村。村内银杏栽植已有200余年,主干直立挺拔,长势旺盛,枝繁叶茂,树姿洒脱。据考证,该树为雌株。</h3> <h3>   果都完小院内银杏 树龄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果都镇完小院内。树高17.4米,胸径212厘米,平均寇幅18.1米,枝下高3.20米,干上有6个分枝。该树栽植已历200余年,底部有裂缝,上技稀疏,枝杈交错,叶片浓郁,为校园一景。</h3> <h3> 徂徕山光华寺银杏 树龄200年</h3><h3><br></h3><h3> 该树位天宝镇境内光华寺。共有2株,东西相距8米 。西边一株高15.2米,胸径190厘米,平均冠幅8.1米 ; 东边一株树高15.1米 ,胸径160厘米,平均冠幅9.7米。两树树干皆直立挺拔,上部分枝较多。</h3><h3> 光华寺位于碴石峪东,始建于北魏,隋代始称光华寺,宋代又称崇庆寺,为新泰境内古刹。今大殿尚存,壁有清代画西游记故事,院内有唐代古松二株 。东南不远处有墓塔林,后人又称其为 “映佛山” 。寺内古树名木众多,该银杏虽栽植200余年,但枝干挺拔 ,叶茂浓密,长势旺盛。</h3> <h3> 楼德西营村银杏 树龄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楼德镇西营村村民张纯彬院中。树高20.5米,胸径255厘米,平均冠幅11.5米。</h3><h3> 西营村位于新泰城西36.8公里 ,楼德镇东北1.8公里处。西晋建村。相传西晋大臣羊祜曾在此设有营盘,故名营里,后分二村 ,该村名西营。再石又分二村,此为西营西村 。村内银杏树 ,已有300余年历史 ,树干直立挺 拔,树形美观,树冠浓密,枝叶繁茂,长 势 旺盛,每年结果较多。</h3> <h3> 汶南张庄店子村银杏 树龄10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汶南镇张庄店子村。树高23.4米,胸围392厘米,平均冠幅20.9米,主干上共有分枝15个。树势旺盛,枝繁叶茂,长势雄伟,叶呈深绿色,西南一分枝之叶,全部呈黄色,异常明显,整株树身树冠呈圆形,远望好像一巨伞,高耸入云。</h3><h3> 相传该树为唐朝修菩萨庙时栽植,至今约1000余年的历史。1947年国民党抓一村民爬树锯枝使用,结果树枝摔碎,国民党心惊胆颤,从此以后树得以保护。至今西向一枝树叶呈现黄色,与其余不同,相传乃国民党砍伤所致。</h3> <h3> 龙廷将军堂银杏(2株)</h3><h3> 树龄1000年</h3><h3> </h3><h3> 此树位于龙廷镇将军堂韩将军庙内西侧。树高20.9米 ,胸径290厘米 ,平均 冠幅14米,树干直立挺拔,干高11米,冠高16米。树体雄伟,生长旺盛,分南北向两大主枝,平均基径22厘米,每年结果1000斤。</h3><h3> 同一庙内东侧15米处的另一株。树龄600余年 ,树高23米 ,胸围446厘米 ,平均冠幅12.4米,现存东西向两大主枝,平均基径70厘米,树干稍向西北倾斜,主干1.5米处有火烧痕迹 。树干3.5米枝叉中 ,生长着一株栾树 (又称灯龙树),其胸径6厘米,长势旺盛 ,同时枝叉西侧还长有一高70厘米的侧柏 。此株银杏姿态雄伟 ,树体挺拔 ,树冠庞大,有一栾树和侧柏抱与怀中,堪称一景。</h3><h3> 据村内石碑记载,相传唐时,当地民众除遭官府欺诈外,还常受土匪的骚扰,乡民众敢怒而不敢言 。时该村出了位韩将军 ,五大三粗,体肥膀圆,拉 起 队 伍 在 青 龙 崮 上占山为王。此人所带队伍与土匪不同,他们对当地百姓从不骚扰,从不抢百姓一草一粮,还不时地保护当地民众 。有几次 ,山间土匪来抢东西,都是韩将军带领山寨人马将土匪赶跑。时间久了,韩 将 军 所 处山寨竟成了众土匪们的眼中钉 ,肉中刺 ,于是,他们一心想灭掉韩队伍。不久,土匪在此与韩将军决一死战。由于势单力薄,寡不敌众,韩将军英勇战死在山寨。后来,当地群众感念其恩德,在此修坟建庙,以此纪念这位韩将军。</h3><div><br></div><div><br></div><h3><br></h3><h3> </h3> <h3> 国槐 蝶形花科 魏属</h3> <h3>   新泰市武装部院内国槐 树龄10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新泰市武装部院内 。树高10.9米,胸围275厘米,平均冠幅11.2米。树干西南自干基至高3米处开裂约40一50厘米,干体中空,干上部分为东南、西北向三大侧枝,树干南侧高1.4米处有个瘤状突起。整株树虽历经千年风霜,仍枝繁叶茂,形如蟠龙,生机盎然。</h3><div> 相传此树为唐代所植,生长于旧县衙内,曾为县内八景之一,有 “灵槐复荣” 之说。据《新泰县志》记载,元朝初年曾废置新泰县,是年灵魂枯死。30年后又恢复新泰县建制,灵魂竟神奇发芽复生。民间传说,新泰被废后,古槐枯死,托生在江南唐姓人家,取名唐怀。后与邻村名叫芙蓉的姑娘喜结连理。夫妻恩爱,情深意浓。唐怀30岁时忽与爱妻告别,言其祖籍新泰,要回故土,嘱芙蓉到新泰县衙内看望自己。唐怀一去不归,芙蓉千里寻夫至新泰县衙,梦见丈夫诉说前因后果,方知此唐怀即彼唐槐,因复县而荣生故里。</div> <h3> 青云北寨村国槐 树龄6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北寨村 (平阳社区)。树高11.5米,胸围430厘米,平均冠幅9.2米。主干中空 ,能容2一3人直立,西侧树干1/5干枯,树干北 、西两侧有树洞各一(60Ⅹ60厘米),树干中下都密生小侧枝。整株树树体高大,侧干有铁栏杆支撑保护。</h3><h3> 北寨村(平阳社区)位于城区东北方向。据记载,明崇祯年间 (1628一1644), 康氏在此建村,遂名康家寨 。因位处路北,后更今名。 </h3><h3> 相传,古槐载植早于建村,已历600余年,饱经风霜,虽老皮已枯,但仍树冠茂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现象。实为村中一宝,村民常挂红祭拜。</h3> <h3>   新甫西周村国槐 树龄10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西西周村王氏村民门口。据传植于唐代,树高7.8米,胸围250厘米,平均冠幅10.3米。主干上分南、西北向两大枝,南向主枝基径约50厘米,形如巨龙,有腾空而起之势,西北向分枝已枯死。</h3><h3> 西西周村位于新泰城西3.9公里处。据《徐氏族谱》记载,唐大中年间(847一859),因战乱,周氏兄弟由山西逃难到此建村 。先人来时即栽槐树以示纪念 。历经数百年,古槐依旧枝繁叶茂。2000年,由王氏家族发起与各界友好募资兴建古龙槐牌坊 ,并立古龙槐碑为念,以示后人 ,所为 “西峙杏山卧灵龙 ,灵树洒露善众生”,正是当地人拜祭古龙槐的心灵寄托。</h3> <h3> 翟镇董家庄村国槐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翟镇董家庄村。树 高6.5米,胸围165厘米,平均冠幅9.2米。由于修路抬 高路面,显得主干较矮,枝下高1.6米,干基树干仅存1/ 2,干北侧1.5米处有10X20厘米树洞 ,西向侧枝下垂距地面20厘米。由于岁月久远 ,树干已枯,枯空的树洞 ,宛如怪石 嶙峋的岩洞。</h3><h3> 据说,这棵 古 槐为村内一董姓人家所植,已有 300 多 年历史。村里不少人,生儿育女,为 祈 祷 后 代 安 康 成 长,大 多 认 其 槐树为 “干娘”,其意是借 助老槐树的灵气,以保孩子无 病无 灾。相传村有一毛头小伙,偏不信邪。有天傍晚,小 伙不 听众人劝阻,爬到槐 树杈上,用斧头剁下一个树杈,不曾想,树杈断裂处流出人血一般 液体 。小伙 顿 时吓得浑身颤抖,一个跟头 跌下树 杈,当场 摔 断左腿。事后,再无人敢对此树乱说狂言。逢年过节,村民都烧香磕头,祈保全家老幼福寿安康。且每有喜事,还给它披红挂彩。上世纪20年代,古槐曾遭雷击,仅剩树干 ,后 树干又长出新枝。如今更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h3> <h3> 羊流新张庄村国槐 树龄6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羊流镇新张庄村。树 高16.8米,胸围435厘米,平均冠幅13米 :,主干中空 ,干南侧高1.7米处有1.5X1米的树洞 ,干上部分为三大侧干 ,北侧干2/3干枯中空, 东南 侧干顶部锯除。</h3><h3> 新张庄村位于新泰城西北 25.5 公里,羊流镇西北3.3公里处。据村内观音庙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 (1368一1398),张氏迂此建村,因处羊流西,原名西张庄,因重名 ,后更今名 。村内古槐乃建村时所植 ,已历600余年 ,饱 经风霜,虽苍老古朴 ,但依 旧 挺 拔 直 立,枝繁叶茂 ,长势旺盛 ,蔚为壮观,为镇村之宝,居民敬之再 三。据说20年前 ,树主盖房时雇佣山草峪村小伙子锯除东西侧枝时 ,被马峰蜇伤 经久不愈,后来到此树下烧 香祭拜才痊 愈。现整株树体高大雄浑,天地遍灵,实为村中一景。</h3> <h3>  天宝徂徕山光华寺国槐 树龄5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天宝镇境内徂徕山光华寺里。树高18.9米,胸 围210厘米,平 均 冠 幅13.2米。</h3><h3> 光华寺位于碴石峪东,始建于北魏,隋 代始称光华寺,宋代又称 崇庆寺,为新泰境内古刹。今大 殿 尚 存,壁 有 清 代 绘 画 西游记故事。东 南 不 远处 有墓 塔 林 ,为 历代高僧 葬地。院内遍植松、槐。相传,此 槐 已 有 500余年历史,树冠圆满,枝繁叶茂,长势旺盛。</h3> <h3> 谷里于家枣林峪国槐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谷里镇于家枣林峪村民于富柱院内。树 高5.8米,胸 围295厘米,平均 冠幅5.6米,枝下高2.1米。</h3><h3> 于 家枣林峪村位于新泰城西24.2公里,谷里镇西南7.2公里处。据《于氏族谱》记载,明建文三年(1402)于 氏 由羊流迁此定居,因四周环峪,取名早立峪。后因村周 围 枣林布满,且于氏兴旺,故更今名。村 内 古 槐已有300余年历 史,但 长 势 旺 盛,呈卧龙 腾空状。主干中空,分 枝 处 有 树 洞,上部分东、西 向两大侧枝,上部皆干枯,东向 枝干直立,西向 枝干俯仰屈曲,如虬龙飞舞,干体中部生新枝。</h3> <h3>   石莱大李家庄村国槐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 树 位于石 莱 镇大李家庄村。树 高7.4米,胸围190厘米,平均冠幅9.5米,树干西北侧2.5米以下中空,干基南侧 70厘米有 30X30厘米瘤状突起。</h3><h3> 大李家庄村位于新泰城西南30.8公里,石莱镇南4.3公里。据《李氏族谱》记载,元至元年间(1264一1295),李氏迁此建村,遂 名李家庄,后 因 重名而更今名。村内古槐已历 300余年,饱 经 风 霜,虽 老 皮 已 枯,但仍 树冠 茂密,呈 现一派生机勃 勃。此树实为村中一宝,为村民所敬畏,村民常 挂红祭 祀。逢年过节,总有人前来纳拜,祈保平安。</h3> <h3>   龙廷两县村国槐 树龄36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龙廷镇两县村。树高7.5米,胸围227厘米,平均冠幅9.9米。树干2.2米处分为五大侧枝 ,东向侧枝长约 6.3米 ,西 侧两枝上部干枯。</h3><h3> 两县村位于新泰城东19.5公里,龙廷镇东5.9公里。据村内碑文记载,清顺治年间(1644一1661)建村,因位新泰、 蒙阴交界处, 名两限,后演化为两县。相传,建村时先人即栽植此槐,历经300余年,虽上技部分干枯,但 依旧萌发新芽,长势尚好。</h3> <h3>   新泰市供电所院内国槐 树龄4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新泰市供电所院内。树高9.6米,胸围205厘米,平均冠幅 12.1米,主干顶 部干枯,北向侧枝伸展约7.8米,如虬龙飞舞。北侧枝有钢管支撑保护。</h3><h3> 市供电所院内古槐,原为居民家中所 植,已历数百年,虽地处院内,筑墙相睹,但依旧枝繁叶茂,生机盎然。</h3><h3><br></h3> <h3>   青云果园村国槐 树龄5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果园村。树高6.1米,胸围230厘米,平均冠幅6.3米。树体南倾 ,树干东侧干基1/2干枯中空,东向侧干基本干枯,树 皮 萌生新枝。树下石碑上刻 有“唐槐”。</h3><h3> 果园村位于新泰城南 1 公里处。据史书记载,明崇祯年间(1628一1644) 建村,原为官府花园,取花后必果之义遂名果园。相 传,该 古槐栽植应该早于建村,已历 500 :余年。虽历经风霜,姿态苍老,但树枝蟠蜿屈展,依 然呈 勃勃生机。</h3> <h3>  </h3><h3> 楼德东村国槐(A) 树龄5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楼德 镇东村 建筑公司院内。树高9.4米,胸围330厘米,平均冠幅7.4米,树干东北侧1/3中空 ,上部 侧干皆无 ,仅有新枝着生干顶 。</h3><h3> 楼德镇东村位于镇政府驻地,相传为春秋时 期 建 村。《左传》称 菟 裘。清 同 治 元 年(1862) 改名 楼 底,后 演 化为 楼 德 。今分东村、西村、南泉等村。楼德 建村尚早,历经久远,前人在村内植槐众多,现仅存两株。古槐虽 经 数 百年风 雨,根底多以枯腐,但新枝萌发,仍呈旺盛之势,倍受当地居民敬畏。</h3> <h3> 楼德东村国槐 (B) 树龄4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楼德镇东村村民孙家新院内。树高9.6米,胸围250厘米,平均冠幅8.5米。主干上部有东北、西南向两大侧干,基本干 枯,树皮上萌生新枝条。<br></h3><h3><br></h3> <h3> 放城清真寺国槐 树龄1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放城清 真寺 北 墙 外。树高9.8米,胸围370 厘 米,平 均 冠 幅 10.2 米,树干中空,劈 裂,大部分已 腐 朽,树 皮多半已 脱 落,仅南部有1.4米 宽 的 韧皮部,树体向南倾斜。1993年自房中垒砌水泥柱支撑树干,树体枝繁叶茂,有倾倒之势。</h3><h3> 放城清真寺始建于元末明初,建筑布局为四合院,主要建筑有大门、大殿、后摇 殿、南北讲堂、水房、斋房等。据 碑文记载,后人多次维修。现寺内存有《古兰经》等十一种 经典抄本。据传该古槐为唐朝所栽,应该早于寺院建设,至今约1300年。古槐历经千年,虽饱经风霜雨雪,但依然苍劲古朴,蔚为壮观,当地人称其为 “ 灵魂 ”,逢节必拜。</h3> <h3> 岳家庄孟家屯国槐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岳家庄乡孟家屯村。树高7.5米,胸围353厘米,平均冠幅6.6米,树干东侧仅存1/3树皮 ,东侧干有两木杆支撑 ,顶部萌生新枝。</h3><h3> 孟家屯村位于新泰城西南21.2公里,岳家庄乡西 南 4 公里处。据碑文记载,清顺治年间(1644一1661) ,孟 、贾 两姓 迁此建村 ,遂名孟贾屯,后演化为今名 。相传 ,立村时前人即栽植槐树以示纪念 ,树龄已300余年 ,树干已枯 ,树皮处又 萌发 新枝 ,叶浓茂 密 ,景观独秀,居民多祭拜,以保平安。</h3> <h3> 汶南涝坡村国槐 树龄4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汶南镇涝坡村 村民张文武门口 。树高9.4米,胸围278厘米,平均冠幅9.4米。主干中空,主干上部已干枯,干体东侧有70Ⅹ15厘米树洞。</h3><h3> 涝坡树位于新泰城东南1公里处。 据史书记载,明 天启年间(1621一1627)建村。村南有沙岭似龙,始名青龙庄,后改兴隆庄 ,因村西一片平地,易涝,清末改今名 。相传,前人多在家中栽植国槐,现仅存2株。另一株位于涝坡村 村 民 张新友门前 ,树 龄 300年 ,树 高 6 .5米 ,胸围128厘米 ,平均冠幅6.5米,树干下部仅存1/2树干,树体南倾,干基有一石碑支撑树干。由于处在居民家附近 。族人精心保护 ,代代相传,至今仍长势旺盛。</h3> <h3>   汶南柳沟村国槐 树龄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汶南镇柳沟村薜姓村民宅旁。树高7.8米,胸围156厘米,平均冠幅7.8米。上部侧干已锯除。现有侧枝后生,主干上部有20X50厘米树洞。</h3><h3> 柳沟村位于新泰城南17.6公里,汶南镇东南7.2公里处。据龙泉寺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一1398)建村,因村东、村北沟内长满柳树而得名。此槐为后人所栽,历经200余年,仍长势旺盛。逢年过节,村民多来祭祀,祈求老槐保佑居民平安幸福。</h3> <h3> 龙廷东枣林头道河子村国槐 </h3><h3> 树龄6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龙廷镇东枣林头道河子村。树高8.2米,胸围415厘米,平均冠幅12.7米。树干南侧有70X300厘米的树洞,西北侧干中空径约20厘米,树势旺盛,冠幅较大。</h3><h3> 头道河子村位于新泰城东20公里,龙廷镇东北7公里处,属东枣林村委会。据村内碑文记载,清光绪年间 (1875一1908)有村民从东枣林迁来建村,因路遇头一道河而得名 。由于 东枣林于明成化年间建村 ,相传当年先人即栽 植此槐 ,已历 600余年 。老 槐 底部中空 ,可站二人,顶部新芽萌发 ,枝密叶茂 ,冠大荫浓。解放战争时期 ,此槐附近曾发生激烈战斗,至今树中仍留有弹坑。</h3> <h3> 青云刘家庄村国槐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刘家庄村民刘世七院旁。树高7.2米,胸围200厘米,平均冠幅10.2米,主干北倾,树干南、北两侧自干基至顶部30一40厘米宽干枯,上部分东、西两大分枝。<br></h3><h3> 刘家庄村位于新泰城北1公里处,平阳河西岸。据《刘氏族谱》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一1521),刘氏由青州先迁徒刘家上旺,后又迁此建村,遂名今名 。古槐乃建村后栽,已历300余年,虽长势衰弱 ,但仍傲然挺立 ,寒来暑往,姿态依然。</h3> <h3> 新甫葛沟河村国槐 树龄6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葛沟河村。树高5.8米,胸围325厘米,平均冠幅5.0米,主干2/3干枯中空,主干南侧有1.5X0.4米树洞。<br></h3><h3> 葛沟村位于新泰城西南6.2公里处。据村内碑文记载,明洪年间(1368一1398),葛氏迁此建村。因村西有条小河,村南有条沟,故名。相传建村之时即栽有此槐树,历经600余年,饱经风霜雨雪,老槐已枯。2000年,由干体北侧树皮发一新芽长成一新株,为防止树干劈裂,树下筑土围栏支撑,村民起名 曰 “古槐更生 ”。</h3> <h3> 天宝前寺村国槐(A) 树龄4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天宝镇前寺庄村灵槐园东南面,树高7.8米,胸围220厘米,平均冠幅8.4米。树干着生5个侧枝,北侧枝干全枯,树干西侧1/4干枯,干基及树高2米处有树洞。</h3><h3> 前寺庄村 位于新泰城西北 34.5 公里处,徂徕山前 。据史书记载 ,明万历年间(1573一1615)建村,始名无考,后因树北有一寺院,故名前寺庄 。村内 两株古槐 ,为前人立村 时 所植 ,已 历 4 0 0余年 ,依旧 枝繁叶茂 ,长 势旺盛 ,天地通灵 ,风景独秀 。相传,两槐同历 ,同根相连 ,人称 " 姊妹树 ” 。有 前人损坏东南古树 ,此槐显灵 ,损者得其大病,久治不愈 ,后在此灵槐前烧香祈祷 ,病得到根治。从此 人皆 称此 槐为神 槐 ,逄年过节 ,多在此祭拜,以祈保平安。</h3><h3><br></h3><h3><br></h3> <h3> 天宝前寺村国槐(B) 树龄4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天宝镇前寺庄村灵槐园北面。树高8.5米,胸围265厘米,平均冠幅12.3米。树体中部开裂,用两道铁箍加固,树干上部分为东西两侧枝。<br></h3> <h3> 禹村程家峪村国槐 树龄7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禹村镇程家峪村东西路北。树高9.9米 ,胸围332厘米 ,平均冠幅9米 。树干东北侧2/3干枯中空,顶干皆无,主干顶树洞中生长苦楝、泡桐各一株,此树名曰“ 国槐抱子 ”。<br></h3><h3> 程家峪村位于新泰城西南32.1公里,禹村镇东南6.8公里处。据史书记载,南宋(1127一1130),程氏由泰安迁此建村,因处峪中,遂名程家峪。村内古槐应为前人立村时所栽,历经数百年风雨,虽长势衰弱,但整株树体苍劲古朴,郁郁葱葱,被当地人称为“灵魂",逢年过节,皆有居民前来祭拜。</h3> <h3> 汶南鲍音村国槐(A) 树龄4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汶南镇鲍音村西个人院内。树高7.6米,胸围210厘米,平均冠幅7.1米。树干西北侧腐烂中空,东南侧枝着生新枝。<br></h3> <h3> 汶南鲍音村国槐(B) 树龄4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汶南镇鲍音村东路旁。树高7.5米,胸围210厘米,平均冠幅6.8米。树干中</h3><h3>空,上部分南、北两侧枝,北侧枝2.5米处被</h3><h3>锯除,南侧枝上部干枯。</h3><h3> 同村还有4株100余年的古槐树,枝繁叶茂,长势旺盛。</h3><h3><br></h3> <h3> 汶南许庄村国槐 树龄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汶南镇许庄村。树高12.5米,胸围165厘米,平均冠幅14.3米。树干上部分7个侧枝,树冠如伞状,干基膨大,北侧根裸露。<br></h3><h3> 许庄村位于新泰城南16.2公里,汶南镇东南5.6公里,洞山东麓。据《秦氏族谱》考证,元至正年间(1342一1369),许氏迁此建村,遂名许庄。后人在村内栽国槐数株,今仅保存一株 ,枝干古老铮 铮 ,生机勃勃 ,让人百看不厌,实为村中之宝。</h3> <h3> 龙廷苗西村国槐 树龄700年</h3><h3> </h3><h3> 此树位于龙廷镇苗西村。树高5.0米,胸围360厘米,平均冠幅5.7米。主干东侧2/3干枯中空,上部仅西侧枝存活,树干1.5米处有瘤状突起,树干向西南倾斜,有两石柱支撑。<br></h3><h3> 苗西村位于新泰城东 12公里 ,龙廷镇西2公里处 。据史书记载 ,元至元年间 ( 1264一1294)苗氏迁此定居 ,遂名苗庄 ,后分为苗东苗西二村 。村内曾出历史名人崔文贵 ,官至工部尚书 。苗西村历史悠久 ,建村时前人即植此槐,风霜雨雪 ,700余年 ,槐虽并不粗大高密,但依旧新枝萌发,已为村内一宝。</h3> <h3> 青云骆家庄村国槐 树龄100年 </h3><h3> </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骆家庄村(金斗社区)五圣庙前。树高11.2米,胸围110厘米,平均冠幅8.1米。</h3><h3> 相传很早以前,新泰大旱,地里禾苗大多枯死。骆家庄更是河道断流,井水干枯,粮食歉收,村民干渴、饿死者无数。一日,玉皇大帝外㽒二郎真君路 经此地 ,见村民干渴难耐,心下不忍。于是,便挥三剑两刃钢杖,只听“咔嚓”一声,地面裂开一道沟,并有泉水冒出。随后 ,二 朗神又命东海龙王下了一 场 透 地大雨 。大旱解除,庄稼丰收。后人为纪念二朗 真君这一善举,便自发集资盖庙一座,并在庙前栽槐纪念。</h3><h3> 此树原来树干中空,由于火灾电击被劈去一半,自北侧发一新芽,年代久远小树韧皮部将老干包围,树洞慢慢长合形成一孔洞。整株树体苍劲古朴,寒来暑往,傲然屹立于五圣庙前。</h3> <h3> 新甫辉城村国槐 树龄4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辉城 村 。树 高7.9米,胸围240厘米,平均冠幅8.4米。树干分西、东南向两大主枝,基本干枯,树皮上萌生部分新枝,树干南侧树丫处有两个树洞,树冠较圆满。</h3><h3> 辉城村位于新泰城西3.2公里处。据村内碑文记载,刚洪武年间(1368一1398)建村 ,传官府曾在此建域 ,建半又毁 ,故名“毁城 ”,后演化为辉城 。古槐乃建村以后所植 ,已 历400余年,虽饱经沧桑,仍生长旺盛,乃村中一宝。</h3> <h3> 天宝时家庄村国槐(A) 树龄6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天宝镇时家庄村东面。树高7.9米,胸围490厘米,平均冠幅9.7米。主干东侧1/2干枯中空,上部分为3大侧枝,基本干枯,南向侧干直径30厘米,顶端锯除,传说因阻挡国民党的军车而被锯除。</h3><h3> 时家庄村位于新泰城西38.2公里,天宝镇西2.6公里处。据《时氏家谱》记载,金代中期(1135一1140)建 村 ,村内曾出元朝大将 时珍,官至陇西郡开国侯。该村立村较早,民风古朴。前人所植古槐二株,已历600余年,主体多枯枝干纠结,虽呈志态,但依旧古拙苍劲,令人敬畏。</h3> <h3> 天宝时家庄村国槐(B) 树龄500年</h3><h3><br></h3><h3><br></h3><h3> 此树位于天宝镇时家庄村西面 。树 高 7.1米,胸围330厘米平均冠幅11米。主干西侧1/5中空 ,上部有5大侧枝,其中3枝干枯,一枝风折,南侧枝俯仰延伸近6.4米。</h3> <h3> 石莱上马家峪村国槐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 树 位于 石 莱 镇 上马 家 峪村民陈照国门口。树 高8.6米,胸 围210厘米 ,平均冠幅6.3米。树干南侧 1/5 中空 ,西南侧枝部分干枯。树干 西北倾斜,干高1.5米处有立石支撑,立石透过树干。</h3><h3>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马氏在石莱北边的山峪中立村,故称马家峪。时有一过路风水先生说: “村中栽棵大槐树可消灾祛难,保村平安” 。于是,村民便在村中植国槐一棵。至清康熙年间,古槐已成参天大树。清雍正年间,树遭雷电 ,只剩3米多高的枯树桩 。几年后的一个春天,树的背面树皮竟奇迹般冒出小绿芽,树又复活。乾隆年间,前人怕大树被风刮倒,便从山间运一巨石,支撑在树的背面,此树得以生存至今。多少年来,村民但凡有病必到树前烧香磕头,娇生娃娃亦到树上系红绳挂锁子,认其为干娘可保佑一生平安。外村人也有不少前来烧香祈福者。每年春节除夕之夜,很多村民端碗水饺供在树前,烧上香,磕个头,放挂鞭炮,以保家人平平安安。古槐已成镇村之宝。</h3><h3><br></h3> <h3> 石莱上马家峪村国槐 树龄300年<br></h3><h3><br></h3><h3> 寻根问祖说老槐</h3><div><br></div><div> 留居行</div><div><br></div><div> 上马家峪村中有一棵老槐树,那是村中老得不能再老的标志 ,他不仅是探寻上马家峪村落 由 来的始 源 ,也 是村民寻根问祖的主要物证。</div><div> 故事的来胧去脉是这样的,在元、明朝代更迭之际 ,作为主战场的中原地带已是地广人稀。洪武年初,朝廷为巩固政权,制定了“移民垦田,税赋强国”的政策,遂将人口相对稠密的山西省作为移民重点来源之地 。当时 ,官府衙门将 移民机构 地点设在了洪洞县衙门前的一棵大槐 树底下 。累计在此办理移民17批次,共有882姓,人数约20多万。</div><div> 故事说到此 ,有什么能证明上马家峪的村民就是从大槐树底下来的移民呢 ,查计有关证迹如下:</div><div> 证一 ,老槐树 。据说移民拿到迁移文书 后 ,即按官府要求到指定地域选址落户,最先有马姓人家展转到了现在的上马家峪地界 ,并按五行之法予以相之,察觉此地峪形如心 ,源水丰沛 ,空气茵 蕴 ,地脉蜿丽 ,相 态错 落有致,四季分明自然 ,可为长居之地 ,随安住于此,并取名马家峪 。为不忘先祖迁移之地 ,遂栽种一株槐树作为纪念 。而后 ,因洪洞县大槐树迁来的移民渐多 ,看到此处有槐树 ,即知是同处来的人,由此相依安顿下来,有民谣云:“见槐三分亲 ,知是同乡人”,又后诸姓慕名而来聚居者渐多,遂有上下马家峪之分。</div><div><br></div><div> 证二 ,老鸹窝 。据说移民当时离乡上路时,有的抓一把土,有的装一壶水,有的摘下老槐树的一片叶作为留念,但当他们一步一回头留恋的张望时,留在最后视线的竞是那一影老鸹窝,民谣云 : “ 问我祖来何所处 ,山西洪洞大槐 树 ,最后看到是什么 ,大槐 树上老 鸹窝”。</div><div><br></div><div> 证三,异型小脚趾甲。据说当时移民是强制性的 ,每家为四抽一 ,六抽二,八抽三等,骨肉分离谁都不愿,为此官府将所选移民集聚大槐树下,统一组织迁移,为防逃跑,将 每人的小脚 拇指切了一刀 ,以做识记 ,后民谣 云:</div><div>" 谁的小趾甲两瓣 ,谁是槐树底下孩 ” ,“谁是槐树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div><div><br></div><div> 证四,走路背手和解手。据说官府给移民切开了脚小趾甲也杜绝不了逃跑 ,就采取了更严历的措施,将移民的手反绑 ,通过驿站联押至迁移地 ,由于天长日久,以至后来形成背着手走路的习惯 。还有,移民在途中想方便需松绑,即喊官兵解开手臂 ,即“解手” ,后成通语</div><div>,沿用至今。</div><div><br></div><div> 证五,蹲着吃饭。据说,移民在押解的路上,条件艰苦,都自带干粮,吃饭时无桌椅板凳,都是就地 蹲 着吃 ,所以后来有板 凳也不坐,喜欢蹲着吃,有的甚至还蹲在板凳或椅子上吃,以至成为习惯。</div><div><br></div><div> 证六,起地名。当时所取地名,除依地质形态通用叫法加方位大小区分外,如东岭、西坡、北沟、南河,其余则多以峪、崖头、崮堆称。如上下三峪、东西碾子峪、神家峪、大小马家岭、槽碾子沟、西崖头、沙崮堆、月家崮堆等,这都是山西人起地名的习惯称谓。</div><div><br></div><div> 证七,方言土语。如嗲嗲。这是典型的方言称谓语,始于晋南 ,最初只着一字,后 由于迁移 各 地 皆于延化 ,多用复字 ,如嗲嗲 、爹爹 、爸爸,其义不变,只有爷字不可复用,如果复用即 爸爸的爸爸了,这亦是大槐树底下来的人的典型区别。</div><div><br></div><div> 证八,醋与“忌讳”说。山西出老陈醋,世人皆知 ,但 晋南人却碍口而称醋为“忌讳”,此是虽与唐太宗李世民赏 宰相房玄龄纳妾,房夫人宁死不从 ,皇帝赐 “毒酒” (实为醋) 以试之有关,但也与社会层面 “争风吃醋” 有联 ,所以从大槐树迁移出来的人都管醋叫“忌讳”。</div><div><br></div><div> 证九,"国槐"、“家槐”说。槐树属落叶乔木科,树形跋浪,质地坚硬 ,且寿命久长 ,既为建材又是薪料 ,国民皆需 ,由此朝廷号召举国上下皆种槐树 ,官府衙门栽种的叫 “国槐” ,朝廷栽种的叫“宫槐”,老百姓栽种的叫“家槐”。更有 意 味 的 是 ,“ 槐树 ”不 仅 实 用 ,且寓意深刻,“槐”通“怀”,“树”通“富”,即“怀富”之意,此举即 符国 愿也随民意 ,有诗云 “乡野遍栽千种树,谁家无有一株槐” 。真所谓家国天下集于一槐 ,大有一槐统天下之意 ,统治者的良苦用心可见一般 。只是现在的槐树成材便用 ,再也没有比肩的老槐树了。</div><div> 现上马 家 峪 中 的 这 棵 老 槐 树,虽经兵荒马乱、雷 电 火 灾 之磨 难,但在村民的精心呵护下,依然郁郁葱葱 ,她已成了村民的主心骨和联心树 。同时 ,她不仅为上马家峪村民寻着了根 ,找着了脉 ,而且还为上马家峪村民榜样出了崭 新的历史形象和 昭示出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div><div><br></div><div><br></div><div> 2015.11.10于成都</div> <h3> 岳家庄南杨庄村国槐(A)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岳家庄乡南杨庄村。树高8.5米,胸围244厘米,平均冠幅4.5米,主干2.0米处至干基中空分叉,干高3.5米处东南弯曲呈“之”字形,顶部干枯,中部新生侧枝。</h3><h3> 南杨庄村位于新泰城西南17.4公里,岳家庄乡东南5.6公里处。据朝阳寺碑文记载,明正德年间(1506一1521)建村,曾名邱邻庄 。明未杨 氏 迂 此 居 住 ,改 名 杨 家 庄 ,后 因 重 名更今名。村内所存古槐两株,均在300年以上,一株尚旺 ,一株长势稍差 。但两槐均为村中之宝,虽饱经风霜,似呈老态,居民多表敬畏之意。</h3> <h3>  岳家庄南杨庄村国槐(B)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岳家庄乡南杨庄村村民院中,树高8.0米,胸围218厘米 ,平均冠幅6.4米 。树干东南侧1/3 一 1/2干枯腐烂 ,干中上部 新生侧枝。<br></h3> <h3> 汶南北岙阳村国槐 树龄600年</h3><h3><br></h3><h3><br></h3><h3> 此树位于汶南镇北岙阳村路旁。树高10.2米,胸围252厘米,平均冠幅9.4米。树上部分南北两大侧干 ,主干西南有树 洞 ( 40X210厘米),能容一人,北侧干及枝丫处有3个树洞。<br></h3><div> 北岙阳村位于新泰城东南8.1公里处。据村内碑文记载 ,明 洪 武年间 ( 1368一1398 ) 建村。因位处岙山之阳,故名岙阳 。后为区别南岙阳,遂名北岙阳 。相传,建村时前人即栽植此槐 ,树龄已有600余年 。该树历尽沧桑 ,依旧树体高大,苍劲挺拔 ,为村内一宝 ,逢年过节,多有村民前来烧香磕头,祈保平安。</div><div><br></div> <h3> 汶南英家庄村红花国槐 树龄4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汶南镇英家庄村民英兆云门前。树高6.5米,胸围190厘米 ,平均冠幅10.7米。树体东南倾斜 ,树干西侧1/3中空 ,枝叶密,</h3><h3>冠幅大 。该树干皮浅灰色 ,纵裂 。小枝浅黄</h3><h3>褐色 ,当年生枝黄绿色 。小叶微黄 ,叶片宽</h3><h3>稍大。槐花、槐实、槐叶、槐皮均可入药,具有清凉、收敛、止血、降压等功效,槐实煎水对治广痔疮有奇效。</h3><h3> 一般国槐开花为黄色,而此树开花为浅红色,故得名红花国槐 ,它是国槐的一个变种 。每到夏季,粉红色的花朵似桃花布满枝头。树上,蜂蝶纷飞,树下,人头攒动,吸引了群多游人,成为当地一大景观。</h3> <h3> 青云何李村国槐 树龄200年</h3><h3> </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何李村路旁。树高6.3米 ,胸围152厘米,平均冠幅6.3米。树体西倾斜,上部枝干基本干枯,下部生小枝 ,北侧干基有70厘米树缝,西侧干部分干枯,上有80X20厘米树洞,南侧干高1米处有20X40厘米树疤。</h3><h3> 相传此地有一座关帝庙。听老人讲,旧时若有人进得庙里,但见整座庙宇雕梁画栋,庄严肃穆 。梁上两条龙 ,栩栩如生,庙房正中,塑有一座两米高,头戴冲天冠,身着绿袍的关帝像。关帝两旁,东侧关平,西侧周仓。后来,由于天长日久庙宇倒塌,而庙旁所植国槐依旧生机昂然,长势旺盛。前此年,村民集资重修关帝庙,并把神像重新供到庙中正殿。人们在 祭 奠 关帝 的 同 时 ,古 槐 也 得 到了更好的保护。</h3> <h3> 青云见子山村国槐 树龄200年</h3><div> <br></div><h3> 此 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见子山村村 南。树高4.1米,胸围280厘米,平均冠幅4.1米,树体西靠个人院墙 ,主干中空 ,上部侧干无,南部着生2 侧枝 ,树干南侧高 1.5米处有80X50厘米树洞。</h3><h3> 见子山村位于新泰 城东北 12公里处 ,据《张氏族谱》记载,清雍正年间(1723一1735)建村。相传,明朝正德皇帝四方寻子,在此见子,遂名见子山,村以山名。村民建村即栽植槐树,历经200余年风雨,虽底根干枯,但新枝已发,枝叶良好。村民倍加保护,不时有人前来祭祀。</h3> <h3> 果都大谭村国槐 树龄300年</h3><h3> </h3><h3> 此树位于果都镇大谭村。树高6.5米,胸围207厘米,平均冠幅7米,主干劈裂成两半,干体向西倾斜,用水泥柱支撑,西北 、南向侧枝上部干枯,下部生新枝。</h3><h3> 大谭村位于新泰城西25公里,果都镇西南1.9公里处。据《谭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9一1398),谭氏兄弟由山西迁此建村,取名谭家庄。后有小谭,故名大谭。村中古槐已有300余年历史,老枝干裂,新枝萌发,蟠蜿屈展,姿态依然。</h3> <h3> 天宝彦后村国槐(A) 树龄300年</h3><h3> </h3><h3> 此树位于天宝镇彦后村东部。树高9.4米,胸围175厘米,平均冠幅8.9米。树体北倾,干体南侧1/2中空,上部侧枝长势良好。</h3><h3> 颜后村位于新泰城西35.6公里,天宝镇北2公里处 。据《冀氏族谱》记载 ,元皇庆二年(1313)颜氏迁此建村 ,遂名颜家庄 ,后分颜前 、颜后二村 。村内二古槐 ,应为建村以后所栽 ,相传已有 300 余年历史 ,历经风雨 ,叶浓欲滴,依然呈旺盛之势。</h3><h3><br></h3><h3><br></h3> <h3> 天宝颜后村国槐(B)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天宝镇 颜后村村民孙长生门口。树高8.7米 ,胸围240厘米 ,平均冠幅8.1米,主干中空,干北树高1.5米处有1X0.3米树洞,干上部有3大侧枝,东侧2枝干已干枯。</h3> <h3> 石莱三山村国槐 树龄4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石莱镇三山村原村委会院内。树高8.0米,胸围188厘米,平均冠幅70米 。主干东向平伸顶梢折断,南向又长一侧干, 呈“ T ” 字形 ,干 体 中 部 直 立 长一 侧 干 ,犹如卧龙抬头。</h3><h3> 三山村位于新泰城西南24公里 ,石莱镇东北4公里处 。据史书记载 ,明万历(1573一1619)建 村 ,因 位处三山环抱之中 ,故名三山 。相传 ,立村时前人即栽植此槐 ,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古槐呈卧龙状 ,头东尾西 ,虽主干多枯,但枝干纠结,新芽萌生,仍为村内一景。</h3><h3><br></h3> <h3> 放城东石井村国槐(A) 树龄300年</h3><h3> </h3><h3> 此树位于放城镇东石井村村民林海门口。树高5.5米,胸围150厘米,平均冠幅7米 ,主干东侧树皮1/3干枯,树体上部中空,干基50厘米有10X30厘米树洞。<br></h3><h3> 东石井村位于新泰城西南33.2公里 ,放城镇南3.8公里处。据碑文记载,唐贞观年间(627一650)建村 ,因以村名 ,与西石井对称东石井 。该 村 位 村 较 早 ,民 风 古朴 。前人所 植古槐,现仅存2株,均处居民家院附近,已历300余年 ,主干虽已枯,但枝叶尚浓,仍呈勃勃生机状。</h3> <h3> 放城东石井村国槐(B) 树龄300年</h3><h3> </h3><h3> 此树位于放 城 镇东石井村村民李广富 院中 。树高6.5米,胸围220厘米 ,平均 冠 幅 8 米。主干及分枝处中空,原栽一臭椿树,后因有虫 害而被 砍除 。主干上部分南 、北 两 侧干,其中南侧干风折,北侧干中空,主干东侧有4个树洞,最大的80X35厘米。</h3> <h3> 龙廷古石官庄村国槐 树龄3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龙廷镇古石官庄村崔永虎个人院中。树高7.8米 ,胸围234厘米,平均 冠 幅 8.0米 。树干西北侧中空 ,东侧干基有树洞 ,树体南侧 ,干 基 部 膨 大。整 株 树 体 如一头大象 ,上部两侧干如象牙。</h3><h3> 古石官庄村位于新泰城东17.7公里,龙廷镇东南6.2公里 。据村内碑文记载 ,明祟祯年(1628一1644)建村,因位处古石山下、官路岭东得名 。相传建村时前人即栽此槐 ,历经300余年风霜雪雨 ,虽主干多空,但新芽萌发,枝密叶茂,生长依然旺盛。</h3><h3><br></h3> <h3> 青云北马庄村国槐 树龄15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青云街道办事处北马庄村原供销社门口。树 高5.2米 ,胸围167厘米 ,平均冠幅6.7米,树体完好,枝叶较密。</h3><h3> 北马庄村位处新泰城东北11公里处。据村内《李氏家谱》记 载 ,元 至 元年间 (1341一1368)建村 。相 传 ,明 太 祖 朱元璋 曾 驾 临 休 息饮马 ,遂名马庄。因重名,又村在城北,故更今名 。此槐为建村以后所栽 ,已历150余年 ,青芽萌发,枝密叶茂,暑来不时有人在此休息纳凉。</h3> <h3> 西张庄村国槐 树龄15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西张庄镇西张庄村 。树干西侧 1/5干枯,主干顶部干枯 ,北侧枝杆下垂,木柱支撑,南向侧枝生长良好。</h3><div><br></div><div> 西张庄村位于新泰城西15.8公里处,为镇政府所在地。据《张氏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 (1370)张氏由山西洞迁此建村 ,遂名张庄,后又分为东、西二张庄。村内古槐应为先祖后人所栽 ,已历200余年,主干多空,但树冠圆满,枝叶仍很茂密,为村中一景。居民倍加爱护,逢年过节多敬拜之。</div> <h3> 宫里和圣园国槐(A) 树龄 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宫里镇和圣园门口。树高6.8米,胸围199厘米,平均冠幅5.6米,枝下高3.8米,主干上部分东西两大侧干,上部干枯,下部生小枝,干南距地1.9米处长有2小侧枝。此树为外地移植而来。</h3><h3> 据记载,柳下惠(生卒年不详)乃春秋鲁国士师,掌管法典刑狱。姓展,名获,字禽,又字季,因食采柳下(今宫里镇西柳村),卒后谥号惠 ,故称柳下惠 ,又称柳下季。展禽死后,门客要为他撰文哀悼,他的妻子说: “要悼念先生的 德 行 吗 ?你们这些人还不如我知道的多呢。”于是,其妻撰文悼念,文本写道: “夫子之谊 ,宜为惠兮 。” “ 惠 ”字是对他一生的评价,由此得名柳下惠。孟子把他与伯夷、伊尹、孔子 相 提 并论 ,称赞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 ”。故后世尊之为 “和圣 ”。今人为祭奠柳下惠,在西柳建有 “ 和圣园 ”,并在园区移植国槐二株,其长势甚旺,为一景观。</h3><h3><br></h3><h3><br></h3> <h3> 宫里和圣园国槐(B) 树龄100年</h3><h3> </h3><h3> 此树位于宫里镇和圣园内。树高9.6米,胸围138厘米,平均冠幅8.2米。枝下高3.3米,上部有6个侧枝,系原侧被锯顶后萌发,树干南高80厘米处生一侧枝,基径5.3厘米,已干枯,其上系红绳数条。此树系移植而来。<br></h3><h3><br></h3> <h3> 石莱白马寺国槐 树龄2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石莱镇白马寺境内 。树高12.5<br></h3><h3>米 ,胸围168厘米,平均冠幅11.6米 。树体南倾 ,干基至1.5米处开裂(10一15厘米) ,大树北侧连根一国槐,胸围92厘米,干体北倾。</h3><h3> 白马寺,位于新泰城西南30公里,石莱镇境内。原名石城寺,因建于白马山上,故又名白马 寺 。创 建年代不详 。据 碑文记载 ,元、明、清重修。建筑总面积1800平方米。寺内古树众多 ,古槐乃其中之一株 ,虽与银杏相比,相形见拙,但处密林丛中,仍为来人所敬畏。</h3> <h3> 小协碗窑头村国槐 树龄5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小协镇碗窑头村。树高6米,胸围265厘米,平均冠幅7.1米,主干中空。上部分南 、北两侧枝 ,北侧枝基本干枯,主干东、西、南侧有树洞若干。</h3><h3> 碗窑头村位于新泰城西16公里,小协镇西3公里处。据碑文记载 。裙武德年间(618一627)建村 。其地古称陶瓷之乡 ,村建在碗窑之西,故名 。村内庙中曾有 唐槐 宋枣的记载 。据记载,古槐已有500余年历史 ,历经风雨 ,树体多枯 ,但新枝繁茂 ,为村中一景 ,居民多敬畏,逢年过节皆有祭拜者。</h3> <h3> 汶南大山口村国槐 树龄600年</h3><h3><br></h3><h3> 此树位于汶南镇大口村。树高16.8米,胸围312厘米,平均冠幅11.5米,树干东侧1.5米处有 60X60厘米树洞 ,东南两侧大枝顶部干枯,干基南侧根部裸露,有若干孔洞。</h3><h3> 大山口村位于新泰城南 19.5公里 ,汶南镇东南9公里处,狮子山东南麓。据史书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一1487)建村 ,因位处山口西侧而 得 名 。据 说立 时 已栽有此树 ,历经600余年 ,该树体高大雄浑 ,枝叶旺盛,已为镇村之宝。</h3> <h3> 汶南柳平庄村国槐(A) 树龄200年</h3><h3><br></h3><h3> 此 树 位于汶南镇柳平庄村王洪国个人院中。树高10.1米,胸围188厘米,平均冠幅6.9厘米 ,树干北及南 侧中空 ,上部 侧枝末稍干枯,干体着生小枝。</h3> <h3> 汶南柳平庄村国槐(B) 树龄200年</h3><h3><br></h3><h3> 此 树 位 于汶 南 镇 柳 平 庄 村 乔贞来个人院中。树高8.2米,胸围189厘米,平均冠幅8.9米 。树干东南侧1.8 米处有树洞 ,侧枝顶端干枯,下部萌生新枝。</h3><h3><br></h3> <h3>樟树 树龄900年 邓泽林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