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柯桥 行行摄摄

带鱼

古镇柯桥,行行摄摄 这座桥,桥的名字就是“柯桥”,桥下的水来自柯山,古时叫“柯水”(现在叫管墅直江),水上的桥便称“柯桥”。原来是一座小石拱桥,后倒塌建成水泥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复建成石拱桥。 “柯桥”的东面叫东官塘,西面叫西官塘。官塘地名大概来自古代水路比较发达,沿浙东古运河修建古纤道,便于拉纤。 “柯桥”的东岸和西岸以前是柯桥最繁华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有“金柯桥 银皋埠 铜安昌”之说。大小船只便停在河的两岸,如果迟了便没有了停船位,只好在远处停船,再挑担过来。 融光桥,柯桥人叫大桥,文物保护等级从县到省,再到国保,足见其的历史和地位。 融光桥,桥的南岸叫“上市头”,北岸叫“下市头”。站在桥边仿佛看到了热闹时熙熙攘攘的人群,听到了桥两岸此起彼落的吆喝声。 历经沧桑,你依然如桥上的植物那样充满生机。 凹凸不平的桥面走过多少男女老幼。 父亲和我长长的倒影,父亲说他已经有十多年没有老柯桥了。而和父亲一起走过这座桥的记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时候东风大队第五生产小队用一只只水泥大船满载着稻谷来交公粮,排队把稻谷卖给柯桥粮管所后,我随父亲走过这座桥,到桥南边的小吃店吃小吃。两毛钱一碗的盐菜肉丝面,很满,吃的很入味,很满足。大人们则每人一碗坛装老酒,一把“爆爆豆”(那个时候一分钱可以买八颗,一毛钱的豆可以喝完一碗酒),咪一口酒来一颗豆,疙瘩一声,幸福满满。酒后再来一碗面。大家酒足面饱后,再每人七分钱一支的奶油棒冰。那时候的奶油估计真的是纯天然的,要不然现在回想起来嘴里似乎还有奶油呢? 桥栏两侧长满了霹雳,冬去春来,繁盛依旧。果实叫霹雳果,可以做木莲豆腐。 从融光桥下看不远处的柯东桥,桥的东面就是母校柯桥中学的位置,现在旧址开发成了房地产。从此,柯桥失去了一所老校。 地名:永丰桥河沿。 地名:下市头直街。 地名:西官塘上岸。西:指融光桥以西,上:南面。 地名:寺岔。原来这个地方有一座很大的寺庙,后毁于战火。 公房和新街。 地名:东官塘下岸。东:融光桥以东。下:北面。南上北下。门口贴了封条表示此户人家已经腾空。 所有的房屋都将被政府征收,即将开发成历史文化街区。期待还会有原汁原味,让人回味的文化? 红丰桥和西官塘下岸,最具柯桥水乡特色。即使刮风下雨也不怕,在路廊下喝茶打牌聊天。 左边是红丰桥河沿,右边是下市头直街河沿。中间的河就是柯水。 颇具水乡特色的红丰桥河沿。 柯桥人民医院的旧址 柯桥新街,有药店,新华书店,百货大楼。读高中的时候,新华书店门口有个眼镜摊,就是现在新华眼镜的前身。从眼镜摊开始创业现在买起了商铺,开了好几家眼镜店。子承父业,现在眼镜摊的儿子有时会到学校借提供免费洗眼镜为名来插播广告。看到他就想起以前在眼镜摊前光着屁股玩的小男孩。 这个桥脚以前经常可以看到大学生背着画板来写生,现在很难见到了。 老早的柯桥电影院,高中的同学,你可记得那次我们夜自修逃课出来看电影?你是从东侧门还是西侧门没票混进去的? 笛杨楼,曾是柯桥最繁华的地方。河边是菜市场,楼上是饭店旅馆,楼下是文具商店。 柯桥供销社批发大楼,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建起这样的大楼多气派!柯桥区下属的所有商店都要到这里拿货。 我到现在都搞不明白,修在河上的房子为什么不是违章建筑?读高中的时候就在了,父亲说以前他们拍身份证、厂里的上岗证都是这里拍的。我的第一张身份证好像也是这里拍的。 柯东桥,读高中的时候是水泥桥,其实不是古桥。 下市头直街,以前过年这里都是人。大家都拎着包头包脑,什么香糕包、酥糖包、糖包等,外面都用一张大的黄色的草纸包成金字塔形。不到正月落台小孩子一般是不敢拆了吃的,因为过年做客都要拎包头,无非把人家拿来的换来换去。父亲小的时候祖母领着他从这里走过去他外婆家,我小的时候祖母领着我从这里走过去舅公家。有一次刚好遇上舅公家那边红旗大队晚上要在大道地里放电影,我死活不肯回来,放得是《少林寺》,结果看得晚上尿床。 城里城隍庙,城外土地庙。柯桥的城隍庙。 人心向善,佛佑安康,惠泽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