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在维也纳附近的威伦道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称为"威伦道夫的维纳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h3> <h3>西方习惯把新石器末期到中世纪称为古代,具体来说就是指公元前4000年(文字的出现)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主要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术。</h3><h3>美索不达米亚(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又称两河流域)的雕塑,如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浮雕,亚述王国那些表现战争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手法极为写实、充满激烈动势的浮雕。</h3><h3>古埃及的庞大金字塔建筑,按照正面律程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严的狮身人面像。</h3><h3>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创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作品,其中留存于世的不少健美而优雅的雕刻形象,如《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尤其具有无穷的魅力。</h3><h3>古罗马美术承继着古希腊的传统,但罗马人的美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规模巨大的科洛西姆竞技场和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而曾被维苏威火山灰掩埋达1700多年的庞贝壁画,则给我们展示了古罗马绘画的独特面貌。</h3><h3><br /></h3> <h3>起源时期 </h3><h3>史前美术,又称"原始美术",西方人最早的美术作品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3万到1万多年之间。最杰出的原始绘画作品,发现于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几十处洞窟中,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所绘形象皆为动物,手法写实,形象生动。迄今为止发现的原始雕刻大多为小型动物雕刻,少数人像雕刻中,裸体女性雕像占主要地位,这些女性雕像夸张女性的生理特点,突出表现女性的乳房、臀部、腹部、大腿等,体现出原始人对于母性和生殖的崇拜意识。在奥地利维也纳附近的维伦多夫出土的女性雕像被称为"维伦多夫的维纳斯",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h3> <h3>《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出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威伦道夫。约作于公元前3万年。该作品是举世闻名的女性神雕塑,被人们称为"原始的维纳斯",又叫"母神雕像"。旧石器晚期。</h3> <h3>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和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h3> <h3>古代美术</h3><h3>西方习惯把新石器末期到中世纪称为古代,具体来说就是指公元前4000年(文字的出现)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主要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美术。</h3><h3>美索不达米亚(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地区,又称两河流域)的雕塑,如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浮雕,亚述王国那些表现战争和狩猎的紧张场面、手法极为写实、充满激烈动势的浮雕。</h3><h3>古埃及的庞大金字塔建筑,按照正面律程式雕刻的人像雕刻和神秘威严的狮身人面像。</h3><h3>古希腊的自由民主创造了具有民主思想的建筑、雕刻和绘画作品,其中留存于世的不少健美而优雅的雕刻形象,如《掷铁饼者》、《米洛斯的维纳斯》等,尤其具有无穷的魅力。</h3><h3>古罗马美术承继着古希腊的传统,但罗马人的美术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规模巨大的科洛西姆竞技场和万神庙是古罗马建筑的杰出代表。而曾被维苏威火山灰掩埋达1700多年的庞贝壁画,则给我们展示了古罗马绘画的独特面貌。</h3><h3><br /></h3> <h3>巴比伦王国的"汉谟拉比法典"浮雕</h3> <h3>古埃及,狮身人面像</h3> <h3>古希腊,掷铁饼者</h3> <h3>米洛的维纳斯,时间:希腊时期(公元前1世纪)</h3><h3>材质:大理石</h3><h3>规格:高204厘米</h3><h3><br /></h3> <h3>古罗马、科洛西姆竞技场</h3> <h3>古罗马万神庙</h3> <h3>古罗马万神庙</h3> <h3>古罗马万神庙</h3> <h3><br /></h3><h3>中世纪</h3><h3>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以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作为标志)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黎明),它标志着西方进入了基督教时代。受基督教制约,中世纪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美术最伟大的成就。拜占廷教堂、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各具艺术上的创造性。与宗教建筑相结合,雕刻、镶嵌画和壁画也取得了一定成就。</h3> <h3>拜占廷教堂</h3> <h3>古罗马试教堂,这个时期的其他造型艺术如雕塑、绘画等都成为与教堂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因此在美术史上统称为"罗马式"</h3> <h3>古罗马试教堂</h3> <h3>哥特式教堂,</h3> <h3>哥特式教堂,</h3> <h3>哥特式教堂,</h3> <h3>哥特式教堂,</h3> <h3>文艺复兴</h3><h3>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美术以坚持现实主义方法和体现人文主义思想为宗旨,在追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精神的旗帜下,创造了最符合现实人性的崭新艺术。</h3><h3>意大利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是文艺复兴美术的三位代表。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其杰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皆被誉为世界名画之首。米开朗基罗则在雕刻、绘画和建筑各方面都留下了最能代表鼎盛期文艺复兴艺术水平的典范之作。他塑造的人物形象雄伟健壮,气魄浑宏。拉斐尔则以其塑造的秀美典雅的圣母形象最为成功。他的圣母像寓崇高于平凡,被誉为美和善的化身,最充分地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h3> <h3>《最后的晚餐》达芬奇</h3> <h3>《蒙娜丽莎》达芬奇</h3> <h3>《大卫》米开朗基罗</h3> <h3>米开朗基罗宗教绘画</h3> <h3>米开朗基罗宗教绘画</h3> <h3>拉斐尔·桑西(1483 —1520),Raffaello Santi全名Raffaello Sanzio da Urbino,常称为拉斐尔(Raphael),意大利著名画家,也是"文艺复兴后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h3> <h3>拉斐尔·桑西</h3> <h3>拉斐尔·桑西</h3> <h3>拉斐尔·桑西</h3> <h3>17世纪</h3><h3>17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它发源于意大利,后风靡全欧。其特点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这一风格体现在绘画、雕塑和建筑等各个美术门类中。弗兰德的鲁本斯是巴洛克绘画的代表人物,他的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绘画对西方绘画具有持久的影响。同时代的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巴洛克的特色。</h3> <h3>《鲁本斯自画像》,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06-28~1640-05-30),教名伯多禄·保禄·鲁宾斯,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早期巴洛克艺术杰出代表,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节。</h3> <h3>鲁本斯、《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h3> <h3>鲁本斯《美惠三女神》</h3> <h3>伦勃朗《自画像》</h3> <h3>伦勃朗《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h3> <h3>伦勃朗《以马忤斯的晚餐》</h3><h3><br /></h3> <h3>委拉斯开兹:具有贵族威严的西班牙巴洛克式绘画巨匠 1599年6月6日,委拉斯开兹(Diego Velazquez,1599-1660)出生在西班牙著名工业城市塞维利亚,从小就喜欢画画,早年跟老埃雷拉学艺,后来投奔帕奇科门下。帕奇科是塞维利亚画派深孚众望的画家,以造型严谨著称。</h3> <h3>委拉斯开兹《镜前的维纳斯》</h3> <h3>委拉斯开兹《宫娥》这部作品是委拉斯凯兹1656年作的,是一幅有着风俗性特色的宫廷生活画</h3> <h3>18世纪</h3><h3>18世纪洛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随后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罗可可美术的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代表画家有法国的华托、布歇和弗拉戈纳尔。随着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进步的美术家们又一次重振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开展了一场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其代表画家是法国的大卫和安格尔。浪漫主义随着新古典主义的衰落而兴起。法国的热里科的《梅杜萨之筏》被视为浪漫主义绘画的开山之作,而这一运动的主将却是德拉克洛瓦,其绘画色彩强烈,用笔奔放,充满强烈激情,代表作有《希阿岛的屠杀》和《自由领导着人们》等。法国吕德的《马赛曲》和卡尔波的《舞蹈》都是杰出的浪漫主义雕塑作品。</h3> <h3>《梅杜萨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是泰奥多尔·籍里柯(Theodore Gericault,法国)于1819年创作的油画。《梅杜萨之筏》从画面的构图、光线、色彩到人物的动态表情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是无与伦比的。 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h3> <h3>《自由引导人民》(法语: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是一幅由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瓦(Eugène Delacroix)为纪念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而创作的油画作品。该画作在1831年的巴黎沙龙会展(Salon de Paris)上第一次正式对外进行展览,于1874年被卢浮宫博物馆收藏。</h3> <h3>[1]《希奥岛的屠杀》,表明画家对希腊人民的声援与同情。在这幅画上,画家把全部精力放在色彩的力度上,他用豪放的大笔触,通过明暗对比与人物的姿态,把复杂动荡的场面及挣扎惊恐的场景,处理成前景与远景两个层次,来表现这幕悲剧。显示出德拉克罗瓦对于生活中最敏感的人道与正义问题,是十分关注的。</h3> <h3>19世纪</h3><h3>19世纪中期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兴旺的时期。法国画家库尔贝是现实主义的倡导者,他的代表作《奥南的葬礼》堪称绘画中的"人间喜剧",而《石工》则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勤劳朴实的农民画家米勒,以醇厚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辛勤劳作的农民。</h3><h3>政治讽刺画家杜米埃创作了大量思想深刻而形象夸张的石版画和油画。德国女版画家柯勒惠支,以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和鲜明的个人风格创作了反映工人运动和农民革命的系列铜版画和石版画。俄罗斯的批判现实主义产生了列宾、苏里科夫等杰出画家。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品质。</h3><h3>19世纪后期在法国产生了印象派。此派绘画以创新的姿态出现,它反对当时已经陈腐的古典学院派的艺术观念和法则,受到现代光学和色彩学的启示,注重在绘画中表现光的效果。代表画家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毕沙罗、西斯莱等。</h3><h3>继印象派之后还出现了新印象派(代表画家是修拉和西涅克)和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是塞尚、凡高和高更)。而实际上后印象派与印象派在艺术主张并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其中凡高的绘画着力于表现自己强烈的情感,色彩明亮,线条奔放。高更的画多具有象征性的寓意和装饰性的线条和色彩。塞尚绘画则追求几何性的形体结构,他因而被尊称为"现代艺术之父"。[1]</h3> <h3>《奥南的葬礼》是居斯塔夫·库尔贝于1849年至1850年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奥南的葬礼》取材于库尔贝家乡小城镇上一种习俗生活。在埋葬仪式上,所有参加者的表情是肃穆的。</h3> <h3><br /></h3><h3>《弗莉·贝尔杰酒吧》是马奈晚年的一幅杰作,是描绘巴黎灯红酒绿的欢乐世界。构图很奇特,正面吧抬前站着一位眼神中略带心事的女侍,她的后面是一大片镜子,镜中反射出许多穿戴高雅的仕女绅士,左上角露出一双小脚与绿鞋,应是特技演员正在演出,右侧是女侍的背影,最右边是一位蓄胡子戴礼帽的陌生男子,在全图中显得有些不自然,也可能是画家本人,全图用笔流畅、色彩亦鲜活妥适,以简驭繁的构图方法,将酒吧的热络气氛与女侍的落寞感伤充分表现出来。</h3> <h3>马奈《草地上的午餐》</h3> <h3>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被誉为"印象派领导者",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h3><h3>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分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光和影的色彩描绘是莫奈绘画的最大特色。</h3> <h3>莫奈《日出.印象》</h3> <h3>莫奈《母子》</h3> <h3>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 1841-1919),法国印象画派的著名画家、雕刻家。</h3><h3>最初与印象画派运动联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9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h3> <h3>雷诺阿《红磨坊街的露天舞会》</h3> <h3>德加《调整舞鞋的舞者》</h3> <h3><br /></h3><h3>《埃尔米塔日的坡地》</h3><h3>毕沙罗1830年7月10日出生时是丹麦公民,父母希望他从商,但他自幼对艺术有浓厚兴趣,并直到25岁才接触艺术。毕沙罗喜欢采用日本式模糊取景方法,以明亮的色彩和颤动的笔触表现当代风景。毕沙罗实际上是一个乡村风景画家,竭力表现人与环境的统一,从中汲取营养,表现房屋和农村的和谐一致。</h3><h3><br /></h3> <h3>西斯莱</h3><h3>《阿尔让特依的人行桥 》 </h3><h3>阿尔弗莱德·西斯莱(Alfred Sisley,1839—1899)</h3><h3>1839年 出生在巴黎,但其父母都是英国人(父亲在巴黎经商)。 幼年时的西斯莱在法国巴黎渡过。</h3> <h3>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这是新印象主义典型的代表作,也是一幅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纪念碑式意义的油画作品。画面上的大碗岛是位于巴黎附近奥尼埃的一个岛上公园,也是巴黎人盛夏理想的避暑圣地。画面上,聚集了许多周末来这游玩的人们。画家着意把画面分成了被阳光照射的部分和处于阴凉中的两部分,使画面构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上的人物有的站在那里欣赏风景,有的躺卧或坐在草地上自娱自乐,有的成双成对的谈笑,有的面对湖面,独自沉默……几只小狗在地上游逛。</h3> <h3>保罗·西涅克 (Paul Signac1863-1935年) 是法国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点彩派(Pointillism)创始人之一,生卒于巴黎,富裕家庭出身,少年时就投身于绘画,他是位狂热的人:醉心于绘画、科学、文学、政治,热爱他所处的时代。他主要画风景,且经常使用点彩派技法作画。</h3> <h3>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造型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h3><h3>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塞尚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其"客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独特性大大区别于以往的"理智地"或"主观地"观察自然色彩的画家。</h3> <h3>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称"凡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作品受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影响。</h3><h3>梵·高早期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后两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精神疾病中,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葬于瓦兹河畔的公墓。在梵高去世之后,其作品:《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已跻身于全球最著名最珍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的作品目前主要收纳在法国的奥赛美术馆,以及苏黎世的kunshaus美术馆。</h3> <h3>梵·高《向日葵》</h3> <h3>《星月夜》,也被译为《星夜》(The Starry Night) (荷兰语:De </h3> <h3>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对现当代绘画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h3> <h3>保罗·高更</h3> <h3>《战争》系列木刻版画 《牺牲》</h3><h3>凯绥·珂勒惠支(Kaethe Kollwitz,1867—1945)原名凯绥·勖密特(Kaethe Schmidt)。德国版画家、雕塑家。14岁时即开始学习绘画。1889年和在贫民区服务的医生卡尔·珂勒惠支结婚,1898年开始在柏林女子艺术学院任教,并且已经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h3> <h3>凯绥·珂勒惠支</h3><h3>《战争》系列木刻版画 《牺牲》</h3> <h3>列宾《不期而至》</h3><h3>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英文名:Ilya Yafimovich Repin),俄国画家,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丘古耶夫,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1873-76年先后旅行意大利及法国,研究欧洲古典及近代美术。回国后勤奋作画,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风俗画和肖像画,表现了人民的贫穷苦难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1878年,他参加巡回展览美术协会。代表作品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宣传者被捕》、《意外归来》、《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及《托尔斯泰》等</h3> <h3>列宾《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王》</h3><h3><br /></h3> <h3>苏里科夫《近卫军临刑的早晨》</h3><h3>苏里科夫(1848~1916)Surikov,Vasili Ivanovich俄国画家。1848年1月12日生于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1916年3月6日卒于莫斯科。巡迥展览画派的代表之一。</h3> <h3>罗丹《思想者》</h3><h3>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法国雕塑艺术家。他在很大程度上以纹理和造型表现他的作品,倾注以巨大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文学史上的地位,罗丹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他不愧是一个伟大的雕刻家。</h3> <h3>现代美术</h3><h3>20世纪以来,现代美术呈现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态的局面。1905年诞生的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强调形的单纯化和平面化,追求画面的装饰性。1908年崛起的以布拉克和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绘画继承了塞尚的造形法则,将自然物象分解成几何块面,从而从根本上挣脱传统绘画的视觉规律和空间概念。</h3><h3>随着德国1905年桥社和1909年蓝骑士社的先后成立,表现主义作为一种重要流派登上画坛,此派绘画注重表现画家的主观精神和内在情感。</h3><h3>1909年在意大利出现了未来主义美术运动,此派画家热衷于利用立体主义分解物体的方法表现活动的物体和运动的感觉。抽象主义的美术作品大约于1910年前后产生,其代表画家有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和荷兰画家皮特·蒙德里安,而两人又分别代表着抒情抽象和几何抽象两个方向。</h3><h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达达主义思潮,此派艺术家不仅反对战争、反对权威、反对传统,而且否定艺术自身,否定一切。杜尚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上胡须,并将小便池作为艺术品,便是达达主义思想的体现。</h3><h3>随着达达主义运动消退,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此派画家以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梦幻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力图展现无意识和潜意识世界。其绘画往往把具体的细节描写与虚构的意境结合在一起,表现梦境和幻觉的景象。代表画家有恩斯特、勒内·马格利特、夏卡尔、达利、胡安·米罗等。</h3><h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产生的以波洛克、德·库宁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综合了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的特点,强调画家行动的自由性和自动性。</h3><h3>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的波普艺术,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利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和各种报刊图片作拼贴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代表人物有美国画家约翰斯、劳生柏、安迪·沃荷等。</h3><h3>而70年代兴起的超级写实主义(或称照相写实主义)运动,其主要特征是利用摄影成果,进行客观的复制和逼真的描绘。代表画家有克洛斯、佩尔斯坦,雕塑家中,安德烈、汉森最为著名。</h3> <h3>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h3><h3>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21岁时的一场意外,令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h3> <h3>马蒂斯,《罗马尼亚人的上衣》(1940年)</h3> <h3>亨利·马蒂斯《舞蹈》</h3> <h3>亨利·马蒂斯《剪纸人物》</h3> <h3>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法国立体主义绘画大师,</h3> <h3>乔治·布拉克作品</h3> <h3>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h3> <h3>毕加索《亚维农的少女》</h3> <h3> 毕加索作品</h3> <h3> 毕加索作品</h3> <h3> 毕加索作品</h3> <h3> 毕加索作品</h3> <h3> 毕加索作品</h3> <h3> 毕加索作品</h3> <h3> 毕加索作品</h3> <h3><br /></h3><h3>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20世纪初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文学艺术流派。</h3><h3><br /></h3> <h3>弗兰茨·马尔克的《林中鹿》表现主义作品</h3> <h3>未来主义作品</h3><h3>1909年在意大利出现了未来主义</h3> <h3>未来主义作品</h3><h3>1909年在意大利出现了未来主义</h3> <h3>未来主义作品</h3><h3>1909年在意大利出现了未来主义</h3> <h3>立体主义</h3><h3>1909年在意大利出现了未来主义美术运动,此派画家热衷于利用立体主义分解物体的方法表现活动的物体和运动的感觉。</h3> <h3>立体主义</h3><h3>1909年在意大利出现了未来主义美术运动,此派画家热衷于利用立体主义分解物体的方法表现活动的物体和运动的感觉。</h3> <h3>静物 1929年 布拉克</h3><h3>分享,立体主义</h3> <h3>抽象主义绘画作品</h3> <h3>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作品</h3> <h3>康定斯基《蓝色之山》</h3><h3><br /></h3> <h3>皮特·科内利斯·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年3月7日-1944年2月1日),荷兰画家,风格派运动幕后艺术家和非具象绘画的创始者之一,对后代的建筑、设计等影响很大。自称"新造型主义",又称"几何形体派"。</h3> <h3>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达达主义作为一场文艺运动持续的时间并不长,波及范围却很广,对20世纪的一切现代主义文艺流派都产生了影响。1916年3月16日,文学流派达达主义诞生。</h3> <h3>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与达达主义产生于同一时期,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于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超现实主义给传统对艺术的看法有了巨大的影响。也常被称为超现实主义运动。或简称为超现实。</h3> <h3>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h3> <h3>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h3> <h3>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h3> <h3>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h3> <h3>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h3> <h3>直觉主义指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认识更基本、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种学说带有强烈的反理性主义、反实证主义和反唯物主义的倾向。历史上不少哲学家都重视直觉,但到20世纪初才真正形成为一种学说或思潮。典型的直觉主义者有H.柏格森、B.克罗齐、E.胡塞尔等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