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后北岸牌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家就在岸上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读沈宪群《逝去的河》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三年前,在《常州晚报》读五三同学撰写、绘图的“润芝桥”,已经让我感动不已。而今天再读“沈大头”的“逝去的河”,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又回到了六十年前的童年时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的老家就住在前北岸,我于1953年12月28日,出生于前北岸13号,即是今天我们每周四下午聚会的家谱馆,听我祖母说,妈妈生我是头胎,虽说我出生时体重达8斤,那时可是超重婴儿了,幸好我妈妈一直在纺织厂,织布机器旁忙碌、穿梭,直至临产那天才正式歇下来,所以叫了一个接生婆,顺产下了我。生下来就是天寒地冻,我的祖母是每天一早敲开了冰,为我洗尿布的,从此我就和那前后北岸的那两条古老的小河、石桥结下了缘,一年四季讲述着遥远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前北岸那清澈见底的的小河,和后北岸那条小河是贯通的,她们的文化历史,沈同学比我了解的清楚,我就不再重复。而前北岸的充满着常州文化历史精英的小河,在1954年就填没,改成了当时常州城最最宽广的解放西路,即现在的延陵西路。而后北岸的那条小河,在我们下放苏北农场时,也抽干,修起了防空洞,延时到八十年代初的迎春市场。这两条噪杂、喧闹的,孕育着东吴文化名人的小河,从西城脚下流出,经过城内几个转弯,穿过无数个江南特色的小石桥流向关河,注入大运河,通往杭州,钱塘江,流入东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记得小溪的宽度约十来米,但是它可是孩子们玩耍,小鸭子嬉水,妇女捣衣的好地方。特别是在夏天,早晨,就可以听到妇女清脆的捣衣声,唤醒了小鸭子,嘎嘎地叫着。这时一群小孩子欢快的奔到了溪边,用小石子扔向小鸭。那时,每年高温河水缺氧时,都会泛河,我就会用鱼叉、网斗去河边找鱼。小孩子的嬉戏声,妇女的捣衣声,小鸭子的叫声,小溪流水声,做成了一曲农家交响乐。溪面上偶尔有几只小鸟掠过,当小鸟站在溪边的石头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座高大、平整、现代的水泥平桥,横跨在后北岸小溪上,她就是“润芝桥”。每当夏日中午,烈日当空,太阳激情地把阳光洒向大地。老人与小孩坐在桥洞边乘凉,洞下凉风习习,那一丝丝微风拂去了人们脸上晶莹的汗珠。总有一些老头儿坐在桥墩上,对着孙辈们谈古论今,讲三国,谈刘备、说赵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晚上,人们都休息了。前后北岸一片寂静,只有知了欢快地叫着,一轮明月嵌在天空中,小溪微微作响。在月光的照射下,可以看见大板桥上长满了青苔,它没有垂柳婀娜的舞姿,没有桃花那么艳丽,可它却诉说着一座座石板桥悠久的历史。它与明月映在水中,人们能感受到他朴素的质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家就在岸边住,我爱家乡的小石拱桥,爱家乡的小河,更爱这一副和谐的画面!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北风于2017年2月16日 上午</span></p> <p class="ql-block">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逝去的河/沈宪群</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常州城曾有一条美丽的内河。西起小西水关桥,东止唐家湾,然后向北流去。虽然只有1000多米光景,却流淌着数千年的文化和繁华,凝聚了无数"三吳重镇、八邑名都"的智慧,如今仍有一些地名在昭示着她昔曰的辉煌。我去过周庄、同里、乌镇等,这些江南小镇的水边风貌,历史文化内涵,完全无法同常州的这条内河相比。即便是名扬世界的威尼斯水上小镇,在她的面前我也觉得暗然失色。如若不信,就让我们沿着记忆的足迹,逆着时光,再去走一走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条内河最西端的小西水关桥与常州大运河上的西水关桥同建于 明洪武年间,是历朝官府收费收税的关隘,凡进入市内的各类商贸船只都在这儿停留受检。该桥长20米,宽5米。常州近年在横兴弄旁 修建的西水关桥,基本保持了两桥原来的风貌,给人以一种古朴沧桑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小西水关桥过去几十米就是觅渡桥。她由常州知府李嵩在1513年建造,民国十年(1921年)为方便行人车辆通行,改单孔石拱桥为条型板桥。小时候我们常在桥边打闹,桥上跳水。桥北是著名的瞿家祠堂和觅渡桥小学。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就是写的这里。一纸雄文,写尽了瞿秋白的一生,让人唏嘘不已。常州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不知撫育了多少这样的英才俊杰,为了自已的理念,英年早逝,给人留下无限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往前走,就是住着不少大户人家的庙沿河了,那时没有肥皂和肥皂粉,大家都在清澈的水中洗衣洗菜,还常有孩子下水游泳,在水中摸鱼捉虾。东边有座渡仁桥,原是单孔古石桥,小时游泳就在下面穿来穿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庙沿河头上的大庙弄,因北宋年间的府城隍庙得名,原称城隍庙巷。府城隍庙春秋合祭,为常州八庙之一。大庙弄东的钟楼是1928年在“三吴第一楼”的原址上改建而成的。置大钟报时,并以此为名。钟楼高约30米,共5层,底层为人车通道。低沉的钟声不时响彻全城。连接南北大街的甘棠桥,建于南宋,据信当年桥西有大片的甘棠树林,遂以此命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走过甘棠桥是半山亭。这个曾沿用1000多年的地名已经不复存在。相传北宋名臣王安石,号半山,被贬至常州任知州期间,躬身下民,察访州情,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常州人知恩图报,在他当年上岸码头处,建了“半山亭"。不像现在的一些官员,事情没干多少,却到处题辞留名。不料一旦退休或免职,便被人铲个一干二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半山亭东是惠民桥,重建于明代。该桥原为单孔石拱桥,由于在城中心影响车辆交通,也在民国中期改建为单孔平桥。该桥和甘棠桥一带,是我们儿提时代商贸最繁华区域,老大房副食品、大光明电影院、德泰恒饭店、人民公园、红星剧院、双桂坊等好吃好玩的地方都在附近,尤其是有千年历史的牛肉锅贴和牛杂汤,至今让人念念不忘。 还有惠民桥南的协兴面馆,门口架了一口大锅,锅上蒸笼呼呼地冒着热气,笼中蒸着鸭饺和蹄膀,七十年代末还是二角钱一碗,让人垂涎欲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人的记忆中,成年前的记忆最让人动情。故乡的情份和怀念总是和少年联在一起。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少年闰土》便是明证。很少见到高质量的中年回忆文章,即便写别人,也只是写写阿Q和孔乙已之类。这大概与大多数人的中年不尽如意、不堪回首有关。如果写自已,如杨绛的《干校六记》,看似笔调轻松,实质如梗在喉。尽管通篇充满妙言警语,却依然给人无关痛痒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往东是马山埠,这一带汇集有多处名人故居,其西有清代诗人黄仲则的"两当轩"旧居;中段有何海樵故居;东侧有庄氏状元第及三元阁等建筑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何海樵是辛玄革命的先驱,与黄兴共谋 反清。他是日本同盟会暗 杀团的头,曾在北京精心策划暗 杀慈禧和光绪,近代的一些名人如蔡元培、章士钊、陈独秀、蔡鄂等,都由其带入了该组织。不知何故,中国近代史研究他的文字并不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马山埠西头的浮桥南堍,有一个万华茶楼。清道光年间,首创了加蟹小笼包。其蟹油金黄闪亮,肥而不腻,蟹香扑鼻,汁水鲜美,皮薄有劲,馅心嫩滑爽口,配以香醋、姜丝佐食,其味甚佳。 现在的加蟹小笼包已传遍了全国,但细细品去,却只有肉香,全无首创的真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浮桥东的世丰桥建于民国,为条石平板桥。桥两端有桥楣,这在江南石板桥中极为罕见。桥名由江南大儒钱名山书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成全巷"是一条垂直于马山埠和局前街的一条里弄,直通世丰桥。有意思的是过去城里人家操办婚事,迎亲队伍都要到成全巷去热热闹闹地走上一趟,以"成全"美满婚姻。所以原来的马山埠常年鞭炮锣鼓不断,喜庆之声不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往前是润芝桥。润芝桥宽4米,完工于1934年,形制奇特,桥栏杆设计成链条状,颇有新意,与常州原有的拱桥、石桥完全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河流再往东,是白云渡,河水流经这里,逐渐变宽,分流,形成一个美丽的半岛,旧称白云溪。半岛便是著名的前后北岸。沿岸家家枕河,柳条轻垂,风景优美,明清两代文人雅士官宦层出不穷。宋时苏东坡爱这儿,并终老在这儿。这儿东边有个白云古渡,在唐家湾迴湾处,满是苍旧感。岸上还有唐荆川的唐家大院,院前柳树成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渡口北有云禅院,即“晏公祠”,东有“魁星阁”,南有“瓯香馆”。每年五月龙舟赛即在此举行,旧时的“云溪竞渡”盛况空前。 常州清代诗人洪亮吉在《云溪竞渡词》中生动描绘了当时的龙舟竞渡:“晏公祠外河当冲,水清波浅戏五龙,一龙前驱四龙并,后者击水前呼风”。 幼时我外婆家就在白云渡,依稀记得骑在小舅舅肩上看过一两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前面还有建于元致和年间(1328年)的迎春桥。旧时每逢立春日,地方官员绅士全副仪仗列队,扛抬祭品,持鞭扎炮,通过此桥,祈求风调雨顺。该桥与前述的八桥一起,构成一幅常州城著名的"九连环"盛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果走累了,你可以小心翼翼的踏上在水中飘荡的手摇篷船。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弋,船儿穿过一座又一座古桥。面对岸边匆匆的人群,你会突然发现除了水声,四周是那么静,时间仿佛伴着水流在倒流。这时,你可以泡上一壶常州毛尖(绿茶),小口就些常州萝卜干和常州大麻糕,如果有些饿,还可以请船家送来热气腾腾的正宗常州银丝面。太令人神往了。这次第,怎一个威尼斯水城比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伴随着一声长长的叹息,思绪又回到了现实中。逝去的已经逝去,已无法挽回。人们也难以辨别,这种逝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还是人类发展的失误。城市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这是高楼大厦奈何不了的。古老的小河,流动的清波,错落有致的两岸人家,就像一个个昔日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我们能做到的,是珍惜现在,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我们能呐喊的,是发出祈祷般的呼唤:让不该逝去的,今后不再逝去。</span></p> <p class="ql-block">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欢迎你</p> <p class="ql-block">夜景</p> <p class="ql-block">投影图—苏东坡词《念奴娇.赤壁怀古》</p> <p class="ql-block">蒋忠明手绘南运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常州老西门怀旧一蒋忠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回忆我40年前画的南运桥速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常州西门是以怀德桥为中心向西周延伸的区域。大运河穿过西仓桥(现是铁架便桥)从西向东,在石龙嘴脊部分成两支,一支流过怀德桥,文亨桥(锁桥,吊桥为小支流通过),文享桥与西仓桥都是三孔桥,遥遥相对,中间有两个渡口,2分钱渡一次。文享桥与广化桥之间是古老城门,城门下是轮船码头。再经广化桥直奔东去;另一支流过南运桥,普济桥,马公桥通过丫河,流入隔湖,呈人字型。40年前的运河上还有很多“弯背老公公,坐在河当中,行人在上走,船在肚里游”,可与当今的周庄比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家住在普济桥南边桥下,房子西山头与桥肩并着肩,前门普济街巷,后窗头枕南运河水,每当黄梅季节,河水猛涨,与脚下只有咫尺之间。那时闲时间多,夏天下午,就在运河里泡上一二个小时,时常能捉到些鱼虾。冬天下棋,从象棋,围棋到国际象棋,还有军棋,有时把门板搁起来打乒乓球。琴棋书画,样样爱好,但是真真的爱好是美术,从学校到单位,是有名气的。40年前,我画下了南运桥的速写,今天看来可与常州老房子画家季全保媲美,至少是对《岁月留痕》的补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速写中展示了那难忘的年代:桥的风格看来是民国所造,坡较陡,桥上有人费力地拖着板车,时常有人自觉自愿地帮助上桥推车,下桥拉车。学雷锋的人多,有次,我帮人推车,推上桥后,拉车的没有说声谢谢,我再一看,原来是很轻的空纸箱车。桥上开着解放牌及东风牌汽车,桥下撑着水泥船。当时河里机动船很少,有种抽水船,向后喷水,把船推向前去。每当夜深人静时,河里传来摇橹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南运桥的两边,木窗,灰砖和黑瓦的房子错落排列,一个高房子的山头上,竖着一根长竹杆,那是矿石收音机的天线。在家里带着耳机,听着悦耳之音,当时也只有个别人的享受。邻居老王是把细人,记得那年他有了台半导体收音机,一般不让人摸,那天,我看到放在枕头边的半导体,就去摸了,刚巧他来了,他对着我说:小佬,阿公的L不是媳妇弄的,把我霉了一下。儿时的梦想是在家能看到小电影,是最大的幸福。后来向阳院里有了9寸的黑白电视机,一到晚上,大大小小的居民,里三层,外三层地把电视机围得水泄不通,看着几个频道的有限节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桥边房子之间有很多小码头,居民在那里淘米,洗菜。烧饭虽然用自来水,但自来水管一条街只有一到二个笼头,有专人负责,1分2桶,兄弟姐妹扛上几桶,倒在水缸里,用上一两天。桥下岸边河滩上,还有一个人在刷马桶。那时家家都是用马桶,早上倒马桶还要排队,可闻一片刷马桶声。桥边有个铁塔,是我们显示勇敢在地方,时常有小孩争先恐后地往上爬,下边的角钢,被磨得星光的滑,待爬下来时,带了满手铁锈。在我的记忆中,很多大人在下看待着,胆心孩子的摔下和触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远处可见冒着黑烟的烟囱,空中布满蜘蛛网似的电线,常是我们作文里描写工业发达的象征。近河滩的石龙嘴延岸,已露砖露石,常州三杰的张太雷曾经在石龙嘴上的西郊小学堂读过书。随着石龙嘴的拆除,原来人字型的河,变成了T字型的河。随着城市的改造,现在南运桥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喧闹,静静地躺在大运河上。岁月留痕确实能让青年人带来了一种视觉的新鲜感,给老年人带来了一种满足的怀旧感。石龙嘴已经变成了醇香美酒的商标,石龙嘴牌陈酒时常漂香在常州人民的嘴边。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16年12月8日</span></p> <p class="ql-block">怀德桥、文亨桥夜景</p> <p class="ql-block">东坡公园半月岛</p> <p class="ql-block">文亨桥得月楼</p> <p class="ql-block">漫步运河畔</p> <p class="ql-block">龙城号游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常州城曾有一条美丽的内河。西起小西水关桥,东止唐家湾,然后向北流去,1000多米光景,却流淌着一千多年的文化和繁华,凝聚了无数"三吳重镇、八邑名都"的智慧,如今却只有一些地名仍在昭示着她昔曰的辉煌。我去过周庄、同里、乌镇等,这些江南小镇的水边风貌,历史文化内涵,完全无法同常州的这条内河相比。即便是名扬世界的威尼斯水上小镇,在她的面前我也觉得暗然失色。如若不信,就让我们沿着记忆的足迹,逆着时光,再去走一走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条内河最西端的小西水关桥与常州大运河上的西水关桥同建于 明洪武年间,是历朝官府收费收税的关隘,凡进入市内的各类商贸船只都在这儿停留受检。该桥长20米,宽5米,常州近年在横兴弄旁 修建的西水关桥,基本保持了两桥原来的风貌,给人以一种古朴沧桑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西水关桥过去几十米就是觅渡桥。她由常州知府李嵩在1513年建造,民国十年(1921年)为方便行人车辆通行,改单孔石拱桥为条型板桥。小时候我们常在桥边打闹,桥上跳水。桥北是著名的瞿家祠堂和觅渡桥小学。梁衡的“觅渡、觅渡,渡何处",就是写的这里。他写尽了瞿秋白的一生,让人唏嘘不已。常州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不知撫育了多少这样的英才俊杰,为了自已的理念,英年早逝,给人留下无限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往前走,就是住着不少大户人家的庙沿河了,那时没有肥皂和肥皂粉,大家都在清澈的水中洗衣洗菜,还常有孩子下水游泳,在水中摸鱼捉虾。东边有座渡仁桥,原是单孔古石桥,小时游泳就在下面窜来窜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庙沿河头上的大庙弄,因北宋年间的府城隍庙得名,原称城隍庙巷,春秋合祭,为常州八庙之一。大庙弄东的钟楼 是1928年在“三吴第一楼”的原址上改建而成,置大钟报时,并以此为名。钟楼高约30米,共5层,底层为人车通道。低沉的钟声不时响彻全城。连接南北大街的甘棠桥,建于南宋,据信当年桥西有大片的甘棠树林,遂以此命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过甘棠桥是半山亭。这个曾沿用1000多年的地名已经不复存在。相传北宋名臣王安石,号半山,被贬至常州任知州期间,躬身下民,察访州情,兴修水利,造福百姓。常州人知恩图报,在他当年上岸码头处,建了“半山亭"。不像现在的一些官员,事情没干多少,却到处题辞留名,却不料一旦退休或免职,便被人铲个一干二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半山亭东是惠民桥,重建于明代。该桥原为单孔石拱桥,由于在城中心影响车辆交通,也在民国中期改建为单孔平桥。该桥和甘棠桥一带,是我们儿提时代商贸最繁华区域,老大房副食品、大光明电影院、德泰恒饭店、人民公园、红星剧院、双桂坊等好吃好玩的地方都在附近,尤其是有千年历史的牛肉锅贴和牛肉汤,至今让人念念不忘。 还有惠民桥南的协兴面馆,门口架了一口大锅,锅上蒸笼呼呼地冒着热气,笼中蒸着鸭饺和蹄膀,七十年代末还是二角钱一碗,让人垂涎欲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人的记忆中,成年前的记忆最让人动情。故乡的情份和怀念总是和少年联在一起。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少年闰土》便是明证。很少见到高质量的中年回忆文章,即便写别人,也只是写写阿Q和孔乙已之类。这大概与大多数人的中年不尽如意、不堪回首有关。如果写自已,如杨绛的《干校六记》,看似笔调轻松,实质如梗在喉。尽管通篇充满妙言警语,却依然给人无关痛痒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往东是马山埠,这一带汇集有多处名人故居,其西有清代诗人黄仲则的"两当轩"旧居;中段有何海樵故居;东侧有庄氏状元第及三元阁等建筑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何海樵是辛玄革命的先驱,与黄兴共谋反清。是日本同盟会暗杀团的头,曾在北京精心策划暗杀慈禧和光绪,近代的一些名人如蔡元培、章士钊、陈独秀、蔡鄂等,都由其带入了该组织。不知何故,中国近代史研究他的文字并不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马山埠西头的浮桥南堍,有一个万华茶楼。清道光年间,首创了加蟹小笼包。其蟹油金黄闪亮,肥而不腻,蟹香扑鼻,汁水鲜美,皮薄有劲,馅心嫩滑爽口,配以香醋、姜丝佐食,其味甚佳。 现在的加蟹小笼包已传遍了全国,但细细品去,却只有肉香,全无首创的真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浮桥东的世丰桥建于民国,为条石平板桥。桥两端有桥楣,这在江南石板桥中极为罕见。桥名由江南大儒钱名山书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全巷"是一条垂直于马山埠和局前街的一条里弄,有意思的是过去城里人家操办婚事,迎亲队伍都要到成全巷去热热闹闹地走上一趟,以"成全"美满婚姻。所以原来的马山埠常年鞭炮锣鼓不断,喜庆之声不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往前是润芝桥。润芝桥宽4米,完工于1934年,形制奇特,桥栏杆设计成链条状,颇有新意,与常州原有的拱桥、石桥完全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河流再往东,是白云渡,河水流经这里,逐渐变宽,分流,形成一个美丽的半岛,旧称白云溪。半岛便是著名的前后北岸。沿岸家家枕河,柳条轻垂,风景优美,明清两代文人雅士官宦层出不穷,苏东坡爱这儿,并终老在这儿。这儿东边有个白云古渡,在唐家湾迴湾处,满是苍桑感。岸上还有唐荆川的唐家大院,院前柳树成荫。渡口北有云禅院,即“晏公祠”,东有“魁星阁”,南有“瓯香馆”。每年五月龙舟赛即在此举行,旧时的“云溪竞渡”盛况空前。 常州清代诗人洪亮吉在《云溪竞渡词》中生动描绘了当时的龙舟竞渡:“晏公祠外河当冲,水清波浅戏五龙,一龙前驱四龙并,后者击水前呼风”。 幼时我外婆家就在白云渡,依稀记得骑在小舅舅肩上看过一两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前面还有建于元致和年间(1328年)的迎春桥。旧时每逢立春日,地方官员绅士全副仪仗列队,扛抬祭品,持鞭扎炮,祈求风调雨顺。该桥 与前面的八桥一起,构成一幅常州城著名的"九连环"盛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走累了,你可以小心翼翼的踏上在水中飘荡的手摇篷船。鱼儿在清澈的水中游弋,船儿穿过一座又一座古桥。面对岸边匆匆的人群,你会突然发现除了水声,四周是那么静,时间仿佛伴着水流在倒流。这时,你可以泡上一壶常州毛尖(绿茶),小口就些常州萝卜干和常州大麻糕,如果有些饿,还可以请船家送来热气腾腾的正宗常州银丝面。太令人神往了。这次第,怎一个威尼斯水城比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伴随着一声长长的叹息,思绪又回到了现实中。逝去的已经逝去,已无法挽回。人们也难以辨别,这种逝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还是人类发展的失误。 城市的风情总离不开水,这是高楼大厦奈何不了的。古老的小河,流动的清波,错落有致的两岸人家,就像一个个昔日的梦,诗情画意久久挥之不去。我们能做到的,是珍惜现在,珍惜现在美好的一切;我们能呐喊的,是发出祈祷般的呼唤:让不该逝去的,今后不再逝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17年2月15日凌晨,于都市桃源</span></p> <p class="ql-block">坡仙遗范</p> <p class="ql-block">文亨桥</p> <p class="ql-block">毗陵驿</p> <p class="ql-block">表场</p> <p class="ql-block">运河旁舣舟亭公园</p> <p class="ql-block">九华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