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 咱们的母校湖洋中学

艺林●古湖秋韵

<h3>为筹办30周年同学会,近段时间以来,与老同学启芳多次往返于龙岩、厦门、湖洋等地,脑海中跟“湖洋”有关的字眼一下子多了起来,不知不觉间勾起了我对母校湖洋中学的回忆……</h3><div><br></div><div>四十多年前的母校,原建在乡政府门口,本乡人习惯称之为黄梅岗上的乱葬岗。因为母校贫穷,所以,她犹如她的贫穷子女那样显得营养不良!</div><div><br></div><div>建校之初,坐北朝南的二排土木结构的平房,各有五间教室,一是学生校舍,另一排是学生宿舍及厨房、 膳厅,中间是一个小型的操场、学校大门的左侧是原公社的大礼堂,右侧则是教工宿舍。到我们这代人在中学读书那会,操场两边已经建成了大家所熟悉的那两幢大石头的教学楼,原来的平房则全部成了学生宿舍,这样简陋的乡村中学,现在甭说发达地区, 就本县的办学条件,她连一些乡镇的普通村小也不如。</div> <h3>从1978年这张泛黄的校门照片来看,我们这代人几乎看不出一点痕迹,或许我们父亲辈们,更能有印象些。</h3> <h3>这是一张摄于1995年的照片,结合着下面湖洋公社礼堂1978那张照片来看的话,原来礼堂侧边还有树,看上去也是一个小山头。所以上面这个校门应该是我们八九十年代就读湖中的湖洋人最有印象吧?!</h3><div><br></div> <p class="ql-block">说到湖洋中学,不得不聊聊到公社大礼堂。湖洋公社大礼堂是湖洋历史的缩影,礼堂内部很大,早期作为电影院,我们读书的那会靠近石头教学楼那侧的礼堂改成了学生食堂。那时,每月一场电影,大概是星期四晚上,学生们不用上自习课了,时间一到,学生们搬个小凳子挤在学校门口的大礼堂外面的一片空地,这或许是学生们每个月最期盼的时光吧。令人遗憾的是,因早已成为危房,礼堂已于几年前被强制折除,有关礼堂的故事今后只能回忆在我们的记忆深处了!</p> <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几乎所有同学的家境都不宽裕,住宿生们每隔半个月都得从家里带来一小蛇皮袋大米和一大口杯酸菜萝卜干作为自己的口粮,因为兜里没钱,平常很难得买份蔬菜,更不用说奢侈一回买份肉打打牙祭了,有时带来的干菜发霉变质了,大家还是舍不得倒掉,我和林日贵、何永彬等几个就纷纷跑到谢启芳、谢子能等通学生家里把干菜翻炒了继续食用,如今想起来当时确实艰苦,的确好心酸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个学校只有一口水井可供学生食用,因此,用水问题显得尤为严重,为了能抢到一勺早晚洗涮的清水,每天晚自习一结束,学生们的头等大事就是拎起水桶冲向仅有的二个水龙头抢水,若是稍迟一步只能望着前面排成的长长队伍,焦燥不安!往往还没挪动几步就寝铃声就响了起来,僧多粥少啊!只得沮丧地往回走。</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只得另僻捷径,每天晚休后班上的男生们约好了,然后三三二二到离校一公里外的石培岗上的一口古井提水,有时顺便冲个澡,特别是在冬天,当一桶冷水从头上浇下来,透心的凉!伴着一声高吼,那真是个爽哪!可能我们的举动影响到了周边人家的休息,经常会引来几句责骂声。当然,晚上一个人一般是不敢贸然前往的,感觉有好几次,朦胧的月光伴随着稀疏的狗叫声,古井旁、墙角边似乎有个白色的影子一晃飘过,大伙都惊恐地睁大眼睛。突然,洗澡的人群中传来一声尖叫“鬼,鬼!快跑啊!”,大家都条件反射跳了起来,吓得四散跑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年以后,同窗六载的竹马挚友谢菊香偷偷的告诉我:古井旁边的老屋就是她家,我听后看着她那满脸绯红、欲笑还羞的样子,惊讶得张大了嘴巴。后来,从她那里又陆续知道了一些有关古井的唯美传说和经典故事,这些,更给古井增添了一分神秘的色彩,以至于这么多年下来,每当搞相关题材的艺术创作时不经意间就会想到那时的场景,“古井老屋、月光小镇、丁香少女”几个字眼也一直在我眼前闪现,挥之不去!哎,时光清浅、往事如烟啊!!</p> <p class="ql-block">尽管学校是如此的简陋,设备是如此的不完善,老师们都不遗余力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我们。那个年代比较封建,男女同学间不太敢讲话,怕遭到别人的嘲笑,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哥们儿、姐们儿都孜孜不倦地在书海中专心学会做人做事的本领。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何超本老师幽默风趣的谆谆教诲以及蓝玉发老师严肃认真的严谨治学方法,至今还激励着我尽职尽责认真地工作着。</p> <h3>转眼间, 时光流过了几十个春秋,我们的母校也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母校的设施有了初步的完善,教学大楼、教工宿舍 也有了一定的规模。后来又因生员的充足,原校址满足不了需要, 又向乡政府后扩建。首先在我们当年叫“上面操场”的地方新建起了两栋教学楼,形成一校两址的格局,但这给学校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2002年,当地党政又与 学校共同努力,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终于建成了今日的新校舍。为今后本乡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h3><div><br></div><div>如今,物事人非,母校几经变化,也不知我们老六班的同学们记忆深处是否还有当年的一丝痕迹?!</div><div><br></div><div> 林志军 乙酉年初夏雨夜写于汀畔杭城</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