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徵兰晚年退隐家乡之谜

贾振君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57a7ff">秘案追踪</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font color="#010101">孙徵兰于明代崇祯十五年(1642)左右回到了故里,在朝歌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十余年。在家乡,他东奔西走,行踪诡秘,留下许多未解之谜。关于他返乡的原因,至今没人能说得清楚,民间流传的说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告老还乡,二是改朝换代,三是护驾崇祯。但如果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多半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猜测和演绎的成分较多。<br>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只有依赖历史典籍或考古发现了,但《明史》、地方志和野史中均无记载。据了解,清华大学图书馆珍藏的孤本《孙徵兰诗文全集》,收录了孙徵兰一千一百多篇诗文。前些年,淇县民间文化学者王长安为了研究孙徵兰,曾自费在北京住了50多天,终于进入该图书馆,找到并手写摘录了其中的300多首(篇),这些都是研究孙徵兰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可惜的是,王长安先生于2013年因病去世,他费尽周折取回来的“真经”又被遗失了,好在之前《淇河晨报》记者陈志付、淇县文史专家岳武佐因撰写有关论文曾从王长安手中索要了几首,此外还有孙徵兰题写在家乡的多处摩崖石刻。如果我们深入解读一下孙徵兰遗留的为数不多的诗作文稿,或许能从中探寻到他的心路历程,理出一些蛛丝马迹,发现一个真实的多侧面的孙徵兰。</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孙徵兰画像</font></h1><h3></h3> <h1><font color="#010101">一<br></font><h1><font color="#010101">从孙徵兰的诗词或题写的摩崖石刻可以看出,孙徵兰的足迹遍及朝歌及周边地区,但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古灵山、武公祠、孙家寨、书房沟、云梦山、衡门、卫辉香泉寺等是他的常去之处或临时居所。<br>云梦山,又名青岩山,位于淇县城西南15公里的太行山东麓,在明、清《淇县志》中被誉为“青岩仙境”。千百年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慕名而来,或创办庠序,或隐居修真,或寻幽探胜,在这里留下了锦绣诗篇。现存有元、明、清至民国各代的摩崖题记220处,碑刻33块。孙徵兰在云梦山水帘洞崖壁上题词:“天开道眼,山透玄心”,洞口石碑上刻有他的《仙洞偶笔》二首。<br>古灵山位于太行山东麓,距淇县城西北10公里,这里群峰竞秀,溪曲泉清,亭阁相映,景色迷人。历史上,无数文化名人为之倾倒,纷至沓来,留下许多华彩诗章。在古灵山东崖绝壁上,刻有孙徵兰的一首摩崖诗作:“山卓碧云插汉,泉滃绿玉飞花;三仁六七贤圣,灵杰千古同嘉。”还有《灵山幽致》、《游灵山后溪》等吟咏灵山的诗作传世。<br>武公祠位于淇县城西北15公里耿家湾的淇园旧址上,为纪念西周时期卫国德高盖世的明君卫武公而修建的的祠堂,建筑年代失考,明弘治七年(1494)知县颜颐寿重修,正德、嘉靖年间又重修三次,祠北山坡建纪念卫武公的“有斐亭”一座。武公祠北岸的悬崖峭壁上有一处石窟,叫“仙人洞”,相传为殷太师比干之子林坚(又名林泉)出生地。孙徵兰在仙人洞周围的石壁上留下多处摩崖石刻,其中两处是联句:“山门不锁待云封,石洞无灯凭月照。”“圣从川湄千秋睿,德就山磨万古明。”另有《题仙人洞遗迹诗》等三首诗。</font></h1></h1> <h1><font color="#39b54a">淇县云梦山十里断崖</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衡门村在孙徵兰的家乡南阳村正西2公里。孙徵兰在衡门村建造的别墅是一个五门相照的建筑群,由前后两个院子组成,多达28间房子,整个建筑古色古香,门楼高峻巍峨,门楼前面有高高的石砌台阶,高门楼门前两侧原有的两棵大槐树历来被人称为“对槐”。第二进院东屋为两层小楼,楼顶四周建有12个城垛,人们称其为哨楼。登上哨楼放眼望去,西面的云梦山及东面的平原尽收眼底。孙徵兰将这座别墅命名为“老龙庐”,晚年闭门不出,创作了《衡门别墅》、《小斋漫兴》等大量的诗文。</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淇县古灵山景区</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孙家寨,位于云梦山大峰门北边的平岭南沿,是一座拔地而起的高约百米的孤峻险峭的大石峰。峰腰的石壁上刻三个苍劲、每字约二尺见方的摩崖正书:“印月峰”。落款为:“皇明御史孙睡仙书”。印月峰的四面几乎全为绝壁,孙家寨的寨门就位于印月峰北面的峭壁上。相比之下,北边这面峭壁有一处陡坡,经人工稍许开发后勉强能够攀登进入寨门。寨门这一面虽然也是峭壁,但是峭壁上还筑起了高高的寨墙,寨门却又很狭小,仅容一人低下头才能通过。由此可以想见当年这里的戒备森严、易守难攻。书房沟是印月峰下的一个小山村,只有一户人家,传说孙徵兰曾在那里搭草庵看书写文章。</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古灵山东崖壁上的孙徵兰诗刻</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香泉寺位于卫辉市西北17.5公里的霖落山上。因寺近香泉而得名。相传为战国时魏安厘王的离宫,隋大业五年(609)建立寺院,后经多次修建。北齐时期,即六世纪中叶,北印度僧人那连提黎耶舍,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疠人坊,即麻疯病院。香泉寺千佛洞北面的石壁上,有唐代吴道子的真笔画,线刻“麻姑”像,像前泉口筑石为池,方不及丈,因泉水涓涓不息、清凉幽泉,故名“香泉”。泉旁崖壁上有明万历皇帝的胞弟潞简王朱翊缪为泉名所书,石刻斗大的“香泉”楷书二字。香泉寺素有太行叠翠、香泉水响、曲径通幽、洞天福地的美名。它建筑雄伟,环境幽胜,古往今来是达官显贵、文人雅士避暑、游览、遗墨之圣地。</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衡门村孙徵兰别墅</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孙徵兰在香泉寺留下不少石刻楹联,并著有《香国楼诗集》。孙徵兰于明崇祯九年(1636)为香泉寺捐建了南天门石坊,并在其上题写对联。在香泉寺东崖壁上还有孙徵兰留下,的诗刻《谒胜霖落山》(四首)、《晴沐日三过霖落什刹》、《香泉大士宫漫兴》、《香泉四咏》、《读书霖山》(四首)、《即景次屈太史年丈二律》等十余首,及《重修香泉寺碑记》、《皇明本刹三山受戒一代开山松月禄上人老禅师》碑刻两处。</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衡门村孙徵兰别墅局部</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从孙徵兰遗留下的诗作中,可以折射出他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深入解析其诗句,我们就会梳理出一个基本脉络。<br>寄情山水。孙徵兰有不少描写家乡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的佳作。其中有一首《淇邑胜杰》,诗前小序曰:“摘星楼、灵山寺、朝阳山、青岩洞、菉猗园、沧溪、衡门、南阳,皆淇之古名胜也。”诗曰:<br>“河山肘腋夹殷墟,<br>猗徙星台领胜余。<br>灵涧千回盘鹫曲,<br>阳山一叶插天虚。<br>清流岩际方壶出,<br>菉入园中君子如。<br>枕畔沧浪清漱骨,<br>衡门人卧老龙庐。”<br>意思是说,殷墟依山傍水,地势优越,徘徊于摘星台上领略名胜古迹遗存。灵山寺的涧水像老鹰盘旋那样曲折,耧铧山像一片叶子从天空直插下来。清流在岩石间流动从方壶中溢出,淇园翠竹和圣人君子(卫武公)一样誉满天下。旁边清澈的沧河水能濯洗人的品质,自己隐居在衡门别墅中。这是一首描写淇县风景名胜的诗。孙征兰在外居官,晚年归里,再次领略了山河环抱的殷墟摘星台、千回灵涧、一叶阳山、岩际清流、淇园绿竹等风景,诗人思接千载,感慨殷墟的沧桑,也不乏对人杰地灵的家乡——古城朝歌这块胜地的骄傲之情。与之并列的一首《淇园幽胜》,同样赞美了家乡的旖旎风光:<br>“阎浮何处觅真仙,<br>景入淇滨兴婉然。<br>峰约鸟调云外乐,<br>竹邀鱼舞石中泉。<br>款宾溪织萝为径,<br>扩座山擎树作天。<br>缥渺随心皆化蝶,<br>袖能酒外织翩跹。”<br>意思是说,尘世上何处去寻找真正的仙人,走入淇滨优美的风景之中兴致顿生。山峰约请鸟儿在空中唱歌,翠竹特邀鱼儿在石泉中曼舞。为款迎宾客,溪水纵横,藤萝夹道;为扩客座,群峰擎树遮天。到了淇园如入仙境变成了真仙,不借酒力也能得到快乐。</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衡门村孙徵兰别墅门前残存的“对槐”</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二<br><br><br>逃避现实。如《衡门别墅》(其一):<br>“不用寻山深更深,<br>衡门咫尺小山阴。<br>环峰翠夹泉噙屋,<br>回涧幽衔竹曲林。<br>景活柳苞学凤舞,<br>地灵蛙嗽代龙吟。<br>风光会琢人心玉,<br>估步溪山寸寸金。”<br>意思是说,这里很好找,不用到深山老林中去找,衡门在山外,咫尺就是一座小山的阴处。这里环境很好,环峰被翠绿夹住,泉水绕屋而过,好像将屋噙在了嘴里,迂回曲折的涧水,好像幽静地衔住了弯曲的竹林。景物活泼,柳苞摇荡,似学凤舞;山川灵秀,蛙声似嗽,代替了龙吟。美好的风光能使人的心情、思想发生变化。这里风景优美,溪山可贵,寸土寸金。《衡门别墅》(其二):<br>“谁留衡泌代桃源,<br>不袭巢由兴自尊。<br>亭浴泉浮活世界,<br>柳摇堤舞粹乾坤。<br>竹夭固许君流斐,<br>山曲尤怜海豁门。<br>可笑支机无剩石,<br>惹人织锦当天孙。”<br>意思是说,这位隐士不过世外桃源的生活,也不承袭巢父和许由尧以天下让之而不受的隐士传统,而是非要起来振兴自己的尊严。在这行人停留之所还修身养性,使整个世界得到生存,轰轰烈烈的战争使乾坤更精粹。像卫武公一样,人们已经承认国君传布的才华,眼前这片狭小山曲虽好,更喜爱“出山”,走向辽阔广大的海门。更令人可笑的是,天子对有些人有吸引力,他想当天子。但是不要说天子,天孙他也当不成。衡门村山水风光很美,正如诗中所说的“估步溪山寸寸金”,吸引了孙徵兰选择在此隐居。从诗中还可看出孙徵兰是忧国忧民之士,他虽隐居在衡门村,但不像巢父与许由这两位隐士那样不关心世事,他的心中装着“世界”和“乾坤”。孙徵兰在这两首诗中既赞美了衡门村秀丽的山水风光,又展示出他在衡门村闲逸淡定的田园生活表象之下那种深怀忧虑的内心世界。<br>孙徵兰还有《小斋漫兴》诗,兴是《诗经》中运用比兴手法,“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小斋漫兴是作者在自己家的书斋中想起了在衡门别墅的生活。《小斋漫兴》(其一):<br>“薜萝幽锁老龙庐,<br>事事伊人得自如。<br>语鸟调喉来课韵,<br>仁风代手去翻书。<br>北窗潇洒飞入蝶,<br>东壁逍遥蠹我魚。<br>只怪惠连池上草,<br>春来镇日费诗锄。”<br>意思是说,薜萝将老龙庐密密地围绕起来,像锁住了一样,这个人住在里面事事觉得称心如意。小鸟调整喉舌来这里鸣叫,柔和的风代替手去翻动书页。北窗有蝴蝶潇洒地飞入,东墙上挂的鱼符被小虫逍遥地蠹蚀着。只是想写出美妙的佳句,整天将诗改来改去。注意诗中的“鱼”,这里不是指水里生长的鱼,而是唐代用作符信的铜鱼,亦称铜鱼,省作鱼。鱼符是隋唐朝廷颁发的符信,雕木或铸铜为鱼形,刻书其上,剖而分执之,以备符合为凭信,谓之鱼符,亦曰鱼契。鱼是“所以起军旅、易长官、发兵之凭证。”“东壁逍遥蠹我鱼”说明鱼符好久不用了,曲写了自己对那段叱咤风云、戎马生涯的回忆、留恋以及很大的失落感。《小斋漫兴》(其二):<br>“入山能几日,<br>出世已千秋。<br>松下秋风卧,<br>云中伴鹤游。<br>岩花迎我笑,<br>空谷和谁讴。<br>一木仍须厦,<br>平欺十二楼。”<br>意思是说,入山还没几天,己觉很长时间了。秋风中卧在松树下休息,云中的仙鹤伴我游玩。尽管山岩上的野花对我发出微笑,但空谷之中有谁与我歌唱呢!即便是隐居之所仍须是高楼大厦,凭什么平白无故欺负人。这里注意“空谷和谁讴”与“一木仍须厦,平欺十二楼”两句,“空谷和谁讴”写出了自己的孤傲。一木,即用一根木头架起来成门,即横木为门,借指隐者的陋室。“仍须厦”可见主人非同一般,与“老龙庐”契合。孙徵兰在建老龙庐时,在第二进院的东楼顶上建了十二个城垛,代表十二州,亦代表全国。“平欺十二楼”比喻因“政权更迭”自己受到的不公正政治待遇。</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卫辉市香泉寺</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直抒胸臆。在云梦山水帘洞口石碑上刻有他的《仙洞偶笔》二首:<br>“盘古谁施开混针,<br>斜穿山腹作仙心。<br>我来洞代仙开口,<br>心似山空古在今。<br>洞为仙人万古留,<br>泉滃仙髓带云流。<br>乘云愿洒泉为雨,<br>飞润阎浮四百州。”<br>意思是说,是谁施用了盘古的鬼斧神工,在云梦山上给仙人开凿出一个洞来。我来到洞中,代表新来的仙人向大家介绍,这位仙人心胸广大,志向高远。这个洞自古以来就是为仙人留的,仙翁的思想就像这丰盛的泉水一样,可以蒸腾为云彩,希望泉水乘着云彩化作春雨,很快滋润全神州。诗中的仙人指“仙翁”,即“太极仙翁”,也就是“扯淡碑”的主人,他明末甲申访道云梦修真,也是一位明朝遗老或勋臣。<br>孙徵兰还有几首与“仙翁”有关联的诗。《空山独卧》:<br>“闲花谷口任纷纷,<br>万事仙翁总不闻。<br>宝剑横磨三尺焰,<br>锦囊满贮一溪云。<br>似知狎客猿清啸,<br>谁遣摇窗竹弄文。<br>莫道幽斋无契伴,<br>颠风狂月我全分。”<br>意思是说,休闲安静的野花,在山谷口处随意开放凋落,持续不断。然而,仙翁却心绪烦燥不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许多反清英雄被击败,许多反清英雄被杀戳。反清浪潮愈来愈小,复明形势愈来愈渺茫。前途何在,希望何在?有些文人已推窗擦案,为清人写作文诰。是谁派谴你们这样做的?真乃国之悲哀。不要说你这幽静的斋室没有亲密默契的伙伴、同志,到了腥风血雨来临之时,我愿意全部承担起来,粉身碎骨在所不辞。《雨过春郊》:<br>“鮫珠万斛破空来,<br>四望春原景骤开。<br>洞口莎须欣膏沐,<br>山头云帽爱风裁。<br>娇含柳叶凝青眼,<br>笑引桃花欲馥腮。<br>且是仙翁无事事,<br>牛见蓑笠送诗媒。”<br>意思是说,一场较大的春雨破空而来,极目四望,春天的原野,景色骤然展开。洞口的沙须草欣然沐浴着雨露,吮吸着肥美土地的营养,山头上的乌云,任凭风的剪裁。娇嫩青色的柳叶向着远处凝望,含笑的桃花展示着粉红色的香腮。在这风好景好心情好的时刻,仙翁也同我们一块欣赏这原野春雨过后的美景,猛然看见远处有人披着蓑衣、戴着斗笠骑着黄牛,送诗媒来了。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孙徵兰与仙翁“志同道合”,无论是在“宝剑横磨三尺焰”之时,还是在“笑引桃花欲馥腮”的时候,孙徵兰都伴其左右,并且,孙徵兰的心情是随着仙翁情绪的变化而变化。</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香泉寺一角</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孙徵兰在朝歌城西孙家寨山头刻了“印月峰”三个大字,在武公祠,他于东南崖陡壁上刻诗一联“圣从川湄千秋睿,德就山磨万古明”。在仙人洞左边的石壁上还刻有一联:“山门不锁待云封,石洞无灯凭月照。”这些诗刻有一个共同特点,句子中含有“日”、“月”,暗喻明朝,而且落款时间均为明代,尽管历史的车轮已进入清代。他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身在清而心在明”,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的政治抱负。<br>皈依佛门。孙徵兰于明崇祯九年(1637)为香泉寺捐建了南天门石坊,并在其上题写对联:“西天既详分东土,南海当移住北方。”横批是“淑海香天”。上联写佛法东渐,东土佛光普照,香泉寺自有佛家灵气。下联写南海观音以香泉寺为道场普度众生。上下联用“既”、“当”虚词承转,构成因果,用语自豪,大气无边。横批的意思是清净之地、佛门香国。孙徵兰为香泉寺麻姑像题联:“山是驼峰,那待仍开幻像;泉为甘露,何必更问余香。”上联的意思:“山是驼峰”既写山之外形,又写山之本质。山具有佛家灵气,游人至此,为山所感,幻想顿开,烦欲尽除。骆驼是佛经中常用之形象,常用来比喻心性难以调伏,用来代表散乱的心思,指心念随着六根追逐外境,无法安住一处。下联的意思:“泉为甘露”抓住了眼前景物的特征。佛家讲究甘露一滴,洗我尘埃。眼前的泉水已然为甘露,自然可以为信众洗去灵魂的污垢。那么,再以“香”赞誉之就显得欲根难净、多此一举了。孙徵兰为明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睡仙》像题联:“岭凤湾龙佛遣传经神弟子;崖云泉雨天留救世善菩提。”上联的意思是,霖落山山岭的走势如飞凤,峡谷似蟠龙,寺院主持是佛派遣来的传经弟子。下联的意思是,霖落山云蒸霞蔚,香泉似雨露甘霖,寺院高僧是上天挽留下来的活菩萨。</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孙徵兰于明朝万历年间捐建的石坊</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从南阳村到香泉寺有30公里之遥,皆为崎岖的山路,依那个时代的交通条件,往返一趟极不容易,可以想象,孙徵兰在香泉寺一住数日,每与高僧大德或文人墨客谈经论道,流连忘返,乐此不疲。“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跌宕人生,沉浮的宦海,使他对佛学参悟的更深刻更透彻。孙徵兰怀才不遇却又不甘寂寞,企求超脱,以消释自己的苦闷和悲愤,但他终究不能释然。</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孙徵兰后人于石坊前合影</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三<br>我们再来分析民间流传的三种说法。首先说告老还乡,崇祯年间正是孙徵兰人生的辉煌时期,那一年他五十多岁,又没被革职,何来告老?第二种观点是说因为改朝换代,明朝灭亡,孙徵兰作为明朝的地方高官、前朝遗老,不得不逃回家乡,隐居山林,甚或揭竿而起,统领反清复明大业。但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孙徵兰担任四川布政使司参政的三四年里,四川正处于张献忠的侵扰之中,他要跟张献忠打仗,结果张献忠胜了,在四川成立“大西国”,自立为帝,四川布政使司不复存在,自我解散。而且,由于早在崇祯吊死之前的三四年间,中原地区就已经是李自成起义军的天下了,清军刚开始入关的几年,从表面上看,清军和明似乎是站在一起的,他们的共同对手是起义军。清军说要“除暴救民”,南明的弘光帝说要“联虏平寇”。在中原地区,没有看到过有前明的官吏举旗与清军对抗的记载。换句话说,是“流寇”张献忠结束了他的仕途。崇祯皇帝那么器重孙徵兰,孙却把自己的“阵地”丢了,这是严重的渎职,他无颜面圣,而且还要被追究责任获得重罪,所以他当了明朝的逃兵,擅离职守,隐遁故里。因此他把自己丢掉官帽的这一笔账记在了李自成的起义军身上,对李自成有切齿之恨。但李自成的政权昙花一现,很快也覆灭了,所以孙徵兰在诗词中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说更令人可笑的是,天子对有些人有吸引力,他想当天子。但是不要说天子,天孙他也当不成。还有一句“平欺十二楼”,也表达同样的意思,自己是堂堂的朝廷命官,是一伙“贼寇”的凭空作乱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打碎了他的春秋大梦,他心里怎能咽下这口恶气。在四川这一段,也是他人生不光彩的一页,所以尽管四川布政司参政这一职务比福建道监察御史要高,但他的并不怎提及,反而有意回避。</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孙徵兰题写的“殷都六七贤圣碑”</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说他回乡期间还在日夜思考着推翻清朝,恢复大明,赋予他特别沉重的政治抱负、特别高尚的民族气节,显然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同时,他晚年回到家乡直到去世,十多年时间里,并没有藏着掖着,而是很高调的,与清朝的县官关系很好,互动频繁,丝毫没有不共戴天的情绪。由于清军的节节胜利,以至愈来愈修明政治和政权稳定,作为一个被封建的忠君爱国思想塑造出来的明朝的忠实臣僚,他不失自尊心和“民族气节”,从心底里并不甘心明朝的败亡,对清政权是抵触的,决不配合的,“一臣不侍二君”,所以他蔑视和诅咒那些应召出山的汉臣,尽管昔日的同僚或下属仍礼遇他。他的内心世界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是很痛苦的,焦虑的。这使得他的心情愈加抑闷,他只好以酒消愁,然后睡大觉。因此自号“睡仙”。他的晚年,就是在这样极不安定、忧恐有加的环境中度过的。为了消解郁闷、酸楚的情绪,他将大部分时间都消磨在峰峦和庙寺间,以弥补他心灵的空虚。</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孙徵兰题写于云梦山水帘洞口的诗碑拓片</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这也正好回答了煌煌《明史》对孙徵兰却没有点滴的记载的问题。简言之,他是明朝的罪臣、叛逃者,是清朝的敌人、反对者,凭什么给他载入史册?所有的记录也一笔勾销了,他被历史开除了、抛弃了,他的灵肉无处安放。<br>第三种说法的根据是,从扯淡碑考证出崇祯并没有吊死煤山,而是隐遁古朝歌,图谋东山再起,孙徵兰正是带着护驾的神圣使命回乡的,他充当了崇祯的保护伞。但历史早有定论,不容推翻,国内权威专家也给出了明确答复,扯淡碑主人的身份虽有待考证,却不可能是崇祯皇帝,这样一来,第三种说法也不攻自破。</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香泉寺东崖壁上的孙徵兰石刻</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四<br>尽管如此,孙徵兰仍不失古朝歌大地最优秀的历史文化名人之一,他多彩的人生,如迷的身世,杰出的才华,他的桀骜不驯,他的卓尔不群,他的特立独行,他的鲜明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家乡人民的心中。<br>  2010年之后,全国各大搜索网站增加了“孙徵兰”的词条:<br>孙徵兰,字九畹,号“睡仙”,淇县南阳村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卒于清顺治十年(1653),明末御史,擅长书法,淇人尊为“孙老官”。孙徵兰年少,聪明好学,被誉为“灵童”。二十岁到县儒学“补弟子员”。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春,考取魁位举人。天启二年(1622),赴北京参加殿试,考中进士。不久,官拜监察御史,“侍殿陛”,恭助朝廷议定国事。崇祯初期,转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崇祯后期,任四川布政司参政,分守上川南道,曾监绵道军,振旅以律,在邛州峨眉开疆一百余里。孙徵兰政绩、军治、文采卓著,晚年返回淇县南阳村故里,于清顺治十年(1653)善终,享年六十八岁。</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香泉寺东崖壁上的孙徵兰诗刻</font></h1><h1><font color="#39b54a"><br></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附&nbsp;<br>孙赠公养素(注:孙徵兰之父)合葬墓志铭<br>赐进士第新简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年侄洛下王铎顿首撰。<br>赐进士第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年侄廪延屈可申顿首书。<br>淇园孙年兄徵兰者,天以文胞生我□人于壬戌制科中心,胶气添□□□年兄昔以命使过盟津,登堂拜我椿萱,挚笃呈虔不啻同我,离裹而小子都门谒□□母温言疑谕,且进我妻女而诲导之,亦童同年兄□岁,已亥予以留都,词林谬□□而孙老伯母以适,是月,上仙小子予渍东哀尊之余,年丈又及以老伯老伯母合葬殉章□□丙辰辞人世间,相封若,而年兹欲追志,于十余年后,且欲借老伯母而并志。老伯母于久君无已莫访诸父老可,于是却车从步,足监卫武之郊,聘三仁之里。而老伯之生平借□□古为管竹,二毕尽于寸福心绢矣。有曰:孙太翁其历高,曾有讳荣及芳者种德为产,□□冠河朔,其世德以富礼合称尊也。有曰太翁其大人讳照,及背堂董母者,推膏以泽族居……食贫尊经,以烈后其心田以肥世瘠已尊也。有曰此翁世泽渊源也,不见太翁树德为产摛材□□太翁其质俊以天成,其养以懿以性练,其与世相恬也,乘厉之气俱就其红罏而自点,其与族□□之风俱就,其芝室而自融,且才足□长学穷二酉,为文遒迈有子长子瞻之稚风,为诗高古清□□之锦制至于义方,远接燕椿,双珠剖于灵蚌,未堪舞象教以蒙端,堪负薪步以贤武制己能□□以圣。我年兄席醴泉之源,冲楼烟之栋,皆食老伯心手之余波也。若夫学宗濂洛文浚欧韩门,墙□□之光,桃峥艺苑之潇,则皆庭训之绪耳,况其襟怀光雨番,夺朱之春风,兴味萧疏薄竹林之逸致,□□理晋之玄,四时备于一身矣。<br>但型家固贵,以身内助,首重其配,而伯母之食辛,相夫正胎教子,家政为肃□□外和,身范孝堂而慈膝,则皆小子亲承,于训诲之余,而仰德于登堂之际也。夫以老伯之纯,修懋业何□□山之公辅乃天故留其弘施以茂后昆,每试冠军八谒秋门,两荐优德异惜,只以岁进士卒业,然纶□□以往御赠圣门以贤祀尊天之极,老伯以缓而弥笃也,至于老伯母祥姒匹源,寿等期顺之堂,饴享□□之俸,因以庆余全身矣。生顺死安归天,天受入地,地享德寿于身,泽昌于后,小子何能,溢赞一词哉?<br>□□父弘孝汝藩礼官,文照邑廪员,母董氏叔瞳与于询,俱廪于邑。老伯讳素养,字真夫,号啸南,实贡于乙□□岁,以子徵兰于天启六年六月,内敕赠行人,于崇祯三年崇祀乡贤,于崇祯五年六月,敕文林郎福建道监察御史,享年五十一岁。诗集有《长啸草行》□□□□□□母吉氏,两敕重封太孺人,享寿七十有三。生子二,家公即予谱兄名徵兰中。历乙卯天中亚元,会壬戌,今文啸阁大学士,文震孟榜八十二名,实仍天中二名。任行人考选福建道监察御史,立朝侃侃,人皆服其忠介,借才兵备,古七州御寇,征夷多社稷之功。初娶教谕刘懋卿长女,生子隆孙女二。继娶赵藩之仪实崔,尧女。其次桂名纫兰,廪贡国学,娶教谕郭维谦长女,生子二:长宜孙廪生,次白孙,府庠生。伯生女二:长适邑庠生高步殿,次适府庠生王复淳。隆孙娶南燕孝廉郭鹤□□□□女生孙名颛仍。宜孙娶邑选元张元佐长女,生孙一,名邈仍。白孙娶邑贡生王国藩次女,生子一,名锦仍。其长媳刘氏所生长女,适邑庠生张全籍,生甥二,长得齐,次得贤。次女适南燕庠生王乘运,生女一,甥男。王风纪甥,女一归于邑孝廉薄忱次子,生员尚锦,皆适复淳次女所生也。<br>脉基霁武,德濯淇浒,酿孝性田,沐世心雨。冠儒绥豆光孔无铭曰:穴凤丹□奋仪鸿羽,行峰卫澳有终期,维伉辉永不舌。<br>大明崇祯十有二年乙阳之吉。</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孙徵兰故居。</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孙徵兰墓志铭上盖,墓志铭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馆。</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