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田堡煤矿-探寻你的前世今生

吴秀

<h3>鱼田堡煤矿,距万盛城区3公里,于1958年建矿,2015年11月19日正式停产,2016年11月永久关闭。历经58年沧桑,凝聚着三代人的记忆。</h3> <h3>我是矿工子弟,生在这里,长在这里,16岁以前的每一天都在这里度过。这里是矿区,也是我的家。从2015年至2017年,我三次回到鱼田堡煤矿,拍下了这里最后的时光。仅以此篇,献给鱼田堡,献给身为矿工的父母的青春,献给身为矿工子弟的我们的童年。</h3><h3><br /></h3> <h3>听长辈们说,鱼田堡煤矿是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当时的排水、提升、绞车设备都是从苏联运来的,岁月流逝,这批设备早已换代,只有高高的井架矗立在这里,见证这里的前世今生。</h3> <h3>矿区地面的海拔高度是+320米,井下采煤作业面的深度在关停前约为-400米。</h3> <h3><h3>也就是说,矿工们每天乘罐车需要下降720米,相当于240层楼的距离。罐车在黑暗中穿行的场景,是一般人无法体会的。</h3></h3> <h3>我在井口一直寻找拍摄机会,等来了一个马上要下井的矿工,矿灯已经点亮,在铁栏关上后,他随意的握住把手,双脚交叉,眼神悠闲而坚定,对即将面临的黑暗无所畏惧,这对于他,和我们乘坐公交车上班是一样的吧。矿区就要关闭了,他的人生,也即将改写......</h3> <h3>矿里的剧院是小时候常来的地方,矿上每年的先进工作者颁奖都会在这里。记忆中在这里看过电影《唐伯武点秋香》,鼎盛时期还在这里举办过黄鹤祥的演唱会,至今那首《九妹》也能哼唱几句。想来那时,不仅是矿区的鼎盛时期,也是父辈们充满激情与自信的人生阶段。那时的他们,一定对自己、对矿区的未来充满了希望。</h3> <h3>我绕过井口来到矿区后面,当年为方便运煤修建的火车站,如今只有铁轨无尽地向着远方延伸。</h3> <h3>记忆中绞车把煤运上来直接就倒进了井架下的火车皮里,每日都有火车的轰鸣声在矿区上空回荡。</h3> <h3>1988年10月16日,鱼田堡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造成15人死亡,28人受伤。该事故最终以突出煤量8765吨、瓦斯201万立方米的惊人破坏力,被列为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中迄今为止中国第二、世界第三大事故。2007年又发生了一次同类事故。矿上也因此成为闻名世界的超级瓦斯矿井。</h3> <h3>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挖掘之路仍充满光明,并在全国率先实现在高瓦斯矿井,使用低透气煤层预裂爆破预抽瓦斯技术。该项技术的成功,让鱼田堡煤矿成为重庆乃至全国高瓦斯矿井瓦斯防治的试验场。随后,水力割缝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实验成功,并向全市煤矿推广。</h3> <h3>鱼田堡的煤,发热量高,适用于火力发电,但同时含硫量重、灰分重,不利于环保。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及矿区本身资源的枯竭,鱼田堡煤矿,终归逃脱不了被关停的命运。时代的洪流,淹没了这里半个世纪的辉煌。</h3> <h3>2016年 6月30日鱼田堡煤矿通过关闭人员分流安置实施方案。除了留下一组人员进行作业面抽水工作外,全部分流到其它矿区。鱼田堡煤矿58年的使命就此完成。</h3> <h3>顺道到家属区转了转,很少见得到年轻人的身影了,留下的都是老年人和留守儿童。</h3> <h3>几个老者凑在一起打着牌,消磨着时光。</h3> <h3>一个麻将馆还在营业,依稀可以看到粮店的字样。</h3> <h3>小卖部关着门,一辆老式自行车靠在墙边,座位可能是年久坏了,橙色的塑料袋套在上面很显眼。</h3> <h3>鱼田堡煤矿是我们这群子弟三代人的记忆,现在永久关闭了,黑板报的日期永远的停留在2015年。<h3><br></h3></h3> <h3>然而,流动的江水永远奔腾向前。矿工以及他们的子女们,从这里走向了五湖四海,又从四面八方回到这里。在轨道上,在剧场里,在井架下驻足停留......这里仍是内心曾鲜活而充满希望的家乡,这里仍是挥之不去的,家的味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