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环陕甘两省采风线路:马鹿镇花园村出发――石槽沟――宝坪村――陈子沟――关山老爷岭――陕西固关镇――固关英雄纪念碑――固关风电场――秦家源――恭门镇――闫家乡――马鹿镇(全长180公里)左右</h3> <h3>甘肃日报新闻工作者</h3> <h3>石槽沟正在吃草的马儿</h3> <h3>甘肃日报摄影部副主任,高级记者,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现代摄影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百名服务基层优秀摄影家、甘肃省摄影“奔马奖”、甘肃省新闻摄影奖评委、甘肃省“十佳”记者―吕亚龙</h3> <h3>甘肃日报记者</h3> <h3>航拍器</h3> <h3>宣传部新闻中心工作者</h3> <h3>石槽沟马群</h3> <h3>305省道――陕甘交界</h3> <h3>关陇古道遗址</h3> <h3>关山古道――</h3><div><br></div><div>关山古道是古人跨越关山(即陇山),沟通中原和西域的通道。分三条线:秦家源古道、咸宜关道和关陇大道。</div><div><br></div><div>古道形成</div><div><br></div><div>在陕甘宁交界处,有一座高耸的山岭,莽莽苍苍,如同一条蜿蜒长龙,首伏宁夏,尾落甘陕,自北向东南逶迤而下,它就是陇山。陇山有南北之分,北陇山即六盘山;南陇山即关山。陇山是一条长约240公里,宽约40至60公里的山岭。正是在这条山岭上,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泾源、隆德、静宁、平凉、庄浪、秦安等一些历史悠久的重镇,并且,它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过汉中之后巍然屹立的第一道屏障。只有翻越了陇山,才会到达更加遥远的河西走廓。</div><div><br></div><div>东望汉中、西控陇右的陇山南段——关山,因其特珠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中国史册里常常提及的一道山脉。</div><div><br></div><div>关山,又名陇山、陇坻、陇坂、陇首。《太平御览·地部十五·陇山条》载:“天水有大坂,名陇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呈南北走向横亘于陕甘边界、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关山,作为关中平原与甘肃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岭高谷深、难以行走而著名。</div><div><br></div><div>而遍布于关山深处、令人扼腕叹息的古道,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初步形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伏羲氏族曾在关山一带生活,从而有了古道最初的雏形。如果说这只是关山地区民间为古道提供了一份远古的神秘的话,那么,发源于甘肃陇南礼县一带的秦人的崛起,则为陇山古道的形成,提供了真实的基础。因为当时秦人东迁,正是经过关山而到达关中的。这个过程,也恰好是关山古道的形成过程。历史上著名的汧渭之会,就是有力的佐证之一。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西巡的大致路线,就是出咸阳,出陇县,到达今天的甘肃平凉一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关山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且,这条路线恰恰就是后来所形成的关山古道中段。</div><div><br></div><div>汉代以及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是关山古道真正成形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关山古道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至隋唐两代,从隋炀帝于609年大猎于陇山一带,到852年陇山著名的关隘大震关告废,是关山古道的最繁荣时期。隋唐两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最为繁盛的时代,清明的政治,发达的经济,都对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关山古道由此而成为交通重地。</div><div><br></div><div>继隋唐之后的宋元明清,是关山古道从繁盛走向衰落的时期。其间,既有全国经济重心相对南移的原因,也和关山长期战争频仍不无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古道造成了破坏。</div><div><br></div><div>古道脉络</div><div><br></div><div>因为这条横陈于甘肃与陕西之间的山脉,自汉唐以来,就以其东接汉中西控陇右的地理位置,和丝绸之路的形成基本同步。而且,它的大致走向,也和丝绸之路一样,有南北中线之分。</div><div><br></div><div>关山古道的北线,即秦家源古道,是关山古道最早的一条干道。这条干道的大致走向是从张家川县恭门镇经马鹿、羊肚子滩、秦家源至陇县固关。其特点是谷长坡缓,土层较厚,易于修筑。在这条干道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秦家源和恭门。</div><div><br></div><div>从分水岭下山,沿清河下行,便是陇山的林区,秦家源就像是一块深藏于林区里的玉石,滩地平缓,杂草丛生,置身其间,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而恭门是关山以西的一个重镇,最早名为弓门,后易为恭门。宋哲宗绍圣四年,清水兵马都监魏成于其北山兴建白起祠。祠内存有清水主薄刘果撰文的《重修白起祠》石碑。为了加强关陇防卫,还建有白起堡。至今,在白起堡周围还存有20余座分别建于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古堡。</div><div><br></div><div><br></div> <h3>穿越丛林,感受关陇古道</h3> <h3>老爷岭风光</h3> <h3>老爷岭关帝庙</h3> <h3>与甘肃日报摄影部副主任,高级记者,甘肃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现代摄影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全国百名服务基层优秀摄影家、甘肃省摄影“奔马奖”、甘肃省新闻摄影奖评委、甘肃省“十佳”记者―吕亚龙在关山老爷岭合影留念――2017-6-15</h3> <h3>固关英雄纪念碑</h3> <h3>固关战斗――</h3><div><br></div><div>固关为去天水要道,与关山连接,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进军甘肃必须打开的门户通道。</div><div><br></div><div>陇县县城解放后,国民党马继援部西退固关镇、关山岭一带进行顽抗,妄图阻止我军西进。并在甘肃省的庄浪、隆德、静宁等县集结5个步兵师兵力,企图增援固关地区,凭借山险与人民解放军对抗。</div><div><br></div><div>战斗过程 ――</div><div><br></div><div>人民解放军第一师炮兵第二团配备有迫击炮、山炮11门,主要任务是围歼固关守敌,其主力向固关守敌正面攻击,摧毁对方主要火力网和主要预防工事,掩护人民解放军西进。同时,另派1个营控制西北面山地去路,警戒甘肃省上关镇一带,阻止敌人由此路逃窜。第一团为第二梯队,于第二团后面跟进。第三团配迫击炮3门,山炮4门,控制岔口以南金山寺、殿咀之敌,夺取固关东南苟家沟等处敌方外围火力阵地,并用火力控制由固关镇至马鹿镇山间道路,防止敌人西逃和阻击由马鹿镇东下增援之敌。并另派1个营向南、北两方夹击,使敌陷入包围之中。</div><div><br></div><div>马继援骑兵十四旅到固关后,控制附近高地,紧急构筑工事,在固关东小岭上布置两个团为第一防线,以一、二团为主力,由两个团长指挥。第二防线由旅直属重兵器营、战防炮连和地方自卫团组成。在固关右后方小山岭高地筑建工事,指挥官由保安团长马良丞担任。旅直属特务连、辎重连、通讯连作预备队,副旅长马福旺为副指挥官,在后方隐蔽,听候调遣。旅司令部设在固关镇右边高地。</div><div><br></div><div>人民解放军第一师于28日2时出发,第三团向固关急进,6时进至大壑落,第三营上在水滩、许家庄以南山地,直插固关以南之敌第一防地,第一营随第二营后跟进,配合炮兵向大壑落西北支援战斗。战斗打响,逐步升级,由前沿战斗向纵深发展,整个固关战场众炮轰鸣,机枪四射,硝烟弥漫。</div><div><br></div><div>第三团展开后,第二团主力沿公路西侧展开,一营向关山东北河滩碉堡阵地攻击,二营沿南山向固关攻击,三营进攻固关东南敌之第一防线。当敌人主力从一桥、二桥节节败退到三桥时,人民解放军第七军第二十师已由咸宜关迂回绕山急行赶到三桥附近。六郎城之东(二桥)、三桥之西,大小炮家沟之上,所有要隘地带均为人民解放军火力厮控制。解放军居高临下,敌人企图突围逃跑,被二十师全歼于关山沟二桥至三桥山麓。</div><div><br></div><div>战斗结果――</div><div><br></div><div>7月29日下午2时,二桥中台战斗即将结束,残敌60余人假意投降,我军某营营长、教导员率1个加强排去接收俘虏,但到近前,敌军突然从腿下抽出马刀猛砍,猝不及防,混战一起,人民解放军有多人壮烈牺牲(后葬于本县烈士陵园)。至此,固关战斗结束,前后共计11小时,共歼敌3000多人,活捉了敌副旅长以下官兵500多人,敌部仅有少数人钻林逃跑。同时,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和200余匹战马。旅长马成贤左臂被炮弹炸断,狼狈西逃。此次战役,为解放兰州排除了障碍,扫清了道路。</div> <h3>固关风电场</h3> <h3>秦家源林场</h3> <h3>秦家源风光</h3> <h3>原始森林中的小道</h3> <h3>固关喀斯特地貌</h3> <h3>固关沿途风光</h3> <h3>与甘肃农民日报总编辑、张家川县委副书记―马效军在秦家源合影留念――2017-6-15</h3> <h3>秦家源风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