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儿游溧水“洞壁琴音”

朱仕农

<h3>  今天天气很爽,有春的凉爽,没夏的炎热,决定出去走走,就在我跟夫人为去哪儿争得不可开交时,儿子说,到溧水去吧,最近在哪儿有项目,附近都玩熟了,到无想山逛逛,那儿有几家农家乐很好。好主意,一家三口高度统一。<h3>  上了儿子的车,由儿子开着,难得不当司机的感觉倒也挺轻松。然而,上了车才知道,做装饰设计的儿子是有他小算盘的,最近可能要接一个溧水的项目,他想用古“溧水八景”作为设计元素,并想到溧水实地探究一下这八景,以便在创作过程中更有切身的体验。因此,他带我们到溧水后的第一站并不是无想山,而是秋湖山(古称青洪山),那儿有一个叫“洞壁琴音”的景点,是古溧水八景之一。</h3><h3> 其实,很多年前就有喜欢远足的同事告诉我,溧水有个古采石场,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洞壁琴音”,值得一去,只是一直没去过。 反正坐着儿子开的车走,不用我烦神,下了高速,不久进入山林,山中峰峦绵延,林茂草丰,漂亮极了。穿过几个山头,快到秋湖山山顶时,路的右侧有个不大的停车场,此地就是传说中的“洞壁琴音”景点入口了。我们抵达时停车场就停了一辆车,一个大姑娘打开车窗坐在车里,我问这景点好玩吧?她说,不知道要,要爬一段山路,不上想,家里其它人上去了。顺着指示牌,在马路的左侧由一条木质的人行栈道蜿蜒而上,栈道两侧是大片大片的竹林,在初夏的阳光照耀下临风起舞,婆娑多姿。与去过的几个竹海景区的竹子不太一样,这儿的竹子不是那种很粗壮的毛竹,而是细长细长的,却也一棵棵挺拔有力,也许是前几天的一场大雨,让这儿的竹子充分吮吸了甘露,竹林的空气特别清新,让人心旷神怡,不知道不觉中就爬到了山顶所在的“洞壁琴音”。</h3><h3>   所谓洞壁,乃采石后的石塘。光绪《溧水县志》云;“(青洪山)上有石龙潭,土人尝采石于此。”其石塘深达几十丈,至今斧凿之痕十分清楚。在石塘中有清泉从石壁上的缝隙中流出,滴入下方水潭中,如琴瑟之声,令人尘俗皆忘,故曰“洞壁琴音”。清王明标有诗云:“高山自昔引知音,洞里伊谁鼓玉琴。断续声从云表落,悠扬韵向壁间侵。响催野鹤来翔舞,气洽清霜共写心。莫倩坡翁成小记,石钟疑案到于今。”究竟是哪个朝代留下的呢?不得而知了。也许是今天天气太好了,亦可是年代久远了,我跟儿子从洞顶到洞底来回找了半天,却并没发现有清泉从石壁上的缝隙中流出,自然更没有听到滴水而成琴音了。但只要你站在这石塘边,你就能感受到,在没有现在交通工具和采石技术的古代,当年是多么的艰难困苦了。</h3><h3>   这让我想起我老家村背后的秦望山,以及曾经在秦望山上有过的十几个采石场。那是我的梦里老家,小时候的秦望山绵延十几华里,象条巨大的卧龙静静地躺在我家村后三四里地的地方,据说是因为秦始皇曾经登上此山,在山顶极目远眺,故名秦望山。小时候,经常跟一帮小伙伴有事没事到山上玩,秦望山没有群山的层峦叠嶂,但整座山脉都覆盖着茂密的丛林,丛林下是厚厚的、说不上名字的野草,苍劲翠绿的松树,高傲的挺立在野草中,山风扑来,松涛声阵阵,那感觉现在想来还是宛如痛饮了一杯浓浓的葡萄酒,回味无穷。大概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秦望山上开起了十几个采石场,附近村庄的很大一部分劳动力都上采石场当上了工人,轰隆隆的炸山声不时在村后的山上响起,我的大表哥就是在采石场被炸过的石块从山上掉下来砸中去世的。大约是在本世纪初,所有的采石场都关闭了,但青翠十几华里的秦望山已经不复存在,整个山脉的南面只留下一段一段已经炸掉一半的几个山头,看上去心里感觉特别难受,儿时美好的记忆只能是永远的记忆了。</h3><h3>   再回头看看“洞壁琴音”的古采石场,它不是在山的正面随意开挖的,而是爬上山顶在山的背后开采的,即使也交通已经四通八达的今天,你没有做好“功课”,是断然找不到这地方的,你在山的四周任何一个地方放眼望去,是发现不了这个采石场的。几千年中华文化的主体是“天人合一”,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溧水古采石场“洞壁琴音”很好在遵循了这一原则。而我老家的那十几个采石场却是暴殄天物,把一座十几华里的美丽山林毁于一旦,再也恢复不起来了。</h3><h3>   可见,粗暴地对待大自然,技术越发达,手段越先进,破坏力越大。人啊,当慎之又慎! </h3><h3>    2017年6月17日深夜</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