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范谈(七)视觉与构图

John Fan 范朝亮

<h3>我们为什么喜欢影像?是因为人类是视觉生物,视觉是我们最敏感的感官。人脑的很大一部分是用来处理视觉信息的。这个超级计算机的图像处理速度惊人,可以在一瞬间判断出颜色的差异,0.1秒内就会分辨出熟悉的物体,0.38秒之内就会认出图中熟悉的人。这种惊人的辨别能力让我们的先祖在抵御猛兽攻击的同时去猎取食物,使人类得以衍生下来。</h3> <h3>我们喜欢影像是因为我们对影像的感知与专注。当我们看到一个网页,第一眼一定是看图像而不是看文字,因为图像与我们日常的视觉感观有着相似之处,而文字则不是。我们对文字图形的辨别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社交网站脸书(Facebook)上的帖子带有图像的比没有图像的平均得到十倍的点赞。在这个每天成千上万的图像滚过手机屏的年代,我们系统地阅读文字书籍的时间越来越少,不停地在手机上摘取只字片言。这对人类文明演变是祸是福姑且留给社会学家去评说,但这个时代的潮流是现实的,它终究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br></h3><h3><br></h3><h3>然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像是两刃的刀。我们短时间内会专注于图像,迅速地甄别图像的内容,从而引导我们的行为,但是短时间内我们也会失去对图像的兴趣。现代人会在0.6秒内对一个图像失去兴趣,8秒内会对面前的一件事情失去注意力。不仅如此,人类的专注力正在迅速退化。微软的研究发现从2000年到2015年这15年之间,我们的专注力已经从12秒降到8秒。这8秒钟已经短于我们鱼缸里金鱼的专注力。正如微软CEO 萨蒂亚·纳德拉所说"未来人类最短缺的恐怕便是专注力了"。</h3><h3><br></h3><h3>这和摄影的构图有什么关系?因为今天读者看到手机屏上滚过的一系列作品,在一瞬间就会做出判断,或者离开,或者点开其中一幅作品。</h3> <h3>这是手机屏上的一组作品。如果对这里的图片都没有先入为主的认识,恐怕点开这一幅图片的作者最多:<br></h3> <h3>这是我2016年初在非洲的一张作品。旭日东升,狮群沿着草原上车轮的痕迹径直地朝我们的吉普车走来。为什么我们首先会点击它?因为它有世外的新奇感,有明确的兴趣点和引人注目的色彩。加上地面车迹造成的视觉引导,读者的视线会立刻进入画面,经过狮群而走向远处的太阳。这样的构图即使在很小的手机屏上也会抓住读者的注意力。<br></h3><h3><br></h3><h3>可是边上那幅最不引人注目的却是价值成千上万倍的名作。这是古尔斯基(Andreas Gursky)的“莱茵河II”。它在2011年佳士得拍卖会上以433万美元成交。古尔斯基在他的作品作品中将所有引人注目的个体完全抹去,连河对岸原有的一座工厂也被他后期处理掉了。他描绘了一条完全没有轮廓小路、草地、河流、和灰色的天空,它们形成了几乎完美的水平结构。古尔斯基说:我对莱茵河不平常或者独特的景观没兴趣,而是关注它可能存在的那些最当代的景观。 </h3> <h3>当我们在手机屏上看到这张摄影作品,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会是"这玩意能值433万?"如果不是为它的价值所吸引,这张作品恐怕会迅速地淹没在图片的汪洋大海之中,因为它没有明确的兴趣点,没有鲜明的色彩。摇头晃脑拿着手机事后大谈其艺术价值怕是有皇帝的新衣之嫌。<br></h3><h3><br></h3><h3>那么为什么这张作品有如此价值呢?与现在一些摄影师天价的炒作不同,这位古尔斯基可是货真价实的摄影艺术家,在这之前他就有不止一张作品以超过百万的价值在拍卖行公开出售,很多作品被著名博物馆收藏。这其中除了艺术的创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作品保持了近乎完美的细节。而这样的细节必须要将画面放大到一定的尺寸,才能对读者产生视觉的震撼,在手机屏上是无法体验的。站在"莱茵河II"这样的高1.9米长3.6米的图片面前,什么视觉注意力的0.6秒,兴趣点,引导线等等都不再完全适用。即使走马观花也需要几秒钟才能看完,何况读者瞬间的视野只会是一小片草地和一小块路面,近乎身临其境地为它真实的细节所吸引?</h3><h3><br></h3><h3>很多作者都希望靠尺幅的独特和放大之后的戏剧性来博取观赏者的注意。然而却忽略一张作品被放到巨大的尺寸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里并不是指印刷工艺的难度。因为在这样的尺寸下,作品的每一个细微的缺点也同时被放大了。只有完美的细节才能给读者经久的视觉震撼。</h3><h3><br></h3><h3>在不同媒介的面前,我们的欣赏习惯会完全不同。从博物馆墙上的大幅画面到手机屏上的邮票式图像,我们对其构图的讨论也只有在特定媒介的前提下才有实际的意义。一味先入为主的批评只能是纸上谈兵。</h3><h3><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完</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dacxj7d"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摄影范谈】专栏目录</a></h3><h3></h3> <h3>范朝亮,英文名John Fan,旅美自然风光摄影师。作品在国际摄影界屡获殊荣, 频繁发表在国内外出版物,在多个国际展览中展出,并被多家图片社收藏。他同时又是国际顶级在线摄影艺术画廊1x.com的策展人,以及世界顶尖摄影创作团队 - 四光圈成员。他的新著《理性的灵动》于2017年元旦出版,他的全部摄影作品收集在其个人网站:</h3><h3><a href="http://johnfanphotography.com"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JohnFanPhotography.com</a><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范朝亮著作【摄影范谈集】三周改变你的摄影观。</h3> <h3>范朝亮新著【理性的灵动 - 大自然的摄影语言】叙述作者在摄影作品背后理性的思考和灵性的感知,入选2017年1月百道好书榜。</h3><h3><a href="http://item.m.jd.com/product/12094024.html?sid=9417af35a9ba0992ae710c86b87e1642"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理性的灵动】京东购书链接</a><h3>

作品

摄影

图像

视觉

屏上

我们

手机

古尔斯

专注

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