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一个故事 《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这首感动千万人草原歌曲背后的故事 作者:陈贵郴

陈贵郴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4年7月,单位组织去北京旅游。一天下午,我和同部队的老战友;已升任空军司令部少将的吕克勤将军,国家安全局的张富川,北京消防的杜建立和文化部的刘清朗等战友热情地相聚,晚饭后,我婉言谢绝了恋恋不舍相送的战友,一个人沿着前门护城河边悠然地散步......,走着走着,远处一段极富草原民歌韵味的美妙旋律朝我的耳旁飘来,“啊……父亲的草原,啊……母亲的河!”一种特有感染力的男高音把我深深吸引,不由自主,我便加快脚步,朝那歌声的方向走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原来是护城河旁的一家音像店,在放一首我从没听过的新歌,停下脚步,我依着树荫下的汉白玉栏杆旁,屏心静气,默默地听着,沉浸在穿透我心脾的美妙旋律中……;“虽然己经不能用,不能用母语来诉说,请接纳我的悲伤,我的欢乐;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心里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我不仅被歌曲中优美的草原旋律所感动,更感动我心扉的,是歌词中所表达的草原情怀。凭直觉,我感到,歌词的作者一定是一位文学高人,几乎就是同时,我想到了一个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容,因为我刚拜读过她的佳作《没有见过的故乡》,只有她,才有这样真切的情怀,便走进音像店,我花了比原价高四倍的价钱,买下了当时音像店老板极不情愿出售,刚发行四天的这张歌碟,打开歌碟封面,上面印着:《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作词席慕容,那短短的一瞬间,我为自已的“高见”而暗自欢笑。</b></p> <p class="ql-block"><b> 与同部队的老战友;吕克勤将军,张富川,刘清朗,杜建立等战友热情地相聚,</b></p> <p class="ql-block"><b> 参加北京文化部的文艺演出,战友刘清朗来为我助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十多年过去了,每次听《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我的眼角都是湿润的,可能是从小对音乐喜爱的缘故,虽没经历过那凄凄惨惨的离别心境,但骨子里却总能被作者的歌词中,演员的歌声中,那些思念家乡,追念父母,怀念亲人的乡愁所感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因为这首歌的缘故,2014年12月,我组织“2015年海峡两岸迎新春联欢晚会”活动,在演出结束旅游的空隙中,我和朋友唐双全协商,想去席慕容从小生活的眷村看看,几番询问我们来到了位于台湾高雄的眷村文化展览馆,了解了台湾军人家属们,在眷村生活的一些情况,看到了50年代那些随老蒋去台湾的老兵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家乡亲人们无限眷念的情怀,那一件件真实的物品,一封封充满泪痕的家书,那一段段追念父母的文字,一行行思念家乡的笔迹和一句句让人撕心裂肺的呐喊,看了着实让人感动,让人心酸,让人泪下。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席慕容在《没有见过的故乡》这篇文中写道“曾是军人的父亲带着母亲在50年代初就到了台湾。他和母亲依然是做梦都想回到草原啊!可他们到死都没有如愿!日日夜夜,他们那句到死都不变更的话,常常回响在我耳边:孩子,我们回去不了了,将来你一定要回我们的草原,因为我们的根在那里……”“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在眷村听父亲讲故乡的风光,冬天的晚上,几个人围坐着,缠着父亲一遍又一遍的诉说那些发生在长城以外的故事。我们这几个孩子都生在南方,可是那一块从来没有见过的大地的血脉仍然蕴藏在我们身上。靠着父亲述说的祖先们的故事,靠着在一些杂志上很惊喜的被我们发现的大漠风光的照片,靠着一年一次的圣祖大祭,我一点一滴的集聚起来,一片一块的拼凑起来,我的可爱的故乡便慢慢成型了。而我儿时的故乡,也就靠着这一份份思念的情怀拼凑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98年在内蒙古卫视“草原往事” 节目录制中,邀请了是蒙古族的台湾作家席慕容,她说;“当她第一次踏上草原,面对古老的土地,虔诚下跪,捧起一抔热土揣在胸前;扑伏在如毯的草原上。她像孩子一样折断了一片草叶并捧在手心,她用心地嗅着,像一下子进入了久远的梦境……6岁那年,远在德国思念家乡的父亲,就是这样在异国的土地上折断一根草,他很陶醉地说:对了,就是这个味道!你闻一闻吧,这就是我们家乡蒙古高原上草原的味道……此时,闪动的泪花再也控制不住地流下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6年了,“远在天堂的爸爸、妈妈呀,我终于回到草原,回到了您们的家乡。”……节目播出后,坐在电视前的德德玛老师也为之动容,泪流满面,她通过乌兰托噶的介绍,结识了席慕容,在德德玛老师的倡议下,席慕容作词,乌兰托噶作曲,德德玛演唱,这样才有了今天这首传世名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首歌的版本有十几个,德德玛的歌声委琬深长,腾格尔的歌声粗广豪放,布仁巴雅尔的歌声亲切自然,但我认为只有汉族小伙齐峰演唱的歌声,才准确表达了作者最深层的意境,这首歌给人带来的,不仅是一种旷远苍茫,浓烈清爽,让人陶醉,让人产生拥抱冲动的草原情绪,更是一种深邃悠长,厚重悲切,让人冥想,让人心疼,让人狠不得就伏在草原上痛哭一场,把这种情感和民族,祖国,家乡,故土交织在一起的高尚情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生我还没去过草原,我想; 如有机会,我会组织一场金色夕阳,相会敖包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活动,届时让各地的演员们去草原看看,看看那片让我们魂牵梦绕的大漠风光,看看那块让我们从小就渴望见到的草原大地,咛听那些让我们心旷神怡的草原神曲,感谢席慕容,让我从她的歌中深刻体会到了一种崇高,一种关于血脉和故土的崇高情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4年12月15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陈贵郴写于桂林</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