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1><i><font color="#010101">仿古驿站——</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彝人古镇</font></i></h1><h3>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地处滇中城市楚雄。<br> 楚雄地处滇中,是昆明通往滇西、滇西北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和腾冲黄金旅游线的重要连接点。因此,这次的“云南昆明古镇游”的首个景点——彝人古镇。<br> 我们到达已是晚上(6.2),忙着安顿,吃晚饭,错过了该镇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表演(并无遗憾,这种表演套路深哪看都一样😄)。<br></h3><h1></h1> <h3> 闲逛闹市街,游玩项目不少,旅游食品、手工艺品占多数。</h3> <h3>商铺林立</h3> <h3>灯光里的牌匾金碧辉煌</h3> <h3>早晨!古镇</h3> <h3>错过了昨晚,请珍惜今晨。<br>人在旅途,千山万水脚下过。</h3> <h3>王牌小吃——巍山粑肉饵丝(字典里找不到招牌上的ba字)<br> 云南是稻米的故乡,米制品质量、数量均为全国之冠。米制品中的两款精品——米线和饵丝,均由稻米加工而成,然口感和形状都极有个性:米线呈长、圆、线形,口感滑、顺;饵丝呈长、方、粗丝状,口感柔、糯。<br>巍山粑肉饵丝为什么是王牌小吃?<br>选料独特呗——<br>巍山有名的黄皮谷做出来的饵丝<br>巍山本地猪做出来的粑肉<br>用巍山名产大红袍花椒炮制的花椒油……<br> 如此,一碗喷香扑鼻的粑肉饵丝就放到你的面前了——一眼望过去,红白黄绿相间,色香味俱全,肉汤浓厚香醇,饵丝雪白细糯,粑肉肥瘦适当,入口即化。<br> 老板说,他们一个早上就能卖出这一大盆粑肉。</h3> <h3>各位团友,味道如何?</h3> <h3>古风驿站</h3> <h3>彝人部落</h3> <h3>土司府 <br> 土司为本地辖区内的封建领导者。土司府下设属官衙门、机构、保安队及基层政权。等级相当于巡抚、县长级别。多存在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h3> <h3>记忆一角</h3> <h3>灿烂,自信,健康,独立</h3> <h3>人在旅途,精彩不断。</h3> <h3>团长,班长即兴舞</h3> <h3>彝人古镇酒店——入滇第一店</h3> <h3> 彝人古镇具有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功能的彝族文化旅游区,是在原(宋)大理国德江城的旧址上打造的一个全新“古镇”。</h3> <h3> 于我们此行,彝人古镇只是个驿站。休整后,我们奔向—— </h3><h3></h3><h3> </h3><h1><i><font color="#010101">古色古香——</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沙溪古镇</font></i></h1> 沙溪古镇位于云南大理剑川县西南部,在云南最美最值得去的六大古镇中当属“最古老”,古色古香,至今仍然保持着最原始的建筑特色。<br> 沙溪古镇并不大,半天足可转遍。但就是这几条小街小巷,浓缩的却是两千四百多年的马帮岁月。因为交通不便,所以游客稀少,没有被过度的商业开发。没有闹腾的酒吧,没有赶集一样的游客打着小旗蜂拥而至。沙溪,作为镇守在茶马古道上的最后集市,温柔着时光,惊艳了岁月。<br> 2001年,世纪纪念性建筑基金会在美国纽约宣布,中国云南沙溪的寺登区入选为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当时中国被入选的还有另外三处,分别为万里长城,上海的雷切犹太教堂、陕西大秦基督宝塔及修道院。这也使得沙溪古镇一夜成名。 <h3>古戏台</h3><h3> 这个戏台,已有400年的历史。她是沙溪古镇的灵魂,每一个初到沙溪的人都会被她那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工艺所惊叹!是古镇最具特色的建筑。<br></h3> 古戏台始建于清代,为三层楼魁星阁带戏台结构,前台后阁,结构独特,飞檐叠角,14个飞角凌空射出,华美精致,屹立在蓝天白云之下。<br> 戏台的对面是“兴教寺”,相距不足百米,老人们说,戏是唱给寺里的神仙听的。 <h3>兴教寺 </h3><h3> 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是我国目前保存规模最大、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佛教密宗“阿吒力”寺院。这座代表着白族人佛教信仰的古寺庙,历经六百余年的风雨,依旧伫立在世人的眼前,让人不得不感叹古代建筑的神奇。</h3> <h3>戏台旁边的商铺,也有300年了。</h3> <h3>三坊一照壁 <br> 在云南,我们见到很多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譬如,白族民居建筑,三坊一照壁。<br> 三坊每坊皆三间二层,正房一坊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房二坊由下辈居住。正房三间的两侧,各有“漏角屋”两间,也是二层,但进深与高度皆比正房稍小,前面形成一个小天井或“一线天”以利采光、通风及排雨水。通常,一边的漏角屋楼上楼下作卧室或书房,也有作杂物储藏室的;另一漏角屋常作厨房,高为二层但不设楼层,以便排烟。漏角屋的入口一般在厢房厦子的端墙上,设门控制。</h3> <h3> 三坊一照壁的民宿“溪苑”。原谅我只注意多肉植物而忽略了“三坊”😂 所以,我以上图的示例图弥补。 </h3> <h3>古镇人家<br>淡薄,平和,知足</h3><h3>下图一是我们的房东(6.3)</h3> <h3>你们可以飘过。我只是对这些字词句比较敏感😜</h3> <h3>穿街走巷逛古镇</h3> <h3>细品古镇韵味的外国友人一家</h3> <h3>这也能沟通?团长厉害!</h3> <h3>聚焦</h3> <h3>百年老槐树</h3> <h3>走累了,歇歇脚,喝口茶。<br>跟着村长有着数。</h3> <h3>我们也如古镇女子,平和安静。</h3> <h3> 历史上的“茶马古道”,是指内地通过四川、云南,北接西藏、印度,南连东南亚的一条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因为当时在陆路的长途贩运,主要依靠马来驼运、脚夫赶马的形式,而主要交易物资为茶,因而得名为“茶马古道”。沙溪古镇就位于大理和丽江之间,是“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陆路贸易集散地。</h3> <h3> 行走在沙溪古镇,已经见不到昔日“茶马古道”的繁华,显现在眼帘的只有古寺庙、古戏台、古商铺、古马店、古老的红砂石板街道,以及百年古树、古巷道、古寨门等,当然还有千百年来依旧流淌着的黑惠河。当年的马帮已经绝迹,马蹄踏过的石板路却依旧被后人踩着走过。</h3><h3>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h3><div>古人今人若流水,戏台孤寂看兴衰。</div> <h3> “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故事每天在古镇上演。只是马背上驮的不再是茶、盐和布匹了。</h3> <h3>东寨门 <br> 这条溪流,直贯古镇西东。从我们进入古镇寺登街,她就在吟唱,镇上的居民,游客,穿行的马队,都是她的听众。她顺势欢腾,穿越东寨门,流入黑惠河。</h3> <h3>黑惠河 </h3><h3><h3> 随着溪流,穿过东寨门,豁然开朗。</h3>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眼前的碧水绿树蓝天白云,将刚刚游走古镇时平和沉稳的心绪,不疾不徐的步态,倾刻间变得欣喜雀跃。</h3> <h3> 眼前的黑惠河,素净、清新、透亮,岸边杨柳依依,几条石凳,适合闲坐发呆,两岸田园风光无限。 </h3> <h3>玉津桥 </h3><h3><h3> 沙溪古镇玉津桥,坐落于古镇东寨门外的黑惠河上,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几百年来几经坍塌和战火的破坏,于1931年,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沙溪民众募资再建古桥。</h3> 玉津桥是茶马古道南连大理的第一桥,也是所有南来北往马帮的必经之路。<br> 值得一提的是,玉津桥的拱圈是用糯米纸浆灰黏结。糯米纸浆灰的黏结力和强度可与水泥相媲美,是古人运用物质属性,将之综合而成的一个精妙创意。<br></h3> <h3> 清晨的玉津桥,像刚刚梳妆打扮完毕的小姑娘,娴静,玲珑。我走进桥边,寻找最好的角度,桥上看风景的人进入了我的镜头,清流倒影他们舞动的身影,百年古桥因他们而鲜活灵动,我漫步河边的身影也成为他们眼里风景的一部分。“相看两不厌,唯有玉津桥”。</h3> <h3> 拥有2400多年马帮历史文化的沙溪古镇,愿你能保持这份淡定从容,不被浮躁尘俗过多侵蚀,在岁月长河中静好。</h3> <h3></h3><h1><i><font color="#010101">笃学好古——</fon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和顺古镇</b></i></h1><font color="#010101"> 当知道此次的目的地是云南腾冲,我第一反应就是和顺古镇。因之前有朋友来过,她笔下的古镇给我印象深刻。这趟腾冲之旅,我们在和顺住了三晚(6.4~6.6),以此为轴心,游玩腾冲。<br></font><font color="#010101"> 2005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中,和顺以六大魅力:面向南亚的第一镇、火山环抱的休闲胜地、大马帮驮来的翡翠之乡、汉文化与南亚文化、西方文化交融的窗口、居民和谐生活的古镇景区一举成名,入围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并获得唯一年度大奖。</font> <h3> 和顺,古名阳温暾,旧为佤族居住地,因有小河绕村而过,起名“河顺”,再由文人雅士借诗“云涌吉祥,风吹和顺”之意,更名和顺。和顺四周是大大小小的火山锥,全乡住宅从东到西环山而建,渐深渐高,房舍密集,错落有致。一条三合河绕村而过,两座石拱桥连接村内外大路。村中所有的道路、甚至连村外的田埂都是用石条铺就的,晴不扬尘,雨无泥泞,不烂不滑。<br>干净整洁的巷道</h3> <h3>“和顺和谐”</h3><h3>——前国家总理朱镕基题词</h3> 和顺是人杰地灵之所,这里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缅甸国师尹蓉和饮誉中外的“翡翠大王”——寸尊福、张宝廷等一大批英才人杰,是云南4个典型的文化生态村之一。和顺乡环境幽美、民风古朴、汉文化积淀深厚,畅游和顺,就是将自己融进博大深邃的文化氛围中。<br> 难以想象,一个小村庄,英才辈出,究其原因,是这里浓浓的儒学氛围——和顺有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 <h3>和顺图书馆<br> 和顺图书馆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有“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的美誉。 <br> 该馆设在和顺村口矗立的一幢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中。<br> 和顺图书馆大门居高临下,门下悬挂着蓝底白字大匾“和顺图书馆”,这是和顺利历史上最后一位举人张砺书写。下方还有一黑底金字大匾“文化源泉”是旅缅瓦城云南同乡会赠。<br> 步入大门,上台阶,分左右拾级而上,中间凸出的平台石栏上,镌刻着著名数学家熊庆来的题词“民智源泉”。<br> 西式风格的三孔圆拱二门体现了图书馆的中西合璧建筑文化,门楣上的“和顺图书馆”为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所题,上面的“文化之津”是国民党五大元老之一,曾任故宫博物院第一任管理委员会主任的李煜瀛题写,还有其他名人的题匾和题字,可见和顺图书馆虽小,但确有一定的影响力,而这些名人的题字又给这小小的图书馆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h3> <h3>文昌宫<br> 文昌宫供奉的是文昌帝君,民间又称为文曲星。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是和顺文化的摇篮,文昌宫内苍松古朴,对应双虹桥前面的荷塘,文昌宫与隔壁一墙之隔的图书馆可谓珠联璧合。它构成了和顺独有的村落文化,难怪这里历来被喻为“文化之津”。由于这里的人们较早地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后来出现了张文光、李根源、寸树声、艾思奇等一大批文化界优秀人才,为后人传诵。<br> 文昌宫是和顺“文治光昌”的又一象征,同时表现了和顺人儒商并重的传统。</h3> <h3>艾思奇纪念馆<br> 艾思奇(1910年-1966年)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蒙古族后裔。1910年生于云南腾冲和顺李家大院。早年留学日本,193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宣传和教育工作,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和大众化。积极与各种唯心主义哲学论战,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在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亦有一定成就。</h3> <h3>牌坊文化</h3> <h3> 到达和顺,一座“和顺顺和”的牌坊首先映入眼帘。这四个大字意味着和顺源远流长,发达兴旺。<br> 牌坊的背面是我国著名学者、曾任腾越道的赵藩书写的“仁里”两个字,说明和顺是仁义道德之乡。</h3> <h3> 高大的青灰色牌坊——左边写着“士合”右边写着“民顺”中间“文治光昌”。这个牌坊的“士和民顺”是对“和顺”古镇的命名的一方面解读。<br> 此牌坊背面刻的是“佑启人文”,左右各刻着“俗美”“风淳”。明确教育化人、淳化民风民俗的重视。这些蓝色的圆润楷书在灰色的牌屏上夺人眼目,整个牌坊显得上威下柔、文武兼备。</h3> <h3>闾门 </h3><h3> 闾(lǘ ),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也称“里门”,“巷楼”。由于每个巷子里的居民基本上都是同姓,所以和顺的闾门具有浓厚的宗族文化特征。闾门之上题有如“说礼敦诗”、“古处同敦”、“兴仁讲让”、“人物咸熙”、“俗美风淳”等题词,折射出传统的道德观念。</h3> <h3>说礼敦诗<br> 也作“敦诗说礼”。敦:敦厚。诗:《诗经》。诚恳地学《诗》,大力讲《礼》。旧时统治阶级表示要按照《诗经》温柔敦厚的精神和古礼的规定办事。</h3> <h3>桥倒碑修,碑倒自修 </h3><h3> 嘉靖初年(1522年)在京城做官的和顺人寸玉告假回乡,组织乡亲们治理河道,修建双虹桥,完成了和顺的水利工程建设,造就了良田千亩,水旱无忧,平添了水卧桥横、花开柳垂的自然风景。当工程告竣之后,各方捐助的银两还剩了一些,寸玉和几个管事商量了一下,觉得这笔钱要留给后代,让子孙们关注公益事业,就悄悄在双虹桥边当年的官马大道旁选了一块地方,把银子埋在那里,上面立了一块碑,碑上书写了八个大字“桥倒碑修,碑倒自修”,暗指将来如果桥倒了,靠埋在碑地下的银两来修,如果碑倒了,就靠子孙后代自己捐款来修了。后来有盗贼悟出了这八个字的意思,便推倒石碑,盗走了银两。现在又重修了这块石碑以示这段古时佳话。</h3> <h3>双虹桥 </h3><h3> 和顺的标识性建筑物之一,始建于明朝,后毁,光绪年间重修,民国时又修了一座桥,成为了现在的双虹桥。</h3> <h3>洗衣亭<br>最温馨最独特的中国唯一的此类建筑<br>梦魂五夜萦乡绪<br>风雨一亭动杵声<br>河水清,潭水清,清水清泪不分明,情依洗衣亭。<br>铃声紧,砧声轻,声声敲碎离人心,魂系洗衣亭。<br> 和顺的洗衣亭从清朝光绪年间就开始修建了,逐步的沿着河沿修建了6座风格各异的洗衣亭,由于和顺古镇开放的早,男人们的事业在缅甸在他乡,他们经常外出做事经商,很难照顾家里的女人们,为了表达他们对家人的爱护,就建造了洗衣亭,为在河边洗衣的女人们遮风挡雨。这些风格各异的洗衣亭也是公共场所,洗衣的女人们可以在家务之余聊天交流。这是远走他乡的和顺男人对自己女人最平易的馈赠。</h3><h1></h1><h1></h1><h1></h1> <h3>月台 </h3><h3> 月台是形似月牙的建筑,是和顺建筑的特色,月台是一块石砌的平整场地,因其平面形状类似月牙,所以得名。月台通常在巷口的闾门之外,一些祠堂或其他公共建筑或是大户人家门口也有一个月台。大一些的月台上,种植有榕树、香樟之类的长青树,树下设石桌、石凳供人乘凉休息。“闾门”对面的月台,外沿还筑有照壁,为的是挡住巷道的风水,免得财气被绕村而流的河水带走。月台视野开阔,是乘凉、观赏的好地方,也是乡人传播信息的中心和举行民俗活动的场所。月台通常由在外经商的商贾捐钱修建,是在外挣钱的男人对家乡的一种回报。</h3> <h3>道观元龙阁</h3> <h3>一定是大户人家</h3> <h3>寸氏宗祠 <br> 走在和顺的小街道,看到各种铺面写着‘寸氏玉’“寸氏翡翠”“寸氏银”,就已经嗅到这个寸家族人众多、财大气粗了。<br> 寸家祠堂,是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是腾冲寸氏宗族的象征。<br> 寸氏宗祠大门显得与众不同,别家宗祠大门均为传统的飞檐斗拱、瓦木结构,唯独寸氏宗祠大门从使用的材料、外形都是标新立异,典型的南亚风格,洋气十足。形成了中外合璧的经典之作。岁月沧桑,历经70多个春秋,它成了魅力和顺侨乡的一张名片。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h3><h1></h1> <h3>弯楼子 </h3><h3><h3> 和顺古镇有1000多户人家,其中清末民国初年的老宅子有100多栋。专家称赞和顺是一座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 弯楼子因楼房沿巷道的曲线修砌,所以,和顺人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h3> “弯楼子”民居为三进三坊一照壁的庭院组合式建筑群,现在这已经辟为民居博物馆。</h3> <h3>田间耕作的和顺人</h3> <h3>安静等候游客早餐的摊主</h3> <h3>专注雕桃核的手工艺者<br>与世无争的老人<br>放学路上的小学生</h3> <h3>遐思: </h3><h3> 夏日的晚饭后,这里一定坐满了纳凉聊天的村民:抽着烟斗的男人,奶着孩子的纳着鞋底的女人;光腚的男孩,梳着羊角辫的女孩在小巷里追逐……(走神了,好像穿越了😜)</h3> <h3>和顺小巷<br> “一路沿溪花覆水,数家深树碧藏楼”。此联为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袁嘉谷所书。讲的是和顺的生态环境,小巷一路沿着小河,河顺着乡,乡顺着河。河边、溪边花覆盖着水。老百姓家房前屋后都种着树,树又多又大,碧绿的深树掩映着一栋栋的小楼。<br> 这又是一处桃花源啊!<br> “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曾在诗中如此赞赏和顺。</h3> <h3>总兵府<br> 和顺小巷总兵府,原系清朝从一品大员振威将军腾越总兵张松林老宅,建于光绪末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6年柏联集团将其原样搬至和顺,改建成客栈。<br> “昔日统兵而来,卜筑定邻,只因到此安边土。如今易地而建,新基旧料,还是当年故门庭。” </h3> <h3> 古朴儒雅,安静祥和的和顺古镇,再见了!<br> 望你不忘初心,保持本色!</h3> <h3></h3><h1><i><font color="#010101">贵胄之气——</font><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理古城</b></i> </h1>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城池格局基本保存,重要遗址可辩,截至2013年,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3>文献楼<br> 素有古城第一门之称,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楼额悬挂云南提督偏图于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所题的“文献兴邦”匾额,故名文献楼。文献楼横跨在南面进入大理古城通道上,道路两旁柳树成荫,拂面依依,颇有诗情画意,是官府迎送达官贵人的门户。文献楼为两层歇山式土木石 结构的镝楼,具有典型的白族建筑特色,它矗立在砖石结构门洞上面,雄伟壮丽。</h3> <h3>南城楼<br> 南城楼称双鹤楼又称承恩楼。南城门是古城四门之首,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为古城最古老雄伟的建筑,是大理古城的象征和标志。古城墙四面各长约1500米、高6米、厚达12米。城门上“大理”二字是郭沫若1961年游览大理时亲笔所提,“大理”是国号,意为“大治大理,富国兴邦”之意。</h3> <h3>五华楼 <br> 五华楼在古时是官方聚会宴请贵宾的地方,高达五层,可容万人站立。但在历史上五华楼几次焚毁又几次重建,走过千年沧桑。现代的五华楼是1998年重建的,是一座高二十多米的四层建筑,下面的一层为台座,上面的三层为楼。五华楼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h3> <h3>文庙<br>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为州学,州升府后称府学,又称庙学、学宫。 <br> 我们到达古城时,高考刚结束,据说文庙里就留下不少考生、家长的祈祷香火。</h3> <h3> 我们入住酒店的老板对高考生的美好祝福。(6.9)</h3> <h3>大理王府 <br> 最早认识大理,是地图上的一个地名。之后,看电影《五朵金花》,知道了大理是个美丽的白族集聚地,环境优美,姑娘很美。再之后,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还知道了有个大理国,国王姓段,住在王府,富庶信佛会武功。<br> 带着年轻时对王府的仰慕,急匆匆找到王府,仰视那高高的气派的门楼,虔诚地拾级而上,脑海里抓取小说有关王府的文字,想象着里面的种种美好……<br> 啊!不是吧!现在是酒楼了,里面正在准备一场婚宴,备酒备菜挂横幅,乱七八糟。<br> 我以为的王府呢?是金庸骗了我?还是古城给我开了个玩笑?</h3> <h3> 如今的大理,古朴幽静,屋舍俨然,城内流淌着清澈的溪水,家家户户养花种草,隐没在街巷深处的花园茶社是游人休憩佳所,各国风味小吃餐馆使人不出大理就能品尝世界美味。“大理洋人街”更是驰名中外,这里中西风格铺面林立街道两侧,所售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h3> <h3>洋人街<br> 在古城,洋人街原名“护国路”,意为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br> "洋人街"兴起于80年代,到大理古城旅游的海外游客大都投宿于护国路的大理市第二招待所(现更名红山茶宾馆),在二招附近逐渐开设为海外游客服务的餐厅、酒吧、商店、出租自行车、彩扩等店铺,形成海外游客较为集中具有特色的旅游一条街。</h3> <h3>红龙井 <br> 红龙井巷有条清溪长年流淌,形成“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清渠边栽种柳树、桂花、柏树、榕树等树木,两旁商铺门前也养花不少,再现古城“街街流水、户户养花”的大理古城传统风貌。</h3> <h3>夜色五华楼</h3> <h3>古城酒吧的驻唱歌手</h3> <h3>古城的夜晚是喧嚣疯狂的<br> 随着夜幕降临,古城横街竖巷店铺上的霓虹灯开始闪烁,五彩缤纷,光彩耀人,几大门楼金碧辉煌,灯火绚丽,五光十色,使人眼花缭乱。<br> 巷子里的酒吧更是高朋满座,人影攒动,台上的卖力唱,台下的歇斯底里地叫,震耳欲聋。</h3> <h3> 匆匆逃离不属于我的地方,意外看见了这一幕——</h3><h3><h3><br></h3><h3>夜读</h3> 太喜欢这张照片了。<br> 耀眼的灯火,震耳的音乐,丝毫不影响他的专注。</h3> <h3> 这种取水方式,离我们生活挺遥远了,难怪班长如此好奇。</h3> <h3>风花雪月<br> 在大理当地,白族人民有一首世世代代传诵的谜语诗,诗曰:<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虫入凤窝不见鸟(风),</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七人头上长青草(花);</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细雨下在横山上(雪),</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半个朋友不见了(月)。</div> 这首诗谜的谜底就是大理最著名的风花雪月四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br> 下图这位白族姑娘的头饰就包含了“风花雪月”四象,你能一一指出吗?</h3> <h3> 毫无疑问,大理是美的,她的美早已根深蒂固,这是充满了王室气息的高贵与典雅。大理王国的贵胄之气不会因朝代的更换,时间的推移而消弥,历史遗留下来的影子处处都是,你看那古城内的亭台楼榭,无不雕梁画栋、金碧辉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