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看到这个瓜,你第一反应是不是:玫珑!</h3> <h3>除了玫珑,还有很多名字,夕张,静冈。听过去都很高大上。其实,玫珑是英语melon也就是蜜瓜的译音,夕张和静冈都是日本地名。应该是种植这个瓜比较有名的地方。其中夕张蜜瓜更是号称世界上最好的水果,在高档饭店曾经卖过700块人民币一个的天价。</h3> <h3>可是我要告诉你,这个不是那个天价的玫珑,是乃比家乡,闭塞落后甚至很多人眼里恐怖的南疆土生土长的,没有一点外来血缘的瓜,乃比按维语翻译给我的名字:石头瓜。</h3> <h3>我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因为它实在是跟石头反差太大了:成熟的瓜放冰箱冷藏一夜后,又甜又软,汁水又多,咬一口会被呛着。从不吃哈密瓜伽师瓜之类的甜瓜的我,被它一下子迷住,不可收拾。开启了我五十天新疆自驾考察瓜果之行。</h3> <h3>瓜是发杏子的时候一起捎过来的,没吃过瘾,我心欠欠地去日本看儿子,看到了这个玫珑,不夸张的说,不如乃比的石头瓜。</h3> <h3>为了让大家更直观一点感受,我放了一组石头瓜和玫珑的图,你们看看,有区别么?</h3> <h3>除了摄影技术和器材的区别,还有一个必须承认:玫珑运作规范,有专业团队支持,所以品控包装物流都很非常完美。</h3><h3>我们这个土瓜,除了原生态的种植,就只有一个业余的老师和一腔热情的维族学生在运作。</h3> <h3>这个是我们的石头瓜</h3> <h3>玫珑</h3> <h3>石头瓜</h3> <h3>玫珑</h3> <h3>我一直怀疑日本的这个玫珑源于新疆,因为乃比说这个瓜在南疆已经上千年的历史了,他们祖祖辈辈都吃,和一些其他品种比如科科奇,黑眉毛等,都是维族人传统的品种,没有改良过。但是没有规模,也没有专业的管理。所以品控做得不好,但一点也不影响它的好吃和生态。</h3><h3>南疆太生态了,因为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几乎没有工业,世代农民,种地却都是把好手。今年的瓜,就是乃比爸爸亲手种的,他种过十几年的瓜,有自己独特的技术。</h3> <h3>带着怀疑,我查到了这个资料,虽说不专业不权威,但说明这个基本事实应该不难。</h3> <h3>巴楚就是乃比的家乡,去年暑假我随他在这个地方呆了十几天。</h3><h3>这篇文章显示,最早的甜瓜种子被发现在这里,而后的一次甜瓜种子,同样被发现在这个地方。</h3><h3>那确实是一千多年前。</h3><h3>日本,是1989年来考察过,文章中只有一句话,感觉应该是悄悄滴进村。</h3> <h3>南疆传统的瓜非常多,那个暑假,我几乎就是拿瓜当饭吃的。一个品种一块瓜地至少尝三个瓜,不同熟度,不同位置,农产品有差异,只吃一个不能下结论。</h3> <h3>这些是我们在伽师喀什和巴楚的一些市场瓜地考察的图片,顺便普及一下,伽师和哈密都是地名,一个在南疆一个在北疆,都以甜瓜著名。伽师瓜和哈密瓜都是甜瓜的一种,但都是传统的维族人不喜欢的,他们说,一等的瓜是绿瓤的,白色其次,黄色最差。</h3><h3>哈密瓜的得名源于康熙年间,哈密投诚,此瓜得入,始名。</h3> <h3>你们吃得最多的哈密瓜,黄瓤,最便宜的品种。几乎都被贩到外地。</h3> <h3>伽师瓜,很甜很脆很多人喜欢。</h3> <h3>老汉瓜,比石头瓜还要软,水还多,可惜无法运输。你们就看看吧!</h3> <h3>黑眉毛,第一次出口的瓜。晚熟可以越冬到过年吃。维族人的传统是收获后扔房顶上,到过年,会烂掉三分之二,坚持下来的三分之一会非常好吃,但也非常贵。</h3> <h3>科科奇,译音,最古老的品种之一,白瓤,脆甜。</h3> <h3>花这么大心思写这段文字,除了些许的不平衡:咱们的传统好货,咋就成了泊来品?更深层的原因,我喜欢新疆,特别是南疆,我不否认有极端分子,但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只是在那里的几十天,我跟他们同吃同住,感受到的是淳朴善良热情,和信仰支撑下的平和安然认命。</h3><h3>杏子生虫了,不打药,无奈但坦然的说,这是安拉的安排;辛苦带我们去瓜地,吃了一圈,不满意,依然满脸纯粹的笑脸送我们离开。没有一丝功利,没有一点抱怨。</h3><h3>真正有信仰的人是值得尊重的,他们辛勤劳作,安之若素,不勉强,不抱怨,平静地面对一切。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一定尽力。</h3><h3>何况,是这么好的东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