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考!

大河顽石

<h3>  明天是儿子中考的日子,今天看到微信群里老师发的孩子们毕业典礼的照片,看到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看到家长们给老师和孩子们送出的感恩与祝福的话语,也不禁让我回想起28年前我的中考。<br></h3> <h3>  那是1989年的7月。我和同村的几个同学一起,一清早出门来到公交车站,乘车去城区考点学校。因为家在郊区农村,离城区约有30公里的路程。那时只有公交车,而且到了城区,还要倒一趟车才能到考点学校,所以早早就出门了。公交车上挤满了我们这一条公交线上好几个村里的考生,有的在说话,有的还在“临阵磨枪”,有的吃着馒头或锅盔,那是我们这里上学人的早餐。路不是很好走,公交车摇摇晃晃得开将近1个小时才到城区。9点考试,一般我们这些郊区的7点半多就赶到考点学校了。那些来的迟的,都是附近住在城区的学生。</h3> <h3>  三天考试,当时答题的情景倒是忘的一干二净了,只是记得那三天考试外的时间是怎么度过的。每天早上早早的出发,中午考完试,和几个同班同学在城区找小饭馆吃午饭。毕竟是中考,对于我这个农村娃来说,只有这么一次"跳龙门"的机会。父母年龄已大,没有力量供我再上高中、考大学,只有马上考上中专或师范,抱得“铁饭碗”才能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否则只有回家务农一条路。这也是我们那一片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初中毕业生出路的大多共识,没有上高中、考大学的概念。母亲每天会给五块钱做中考去的盘缠,除了车费,这盘缠可以美美的吃上一顿生煎包外加一碗蛋汤的午餐,也算改善生活打打牙祭了。回想起那时候生煎包真是美味啊,可惜后来再也找不到哪种感觉了。</h3> <h3>  吃完生煎包,没有地方去,只好跑到街心花园的石凳上午休,等着下午的考试。本想翻翻书,七月流火,兰州的夏天也是很热,不知不觉就眼皮打架了,怕睡过了头,在一起的伙伴轮着睡,一个负责看表,一个休息,每人眯瞪十几分钟,睡一睡还是好多了。快到入场考试时间了,赶紧往考试学校跑。不过现在也忘了最后一天考完是解放了还是为考试成绩担忧的感觉,已经回忆不起来了。想象古代那些不远万里进京赶考的人,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h3> <h3>  中考完,便开始一边帮家人干活,一边焦急等待考试成绩,在忐忑不安中度日如年。那时候暗下决心,如果考不走,就出去当兵,也不愿意在家延续祖祖辈辈农村人的老路了。还好,七月末的一天,正在田里干活呢,听同村的同学说,考试结果下来了,乡政府和学校都贴了红榜,上面有我的名字。愣了一会,赶紧跑回家,踏上自行车就往学校奔去。我幸运的考上了中专,成为那一年村里考走的两个学生之一。于是后来上了石化院校,再后来参加了工作,再后来的后来,有了现在的生活。</h3> <h3>  而今,中考考中专,已经成为历史,大学不包分配解决工作也已经有些年头了。中学毕业的学生,在家长眼里还是孩子。于是有了通向考点各条道路上的车水马龙,有了考场外焦急等待不停张望的父母。希望孩子正常发挥,考进满意的高中,将来孩子能考入重点大学,再将来能毕业找一个好一点的工作,自然是每个父母共同的期盼。虽然独木桥式的成才已经逐渐被打破,但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通过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获取未来就业和生活更多的自主权,仍然是中国孩子和家庭占绝大多数的传统思维方式和道路选择。虽然思绪种种,但也不能免俗,盼望儿子好好发挥,用优异的成绩向自己的懵懂少年时代告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