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为何在泰山题“果然”二字

济南郑茂山

<h3>  多次到泰山,每次都为其文化的厚重而感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让一座并不见高大的山峦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成为世人瞩目的文化名山,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此次登泰山,对“五岳独尊”之类的石刻已不足为奇,让我流连驻足的倒是那块并不甚起眼的康熙题字石刻:“果然”。</h3> <h3><br></h3><div> “果然”石刻位于岱顶的平顶峰北侧的石壁上。就在这个石刻的前边,是两座较大的石碑,一为“孔子小天下处”碑,一为“雄峙天东”碑。“果然”题刻就在其后。这处石刻由右往左,题款为小字竖排,每排两字:“康熙,甲午”。然后向右横排两个大字:“果然”。从书法角度看,“果然”二字,字迹圆润,笔力厚重,显示出康熙书法的功力。</div><div>在泰山的石刻中,“果然”这一石刻并不算最大。与“五岳独尊”之类相比,真还说不上气派。路人若不经意,这石刻甚至还可能被忽略。站在这“果然”二字前,仔细端详,我百思不得其解:大千世界可供康熙这皇帝老儿选择的词句不知有多少,为啥他偏偏要选这两个字刻在这泰山上?几位游客来这里拍照,我便来到这题刻旁的山崖边放眼远望。此时的泰山,阳光普照,万里无云,苍松翠柏,层峦叠嶂,一派美丽景色。这让我想起了孔子的那句名言,“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想起了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div> <h3>猛然间,才发现这世界果然不错。哎!这念头刚一闪过,似乎一下豁然开朗:难道康熙的寓意就在这里?让人登上泰山之后,就这样情不自禁地感慨这景色果然不错?果然——这皇帝老儿还真有创意,想点事情就与我等凡夫俗子不一样,可谓妙极!但是,我这理解对不对,似乎还需考证。后来一查资料,嘿,居然又是一个果然!还真与我所想的那个意思差不多。原来康熙帝未到泰山时,常听人说到泰山,有一次还曾梦游泰山,对泰山景色非常感慨。后来他终于亲临泰山,站在山顶放眼一望,眼前景色果然跟自己梦中所见无甚区别,心中暗自称奇,于是欣然挥毫题字: “果然”。 意为“名不虚传,百闻不如一见,果然如此”这故事虽正史无载,只是传说,却也讲得合情合理。看来康熙还真是一个文化人,值得钦佩。</h3> <h3><br></h3><div>不过查阅历史仔细考证,这个“果然”其实并非康熙第一次到泰山时所题写。 这位活了69岁的清朝第四位皇帝,在位61年,六次南巡,曾三次登泰山,其中两次登临是在其南巡中。如果康熙是要表达人们所说的“名不虚传,百闻不如一见,果然如此”之意,似乎应该在其初登泰山之时。康熙第一次南巡登临泰山是1684年,这次他曾留宿山上,并题诗两首:一曰《登岱》,诗曰:“岩岩岱岳高无极,攀陟遥登最上头。路转天门青霭合,峰回日观白云浮。振衣嶻嶭凌千仞。骋目苍茫辨九州。欲与臣邻崇实政,金泥玉检不须留。”表明自己对封禅之事的不屑。另一首曰《登岱对月》:“夜宿乔岳巅,缥缈近云阙,孤高绝尘翳,天外见明月,不闻城市喧,惟听空簌发,开轩肆遐览,万象争突兀,对此心悠然,清梦自超越。”首次登临泰山,康熙并无“果然”之慨。</div><div>康熙二次登临泰山,是公元1703年,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南巡,此次登临泰山,他又作《望岱忆旧》诗一首:“青天竦峙翠云浓,端立船头眺岱宗。忆上崇嶐最高顶,非探芝检效东封。”依然没有“果然”之慨。</div><div>两次登临泰山,均无“果然”之慨。而距第一次登泰山已30年的1714年,康熙第三次登临泰山,才挥毫写下这“果然”二字,生出“果然”之慨,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div><div>康熙这次登泰山,已经在位五十三年,六次南巡之后,这年他61岁,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登泰山。从时间来看,“果然”二字确实与当年的梦境无多少关系。因此仅凭那个梦境故事似乎难以解释他题写“果然”的含义了。那么康熙这次题写“果然”二字究竟是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回想登基以来的康熙大帝,他所面对的局势是何等不平静,堪称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但作为一代名君,这个康熙却具有自己过人的胆识与智慧。你看他,智擒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北拒沙俄,为大清王朝奠定下了坚固的基业,开创了康乾盛世,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也因此而成为清朝最有作为的皇帝,其功业超越所有汉唐之君。史称千古一帝,名副其实。</div><div>作为一位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的中国历史上治国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难道是站在泰山峰顶对自己戎马生涯的追忆感怀?是对沧桑人世的深深叹息?抑或是对浩茫宇宙、古往今来的一种推测?历史总是饱含着深深的哲理,让人在漫长的历程中去感悟,去深思,去体会,然后得出自己的答案。</div><div>看来这“果然”二字的深意只能靠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感觉去体会、去想象、去感悟了。不过在我看来,这“果然”二字更多的还传达出一种深深的禅意。</div><div>康熙这人颇有特点,题字常常与众不同。民间不是有故事说,杭州西湖有“花港观鱼”亭。这亭上的“花港观鱼”四字,即出自康熙手笔。不过这“鱼”字的写法跟通常的却不一样,少了一点。原来康熙信佛,佛最讲究普渡众生,因此他在题字时,想到鱼字下面是四个点,而“火”字在古汉字中也可写成四个点,所以康熙故意在写这鱼字时少写一点,表示鱼是在水中畅游,而非火中烧烤。</div><div>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进门的门楼上方有一块匾额‘避暑山庄’,也为康熙题写。但是,仔细观察会看到,这匾中“避”字结构中“辛”字下方的两横多出一横,成三横。这是康熙避讳“逃躲”之意而临时造的一异体字,康熙在‘辛’字中,故意将其字下方的两横多写一横,以避讳“逃躲”之嫌。看来康熙这人确实是个有心之人。</div><div>那么,对泰山上的“果然”二字,我们似乎也要仔细地去好好琢磨,或许其中真的别有意蕴。</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