嬷嬷现身“成都国际非遗节”刺绣竞技场

无忌

<h3>&quot;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quot;于2017年6月10日在成都非遗博物馆开幕,非遗节活动将从6月10日持续到18日,活动内容非常丰富,活动场地也没有局限于成都非遗博物馆,除了成都非遗博物馆主会场外,还在邛崃、彭州、都江堰、金堂、大邑、新都、高新区、武侯区、成华区设立了9个分会场,旨在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各项活动,感受非遗的魅力激发文化自觉,让非遗节成为&quot;文化的盛会,民众的节日&quot;。</h3> <h3>成都非遗博物馆位于成都光华大道二段附近,无论的驾车还是乘坐公共交通去非遗博物馆都很方便,地铁4号线可以直达,在我看来也是最快捷的方式。</h3> <h3>这几天的成都,每天几次阵雨给空气降温,感觉凉爽宜人,是游玩的好天气。</h3> <h3>非遗节以"世界风、中国节、中国戏、中国艺"为主线展开各类活动,所有活动均可免费参观,建议进门领一张时间表和园区参观线路图。</h3><h3><br /></h3><h3>6月13日<span style="line-height: 1.5;">上午安排的是"新生代传承人竞技大赛-刺绣",下午为参观者刺绣体验活动。</span></h3> <h3>刺绣赛场设在绿舟博物馆1楼(进博物馆大门的左侧),来自全国各地,各门派的新生代传承人在这里同台竞技,飞针走线......</h3><h3><br /></h3><h3>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们几个看热闹的其实对刺绣还蛮感兴趣的!所以一天的时间几乎都泡在刺绣赛场边了。</h3><h3><br /></h3><h3>传承人中除了中国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粤绣外,还有许多我以前不知道的绣类,如一些少数民族的:羌绣、锡伯族绣、花谣桃花綉、黄梅桃花綉、彝族撒尼刺绣、柯绣、维吾尔族刺绣等十几个种类........</h3> <h3>新生代传承人们传承的技艺有的是家族祖传,有的为跟师傅学会;传承人中有的来自乡村,她们朴实无华甚至都不会说汉语或者讲不好普通话,也有的生长在大城市,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她们中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有五十几岁的中年人;传承人无论男女,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热爱刺绣,且都有极高的悟性。</h3><h3><br /></h3><h3><br /></h3> <h3>非遗传承人刺绣竞技场上,每一位传承人都盛装出席。</h3> <h3>有一位打扮成清朝嬷嬷样的满绣传承人格外引人注目。这位传承人性格开朗口才了得!她能够很快与参观者交流,且关于刺绣的理论一套一套的毫不藏私,所以很快吸引了一大帮参观者。据说她本人为爱新觉罗后裔,所以有两个名字,汉名姓张,为吉林一所师范大学的特聘刺绣老师。</h3> <h3>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清朝的高跟鞋。</h3> <h3>袅袅娜娜的背影,疑似清朝穿越过来的美人。</h3> <h3>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女红是衡量一个女子是否贤惠的标准之一,所以哪有男子绣花的呢?但今年成都国际非遗节的新生代传承人刺绣竞技赛上,就有几位男性传承人。</h3> <h3>这位汉绣传承人已年过花甲,但他却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眼疾手快。他是武汉纺织大学研习班特聘讲师姜成国,他的绝活是无底稿刺绣,他一直在致力于传承古老技艺的同时如何创新。</h3> <h3>竞技场上,无论是绣虎头娃娃鞋和绣鞋底的,还是绣肚兜绣围腰的;无论是绣官服上补子绣佛像的,还是绣金鱼绣熊猫的,她们都非常认真地绣,还耐心地回答观众提出的问题。</h3> <h3>京绣,古代官员袍子前襟的补子。</h3> <h3>精美的苏绣,不愧为四大名绣之首!就连背景也是绣出来的。苏绣的佛像立体感很强,看上去就像一尊塑像。如果说蜀绣色彩艳丽、片线光亮,题材多为花鸟虫鱼走兽,苏绣则色彩清雅、构思巧妙、图案秀丽,苏绣创造出光线明暗强烈、富有立体感的风格的图案。</h3> <h3>刺绣竞技场上,除了正规媒体外,还有不少摄影爱好者、网络直播人采访非遗传承人。</h3> <h3>下午的刺绣体验,我和朋友也有幸参加了。从基本的针法开始,老师们手把手耐心的给我们讲解。</h3><h3>在古代,不知道不会女红的女子会遭到怎样的待遇呢?</h3> <h3>汉绣传承人姜老师在指导两个90后年轻人基本针法。</h3> <h3>各项非遗技艺都承载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span style="line-height: 1.5;">成都国际非遗节已经举办了六届,有着丰富的经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5;">增加竞技项目,也是为了更好的宣传,更好的交流,这样弱化比赛的赛制,淡化比赛结果,创新互动交流,使得非遗节活动更具观赏性、体验性和趣味性。这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加入,这,也是非遗传承的关键。</span></h3><h3><br /></h3><h3>大众的欣赏和关注,是非遗生长的社会土壤。从这一点讲,竞技赛或许是连接传承人、项目和大众的一次不错的尝试。</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