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峰一小数学组共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分享会(有现场活动视频分享)

宋词清韵

<h3>本学期,横峰一小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共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一书,通过画阅读思维导图、小组合作展示分享、文字梳理心得等方式跟着名师教研。</h3><h3><br></h3><h3>吴正宪老师以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实用的妙招获得了老师们对此书浓厚的阅读兴趣。分享交流时,各组教师精心设计分享内容,形式多样地呈现了自己对书的领悟和理解。</h3><h3><br></h3><h3> “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 ;石孰有火?互击而闪灵光! ”如胡小竹老师所说:“喜欢我们学校这种教研模式,喜欢看各组精彩展示,喜欢阅读老师们有感而发的涓涓文字……通过这次读书交流活动,我更喜欢上了吴正宪老师,喜欢那一条条易学、易懂、易用(其实有些我们平时已采用)的教学策略。喜欢吴正宪老师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好亲师;喜欢吴正宪老师的那一条条小妙招,好实用……今后在我的教学中,我会带着《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掌明灯一路前行!”</h3> <h3>张水龙组长开场,具体细致地提出了活动内容和相关要求。</h3> <h3>一年级组</h3><h3><br></h3><h3>(叶福根和黄顺敏对提问的策略进行演绎。饶燕琴谈如何利用错误的资源进行教学并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图)</h3><h3><br></h3><h3>叶福根:</h3><h3><br></h3><div>粗读了《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后,又与同仁们一起研讨,仿佛从中又悟出了一些道道……</div><div><br></div><div>吴正宪老师最想对教师说的一句话是:“做一名好老师就从上好每一节课开始吧!”</div><div><br></div><div>精彩的课堂源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对学生心理认知的准确把握,而有效提问则是成功开启课堂教学的钥匙。</div><div><br></div><div>以生为本,让学生获得认可,形成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是我的教学之路。</div><div><br></div><div>黄顺敏:</div><div><br></div><div>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儿童当儿童看”,真诚地和学生站在一起,友善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宽容地接纳学生所犯的一切错误。犯错误是学生的权利,是学生进步的关键阶段,一定要善待错误,善待学生,如此,你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喜欢上你,喜欢上数学。</div><div><br></div><div>饶燕琴:</div><div><br></div><div>读完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细细体会,数学教师应当努力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妙,在探索中除了学会数学知识,还要形成积极的情感、智慧的思维和完善的人格,让数学教学成为激发学生潜能、积蓄学生能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br></div><div><br></div><div>&nbsp;今后可以引用《吴正宪教学策略》课程理念,从关注学生发展为出发点,认真上好每一课,相信有了这些教学策略一定能更轻松驾驭课堂。</div><div><br></div><div>祝峰:</div><div><br></div><div>我认识到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同时,有效地数学学习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经验应用提炼和在积累的过程。数学学习就是在调动已有的经验发现和研究新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进而不断深化的良性的探索过程。利用儿童经验的策略有:1、回归生活机会体验。2、回到起点对接经验。3、回馈体验提升经验。其中,教学回归生活的策略感受颇深,例如教学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我直接把小正方说成是魔方,拼成大正方体,我说成是在玩搭积木。学生听了很是感兴趣。</div><div><br></div><div>张水龙:</div><div><br></div><div>吴老师在《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中枚举了许多经典的教学案例,并且还做了详细的解读,这在以往的课堂教学当中是体会不到的。</div><div><br></div><div>例如在教学“搭配问题”时,研究完两件上衣和三条裤子的搭配问题之后,吴老师变换了新情境,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表达,适时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而将问题扩展到走路、吃饭这一连串常见的生活事件中。学生悟出了换汤不换药,也就是变中抓不变的思想,透过现象看到了问题的本质。这样的过程沟通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是模型思想建立的过程,渗透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巧妙地处理了新旧知识的对接,进而完成了类比和迁移的过程。</div><div><br></div><div>在我的教学实践当中,我做了这样一次尝试。当学生在探究了借出、剩下和原来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之后。我试着引导学生举例说说生活当中的例子,结果一年级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分别说出了菜市场卖菜、公交车上下乘客、树上掉下的苹果等一些生活当中的例子。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发言积极性相当的高涨,一改往日单纯为了做练习而练习的学习状态,在之后的小结当中,虽然有的学生的回答略显稚嫩,但有的学生还是说出了“意思一样”、“道理是一样的”话,这给了我一个莫大的惊喜!也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的学生和反思我的教学。</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二年级组</h3><div><br></div><h3>王国胜:</h3><h3><br></h3><h3>读了《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我觉得书中的策略,招数对于我们小学数学教师非常管用,尤其是课堂机敏应变的策略。<br></h3><h3><br></h3><div> 当学生在学习了新知识之后依然对其不认可,不接受,教师要直面问题,情理交融,实现学生认识上的自我转变。</div><div><br></div><div> 当学生在课堂上别出心裁地表现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时,教师应顺应思维,巧妙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数学思考。</div><div><br></div><div> 当学生思考的结果与教师预设出现偏差,甚至偏离教学目标时,教师要让个体问题面向全体,探寻本质,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div><div><br></div><div>当然,教师面对学生那些实则珍贵,不期而至的课堂生成时,还要善于思考,注重积累。</div><div><br></div><div>徐婧青:</div><div><br></div><div>设计探究性活动的策略</div><div><br></div><div>1.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互动的主要方式就是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宝贵的40分钟,将重点知识内容进行传授,使学生 能够充分地理解。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教师要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div><div><br></div><div> 2.在数学课堂能够更为准确更为恰当地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如何在学生的起跑线上就教会学生怎么去学习,我们大致需要经历什么样的准备阶段才能够使探究性活动与小学数学课堂更为有效的结合,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新型教学模式的推进不能盲目且急功近利,应该在各个阶段或说各个区域积累经验教训并相互分享,再结合当前课堂学生的普性特征,才能够使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更为的成熟,从而尽快发展起来。</div><div><br></div><div>程晓华:</div><div><br></div><div>走进吴正宪老师的数学课堂,我们会发现她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将数学抽象的课堂附着的现实的背景中,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纷呈的数学,领课堂彰显出生命的活力。<br></div><div><br></div><div><br></div><div>郑仙梅:</div><div><br></div><div>从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一书中,发现有很多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下面就以课堂练习设计为例:</div><div><br></div><div>1、数学练习的设计要突出数学之间的联系。吴老师的课堂中经常出现步步为营的练习串,体现了层次性和发展性。通过真实情境的再现来设计练习,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多种策略、方法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减少机械的模仿和套用公式的练习。</div><div><br></div><div>2、吴老师常说:数学知识仅仅是冰山一角,备课时一定要观其全貌,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深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了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课才能深刻而厚重,学生才能学会数学地思维。利用一道道练习题不失时机地渗透对应、转化、分类等思想方法,是吴老师课堂教学的特色。</div><div><br></div><div>3、吴老师常利用讲故事设计练习,沟通了数学模型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联系,架起了抽象的数学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使抽象的概念、法则在学生的想象中有了精彩的解读。</div><div><br></div><div>李海英:</div><div><br></div><div>本书用通俗简洁的语言、生动的课例阐述在数学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视把学生看做发展中的人,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负责,对学生的一生负责。值得我在今后的每一节课中去体验。<br></div> <h3>三年级组<br></h3><h3><br></h3><h3>程普兰:</h3><h3><br></h3><h3>在读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吴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理解,对学生的尊重不是口头说说而己,而是一点点地渗透进了课堂教学的细节之中。在教学的时候老师将注意力应放在教学设计上,对教学评价关注的比较少。但对于学生而言,老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的评价可以左右学生的情绪,可以影响教学的进程,也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有研究证明,当老师把等待时间从3秒延长到5秒时就会出现下面结果: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增加,回答不出的情况增多,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可见,老师的等待延迟评价对促进学生思考多么重要。</h3><div><br></div><h3>胡小竹:(现场运用评价办法和老师互动)</h3><h3><br></h3><h3>喜欢我们学校这种教研模式,喜欢看各组精彩展示,喜欢阅读老师们有感而发的涓涓文字……通过这次读书交流活动,我更喜欢上了吴正宪老师,喜欢那一条条易学、易懂、易用、(其实有些我们平时已采用)的教学策略。喜欢吴正宪老师那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好亲师。喜欢吴正宪老师的那一条条小妙招,好实用。在教研活动上,我就学会了“运用有效评价的策略”、“读懂学生内心世界的策略”、“读懂学生认知过程的策略”,学会了“转化”思想,还认识了什么是“建模”……今后在我的教学中,我会带着《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掌明灯一路前行!<br></h3><h3><br></h3><h3>冯霞:</h3><h3><br></h3><h3>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最喜欢的老师是那种讲课生动有趣、喜欢体育运动、严格、耐心、公正、知识丰富、能为学生着香的老师,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给予积极的反应,也极为重视对自己所喜欢的老师的评价。在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教师苦口婆心,而学生无动于衷的场面,在于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率”,而搭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架起平等互尊的桥梁”。吴老师深知这一教学规律,所以,她的课堂经常出现握手、道谢、鞠躬等这些积极的信号,给予了学生客观、公正、平等的学习感受,特别是给“失败者”密切的关注,从而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我们要向吴老师学习力争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br></h3><h3><br></h3><div>胡燕萍:</div><div><br></div><div>第12章“读懂学生认知过程的策略”,让我感受最深。吴老师支招“尊重是读懂的前提”,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读懂他们,就要充分地尊重理解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为他们创设宽松的氛围。唯有尊重才有可能读懂学生,走进孩子的心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div><div><br></div><div>杨艳:(用压路机案例演示。)</div><div><br></div><div>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吴老师也提到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是以生为本,“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div> <h3>四年级组</h3><h3><br></h3><h3>颜权宣:</h3><h3><br></h3><h3>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以生为本,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力争实现以生为本的课堂,为有效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教学思考而努力!</h3><h3><br></h3><h3>顾荣福:</h3><div><br></div><div>昨天下午,我们一小团队们在杨校长的带领下对吴正宪老师的课堂策略进行分享。我个人认为吴老师的课是话生生的,实实在在的,这本书里面的案例我全部看了两遍,这个学期我也开始投入始用,同仁们也知道我不大愿意看书,但这本书例外!也许还会再看!使我受益匪浅!</div><div><br></div><div>徐丽玲:</div><div><br></div><div>我特别喜欢吴正宪老师书中的案例,生动、睿智、充满对学生的关注、理解与爱。每个案例我都爱不释手,细细品味,与自己对照,似乎有熟悉感,但自己又很难做好。比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我总是迫不及待地马上评价,没有延迟评价,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吴老师生动鲜活的案例及解析,仿佛是一位名师在手把手地教我们学习课堂教学方法与技巧,她的一招一式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虽然吴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很多,我们要学会学好有困难,但从我感兴趣的某一点出发,慢慢琢磨,总是有一定效果的。<br></div><div><br></div><div>单彩珍:(课堂教学理答的策略)</div><div><br></div><div>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一书,犹如大海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去探寻课堂教学中的各种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智慧,引领我们不断地自我追问、思考、探究、实践、提升。吴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用典型的案例,透彻地分析,讲述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让我们明白:数学教师应当努力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妙,在探索中除了学会数学知识,还要形成积极的情感、智慧的思维和完善的人格,让数学教学成为激发学生潜能、积蓄学生能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div><div><br></div><div>叶宇璇:</div><div><br></div><h3>教学应该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h3><h3><br></h3> <h3>五年级甲组</h3><h3><br></h3><h3>叶晓东:</h3><h3><br></h3><h3>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在问题解决的策略》中的“在反思练习中深化数学问题”。吴正宪老师在书中指出,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教师就要从儿童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设计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练习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多角度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帮助每个学生的成长。</h3><h3><br></h3><div>在前几天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出示了这样一个题:一个长方体沿着长宽高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切开,表面积分别增加了十二平方厘米,二十四平方厘米,十六平方厘米,你能求出原长方体的表面积吗?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生都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的学生竟然找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有时不需要知道长宽高也能求出表面积,跳出这一思维定势,回归了数学本质:表面积就是六个面的面积之和。</div><div><br></div><h3>钱宗良:</h3><h3><br></h3><h3>巧妙利用比较思想的策略:利用体验进行比较;利用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利用负迁移进行比较;利用易混淆知识进行比较;利用逻辑关系进行比较。</h3><h3><br></h3><h3>如何应用该策略,应区分不同的比较方法适用于哪类数学教学,例如单位教学适合利用体验进行比较。</h3><h3><br></h3><h3>把吴老师的某一章节策略,做实,慢慢以点扩面,定有帮助。</h3><h3><br></h3><h3>童燕:</h3><h3><br></h3><h3>通过学习《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第16章问题解决的策略,从中喜欢的是每个案例及解析,分析透彻能帮助我解决一些疑惑,每个策略都很细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试着合理去运用这些策略,多鼓励学生对问题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在数学王国里自由探索,从中发现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h3><h3><br></h3><h3>郑海花:</h3><h3><br></h3><h3>书中的很多例子值得借鉴,用心去做教育,去发现沿途的风景,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数学的思维和美传递给每一个孩子是一件妙事!愿自己不要错过美,努力去创造美,从而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缔造美!</h3><h3><br></h3><h3>曾亚芳:</h3><h3> &nbsp;</h3><h3>数学中有许多知识点容易使学生容易混淆,有些是概念,有些是方法。为什么会产生这现象?本质又是什么?学生易被知识表象所迷惑,做不出正确判断,实则是对知识理解的不够清楚,没吃透。这样的知识点很考验老师的教学技能。 </h3><h3><br></h3><div>有些老师可能会对此类知识点反复去讲解、去分析,做大量练习,试图去深化学生对它的认知。效果也许很不错,但这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是否真的有益?能否真正把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我想是否定的。吴老师处理此类知识,方法值得借鉴。她利用比较策略开展教学,没有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没有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是提出有效问题,相机诱导学生去探索解决矛盾,巧妙点拨引领,给学生足够空间,让他们去体验、去感悟,在质疑中逐渐清晰。</div><div><br></div><div>这样的课堂也许更花时间,但我情愿选择高质量而非多数量的课堂。因为学生经历了一个求知探索过程,对知识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便是真正实现“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的效果吧!</div> <h3>五年级乙组</h3><h3><br></h3><h3>戈文琴:</h3><h3><br></h3><h3>我从《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第十八章读懂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转化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常用的的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在直接求解比较困难的问题,吴老师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恰当的数学方法进行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一个新问题,通过新问题的求解,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逐步渗透转化思想,让学生掌握转化的方法,我想,这应该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策略。<br></h3><h3><br></h3><h3><br></h3><h3>毛木荣:</h3><h3><br></h3><h3>这次教研活动,我印象最深的是余贤忠老师解的那道数学题.他的解题思路正好是我们组关注的第十九章数与形结合的策略."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利用形,把抽象的概念.复杂的运算变得形象.直观,丰富表象,引发联想,探索规律,得到结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吴正宪老师的这段话落地有根,好实用!</h3><h3><br></h3><h3>滕富海:</h3><h3><br></h3><h3>&nbsp;读完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细细体会,数学教师应当努力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妙,在探索中除了学会数学知识,还要形成积极的情感、智慧的思维和完善的人格,让数学教学成为激发学生潜能、积蓄学生能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h3><h3><br></h3><h3><br></h3><h3>王火荣:</h3><div><br></div><h3>在新课改的今天,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对待课堂的策略,使我受益多多。儿童的内在潜能只有在激发,获得经验积累中才能得到更好发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将陌生的问题,通过事物间的联系转化成熟悉、简单、整齐的问题,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是变学生无意识的用变有意识的用,从而达到了教学的使用方法和价值。</h3><h3><br></h3><h3>李祝琴:</h3><h3><br></h3><h3>读完《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我收获最多的不是记住了某一个教学策略,而是了解到读书就是将别人的思想变成一块石头,然后建造起自己的思想殿堂。</h3><h3><br></h3><h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将思想转化为行动才是铿锵有力的。我将用我的行动来描绘我的教师之路,使自己不断地提高和完善。</h3> <h3>五年级乙组模拟小课堂视频分享</h3> <h3>王颖卿:《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横峰一小数学组读书分享交流活动小记(请点链接)</h3> <h3>六年级组</h3><h3><br></h3><h3>严丽华:</h3><h3><br></h3><h3>我最喜欢看的是案例与解析,看到许多案例时,我就会想当时教学时,我怎么就没有那么多好方法呢?下次再教时,我一定要再看看吴老师的支招,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好数学。</h3><h3><br></h3><h3>杨静:</h3><h3><br></h3><h3>我深刻地认识到,不能把业务学习仅仅定位在教学技术层面,要用心感悟课堂背后的“道”。我们应从不同角度审视课堂教学现象和行为,在对比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逐步完成“外化到内化”的学“术”过程。</h3><h3><br></h3><h3><br></h3><h3>方敏:</h3><h3><br></h3><h3>很亲民的教育类书籍。书里面的案例、解析、小贴士、吴老师支招读完后,感慨它就这么零距离接触着我们的教学生活,给了我很大的内动力,也很想尝试写案例分析和策略!它会是我教育生涯的一盏明灯。</h3><h3><br></h3><h3><br></h3><h3>任芳:</h3><h3><br></h3><h3>书中利用儿童经验的策略中,有一个“解决问题练习课”的教学片断,吴老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总结:(1)先看清题目说的是什么事,求什么问题,弄懂题意。(2)再想想先怎么做,再怎么做,也就是做好解题的计划。(3)解决问题,按计划实施。(4)回头看,进行回顾整理、反思、总结。正好这两天我们也讲到了“解决问题”,备课时我就想着也试着用这种方法讲讲看,在讲完例题后就带着学生总结了以上的4个步骤,并提出在今后解决问题时就按照以上4步进行。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充分信任、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他们自己。<br></h3><h3><br></h3><h3>林志华:</h3><h3><br></h3><h3>一节数学课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也可将几种数学思想融入其中。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利用线段图或几何图形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数量关系。不仅把复杂转化为简单,同时也把数形结合在一起。</h3><h3><br></h3><h3>余贤忠:</h3><h3><br></h3><div>数学知识仅仅是冰山一角,备课时一定要观其全貌,透过数学知识看到深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了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课才能深刻而厚重,学生才能学会数学地思维。利用一道道练习题不失时机地渗透对应、转化、分类等思想方法,是老师课堂教学应有的特色。</div><div><br></div><div>刘新辉:</div><div><br></div><div>我深深地感受到吴正宪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和理解,正如北京教育学院杨文荣教授所写的书评: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发挥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有尊严地生活,这是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一大亮点,也是吴正宪教学成功的根本原因。吴正宪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不是口头说说而已,而是一点点地渗透进了课堂教学的细枝末节。我谈谈令我感触较深的一点:“教学目标也可以因学生而修改 。” 对于多数教师而言,教参书上所列写的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大多数教师会逐字逐句仔细解读教学目标的内容,然后谨慎地遵照教学目标的内容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但在吴老师看来,只要学生有需要,教学目标也是可以修改的。</div> <h3>六年级组汇报分享小视频</h3> <h3>陈金美老师学习笔记</h3> <h3>各位老师的阅读思维导图</h3>

学生

老师

吴正宪

教学

课堂教学

数学

策略

课堂

喜欢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