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忧郁的丁香</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雨☔️巷</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戴望舒</i></b></h1><h1 style="text-align: right;"><b><i><font color="#ff8a00">一起来体会一下江南雨巷的朦胧意境</font></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 原文 <br>撑着油纸伞,独自 <br>彷徨在悠长、悠长 <br>又寂寥的雨巷 <br>我希望逢着 <br>一个丁香一样地 <br>结着愁怨的姑娘 <br> <br>她是有 <br>丁香一样的颜色 <br>丁香一样的芬芳 <br>丁香一样的忧愁 <br>在雨中哀怨 <br>哀怨又彷徨 <br> <br>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br>撑着油纸伞 <br>像我一样 <br>像我一样地 <br>默默行着 <br>寒漠、凄清,又惆怅 <br> <br>她默默地走近 <br>走近,又投出 <br>太息一般的眼光 <br>她飘过 <br>像梦一般地 <br>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br> <br>像梦中飘过 <br>一枝丁香地 <br>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br>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br>到了颓圮的篱墙 <br>走尽这雨巷 <br> <br>在雨的哀曲里 <br>消了她的颜色 <br>散了她的芬芳 <br>消散了,甚至她的 <br>太息般的眼光 <br>丁香般的惆怅 <br> <br>撑着油纸伞,独自 <br>彷徨在悠长、悠长 <br>又寂寥的雨巷 <br>我希望飘过 <br>一个丁香一样地 <br>结着愁怨的姑娘 </b></i></h1> <h1><i><b>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b></i></h1> <h1><i><b>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br> 我希望逢着 <br> 一个丁香一样地 <br> 结着愁怨的姑娘。 <br>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b></i></h1> <h1><b><i>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 <br> 她是有 <br> 丁香一样的颜色, <br> 丁香一样的芬芳, <br> 丁香一样的忧愁, <br>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i></b></h1> <h1><b><i>《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