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暑袜街,我的童年!

宁石

<h3>  一天从单位出来漫无目的走着走着,不一会功夫就走到了冻青树街与暑袜街相交汇的路口。在街口徘徊并眺望着远远的暑袜街一阵后,心想何不走走看看这条城市发展变迁的老街呢?在这条长长的老街上,我儿时也包括我的同学们都曾居住在这里,也算是我的童年之街、记忆之街罢。望着眼前这条老街,感叹之情难以言表,老街变了,我们也变了,蓦然回首,真的是物非人非了。</h3> <h3>  说到暑袜街的来历,至少可以追溯到三百来年的历史,在清光绪五年和光绪三十年的地图上已分别标有南中北三段暑袜街。暑袜街顾名思义曾经就是一条卖夏天穿的绸袜的街道,后来洋布进到中国后,暑袜街上卖袜子的店铺生意就一蹶不振,每况愈下逐步衰败,到后来也就有名无实了。</h3><h3><br></h3><h3> 但一提起暑袜街,至少在我的脑海里会毫不犹豫的想起那座有百年历史的老成都邮政局办公大楼。跨越了“大清”、“中华”、“人民”三个时期号称百年老字号的成都邮政局大楼,是老成都记忆里无法抹去的记忆。巴洛克式的邮政总局大楼始建于1901年,至今仍是该区域一个显著的标志性建筑。虽几经毁坏和重建,现今看到的仍然是加拿大建筑师莫理逊和叶熔清的杰作保存下来的一部分。</h3><h3><br></h3><h3> 暑袜街南起东大街口北止于冻青树街口,是当时成都贯通南北的一条较长的老街。包括暑袜北街、中街和南街;暑袜北街又分为暑袜北一街、北二街和北三街。跨越清末民初和人民三个时期的成都邮政局,就坐落在暑袜北一街与兴隆街的街口上。这座邮政大楼临街的一圈房子,很长一段时期都是邮政局对外办理邮政业务的场所,而现今已变成了成都邮储银行办理银行业务的营业场所。</h3><h3><br></h3><h3> 从上东大街口起,至北端的荔枝巷与青年路交叉路口止,这一段称为暑袜南街。</h3><h3><br></h3><h3> 南街上很早以前有一座韦驮堂庙宇。庙里的韦驮菩萨受佛陀的付嘱,默默保佑着周围多行布施、多积福德的街坊邻居们。但庙子自身却难逃年久失修、几近坍塌,香客稀少的命运。后曾在这座破庙里建了一所叫南暑袜街小学的学校。也曾想这座破败的小庙从此也会跟着一起重获新生罢。但没几年光景,这所小学就被合并到青年路小学去了。而这座破庙在一场风雨中坍塌了,似乎是它必然的宿命吧!</h3><h3><br></h3><h3> 在街的南头靠近东大街的地方,有一家原成都非常有名的抄手店“矮子斋”。它做的红油抄手、海味抄手完全可以媲美成都另一家名小吃“龙抄手”。但不知何故,这家抄手店很早就搬离,搬迁到东大街靠近南新街口不远的地方。再后来,当“龙抄手”、“钟水饺”这些名小吃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而这家“矮子斋”又从东大街消声灭迹不知去向。现今成都街上冒出很多打着叫这样或那样“矮子斋”招牌的抄手店,但都没有暑袜南街这家抄手店原来的味道了。</h3><h3><br></h3><h3> 南街临近青年路的省电影公司仍在原来的地方。记得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也就是“十年动乱”后的拨乱反正时期,里面的内部放映厅引进了很多的外国影片供内部观摩。也曾溜进去看过不少的观摩影片,经典的有《红菱艳》、《简爱》、《基督山伯爵》等美国影片。但有一部苏联卫国战争影片叫《功勋侦查员》的片子,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到那时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啊!现临街的一排建筑已改成太平洋院线电影院了。</h3><h3><br></h3><h3> 南接暑袜南街口,北至南沟头巷的这一段便是暑袜中街。</h3><h3><br></h3><h3> 中街上很早就有一座美丰银行的院落。解放后收归政府后,一直用作省民革的办公地,后来是省参事室和省文史馆的办公场所。</h3><h3><br></h3><h3> 记得“文革”期间,在这条街上发生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情,到现在也还记忆犹新。“文革”武斗期间,在成都众多的造反派组织中,有一个赫赫有名的造反兵团的头头名叫宋立本。在无数次的武斗中,他手上也沾满了很多人的鲜血,欠下了血债,被其他造反派组织恨之入骨。在一次武斗火拚中,他被红成派的人抓住了,随后被挖去膝盖、抽去脚筋,还被点了“天灯”,残酷折磨致死。被抬尸游行后,暂时停放在省民革里面供人凭吊。那天省民革大院内挂满了白色的纸花,大门外摆满了大花圈。也好奇地随着街坊邻居一起走进去瞧了一眼,却被那血腥恐怖场景吓得翻肠倒肚吐了一地。</h3><h3><br></h3><h3> 在省民革的斜对面,有一家很有些岁月的叫旭日旅馆的小旅店。它从解放之初一直开到上世纪的九十年代,若干年前我经过这里时还曾看到它仍在营业过。后来旅店那种老旧瓦房式的客房纳入棚户改造,限期全部拆除,旅店最终关闭了。在旭日旅馆的隔壁,旧时是一家交通银行,后改作了银行宿舍。很早从人民银行单独分设出来的省农行,把原来的银行宿舍拆掉后建了一栋办公楼。后来这栋办公楼又改成了对外的招待所,也算是对隔壁旭日旅店关闭的一种弥补吧。</h3><h3><br></h3><h3> 靠南沟头巷口的一栋楼房就是原省煤炭厅的职工宿舍。这栋醒目略带有前苏联时期建筑风格的三层红砖带斜顶的楼房,其实就是这条街上最早出现的砖木结构的楼房。那时住在这栋楼里的同学,应该是我们整个暑袜街片区较早住楼房一族的罢,让我们这些住大杂院的感到非常的羡慕。该楼虽经岁月洗礼并遭遇过火灾但仍保存较完好,其楼下的一层经装修后也变得时尚了,改造成了时装店和美食店。</h3> <h3>  而在煤炭厅宿舍楼靠南沟头巷边上,曾经有多少次经过这里时都要驻足凝视片刻,似乎老是在记忆里搜寻着什么?其实过去在这个位置上曾经有一个专门卖自来水的水桩。过去这条街上的居民包括附近院坝头的,都要在这里排队买水,然后用桶挑回家倒进自家的大水缸里。特别是到了星期天,各家各户洗衣煮饭急着用水,一大清早,挑着各式各样水桶的居民在水桩桩前排成了长龙,这阵势尤为壮观。大约是到了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期,院坝里相继都铺设上了自来水管道,过去以水桩桩形式供水的一大风景也就此消失在岁月里了。</h3> <h3>  南至南沟头巷,北至提督街与总府路的交叉口,这一段就是暑袜北三街。</h3><h3><br></h3><h3> 北三街的南端及三圣祠街的隔壁,便是暑袜北三街小学。在这所小学开始上学的时候,恰遇“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学校进驻造反派后,停课闹革命长达近三年的时间。后来等到复课回到学校的时候,我们连拼音都不会拼就直升到三年级了。在“文革”那个非常特殊的年代里,有过很长一段混乱、荒唐和不堪回首的日子。那时全社会都处于狂热的运动之中,学校也无一幸免。我们用行动,以课前“早请示”、放学“晚汇报”、课间休息跳“忠字舞”的形式,来表达对“三忠于、四无限”的忠心。童年的美好光阴在这所学校、这条街上就这样匆匆掠过。</h3> <h3>  北三街靠近提督街与总府路的交叉口附近,是原省人民银行一个很大的办公院落。其隔壁有一座带尖屋顶的灰色建筑,这便是基督教礼拜堂。</h3><h3><br></h3><h3> 这座苏特兰堂,与当时的四圣祠街恩光堂、上翔街圣约翰堂一样齐名。是成都中心城区数一数二的大教堂,可容纳将近1200余人。成都解放后的第二年,在暑袜街这所苏特兰堂里,召开了成都市基督教第一次代表会议;成立了成都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至此,便结束了外国传教士在川内进行传教的历史。</h3><h3><br></h3><h3> 小时候不知道教堂是干什么的,教堂里究竟长成啥样子的?常常仰着脖子久久凝视着这个带尖顶的房子出神。终于有一天好奇心战胜了胆怯,趁无人的时候偷偷爬上教堂楼上去看个究竟。当使劲悄悄地推开尘封多年的教堂门时,在阴暗的光线下除了破旧的桌椅板凳外,映入眼帘的尽是满目的尘埃和满屋挂起的蜘蛛网,那十字架仍孤零零在灰暗肮脏的墙壁上耸立着。此时惟有户外的阳光透过窗户的彩色玻璃折射进来的闪烁耀斑,多少舒缓了长期无人光顾所带来的那股阴森气息。</h3><h3><br></h3><h3> 后来市区内的几所教堂进行了合并,暑袜街上这所苏特兰堂就不再对外做礼拜了。但教堂里一直有一位教士(中国人)在负责看守。后来这位教士被安排在临街处的这间织松紧布的街道小厂里当了看门人。虽然做了看门人,但仍旧保留着长长的胡须、黑衣、黑裤、黑帽的教士装束,似乎仍然在坚守着心里的那块圣地吧。直到“文革”结束落实宗教政策后,才告老还乡回老家去了。</h3><h3><br></h3><h3> 苏特兰堂楼下一直有所真光幼儿园,我儿时也曾在这里上过一段时间。这座显得冷清的庭院,好在有幼儿园几十个孩子的嘻哈打闹,才增添了一丝丝生气。这所幼儿园解放前最早是由教会承办的,与教堂合体一起风风雨雨多少年。但教堂在五几年的时候被关闭了,随后幼儿园交由街道后才得以继续保留下来。然而在那时的官办幼儿园面前,真光幼儿园真的是相形见绌呀。但凡有家庭愿意把孩子送过来的,幼儿园便当作是做一份“慈善”,悉心呵护、教导孩子作为回报。直到“文革”初期这所幼儿园才最终停办关闭。</h3><h3><br></h3><h3> 现举目四望,街上儿时的幼儿园、小学校、教堂,也包括所熟悉的老街过去的场景等,都在城市发展变迁的这个过程中慢慢消失了。</h3> <h3>  南至提督街与总府路口,北至兴隆街口,这一段便是暑袜北二街。</h3><h3><br></h3><h3> 北二街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临街齐聚了众多的以制作奖旗、锦旗等为主的商铺。在“文革”期间很多行业经营都受到冲击或影响的时候,而惟独这奖状、奖旗以及旗帜之类的东西却供不应求,生意兴旺一时。但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带着某种政治色彩的生意就不再好做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餐馆、小吃店。<br></h3><h3><br></h3><h3> 而街的中间有一家闻名于成都的老字号药店“泰山堂”。该店主要卖中药材、中成药等,尤以它卖的各种眼药最为著称。据说它的药材很地道、疗效很好,评价很高。过去暑袜街上的居民,凡看过中医的,都来这家药店抓药。但不知何顾,这家老字号药店却慢慢举步维艰、几经沉浮和起落,四处搬家安身。最后,终于易址到总府路上的成都同仁堂隔壁营业,现如今的店名就叫“泰三堂”。</h3><h3><br></h3><h3> 在原泰山堂药店对面过去则是一间小小的西医诊所,那时候叫联合诊所。记得小的时候经常遇到头疼发烧的时候,母亲就带我到这个诊所来看病拿药。虽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城市变迁,这间小诊所现已演变成了一家社区医院,值得庆幸的是它仍在为周边的普通百姓看病守护。</h3><h3><br></h3><h3> 暑袜街还是那条暑袜街,虽经历史洗礼,今非旧貌,另有繁荣,但无法改变的仍是我的童年之街、记忆之街。百年老街的历史积淀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老街已今非昔比了,又如何能容纳下我的回忆和情感呢!</h3> <h3>   文字:宁石</h3><h3> 图片: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