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我最欣赏的教育名言</font></b></h3> <h3> “在你手中是许许多多正在成长的生命,每一个都如此不同,每一个都如此重要,全部对未来抱着憧憬和梦想。他们都依赖你的指引、塑造和培养,才能成为更好的人和有用的公民”</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新加坡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委任状寄语</h3><h3><br></h3> <h3> “有很多我们需要的东西是可以等待的。孩子却不能等待。他的骨骼在不断成长,他在不断地造血,他的大脑在不断发育。对于他,我们不能说明天,他的名字叫今天。”</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智利)加布里艾拉·米斯特尔</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一、远去的山村歌谣</font></b></h1> <h3> 一天下午下班后,上幼儿园中班的淘气小儿子又像往常一样绘声绘色地向我讲述幼儿园一天的所见所闻,末了,又神气十足地向我唱起了老师新教的童谣"八月十五月儿圆哟,爷爷为我打月饼……"多么熟悉的歌谣啊!儿子稚嫩的歌声一下子又把我的思绪牵回到那遥远的小山村,那多少回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h3><h3> 那一年,刚刚点燃18岁生日蜡烛的我,踏出中师校门便走进了这个离县城30多公里的偏远山村,开始了我青涩的从教之路。也许是生于斯长于斯孕育出来的对山区最原始而又最淳朴的眷恋,也许是初中毕业填报志愿时,我这个不算顶尖但还算得优秀的学生,不顾同学劝阻填报"中等师范"时起就有的对小学教育的一往情深,当我骑着自行车,带上车架后的简便行李,走在山间的羊肠小道,来到泥土为基,土坯垒砌,散发着泥土气味的学校时,我并没有被这样落后的环境和艰难的条件所吓倒,有的只是涉足人生初为人师的激动和亢奋。</h3><h3> 于是我便进了这所当时在小镇上升学率较高声誉颇佳的小学校,更为有幸的是,我遇上了一位当时在小镇上为数不多的好校长。校长是一位热爱山村教育,视教育工作为生命的好人。显然与他40多岁年龄不符的半头银发诠释着他情系山区,无私奉献的坎坷经历。我作为当时山村小学不多见的中师毕业生备受校长的关心和重视。</h3><h3> 当时的小学教师是"万金油"。学校分配给我的任务是包一个四年级班的教学,做班主任,教语文、数学、唱歌、画画,每星期有20多节课。</h3><h3> 为了备好课,披着冬日凌晨的月光我起床了。"咯吱"的木门声总是最早叩醒这山乡的黎明;深夜,昏暗的煤油灯光把我伏案批改作业的身影清晰地印在窗帘上。我教艺不精,但热情洋溢、生动有趣的讲课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我用三寸粉笔为孩子们描绘人生的起跑线,毛竹制成的教鞭在点拨着孩子们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刻划得沟沟坡坡的松木课桌上,勾画着孩子们一个又一个理想的伊甸园……课后,穿着带泥巴的衣服赤着双脚的学生总是如群星拱月般地挤满我那办公兼卧房的小屋。</h3><h3> 我热爱他们。为了让成绩掉队的同学跟上队伍,为了使一、二个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那春天雨夜一步一艰难地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挨家挨户家访的一幕幕;那冬日北风呼啸小心翼翼走在田埂上,引来农民家养的看家狗"汪汪汪"狂叫打破山村寂静的一回回,13年后的今天仍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我用自己一片赤诚的爱心感化着一对对淳朴的农民夫妇,终于,孩子们重又鼓起学习的勇气和信心,重新返回往日的课堂上课了。而我就一次又一次难却乡亲们的盛情,接过他们手中的热气腾腾的糯米酒煎鸡蛋。至今,那芳香扑鼻、鲜甜可口的味道每每回忆起来仍不时令我垂涎三尺。</h3><h3> 我20岁那年中秋节的前一天。我在唱歌课上教孩子们一首新歌"八月十五月儿圆,爷爷为我打月饼……"。早在一个多月前,几个记性好的孩子便开始掰手指在算离过节还有多少天,眉飞色舞地谈论着准备如何过节了。课堂上,孩子们唱得可起劲了。</h3><h3> 终于到了中秋节。下午4点多光景,学校便提前放学了,好让孩子们欢天喜地乐一乐,喧闹了一天的校园很快便寂静了下来。当时学校有10位教师,大都是本村的民办教师,像我一样家乡在外留校吃宿的教师并不多。我早早地吃了晚餐,便一个人独自坐在灯下沉思。俗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凝望着窗外清冷的月亮,一缕莫名的哀伤占据了我心房,我不觉鼻子一阵发酸……</h3><h3> "老师,您怎么哭了?""老师,我们看您来了!"不知什么时候,窗外探出一张小脸蛋。</h3><h3> 孩子们一窝蜂地进屋来了。</h3><h3> "老师,这是我爷爷给我打的月饼,味道不错,您尝尝吧!""老师,这是我在外地工作的爸爸买回来的新式月饼,我第一次吃呢,你也尝点吧!""老师,这是我家自己种的柚子,我妈特意叫摘两个送您"……很快,孩子们带来的礼物摆得桌子满满的。"老师,放学路上我就和何勇、赖来军商量着,今天是中秋节,老师一个人肯定会挺想家的,这不,我们就来跟老师一块儿过节了。"这是班里最淘气、在我耐心教育下"改邪归正"的张育标。望着桌上那饱含情意的礼物,看着孩子们懂事的样子,"同学们,老师谢谢你们……"我硬咽了。</h3><h3> 那一晚,我便和那群孩子来到学校操场上、在月光下我们尽情地唱啊,跳啊……终于,活动在用一脸盆水照天上的月亮的游戏中结束。那一晚,我仿佛重新回到了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我好幸福哟!</h3><h3> 时光荏苒,往事如烟。即使时空变换,但那遥远的山村,那难忘的歌谣,却深深地烙印在我脑海,无论现在,还是将来!</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b><i>(此文发表于《特区教育1998年1-2合刊)</i></b></h5><h3><br></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2006年5月24日,携手香港新界沙头角中心小学吕东明校长(左)远赴梅州山区洋门小学开展梅—港—深三地手拉手活动</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二、寄自北京的一封信</font></b></h1> <h3> 2006年6月,我赴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第14期"全国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培训学习的主要内容有高端专家报告、新课程理论学习、教育考察等。一个月的学习,使自己的思想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h3><h3> "相逢是首歌",彼时,进入了我创办和领导盐田外国语小学的第五个年头,我已与学校教职工们建立了朋友和家人般的亲密关系。离开学校一个月时间,写一封"家书"就很自然了。</h3> <h3>亲爱的各位行政领导、教职工:</h3><h3> 来京已经一周,非常想念大家!处于远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代二十一世纪现代社会的今天,一封书信同样也弥足珍贵。这是因为,我深深的想念着大家!</h3><h3> 我这次参加的学习是由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举办的“第十四期全国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培训,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每省2人)和深圳、宁波、大连、青岛、厦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个计划单列市(每市1人)的学员68人。培训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进行。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创办于1902年,具有百年历史的著名学府。校园总面积1048亩,在校每日制学生18000余人,教职工近3000人。有23个学院、2个系、17个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在2006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综合排位第19名、北京市大学排位第3名(仅次于北大、清华),其因教育学、历史学在全国大学中均位列第一,入选为“2006年中国一流大学”。</h3><h3> 培训学习日程紧张,组织严格。学习时间为:上午8:30~11:30;下午14:30~17:30;晚18:~21:00(一周安排一至二晚)。由专家、官员专题讲授,学员交流、研讨、撰写论文 相 结合。在第一周的学习活动中,盐田外国语小学被作为案例被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SWOT分析(一种有关学校办学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的分析);在分组交流活动中,我对我校办学特色的介绍,以及由此引起的有关深圳工作条件、工资待遇等方面的咨询问答,每每都引起各地校长的赞许、羡慕和自叹 弗如 。尽管学习如此紧张,我充分利用校园丰富的文化资源,争取多听培训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和报告,比如已参加了北师大“成功女性、美丽人生系列活动”之姜培琳(中国第一名模)、李静(北京电视台“超级访问”著名主持人)专场报告。</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与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培训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褚宏启 合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与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周荫昌 合影</font></h5> <h3> 在这里的生活条件出乎意料地简陋。我们住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估摸是八十年代初的建筑)。两人住一间房(约17平方米)住房内没有洗手间,甚至连梳妆用的镜子也没有。我住在423房,需要到一楼公共浴室洗澡,使用同楼层的洗手间。吃饭呢,更是不适应。每位学员给发了一张北师大就餐卡(里面注入伙食费150元,用完后自己注费),该卡在北师大约5—6个餐厅通用(那么多餐厅只是就餐方便而设,各间餐厅的菜色、质量并无太大差别)。在这里、北方、南方饮食结构、习惯的差别表现的非常之大。因为口味的差异,就算我不考虑餐费的高低,也总是点不到喜欢的菜,更别奢望粤味的老火熬汤了!(这使我一方面觉得自己平时饮食真是太过挑剔;另一方面十分怀念深圳盐田外语小学的食堂来——尽管我平时还不太满意饭堂的饭菜呢)一个多月的培训,在生活上真是对我一大考验(刚来一周,我的体重已减了三斤!)。</h3><h3> 过去一周从手机短信知道深圳是暴雨连连,北京的天气可非常好。这些天以晴天为主,气温在20度——32度之间。与深圳反差较大的是这里的空气特别干燥!我自己身体感觉是空气干燥程度宛如深圳冬天的时候,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傍晚时手洗的运动服装,晾在房间内,而且不开空调,到第二天早上已全干了)。干燥气候使我十分不适应,前天到商店买来了润肤霜并每天都使用起来。</h3><h3> 离开深圳的一周,让我真的感受到了大学之大,个人之小;人生宝贵,同事情深。来北师大的七天,使我对人生、事业、亲情、友情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我深信,2006年的六月,必将是我人生经历终身难忘的特殊时日!</h3><h3> 我们的学习将于六月底结束,在本学期最后一周的工作日,我将和大家重逢!</h3><h3> 谨颂</h3><h3> 身体健康 工作顺利</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您们的同事、朋友</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刘汉文</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二00六年六月十一日(星期日)</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晚20:30於北京师范大学新松公寓</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b>三、与深圳盐田外小结缘的故事</b></font></h1> <h3> 2001年春,盐田新区建区三周年的时间节点。坐落于沙头角湾畔填海区,新区成立后首家新规划学校——沙头角小学(原名)正在紧张建设之中。按盐田区教育局的发展规划,当年九月,该校将正式开办。</h3> <h3> <b><i><font color="#b04fbb">光荣受命 </font></i> </b>其时,我在盐田区东和小学任职校长。在2001年春季开学工作检查中,时任盐田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万民同志在视察东和小学工作结束后,郑重其事地告诉我:区里决定把沙头角小学办成为一所特色的、优质的外语小学,使之成为盐田区的品牌小学。局里初步决定由我出任校长,让我思想有所准备并早做一些筹备工作的思考。为了使新办学校走上一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办学”之路,当年四、五月间,区教育局成立了由王万民局长率队的“筹办盐外小外出学习考察团”。我作为成员之一,随团前往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成都外国语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借鉴他山之石的成功经验,对如何办好这所新学校拓宽视野,谋求创新。</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深圳盐田外小招生经历了面试、摇号抽签、积分排序录取三个阶段。图为2007年摇号抽签招生的情景</font></h5> <h3> 六月,盐田区教育局正式任命我为盐田区外国语小学校长,并立即投入新学校的各项筹备工作。</h3><h3> 时年35岁,已任小学校长五年的我,就这样,满怀激情与虔诚,带着使命与责任,接下了这份沉甸甸的任命!一方面,我十分感激盐田区教育局领导对我的信任与器重;另一方面,又觉得这份使命与责任十分光荣重大,生怕自己不能胜任这份重托,辜负了上级领导的期望。接下这份使命,感激之余,心里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感!</h3><h3><br></h3> <h3> <font color="#ff8a00"> </font><b><font color="#b04fbb"><i>争取特殊政策</i></font> </b>筹备工作的头等大事,便是领“准生证”——申办“公办民助”办学许可证。为支持我校走一条特色发展、快速发展之路,在盐田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万民的总策划下,区教育局争取到了区里有关部门的支持,给予了我校两条特殊的办学政策:一是在办学体制上,尝试走一条“公办民助”的路子,“公办”即学校的办学主体是政府;“民助”,即借助家长对优质教育的热情和力量,学生选择入读我校需缴交一笔助读费(深户学生每学期2600元),主要用于支持我校超常规特色办学。二是在人事政策上,为满足我校英语科实行小班教学的需要,区人事编制部门同意在为我校正常配置人员的基础上,每个班增配一名英语教师。实施创新的公办民助办学新体制,使我校既保持了公办学校的体制优势,又因此使学校获得超常发展的条件,确实是一项好举措(此后的办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这一特殊办学政策,需由深圳市教育局和深圳市物价局联合审批。</h3> <h3> <b><i><font color="#b04fbb">事随人愿</font></i> </b>时任盐田区教育局教育科科长的戴歌同志,在我校申办这一批文的重要工作中,全程关心、帮助和参与。与我一样最早参与学校筹备工作的,还有时任我校财会员的刘文静同志。为准备申请材料,我们认真地测算各项办学开支,预算特色办学的项目、费用额度,预测出助读费的收费标准。形成申请报告,征得区教育局审定后,我们便开始了到市里跑批文的工作。送呈材料、当面汇报、来校调研、审阅材料、会审答辩——我们全面接受一个又一个环节的严格审核。经历了两个多月的考核工作后,我们终于领到了“准生证”——盐外小实施“公办民助”办学新体制的批文。至今,上级领导牵挂这件事,戴歌科长倾情参与申请批文的很多细节还留存在我的脑海,久久难忘;从区教育局领导、科室领导,到筹备组的全体同志,大家团结一心,满怀激情与热情,不辞辛劳,奔走忙碌的感人情景仍记忆犹新······</h3><h5 style="text-align: right;"><b><i>(摘自《追 寻 教 育 梦 想,燃 烧 青 春 激 情 ——我 与 盐 外 小 一 起 走 过 十 年》)</i></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2011年9月28日,在校庆十周年庆典上受颁“十年贡献奖”</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在深圳市教育系统2008年教师节表彰会上</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b04fbb">四、站在2018年的回眸</font></b></h1> <h3>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点。“改革开放再出发,新时代勇当尖兵”成为每一个人的新豪言。<h3> 1991年9月来深,至今投身深圳教育工作27年... ... </h3></h3> <h3> 2018年11月,我怀着深圳人特有的感情,参观了"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年展览",心潮澎湃,心情激荡。</h3><h3> </h3> <h3> 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几年发表的新年贺词颇有深意:2015年:"蛮拼的"。2016年:"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2017年:"撸起袖子加油干!"2018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2019年:"我们都是追梦人!"</h3><h3> 我将会一直以"广大群众对子女成长成才的美好期盼,就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所在"这句话,时时刻刻勉励自己,一路初心,继续奋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