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电话:13906346529</p> <p class="ql-block">陈光达28.8.20</p><p class="ql-block">董和春30.3.8</p><p class="ql-block">刘 骥30.9.10</p><p class="ql-block">党照富31.8.1</p><p class="ql-block">尹传义32.6.6.</p><p class="ql-block">郑永奎34.1.5</p><p class="ql-block">高茂德34.12.26</p><p class="ql-block">曲宗志34.1.18</p><p class="ql-block">李家芳34.11</p><p class="ql-block">李明芳35.</p><p class="ql-block">唐功武36.2.23</p><p class="ql-block">魏锦业36.5.13</p><p class="ql-block">王玉杰37.12.21</p><p class="ql-block">马秀石37.</p><p class="ql-block">曹凤池38.1.28(阳历)</p><p class="ql-block">孙庆元38.1.28</p><p class="ql-block">王玉珍38.5</p><p class="ql-block">李志修38.5</p><p class="ql-block">洪声芝38.9.12</p><p class="ql-block">牛其昌38.10.8</p><p class="ql-block">刘淑琴39.3.2</p><p class="ql-block">赵国材40.1.7</p><p class="ql-block">袁宪辰40.11</p><p class="ql-block">梁兆秀42.9</p> <h3>程明老校长,2012.6.13.拍摄</h3><h3><br></h3> <p>田申存副校长</p> <p>张仲德主任</p> <p>李希正老师</p> <p class="ql-block">刘骥老师</p><p class="ql-block">1930.9.10(阴历)</p> <p class="ql-block">党照富老师</p><p class="ql-block">1931.8.1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尹传义老师</p><p class="ql-block">1932年6月6日(阴历)生</p> <p class="ql-block">2021. 7.11牡丹园庆祝九十大寿</p> <p class="ql-block">李家芳老师</p><p class="ql-block">1934.11生</p> <p class="ql-block">李明芳老师</p><p class="ql-block">1935年</p> <p class="ql-block">唐功武老师</p><p class="ql-block">1936年2月23日生</p> <p>唐功武老师写的《百寿图》</p> <p class="ql-block">牛其昌老师</p><p class="ql-block">1938.10.8.</p> <p class="ql-block">洪声芝老师</p><p class="ql-block">1938.9.12生日</p> <p class="ql-block">陈光达老师</p><p class="ql-block">1928.8.20生</p> <p class="ql-block">2023.11.15孙启随刘成粹李京笃拜望陈老达老师</p> <p class="ql-block">2020.12.25.刘成粹李京笃看望陈光达老师</p> <p class="ql-block">刘成粹七级一班</p> <p class="ql-block">李京笃十二级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玉杰老师1937年12月21日生</p> <p class="ql-block">刘淑琴老师</p><p class="ql-block">1939.3.2生</p> <h3>莱芜一中是我们的母校。我们最尊敬的老师李家芳,洪声芝,党照富,袁宪辰,魏锦业2012年10月27日在母校参加六十年校庆。</h3> <p>李发瑞老师</p><p>呵,这一盘圆圆的朗朗的月亮 ——写在李发瑞同志病逝十周年之际</p><p><br></p><p> 陈文中 </p><p><br></p><p> 如今,我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按理说,“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了这个岁数,已阅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自然地,什么也不会在心里泛起惊涛骇浪了。然而,我却不然。自小就多愁善感的我,感情的波涛,至今仍拍打着我的心岸。尤其在月儿圆圆的朗朗的时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就会萦回在脑际,我就常常抑制不住心头的酸楚而潸然泪下…… 十年了,整整十年过去了!然而,我却难以忘怀那个长着如一盘圆圆的朗朗的月亮般面孔的胶东大汉,那个从孔子故乡的大学毕业后,坐着伐瓮渡过汶河,在莱芜小县城任教的风华正茂的莱州(掖县)郎,那个把毕生精力与心血,都献给莱芜教育事业的原县级市教育局局长一一李发瑞同志。 </p><p> 初识李发瑞同志,是在莱芜北部山区马头山下的第九中学。那一年初夏,时任莱芜师范副书记的他,去看望在茶业公壮实习的学生。实习生都住在我任教的九中,其中有一位同学是我爱人韩增芳老师的学生,因闹肚子,住在我的宿舍。李发瑞同志亲自登门探望,我一下子看到了那张圆圆的,朗朗的如一盘月亮似的面孔。他一个劲地代表学校,说着道谢的话。其实,我大学毕业一分到莱芜,就听说他和他的夫人李家芳老师的大名了,虽说不上“如雷贯耳”,却也牢记于心了。因为,他们夫妇两个,都是莱芜的数学权威。那时作为省重点学校的莱芜一中,也恰恰是以数学而闻名全省的。我自小不崇拜当官的,却崇拜有一技之长的人,很想留下他吃顿午饭。但看看陪着他的学校领导、公社文助,到嘴边的话又咽回去了。还是我爱人无所顾忌地说:“李书记,不嫌屋当门小,就留下吃顿饭吧!”真没想到,他竟毫不迟疑地答应了。我乐颠颠地去伙房炒了六个菜,爱人又炒了四个。去门市部买了几瓶最好的“香曲烧”,举行了这次总共不到2O元钱的家宴。席间,李发瑞同志那儒雅的风度,爽直的谈吐,豪放的性格,言语中透露出来的渊博学识,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我当时曾天真地想,能与这样的人一起共事,那才是三生有幸…… </p><p> 也真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几年后,他调到县教育局当了局长,我调教研室做了一名高中语文教研员。一九八四年县改市后,我任局秘书科(办公室)科长,真地与他朝夕相处了。 他对办公室的工作要求很严,曾不止一次地告诫我:"陈科长,办公室是局的窗口,千万不能误事。咱的工作就是为学校搞好服务,尤其基层的老师来找,要接待好。要知道,他们进教育局这个大门,还不知要想多少遍呢,可不能草草就打发了。他们携希望而来,要让他们带满意而归。”我谨遵局长的嘱咐,勤奋地工作着。</p><p> 期间,也曾偶尔有过失误,我惴惴不安地等待他的批评。但他终究没说一句批评的话,只是我看到那张端端的、圆圆的、憨憨的脸上露出了嗔颜。待我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细说过之后,他也只是默默地、沉沉地、深深地看我一眼。但是,那一眼我终生难忘,就像每月十七八的月亮一一满月里有嗔怒,满轮中有哀怨,满盘里有希冀,满池中有春澜…… </p><p> 他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局内是有口皆碑的。为此,我与殿卿站长曾和他开玩笑说:“局长,‘权威’一词怎么解释?”他笑了笑,“你是小文豪,还用我解释。”我说:“‘权’加‘威’才是‘权威’,局长,您是有‘权’无‘威’啊!”他仍然笑了笑,说:”‘权’是人民给的,我只有做好工作的权力;至于‘威’嘛,如果是耍个人威风,我宁肯不要这个‘威’;如果是‘威信’,做好工作就会有的。如果不是这样,你俩会与我开此玩笑吗?”一席话,说得我们都哈哈大笑了。 </p><p> 当我看到别的局的局长上下班都是车接车送,也感到他骑自行车上下班有点不合时宜,好歹还有辆伏尔加嘛。于是,我自做主张地安排司机去一中接他。没想到,他竟让司机开空车回来,自己仍旧骑自行车上班,我又一次犯了个小小的错误。 记得教研室有位年轻的同志,也不知犯了哪根神经,突然心血来潮,剪了部分大报纸上发表的领导重视教育的报道,塞了满满一信封寄给了当时的市委主要领导。结果出人意料,领导误会了,生气了,大发雷霆了。继而,命宣传部长责承教育局查查是谁写的,要作出严肃处理。信皮的字迹很清楚,李局长一眼就认出来了。但他认为,这位同志并无恶意,不该查,更不能处理。他始终对这位同志没有一责之言,顶着上面的压力,自己承担了没有教育好职员的责任,仍旧乐呵呵地工作。可是,他内心所受的折磨,又有谁知道啊…… </p><p> 我 说得再远一些,文革中,他被比较要好的同事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被剃阴阳头,戴高帽,他没有一苦之言;文革后,在调查组调查其人其事时,他竟无一责之言。可真是“大肚能容,容世间一切能容之事”啊!</p><p> 不了解内情的人,认为李发瑞同志抗上,书生气浓,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他非常尊重领导,也具有很強的组织观念。但是,他能做到尊重并不逢迎,更不投其所好;服从并不盲从,更不会无原则地屈就。我想,这正是书卷气的可爱之处。在不少的事情上,当受到领导的误解批评时,本可以当场理直气壮地站起来解释、陈述,但他宁肯自己吃屈也不让领导难堪,尽管有的领导还是他亲自教出来的学生。他仍旧是默默地垂首聆听,始终不会有一言之辩解。</p><p> 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件事情。一九八四年秋,泰安市教育局给我下了调令,刘朝宾副局长和董传芝科长还亲自给我打了电话。发瑞局长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对我说:“文中,说句心里话,我也不愿意你走。地区洪声芝局长曾两次找我要你去泰安,我都没有同意。如今,调令已下,作为下级,我必须服从,也为了你本人的前途,你去报到吧,回来再交代工作。”说着,站起来把调令递了过来。我分明看到,他拿调令的手,不住地颤抖…… 我什么话也没说,默默地退了出来。坐在办公桌前,我心里越想越不是滋味。一个胶东人,在莱芜一干就是几十年,他确是无怨无悔地把一切都交给了莱芜的教育事业。我一个土生土长的莱芜人,为什么要非走不可呢?知音难觅嘛,我决计不走了!我又一次走进了李局长的办公室,对他说:”局长,今上午我去泰安将调令送回去!”他没想到我会做出这样的决定,竟激动地站起来,一边说:“好,我等着你!”一边握住我的手,久久没有松开…… 当我从泰安匆匆赶回时,已十二点半。推开办公室的门,李局长仍端坐在办公桌前。那一中午,他破例地邀我去金家羊汤馆对酌。三杯酒下肚,那盘圆圆的、朗朗的月亮就变红了…… </p><p> 李局长的敦厚大度在全市也是出了名的,他从不训人。相处十几年,我只见李局长发了一次火。那一次,是他的两个学生,赵老师和乔老师为了解决爱人的户口,安排个糊口的工作,偷偷去了东营。通过试讲,被录取了,安排在东营三中任教。当他们拿着聘用书满怀希望地找他办理调动手续时,那张憨憨的、圆圆的脸竟发怒了:“你俩想走?我还想走呢,都走了,莱芜的教育谁干?亏你们还是当地人,连我这外乡人都为你们汗颜!”他的两个弟子,只得怯怯地赶回学校去了。赵老师后来告诉我,李局长曾托人买了一方槐木,助他建房,并不止一次地捎信鼓励他,战胜困难,做好工作。后来,多次与公安局联系,帮他们转出了家属的户口。如今,他们的根正深深扎在莱芜教育这块热土里,虽说不上桃李满天下,可也有弟子几千人了。 苍天真是太不公平了!一九八八年,已到泰山中学报到的李发瑞同志,在我和庆芝科长的陪同下,最后一次告别他奋战了几十年的莱芜教育沃土。从辛庄返回的路上,突觉身体不适,到市医院一检查,竟是肺癌晚期!消息传出后,人们都惊呆了!不是说“好人一生平安”吗?为什么好人偏遭劫难呢?市委书记汪明培和新任局长周长欣当即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抢救这位功臣!教育局以最快的速度,让李局长住上了省立一院。在做手术的前一天,汪书记通过他的一位教授亲戚,请到了做手术的全体大夫和护士。汪书记带领副书记房逢玉、组织部长吕进昌、政府办公室主任秦振祥,还有教育局党委的全体成员,在济南宾馆举行了这次特别的宴会。席间,汪书记含着热泪请求大夫们一定尽最大努力抢救这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局局长。并不顾同志们的劝阻,一桌一桌地走到大夫护士跟前,一一敬酒,直喝得酩酊大醉…… 手术后,转到济南肿瘤医院化疗。当我去护理时,他说:“你是党委副书记,工作忙,不要老在我这里。”病入膏肓的人了,但心里装着的仍然是工作!该做的都做到了,然而病魔还是夺走了李局长的生命。一九八八年十一月四日黎明,李发瑞同志像一片枯叶,悄悄地落在了他奋斗一生的泥土上。那盘圆圆的、朗朗的月亮,终究还是依依不舍地落下去了…… </p><p> 那一年,他仅有五十六岁! 在莱芜殡仪馆,他平躺在花丛里,微笑着,依然是端端的、圆圆的脸,依然是对人无一求之言,对己无一苦之言,是那样的和蔼安详。望着他,我哭了…… 我想,领导也好,挚友也罢,他这一辈子活得多么洁净,磊落,就像蓝天上那盘月亮,亏时也明,圆时也亮,只要升起来,就有自己的辉煌! 那一晚,我泪如雨洒,久久地徘徊在教育局空荡荡的院子里。天空中,正有一轮银盘般的月亮,深情而又无私地照着这广袤的大地一一呵,我的老局长,这一盘圆圆的、朗朗的月亮…… </p><p><br></p><p>一九九八年九月于教师村</p> <p>忆恩师李法瑞局长</p><p><br></p><p>从1984年起,我先后任莱芜市(县级市)教育局秘书科副科长、科长。成立局办公室后,我任第一任办公室主任。以后虽然更换领导至成立地级莱芜市,我也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但使我学到有关教育工作的专业知识,并奠定我一生为教育工作服务的决心,是在跟李局长工作时形成的。</p><p>因秘书科或办公室工作的原因,我一直参加局长办公会和局党委会,还要跟随局长参加太安地区教育局的有关会议和活动。可以说,我了解莱芜教育一个时期的发展过程,也清楚当时的莱芜教育,在全市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全省教育中的重要地位。</p><p>李法瑞局长,是专家型的教育工作者。他有很高的业务水平和领导能力。他对莱芜教育的了解和热爱,对全市中小学整体布局和发展构想,对全市教育工作驾轻就熟的业务指导与工作安排,这一整体的能力和水平,还有他为发展莱芜教育所作的贡献,在当时和以后,没有谁能与他比肩。可以说,他把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和全部学识,都献给了莱芜教育。他胸怀坦荡,待人宽厚,做人做事光明磊落。不屑那种弄虚作假,拍马奉迎,跑上靠上媚上的为官之道。能使他萦怀在心的只有莱芜教育的发展。</p><p>李局长经常深入基层,我跟随他踏遍各个乡镇和部分基层学校。每到一处,他总是提前下车,喜欢与我在乡间小道上漫步交谈。他知道我对乡镇和基层学校的情况,了解不多,就边走边对我介绍一些情况,像讲故事一样。他对某学校领导、教师、教学情况、办学条件等等,非常熟悉。谈起来,一点一滴,如数家珍。而最使他满意和自豪的,是莱芜的教师队伍。他常对我说,我们的教师,得到的少,付出的多,默默地工作,任劳任怨。正是有了这样一支爱岗敬业,辛勤耕耘的教师队伍,才使我们莱芜的教育教学质量,一直跑在全地区的前面,并跻身于全省教育先進行列。但同时使他揪心的,是当时各学校的办学条件太差了。大多数乡镇中小学校,房屋破旧,教学设施不配套更不达标。老师挤在一口屋里备课,批改作业,乱哄哄的。不仅如此,老师的备课本和必须用的粉笔,也很紧张,他们都是省着用。特别是民办教师,在当时,他们是我市一支重要的教学力量。但他们低微的工资也不能按时发放。虽然他们背负沉重的家庭负担,但从不缺学生一堂课。还有哪些学校每天少照几个小时太阳,吃水困难等等,李局长都记在心里。</p><p>随着1986年“两改’、“六配套”的有力推進,各级中小学的办学条件,都得到明显改善。每年都能把一批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对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师,也争取到一些优惠政策等等。做这些工作并能取得显著成绩,这其中也耗费了李局长大量心血。</p><p>对局机关干部职工的生活、往房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李局长也是十分关心,尽全力去争取解决和改善。那时,我局有部分干部职工,在局机关没有宿舍,仍住在所在乡镇的农村里,每天天不亮就寄着自行车来上班,是很辛苦的。而且</p><p>职工家里多数缺煤烧,生活有困难。</p><p>我局就每年给职工解决一吨煤炭,并安排局里仅有</p><p>的一辆130车,把煤炭给每位职工送到家中。比较起来,这些都算是小事。要</p><p>说大的方面,莫过于在局机关后院,给职工盖宿舍楼了。当时,经费少,条件差,建宿舍楼绝非易事。李局长和同志们顶着许多困难,硬是把宿舍楼盖了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p><p>还有许多许多,非片言只语所能概全的。他在市教育局担任领导达十年之久,直至病逝。可以说,他为发展芜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忠诚尽责,是一位难得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李法瑞局长追悼上,市长看着由我们起草的悼词,深情地说:“李局长对莱芜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不论多么高的评价,都不为过!”</p><p>作为他的学生和同事,我钦佩他的学养,更敬佩他的德品,他是我心中的楷模!</p><p><br></p><p>写在2020年9日10日教师节</p> <p>88年11月4日夜,我和李冠强在市医院照顾李局长。凌晨1:17分逝世。5日市第一仪殡仪馆为李局长遗体告别。莱芜师范杜伯奇校长送的挽联是这样写的"君正有为胡遽去,典范顿失皆含悲",表达了我们的心声。当时我数了一下:花圈47个,挽联35幅,到场900余人。在当时场面是最大的。</p><p>侯训惠2020.07.24.</p> <p class="ql-block">李家芳老师在女儿李林和女婿向东生陪同下游台儿庄</p><p class="ql-block">2019.</p> <h3>孙庆元和赵国才老师</h3> <p class="ql-block">赵国材老师</p><p class="ql-block">1940.1.7.生日</p> <p>王殿保老师和孙启随</p> <p>王殿保老师和夫人贺庆珠</p> <h3>王玉杰和刘淑琴老师</h3> <h3>2018.9.26.张正文拍照</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唐功武,男,1936年2月出生,章丘刁镇尹家村人,1959年7月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莱芜一中任教,1978年调出。后历任莱芜师范副校长、泰安师专校长、泰安师范党委书记兼校长,1997年退休,现住泰安。</span></p> <p>唐功武老师</p><p>我所了解的六十年代的莱芜一中</p><p><br></p><p>唐功武</p><p><br></p><p>从1959年至1978年,我在莱芜一中整整度过了二十个春秋,将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献给了这所饱经沧桑的学校。韶光易失,岁月如流,转瞬间,又二十多个年头过去了,今天迎来了莱芜一中的五十华诞。抚今追昔,60年代初期的那段学校生活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p><p><br></p><p>当时学校有三位领导。一个是程明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他性格有些内向,喜欢清静,经常表情严肃,不苟言笑,有着特别好的生活习惯,烟酒不沾,不食荤腥,特别爱养花,在他的办公室和家里经常摆着一盆盆枝叶翠绿的鲜花,在那个连养花都被看作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年代里,此举真有些“大逆不道”。他经常外出开会,返校后,不像一般领导干部那样,将会上的大大小小的文件一古脑儿照本宣科地读一遍,时间用了大半天,大家听得昏昏欲睡,茫然不知所措。他善于将文件和学校的实际结合起来,抓住主要精神,提出落实意见,纲举目张,言简意赅,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让师生听得明明白白。对上,他刚正不阿,敢于说真话,办实事,哪怕县委部长的儿子初中毕业考一中,分数不够,他照样不收。第二位是田申存校长,他分管教学,喜欢古文,关心体育,给高中兼语文课,性格开朗活泼,经常同语文组的老师一起研究教学。业余时间,他喜欢下下棋,打打麻将,同教师关系密切,对在学习和体育方面成绩优秀的学生了如指掌,特别关爱。第三位是车吉轩校长,他身材胖大,分管总务和学生工作,是参与一中创建工作的元老之一。他乐观,幽默,爱说笑话,关心学生,不仅能叫出众多学生的名字,而且熟悉他们的家庭和学习状况,特别是对一些烈士子女关怀备至。他们三人都年逾四十,正处在年富力强的不惑之年,一起团结奋进,共同组成一个精干高效、治校有方的领导班子。</p><p><br></p><p>在一中的发展史上,这个领导班子创造了第一次辉煌,使一中成为全省的一所名校。首先,它抵制了左的干扰,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当时在“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下,县里时不时地下达通知,让学校停课,组织师生下乡劳动,诸如:抗旱防涝、锄草灭荒、麦收秋种、修水库运石料等等,少则一周,多则一月。程校长多次据理力争,坚持正常上课,为此挨过批,被视为“右倾”。其次,建立了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年轻的教师队伍。1957年前,教师普遍学历低,大部分为解放前的初、高中生,未受过师范教育的专门训练。自1957年始,大量师范院校的专科毕业生进校,许多学历不合格、年龄偏大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被调离。到1959年,开始进本科生,一些名牌大学,如金陵大学、中国人大、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校的毕业生以及山师大、曲师的少量高材生也通过各种渠道被陆续引进。教师年龄大都在25岁左右,外籍占90%以上。这支队伍满可以办一所专科学校。“文革”后部分教师进入高等学校或科研单位,都成了业务骨干。程校长1965年调离一中时曾满怀惆怅、恋恋不舍地说“我最舍不得的就是一中这支教师队伍啊!”其三,形成了一整套提高教学质量的成熟的办学经验和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p><p><br></p><p>我仔细地回忆了一下,截止到1964年暑假,一中的教职工总数在85人左右。其中教师55人,职员21人,工人9人。那时,校院的西北角是单身教师宿舍,共三排,每排10间,青砖青瓦结构,房前一排白杨,盛夏,蝉声聒噪,不绝于耳;入秋,蟋蟀争鸣,落叶萧萧。后面为男生宿舍,全是用土坯垒成的土炕通铺,再后边就是一片庄稼地。校院最南边有一个家属院,是一户地主的旧宅,青砖小瓦,古色古香,住着学校领导等五户人家。女生全住在一座古老的二层小楼上。教师宿舍前有一块方地,做过排球场,也种过瓜菜。伙房前还有一块菜地。学生大都是农家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将菜地修整得不亚于农家的小菜园。教工和学生共用一个食堂,吃的瓜菜绝大部分都是自己生产的。1961年以前,教师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两人住一间房,放两张单人床,两张办公桌,备课、睡觉,开教研会全在这间房里。冬天到来,就垒起个大土炉,烧无烟煤取暖。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口粮少,吃地瓜秧窝窝头,晚上工作到11点,饿了,就在炉子上烤点疙瘩咸菜,一边吃着,一边喝开水。偶而到西关买斤炒花生,几个人边吃边聊天,觉得很有情趣。有不少老师得了水肿,一天也不休息,照常上课。学校要求数理化作业要日日清,当日批改,次日发放;语文要求一周一次小作文,两周一次大作文。各科作业一律精批细改,学校还经常组织各种观摩教学和听课活动,因此特别忙,星期天也很少休息。那时莱城还没有电影院,星期六晚上能到露天影院看上一场面电影,算是潇洒走了一回。1962年暑假以后,教师开始有了办公的地方,业余生活也随即丰富起来:有的打篮球,有的赛排球,有的玩乒乓球,有的下象棋,大家都忙里偷闲,能尽情地放松放松自己。教师中人才济济,文体方面的活跃分子不少。教工篮球队经常打比赛,名扬全县,只有铁矿和二勘两支球队可与之匹敌,一争高低。1964年,部分教师排练了话剧《年青一代》在和平剧院演出,轰动了整个莱城。教职工参加县里的职工田径运动会,次次力挫群雄,获得团体总分第一。那时全县只有一中这一处高中,因此学生来自于全县各个公社,有的学生家在常庄、茶叶、上游、大王庄等偏远的乡村,距莱城八、九十里路,学生一周回家拿一次饭,周六午饭后动身,深更半夜才到家。第二天天不亮就起身,肩上背着十多斤煎饼,手里提着个咸菜罐子,跋山涉水,赶到学校还误不了上晚自习。腿累肿了,脚磨起了泡,无怨无悔。为了弥补在路上耽误的学习时间,熄灯后还偷偷躲在羊圈在电杆子下面学习。许多学生在日记本上写下“争分夺秒、发愤图强、鼓足干劲”等字样,用来鞭策、激励自己。看到他们这种刻苦好学的精神,老师们感动不已!</p><p><br></p><p>一中,高中一级招了2个班,自二级开始,招4个班,这样,一中的初中有12个班,高中有12个班,每班40人左右。1961年夏,高中一级毕业,这80个人,其中约10名德才兼备的学生在高考前就被选送到军事院校。70多人参加高考,升学率高达78%,数学高考成绩更是全省第一。当时泰安尚未建立行署,莱芜属济南市,一中归济南市教育局主管。由于高考成绩突出,省和济南市教育局教研室派人来校帮助总结经验。我参与了总结的撰稿工作。学校将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概括为“三熟、四好、一保证”。即教师通过备课,熟悉教学的对象——学生,熟悉大纲精神、要求,熟悉教材,弄清难点、重点,在“三熟”的基础上做到“四好”——课下备好、课堂讲好、课后辅导好、作业批改好,最后达到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这一目标。另外,数学、语文也分别总结了单科教学经验。是年深秋,程校长带着党照富老师和我赴济参加了教学经验交流会。程校长在大会上介绍了一中的办学经验,我和党老师在语文、数学的分组会上分别介绍了语文、数学两科的教学经验。会后,一中的经验介绍在《山东教育》杂志刊出,李家芳老师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第一次文教群英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62年一中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33处重点中学之一,从此,一中进入了一个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辉煌时期。全省各地学校来校参观、考察、听课的教师团队络绎不绝。莱芜一中真正成了一所名校。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支好的教师队伍,一个好的校风,这三者就是四十多年前一中成功的关键。</p><p><br></p><p>最后附小诗一首,以祝莱芜一中再创辉煌:</p><p><br></p><p>群英毕集汶水边,</p><p><br></p><p>白发故人话当年。</p><p><br></p><p>喜看校舍美如画,</p><p><br></p><p>欣欣桃李灿春园。</p><p><br></p><p>弦诵讲席逢盛世,</p><p><br></p><p>珍重今人胜前贤。</p><p><br></p><p>作者小记:</p><p><br></p><p>唐功武,男,1936年3月出生,章丘刁镇尹家村人,1959年7月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莱芜一中任教,1978年调出。后历任莱芜师范副校长、泰安师专校长、泰安师范党委书记兼校长,1997年退休,现住泰安。</p><p><br></p><p> </p> <p>王玉珍老师</p><p>2020.10.08.拍摄于莱芜世纪城</p> <h3>曹风池老师</h3> <p class="ql-block">郑永奎老师</p><p class="ql-block">1934年正月初五日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曲宗志老师</p><p class="ql-block">1935年正月十八日生</p> <p class="ql-block">曲宗志老师拍摄于2022年9月</p> <p class="ql-block">梁兆秀老师42年9月生,从东平一中退休</p> <p class="ql-block">梁老师和夫人</p><p class="ql-block">2021.01.14儿子梁岳松拍照</p> <p class="ql-block">刘桂英老师1935年1月30日生,去世2022年4月13日(皆为阳历)</p><p class="ql-block">刘桂英老师1935年正月初二生,今年87岁了。老三届同学在校期间她和张家干老师任校医。刘老师端庄秀丽,和蔼可亲,热心为同学们服务,深得学生的称颂。现住教师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话053175629796</p> <h3>陈光达老师,2012.5.9.拍摄</h3> <p class="ql-block">宋作恩老师</p><p class="ql-block">1928年正月二十四故于2015年农历四月初三日</p> <h3>宋作恩老师,2012.10.27.拍摄</h3> <h3>总务处张金昌老师</h3> <h3>李勤农和王玉杰老师</h3> <h3>牛其昌和刘灿忠老师</h3> <p class="ql-block">毕玉奎和牛其昌老师</p> <h3>董和春老师一家</h3> <h3>尚玉松和李云庚老师</h3> <h3>学生和李家芳老师合影</h3> <h3>宋庆斋同学和李家芳老师</h3> <h3>魏锦业和李家芳老师交谈</h3> <h3>刘杰副市长和洪声芝老师</h3> <h3>现一中校长陈传军和王玉杰老师</h3> <h3>陈传军和唐功武老师</h3> <p class="ql-block">李家芳老师</p> <h3>王玉杰,宋其成,李玉生老师。后排张爱鹏,亣雨深同学。</h3> <h3>张允景老师</h3> <h3>张正杰,孙启随和袁宪辰老师</h3> <h3>袁宪辰,亓玫欣,李家芳,洪声芝,孙启随</h3> <h3>张靖(赵国才老师夫人)和马秀石老师</h3> <h3>孙启随与洪声芝尹传义两位老师合影</h3><h3>尹传义农历1932年6月6日生<br></h3> <h3>2016.12.26日一中老三届纪念毛主席123周年诞辰聚会时合影。刘成粹,孙启随,魏锦业老师,尹传义老师,赵国才老师,李祿生,朱庆福。</h3> <h3>尹传义赵国材魏锦业老师</h3><h3><br></h3> <h3>2016.12.26日一中老三届纪念毛主席123周年诞辰聚会时,为恩师献字轴“师恩如山”</h3> <h3>尹传义和赵国才老师</h3> <h3>2016.8.11为党照富老师庆贺八十六岁诞辰</h3> <h3>孙启随和党老师合影</h3> <h3>2017.4.1.去泰安看望孙庆元老师</h3> <h3>孙启随和孙庆元老师合影</h3> <h3>2016.12.26日一中老三届纪念毛主席123周年诞辰聚会预备会合影。</h3> <h3>房逢玉孙启随向高茂德马秀石老师敬献《师恩如山》</h3><h3><br></h3> <p class="ql-block">高茂德老师幸福一家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伯昭1929.12.28(阳历)—2023.3.1</p><p class="ql-block">2017.4.2.亓顺祥,鹿庆和看望张伯昭老师(北京)</p> <h3>亓顺祥和张伯昭老师</h3> <h3>鹿庆和与张伯昭老师</h3> <h3>教导处金居怡老师</h3> <h3>金居怡老师</h3> <h3>金老师患肝癌已八年两个月其间做过一次介入三次消融手术,此外未做任何医疗措施,目前身体很好,各项指标都正常。她不把病当负担,相信自身免疫功能抵抗力是治病基础,心态好非常重要,儿子梁波是治介入消融专家,有他精细的技术保障,勤检查早治疗,没有后顾之忧。由于心态好精神好,对战胜疾病有帮助,生活得很充实,一切都能自理,讲究养生保健,适当运动。</h3> <p class="ql-block">李乐民1928.3.11—2022.12.2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乐民老师,1954年至1975年在一中任语文课。2017年9月9日,苏铭莲和苏贤美去看望了李乐民老师。李老师90岁了头脑清晰,思路敏捷,字写得苍劲有力。李老师很热情,全家都很热情,说起莱芜一中的事来,记忆忧新,尤其是看了一中部分老教师的照片,非常激动。虽然原来我们不熟,但见了面非常亲切,好象久违的亲人,竟然不知不觉谈2个多小时。</p><p class="ql-block">苏铭莲苏贤美记述</p> <p class="ql-block">2021.01.12.晚拍摄</p><p class="ql-block">李乐民老师生于1928年阴历3月11日</p> <h3>李广林老师(泰安市委党校)</h3><h3>李广林老师于2019.8.16.去世<br></h3> <h3>2018.9.10.七级一班毕玉奎和李广林老师合影</h3> <p>2019.9.6.七级一班部分同学去济南看望李家芳老师合影</p> <p>2019.十四级一班去泰安看望袁宪辰老师</p> <h3>老三届同学们衷心祝愿老师们晚年幸福快乐,健康长寿!学生们永远铭记老师的恩情,永远,永远……</h3> <h3>高茂德老师86岁了,张学勤拍摄于2019.4.17.</h3> <p class="ql-block">高茂德马秀石老师</p><p class="ql-block">高茂德1934.12.26</p><p class="ql-block">马秀石1937.</p> <h3>高茂德赵国才老师</h3> <h3>党照富老师90岁了,拍摄于2019.4.17.</h3> <p>唐功武老师和夫人</p> <p>唐功武老师于2019年秋</p> <p>唐功武老师和侯训惠一家</p> <p>唐老师和侯训惠</p> <p class="ql-block">张学勤2022.5.22.去看望党照富老师</p> <p class="ql-block">张学勤2022.5.22.去看望高茂德和马秀石老师</p> <p class="ql-block">2023.11.15孙启随刘成粹李京笃看望陈光达老师</p> <p class="ql-block">师恩如山,尊师重道</p><p class="ql-block"> 莱芜一中 毕业学生 张学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美人间四月天,在春暖花开的阳春四月天,山脚下的樱桃园里,看到号称“天下第一鲜果”又大又红的成熟的大樱桃,好似珍珠玛瑙晶莹剔透,一个个黄中带红的樱桃,胀鼓鼓的,圆溜溜的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看到鲜艳的樱桃会流口水,小心翼翼地拿一颗放在嘴里,甜甜的,酸酸的,带着特别清香的特别风味,吃起来甜中带酸,满口的汁水美极了。春末夏初的优良早熟大樱桃品种早已成熟上市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果园里,早熟的麦黄杏,挂在枝头,单个的就像小灯笼,那些一簇簇、一串串的甜杏像只火把,金黄色的甜杏,深绿色的树叶交相辉映,甚是惹眼,令人眼睛直勾勾的看不够,吃了还想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样美好的鲜果,想到自己的老人,他们已经离开了我们。想起还有培养我们成长的恩师,老学长孙启随也经常嘱咐我,我离学校近,方便看望老师。老师也都是耄耋之年,就想起来采摘一点点,献给培养我们的恩师尝尝,表达我们的心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带着刚刚采摘的大樱桃和麦黄杏来的莱芜一中旧址老师宿舍楼,见到了党照富老师。党老师已经92岁了,仍然是精神矍铄,思维清晰,马上叫出来我的名字,眼睛里含着激动的泪花,看到学生在跟前,心中很欣慰,高兴。说自己年纪大了,多亏退休的两个儿媳妇照料,党老师很是满足,说着党老师的大儿媳妇给我和党老师合影留念,让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党老师是章丘县人,今年92岁了。2016年学长孙启随曾经组织同学在党老师86岁生日又是教师节的农历8月11日,给党老师过生日。1956年7月党老师来到莱芜一中。老师大学毕业分配到莱芜,那时候章丘至莱芜没有通直达汽车,只好坐汽车到济南,从济南坐火车到泰安,再坐汽车到莱芜。逢雨季山洪爆发,莱芜,泰安之间有几条大河发洪水,河上都没有桥,汽车停运。为了不耽误及时报到,就花了5元钱雇了一辆地排车,遇到大河,下车扛着行李,过了河再坐车前进,用了一天的时间达到莱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党老师一直负责教数学课,在初中的时候我就听老师讲课,到了高中我又是数学课代表,因此和老师接触多,感情深厚。党老师备课认真,讲课灵活多样,听他的课轻松愉快,教与学得法,学习效果好。党老师是优秀教师,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又去看望了高茂德老师和马秀石老师。高老师是曲阜县人,已经89岁了。1957年来到莱芜,他是多年的学校团委书记,负责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卓有成效,让我们在经济困难的条件下看到远景,克服困难,意气风发地度过了学校生活。后来是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去年孙启随曾经策划给高老师过生日,后来因为老师年事已高,身体欠佳,没有答应我们,我就在他的生日2021年12月26日早上去看望了高老师,高老师十分高兴。高老师为莱芜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秀石老师是济南市人,1959年来到莱芜一中,教化学课,后来一直在实验室工作。马老师说我从济南市来到莱芜,六十多年了,现在又成了济南人了,说着笑着给我用小刀把一个大苹果削皮递给我让我吃苹果,并且抓了一大巴葵花籽放在我的面前。我马上给他们合影,让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到我六十二年前就在这里就读的母校,我思绪万千,不能平静,是母校,是老师培养了我们,看到老师就如同回到了老家,如同看到自己的老人,亲切,温暖。是母校养育了我们青少年时期,学了知识,有了文化,长了见识,学了本事,有了为国家出力都能力,抚今追昔,心里充满了感恩的愿望,并且以实际行动报答老师的培养之恩。看望老师,是一件有很平凡而且有意义都事情,尊师重道,重在践行,尊敬恩师是学生应该做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吕经凤:</p><p class="ql-block">谢谢你的帖子。看到老师的面容可亲可敬。 2016年与王庆之在泰安的亲朋同学聚餐,特邀请唐老师,牛老师和洪老师坐首席。欢声笑语不断。50多年不见,想不到他们个个精神矍铄,意气风发。牛老师大放歌喉,又朗诵高尔基的“海燕”。80年代我出差的泰安,在新开张的泰山饭店邀请牛老师晚宴。他的言谈举止宛如年轻人。当时因为时间紧迫,没有与他交谈养生之道。洪老师在一中的文艺小组讲解“琵琶行”。从此爱上白居易的诗。至今能背诵他的几首长诗。田校长朗诵“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神情宛然在目。席间与老师交谈,得知牛家境贫寒,受父亲影响 励志读书,性格开朗坚毅。唐老师山大毕业分到教育厅,是 程校长硬要到莱芜一中。 李希正,张伯昭应该也是这样来的。希望你做些调查。前些年我与申春生老师有联系。我赠书给他。聚餐时谈得很多。幼年家境贫困,报考师范院校。受李明芳老师启发,他教俄语。而他是学历史的(?)。我高考俄语成绩是97分。他说“好高”。我说“感谢你的栽培”。吕经凤于美国2022.5.27</p> <p class="ql-block">亓时富</p><p class="ql-block">孙启隨谢谢你的报导,我们几位敬爱的老师还健在,真高兴。师恩如山,祝愿老师家庭幸福,健康長寿!</p><p class="ql-block">我把此文转给景付司令,他们都称赞。</p><p class="ql-block">高中二级二班亓时富</p><p class="ql-block">我是亓时富的老伴(董玉兰),党照富老师是我初中的班主任,教我们代数,李家芳老师教我们几何,刘骥老师是我们高中的班主任,教我们哲学。田申存付校长親自过问我的高考志愿。他们是我最敬爱的老师、長辈,有机会代问好,祝他们健康長寿。</p><p class="ql-block">2022.5.27</p> <p class="ql-block">赵传厚</p><p class="ql-block">尊敬的群主, 尊敬的群内各位同学,在群中我欣赏到了各位发来的大量的大作很高兴 ,也很激动,更很感谢!我们家有幸在一中母校居住了数年 ,接触到了那些让我们终生难忘 ,全心全意想把我们这些穷孩子培养教育成祖国栋梁的学校领导和亲爱的老师们,看到了田校长的小本子,他说六级是基础最好优秀学生最多的一级,等高考成绩出来后 ,就能够以此向省里申请拨款购买教学仪器、添置图书。在他的小本子上还记载着许多学习好的学生的名字 ,像孙启随、尚怀柯……。他说将来这些人里面可能会出几个世界知名的科学家。可惜一场惊天动地的继续革命……全国这一届最好的学生成为了再教育的对象。流行多年的“老三届”就是由此而来的。难以忘怀的还有穿着缺少纽扣“再生布?”棉袄,外扎一条草绳(麦约子)的尹传义老师改变所学专业还把数学讲的那么好,孙庆元老师上课何等的卖力,就在重体力劳动的修水库打夯时还领我们齐声喊着“重力加速度啊,等于九点八啊”,全国劳模李家芳老师 ,张伯昭老师,赵国才老师 ,党兆富老师,李明芳老师……那批老师忠心赤胆的想把教学搞好的许多份外的实际行动,事后回顾 使我们油然而生敬意,据说这些老师中就有在公安机关备案,平时严密监视,当形势紧张时……。</p><p class="ql-block">后来的历届同学,从自然规律上说应该比我们更好 !可是在贫下中农管理的学校里,主要任务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继续革命。比如 ,原来物理课本包括为将来的科学家准备的全面的科技基础知识,变成了学会开动“三机一泵”的操作技能。如果按照正常的秩序像孙启随、尚怀柯……等可能今天就是“院士”,就是能够研发出超越他国的国产芯片的科技大师。七九年我也被上海的大学录取并被指定为班长,同班同学中一个来自研究所的,多次向我请假回到所里交代工作 使接手人尽快履职。他也说了一些十年文革一些研究院所后继无人,购置的设备无人可用的情况。</p><p class="ql-block">现在看来老三届特别是六级的同学 大部分成为了老师,有的成为了校领导就个人来说也很好。就当前以及今后 ,全球范围的科技竞争的层面看,国家级的栋梁和中学校长中学老师还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六级二班赵传厚</p><p class="ql-block">2019.1.16</p> <p class="ql-block">程 明0538-5681269</p><p class="ql-block">张洪武0538-8293512</p><p class="ql-block">张合才0538-8338897</p><p class="ql-block">王玉珍0538-8331805</p><p class="ql-block">李广林0538-6677072</p><p class="ql-block">姜如松0538-6993482</p><p class="ql-block">金居怡0538-8334221</p><p class="ql-block">朱泮珍0538-6114403</p><p class="ql-block">宋洪海0538-8510516</p><p class="ql-block">李 涛0538-8224161-66</p><p class="ql-block">李乐民0531-88586378</p><p class="ql-block">宋作恩13953387408;</p><p class="ql-block">陈光达025--8819970;</p><p class="ql-block">李云耕0531-88213159;</p><p class="ql-block">王曰静0531-88936321;</p><p class="ql-block">申春生0531-82704662;</p><p class="ql-block">韩洪士0531-88511886;</p><p class="ql-block">秦尚兰13688602306;</p><p class="ql-block">高子军0531-88030020;</p><p class="ql-block">李家芳0531-85287755,(女李琳0531-82026971,18660180006)</p><p class="ql-block">李玉兰18854111227;</p><p class="ql-block">吴文奎0531-88010203;</p><p class="ql-block">刘永芳</p><p class="ql-block">唐功武0538-8222180;</p><p class="ql-block">程曰春15698128996;</p><p class="ql-block">洪声芝0538-8482596;</p><p class="ql-block">张如恭0538-6238369;</p> <p class="ql-block">李玉生0538-8513897;</p><p class="ql-block">王玉杰0538-8336484;</p><p class="ql-block">刘淑琴</p><p class="ql-block">李明俭13954896566;</p><p class="ql-block">袁宪辰0538-8217471;13176135656;</p><p class="ql-block">孙庆元15605487673;</p><p class="ql-block">牛其昌0538-8226397;</p><p class="ql-block">吴同喜0538-6182067;</p><p class="ql-block">陈西玲0538-8212010;</p><p class="ql-block">张允景0538-2189702;</p><p class="ql-block">高茂德0634-6120369;</p><p class="ql-block">马秀石</p><p class="ql-block">党照富0634-6119260;</p><p class="ql-block">王宝珍0634-6113879;</p><p class="ql-block">赵国才13563413038;</p><p class="ql-block">魏锦业0634-6132364;</p><p class="ql-block">张金昌13561729422;</p><p class="ql-block">刘 骥0634-6278000;</p><p class="ql-block">张伯昭010-67649958;</p><p class="ql-block">李希正(妻王静川)025-84204430;</p><p class="ql-block">(李志13912948626)</p><p class="ql-block">左仲三06346113588</p> <p class="ql-block">陈光达28.8.20</p><p class="ql-block">刘 骥30.9.10</p><p class="ql-block">党照富31.8.1</p><p class="ql-block">尹传义32.6.6</p><p class="ql-block">郑永奎34.1.5</p><p class="ql-block">高茂德34.12.26</p><p class="ql-block">曲宗志34.1.18</p><p class="ql-block">李家芳34.11</p><p class="ql-block">李明芳35.</p><p class="ql-block">唐功武36.2.23</p><p class="ql-block">魏锦业36.5.13</p><p class="ql-block">王玉杰37.12.21</p><p class="ql-block">马秀石37.</p><p class="ql-block">洪声芝38.9.12</p><p class="ql-block">牛其昌38.10.8</p><p class="ql-block">刘淑琴39.3.2</p><p class="ql-block">赵国材40.1.7</p><p class="ql-block">梁兆秀4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