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南丝绸之路云南保山段,有一座铁索桥横跨怒江,它曾经见证了商贾繁荣。如今,当一切归于平静,它终日与汹涌的江水为伴。</h3><div> 这座桥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建成,两旁的铁索在太阳照射下犹如两道彩虹。因怒江又称潞江,故得名双虹桥。</div><div> 它打通了潞江东西两岸傈僳族、汉族、傣族人民之间的经贸、文化往来。每天行走在上面的车辆、行人络绎不绝。更成为连接云南大理、保山、腾冲,以及缅甸和印度的关键。</div><div> 像许多历史遗迹一样,双虹桥也经历了战火的洗礼。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突破云南德宏后计划侵入保山,中国远征军拆掉双虹桥板,并在潞江东岸设立哨卡,抵御日军攻击。</div><div> 双虹桥建筑形式奇特,江中天然形成的坚实石墩让大桥分成了两段,桥东段跨径67米,西段38米,大大压缩了全桥的长度。</div><div> 时过境迁,古老的马帮商队和战火已经走远,南丝绸之路已被公路、铁路和现代化桥梁所取代,潞江双虹桥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偶然经过的摩托车和自行车最多也只是提醒一下人们这座桥依然存在。</div><div> 1993年,经历了200多年风雨的双虹桥被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