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h1><b> “京杭大运河”这个名词从小就有耳闻。而对它有了初步的了解是在小学地理课上,至今仍记得老师讲述京杭大运河卓越贡献时那骄傲自豪的神情。老师让我们将“京杭大运河开凿、全线贯通时间”“途经省市”及“历史作用和意义”等重要内容熟读会背的谆谆教诲更是铭记在心。从那一刻起,“京杭大运河”这几个字便牢牢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那时家住北京朝阳区,从地理位置讲,北京地处京杭大运河的最北端,当时觉得在北京看京杭大运河应该是件挺容易的事儿。然而因父亲工作的调动,小学四年级下半学期我们便举家离开了北京,来到东南沿海的浙江建德新安江畔。至此,京杭大运河留给我的印象除课本上那点儿知识外,唯有遗憾了。</b></h1> <h3></h3> <h1><b> 女儿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工作,住湖墅北路,家附近就是京杭大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处。不久,退了休的我们便搬到杭州,同女儿共享天伦之乐。</b></h1> <h3></h3> <h1><b> 杭州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城市。说来真巧,这一北一南,相距一千七百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和终点城市都让我住上了。细细想来,挺耐人寻味的,冥冥之中觉得自己和大运河有着不解之缘。</b></h1> <h3></h3> <h3></h3> <h1><b> 闲暇时与妻散步,目标常常是运河边。出小区走上百十来米,大运河便映入眼帘。向往已久的的大运河并不像儿时想象的那样气势磅礴。我漫游过长江,大运河没有长江三峡的奇秀壮丽;我亲临过黄河,大运河也没有黄河壶口瀑布那奔腾汹涌的气势。然而看似波澜不惊的京杭大运河,却以其千年静静流淌所积累的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了我,促使我去接近它,读懂它。</b></h1> <h3></h3> <h3></h3> <h3></h3> <h1><b> 漫步于运河边的石板路上,我们常常能听到树梢上鸟儿宛转悠扬的叫声,在众多的鸟里,画眉与黑雀的叫声当算是天籁之音了。我们时不时能看到三五成群的白鹭的身影。那些披着雪白蓑毛的白鹭,有的雍容典雅,亭亭玉立在高高的柳枝上小憩;有的正扇动着矫健的双翅,于天际间自由轻盈地飞翔;有的忽而从高空中一个俯冲,紧贴着水面衔起一条小鱼;有的则在岸边慢条斯理地踱着方步,脖子一伸一缩地寻觅食物。其间,偶尔也能看到三两只可爱的松鼠,在树干上爬行跳跃,在树枝间追逐嬉戏。我忽然觉得,大自然给予我们这种听觉与视觉上的享受,不就是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那美妙诗句所表达意境的再现吗?</b></h1> <h3></h3> <h3></h3> <h3></h3> <h1><b> 行走在石板路上,我们也时常驻足观看那一艘艘满载游客的游船在眼前驶过。尽管我们与船上的人素昧平生,但彼此都会挥手致意。那情景恰如现代诗人卞之琳《断章》中所描述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确,此时此刻,我们才发觉彼此都成了对方眼中的景。匆匆交会之后,岸上的人和船里的人便带着各自的心境又回归到原本的状态。</b></h1> <h3></h3> <h3></h3> <h1><b> 从三河交汇处沿运河西岸南行(小河直街→卖鱼桥方向),一条约两米宽的青石板路在脚底延伸。青石板路面并不光滑,每块石板上都显露着石匠雕凿的痕迹,厚重的石板中间部位已有些许磨损,暗示着岁月的久远。脚踩着青石板,我的思绪也跳跃到对古运河的追忆。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纤夫的身影:在白雪飘飘的寒冬,或是赤日炎炎的盛夏,纤夫们卷起裤腿,赤着脚,一边“嘿呦嘿呦”地喊着号子,一边躬下身躯艰难地前行。春夏秋冬,寒暑易节,周而复始……纤夫们用他们稳健的双脚踩出了大运河的历史,用他们坚韧的双肩拉出了大运河璀璨的文化。</b></h1> <h3></h3> <h3></h3> <h3></h3> <h1><b> 石板路据说有十公里,一直延伸到南向的濮家。岸边每隔二三米就有一根粗壮的石柱嵌入地基中,横向用石梁连成护拦。每根石柱上分别雕刻着“蚕、丝”的象形字及“帛”的篆体字样,概是创意者用这微小的细节向游人展示具有“丝绸之府”美誉的杭城吧。</b></h1> <h3></h3> <h3>象形字——蚕</h3> <h3>象形字——丝</h3> <h3>篆体字——帛</h3> <h1><b> 沿岸每隔十来米,便有一座小凉亭坐落于石道旁。木结构的小凉亭整体呈朱红色,随着岁月的流逝,“只是朱颜改”。亭内设施颇为简陋,仅设两条长椅供游人小憩。小凉亭一改飞檐翘角的格局,只用几根方形木柱将亭擎起,顶上覆以灰瓦,檐下有序地悬挂着饰有古朴图案的长柱形红灯笼。这返璞归真的设计与匠心独运的打造,再现了江南水乡的风韵,又给大运河增添了些许古朴的文化气息。</b></h1> <h3></h3> <h3></h3> <h1><b> 岸边高大的垂柳一字排开,那粗的已需合抱。微风习过,丝丝柳条摆动着婀娜的身姿,不时会蜻蜓点水般的与运河水来个亲密接吻,之后又羞涩的抽回身去,扭捏地左右摇曳起来。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借杨柳传情写意的名篇如烟雨无数。然赞美杨柳的诗句中我觉得 唐代诗人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和杜甫的“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这几句最为经典。倘若用其来描述此刻运河两岸“一溪烟柳万丝垂”的景象恐怕再恰当不过了。</b></h1> <h3></h3> <h3></h3> <h3></h3> <h1><b> 沿运河南行大约二十几分钟,便看到一码头,这就是杭城家喻户晓的卖鱼桥码头。卖鱼桥,旧名归锦桥。有史记载,卖鱼桥一带早在南宋时期,靠着京杭大运河的便捷交通,便设有码头。因此,这里商贾云集,百货登市,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商业地段。民间另一说法,此处经常有渔民将捕捞上来的鱼在此处叫卖,时间久了,遂被叫出了名。以我之见,叫他归锦桥也好,卖鱼桥也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它的存在见证了京杭大运河及其沿岸都市的兴衰,它是京杭大运河深厚悠久的文化积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第一次来中国访问,就点名要来卖鱼桥。可见卖鱼桥的名声早已蜚声海外了。</b></h1>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1><b> 夜幕降临,运河两岸华灯初上。河对岸大兜路历史街区处处霓虹闪烁。大兜路的史料告诉我,早在宋代,大关桥、江涨桥、卖鱼桥一带就是杭州城北重要的贸易中心。到了明代便有了大兜路路名。明清时,官府在大兜路区域增设集市,建立官办粮仓,使之成为杭州城北重要的贸易、仓储中心。至今大兜路仍保留着香积寺石塔和大量清末民初民居建筑,是杭州老城历史风貌尚存的街区之一。</b></h1> <h3></h3> <h3></h3> <h3></h3> <h1><b> 如今,大兜路是一条禁止机动车通行的人行街道。道路东面一侧酒肆、茶楼林立,翠竹如林;靠河边一侧柳树成阴,船埠、亭台、牌坊掩映其中。夜晚,街道两边闪烁的霓虹灯与大红灯笼交相辉映,奇光异彩倒映河中,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致锁住了一江美丽,重现了湖墅八景中的“江桥渔火”美景。</b></h1> <h3></h3> <h3></h3> <h3></h3> <h1><b> 徜徉运河边,凝视着不舍昼夜流淌的河水,品味着浓缩了悠悠千载历史文化的沿河风情,感悟着这具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的 “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每每总会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愿人类共同的财富----大运河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再活一个两千年”吧。<br></b><b> 2015.02.15于杭州</b></h1><h3></h3><h3></h3><h3></h3><h3><br></h3> <h3></h3> <h3></h3> <h3></h3> <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