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年轮------吴哥,高棉的微笑

你的世界我曾来过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题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 何为中年?曰四五十。故,我亦中年,以此为念,致我已逝之四十年华。</h3><h3> 第一个十年,我为孩童,屁事不懂,瞎胡瞎闹,惹是生非,令父暴怒,令母担忧。</h3><h3> 第二个十年,莘莘学子,十年寒窗,只为高考;象牙塔中,懒散颓废,毕业了事。</h3><h3> 第三个十年,事业职业,分不太清,努力付出,稍有回报;爱情婚姻,婚姻爱情,娃的微笑,我的世界。</h3><h3> 第四个十年,人生如戏,五味杂陈;亲情友情,醇厚如酒;看生老病死,听悲欢离合,观世间百态,遂,心静如水,人淡如菊。</h3><h3> 与友相约,柬埔共行,探秘寻源,方得始终。</h3><h3> </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友谊</h3><h3><br></h3><h3> 老友就是老友,一个人完成了酒店预定、机票预定、电子签证、行程安排等一系列工作,即便坐享其成我也是心安理得的,没这点特权怎对得起“老友”二字。</h3><h3> </h3> <h3>  曾经在一起的日子,是我们最美的青春年华。</h3> <h3>  友谊在油盐酱醋茶里变幻着颜色,让生活变得五彩缤纷。</h3> <h3>  为往事干杯,为未来祝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ay 1 (广州—暹粒)</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今天是6月21号,从广州白云机场到达柬埔寨暹粒,太阳很大,室外温度达29摄氏度。昨天的小小不愉快,暂时放下。你的行为,总会有人不理解甚至误会,保持沉默,时间是最好的见证。</h3> <h3>  去了老市场,发现这里的人有一个良好的习惯:摩托骑行,都会带安全帽。而且,哪怕是“被堵车”,不论摩托,还是小车,都鲜有人鸣笛。</h3> <h3>  暹粒的“Tutu”,像极了我们曾经满街跑的“黄包车”,也叫“慢慢游”。</h3> <h3>  “Tutu”司机很热情,也很周到,见我拍照,立马摆起“pose”。</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Day 2(巴戎、塔布笼、小吴哥窟)</h3><h3><br></h3><h3>  吴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的布局:祭坛和回廊。祭坛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在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与中国万里长城、印度的泰姬陵和印度尼西亚的千佛坛一起,被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摘)</h3><h3><br></h3><h3><br></h3> <h3>  吴哥王朝辉煌鼎盛于11世纪,是当时称雄中南半岛的帝国,也是柬埔寨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暹粒,那一定是灰色,那种经过几千年沉淀的辉煌、宏伟、厚重的灰。<br></h3> <h3>  历史,在废墟中呈现。</h3> <h3>  任何皇家行宫,都埋藏着上千万劳动人民的血泪。</h3> <h3>  虽是断壁残垣,你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经年沧桑!</h3> <h3>  那看破红尘的一点红。</h3> <h3>  这种盘根错节,直上云霄的树,随处可见。</h3> <h3>  枯萎的老桩,古木逢春。</h3> <h3>  那个时候,高棉匠人的审美观已经非比寻常。</h3> <h3>  每一面墙都有这种石刻,堪比敦煌飞天。</h3> <h3>  会思考的猴。</h3> <h3>  巴肯山,巴肯寺。<h3></h3></h3> <h3>  这云,如此洒脱豪迈。</h3> <h3>  日暮西山。<h3></h3></h3> <h3>  夕阳无限<h3></h3></h3> <h3>  人生若只如初见!</h3> <h3></h3> <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ay 3 (女王宫、崩密列、洞里萨湖)</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女王宫</h3> <h3>  暹粒所有的寺庙,都是用石头堆砌而成。<h3></h3></h3> <h3>  惊叹于它的构造与石刻。<h3></h3></h3> <h3>  崩密列,那石与藤,藤与树,树与寺的纠缠,似乎在向你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国内的一些原始次森林,虽然树桩老,年代久远,但是却缺少了沧桑感,更感受不到它的荒凉与神秘。</h3> <h3>  一个鼎盛王朝的败落,多少辛酸,多少遗憾。<h3></h3></h3> <h3>  我一直觉得国外宫廷剧取景都有阴森恐怖灵异的感觉,在崩密列,我找到了答案。<h3></h3></h3> <h3>  行走在这古老的绿树林里,是否也会有一个老妪用她的魔杖在天空中划出一道优美闪亮的弧线?</h3> <h3></h3> <h3></h3> <h3></h3> <h3>  洞里萨湖的天空纯净、碧蓝,洞里萨湖的水却浑浊不堪。<h3></h3></h3> <h3>  碧空云天<h3></h3></h3> <h3>  这样的天空,让人迷恋。<h3></h3></h3> <h3>  湖的两旁有许多破败的船和棚子,每一艘船或者棚子,都代表着一个家庭,这些家庭组成了“浮村”———一个浮在水面上的村庄。</h3> <h3>  远里看去,船内肮脏混乱,也没有什么家什。他们喝着洞里萨湖的水,以捕鱼为生。几乎每一艘船,在船头都有一只简易的吊床。<h3>  <h3></h3></h3></h3> <h3>  飘荡在水上的沉浮人生。</h3> <h3>  带着孩子在游船边乞讨的女人。<h3></h3></h3> <h3>  看到一排棚户区,里面摆了课桌椅,还有几个黑乎乎的孩子在追赶,我才知道,这里是一所小学,一所建在湖上的小学。从洞里萨湖出来,心情有点复杂。</h3><h3></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ay 4 (小吴哥看日出、巴戎寺、圣剑寺、龙蟠水池)</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等待日出。<h3></h3></div> <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  巴戎寺,是此行唯一一个去过两次的地方。第一次去只顾着拍照,都忘记了我此行最想要见到的“高棉的微笑”,然后在第二天又傻乎乎的问Sasa什么时候可以看到“高棉的微笑”。在得知我已经在巴戎寺错过了它时,只好让Sasa带我们再去一次。<br></h3><div><br></div> <h3>  闻名遐迩的"高棉的微笑"就是指这里,这里有四十九座佛塔,每座佛塔上都有一个微笑的四面佛,四面佛的原型是吴哥王朝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穿行在众多佛塔间,身处任何一个角落,都会感受到四面佛微笑的注视。有人说“高棉的微笑”是世界上最美最宁静的微笑。</h3> <h3>  发现旅行小册子里有这样一句话:在这里,把该说的都说了,该留下的秘密留下,该忘记的人忘记,然后了无牵挂地离开!</h3> <h3>  确实如此,巴戎寺是一个发呆的好地方。第一次来时人太多,太阳太大,也来不及发呆。这个时候刚刚好,当地时间七点半,太阳初升,很凉爽;游客不多,很安静。这种肃穆的灰,自带神秘与威严,震慑着你的浮躁,你可以尽情释放,将心事诉与神灵,不怕被嘲笑与蔑视。</h3> <h3></h3> <h3>  龙蟠水池,是在暹粒看到的唯一一个有着清澈水源的湖泊。<h3></h3></h3> <h3>  天空、湖泊、绿树、枯枝、水藻组成了龙蟠水池的独特景观。<h3></h3></h3> <h3>  世外桃源。<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物篇</h3><h3><br></h3><h3> 我,只是我。</h3> <h3></h3> <h3></h3> 祖籍台湾,现居纽约的两位大姐。<h3></h3> <h3>  世界上最天真无邪的总是孩子的眼神与微笑。</h3><h3></h3> <h3></h3> <h3></h3> <h3></h3> <h3>  少年不识愁滋味。</h3> <h3>  在一个宵夜摊点,一位老者刚要离开,被店员叫住,起初我以为是店员的爸爸,因为她叫他“papa”,与爸爸谐音。店员微笑着拉着老者说了些什么,老者转身在夜宵店门口坐下。这时过来一个抱着孩子的父亲,买了一罐饮料,店员找给他两张零钱。这位父亲出门时顺手给了老者一张,我也不知面额多大,是瑞儿还是美金。之后老者进入店内,对一桌客人双手合十,我似乎明白了什么。这时,店员拿着一个装有饭盒的塑料袋,递给老者,那是一份刚打包好的夜宵,老者拿着塑料袋慢慢走出店来。我可以肯定,这位老者并非店员的爸爸或者亲人,只是一位在路边行乞的老人。原来这里虽穷,人们的心底却还是善良的。</h3><h3></h3> <h3>  我们在洞里萨湖的向导。他让我们换小船,进入洞里萨湖的另一个密林,那里有其他的村落。可我们并不敢前往,因为头一天两位来自纽约的华裔大姐告诉我们,不要轻易下船。<h3></h3></h3> <h3>  画者,作品不能用金钱衡量。</h3> <h3>  专注与慵懒集于一身。</h3> <h3>  千百年的等候,只为你的一个转身。</h3> <h3>  背着娃娃的摄影者。</h3> <h3>  谋生<h3></h3></h3> <h3>  徘徊在游人之间的小商贩。</h3> <h3></h3> <h3>  跟着爸爸守摊的孩子。<h3></h3></h3> <h3>  零摊前的小沙弥。</h3> <h3>  捡垃圾的小孩。</h3> <h3>  那些被扔掉的没有吃完的食物,成了这些孩子丰盛的早餐。</h3> 贫穷却善良的母亲。<h3></h3> 寺庙前的艺人。<h3></h3> 缝隙里的生命。<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记</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穿梭在诸神庙之间,感受着历史的沧桑与沉重,突然之间,就爱上了这座古老的小城,但愿时光不老,岁月静好,那些无处安放的灵魂能找到归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