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红四连★贺兰山

珈先

<h1>石嘴山市坐落于贺兰山下,被贺兰山东西北三面环抱,面积5310平方公里。历史上匈奴南犯中原,都是为了配合华北正面突击,然后一记“左勾拳”打通贺兰山中的几条山谷密道南下直取石嘴山,就可迂回到中华腹地。之后南北夹击,中原就唾手可得,如果失去贺兰山这道屏障,胡马坐实陇上,形成得陇望蜀之势,整个中国即危在旦夕。所以说贺兰山下的石嘴山是通往中华腹地侧门的门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中苏在珍宝岛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苏联磨刀霍霍除了要对我战略核设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打击外,同时在我北部边境陈兵百万,在珍宝岛没占到便宜后,又在我西北边陲制造了一次冲突,我军蒙受较大损失,大战一触即发。为防不测中央军委下令从速组建陆军二十师,加紧进行军事斗争准备。兰州军区随即于上世纪一九六九年十月将军区独立骑兵二师和甘肃军区独立步兵二团按陆军甲种师编制合编为步兵第二十师,全师员额一万三千人。军委授予代号:5310部队。不言而喻,这是要求这支部队一旦打起来必须舍命坚守,与石嘴山共存亡,可见那时剑不如人,只能靠指战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血肉在贺兰山筑起新的长城。部队只用短短一个月即完成了整编,随即从陇青两省前出至布防区域,该师六十团进驻石嘴山石炭井地区,五十九团向北前出内蒙草原,形成梯次配置,将东贺兰山中的几条贯通南北的密道封住,预设战场,加紧战备施工,建造永备工事,这一住就是十六年。十六年中,有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业绩,又有多少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故事。</h1> <h1>红四连发端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是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一团一营四连。抗战时期红四连的建制在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1938年5月,358旅715团奉命开赴绥远建立大青山抗日根据地。6月上旬大青山支队正式成立,基础为715团,120师骑兵营和战动总会保安4支队一部,358旅政委李井泉为司令员,所以又称“李支队”。1939年6月李支队改编成大青山骑兵支队。1940年成立塞北分区,大青山骑兵支队改编为塞北分区骑兵一团。1949年改编为兰州军区骑兵一团。1961年编入兰州军区骑一师为五团。</h1><h1>1962年骑一师帅一二三团进驻新疆,军区以原四五团为基础成立了骑二师,五团进驻甘南草原,四连在此期间因战备工作突出被国防部授予“草原铁骑红四连”。</h1><h1>1969年成立陆军二十师,骑五团改编为二十师59团驻防内蒙阿拉善左旗崇别里41号地区,代号5309部队。</h1><h1>1983年59团改编为宁夏军区守备一师2团。</h1><h1>1985年10月5日守备2团撤编,红四连,调归军区石嘴山综合仓库勤务连,住韭菜沟。</h1><h1>1988年4月综合仓库撤销勤务连编制,为保留红军血脉,该连调解放军银川第五医院勤务连。</h1><h1>九十年代,第五医院勤务连撤编,该连调甘南军分区恢复骑兵连建制,为甘南军分区独立骑兵连至今。</h1> <h1>红四连就像一棵钢钉不管钉在何处都不失红军本色。内蒙草原戈壁迎风沙军旗猎猎,坚守贺兰山,咬定青山不放松。重返甘南草原红军精神续新篇,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乐章。</h1> <h1>红四连的军营里当年连队留下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虽然连队的营区人去楼空,可一个个红军传人的身影并未走远,山风中仍可隐约听到悠扬的军号声和操练中阵阵口号。年轻战士的身影鱼贯从眼前缓缓滑过,好像我也融入他们的队列中。</h1> <h1>红四连用过的音箱和子弹箱,睹物思情,激情澎湃的岁月在眼前燃烧起来,浑身热血沸腾。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会实现。</h1> <h1>看着红四连房前的白杨树,熟悉的歌声在耳边响起;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杆儿壮守望着北疆……,当年驻守贺兰山的部队栽种的白杨树树杆粗了,可树头小树叶却如此稀少,由此可见贺兰山中缺水,自然条件艰苦的程度。四十多年过去杨树还像当年栽下去时那么高,可树干却粗了,根也深深扎在贺兰山的深处,经历了贺兰山的日出日落,春夏秋冬,见证了一茬茬守卫国土的战士青春的消融,听惯了迎接新战友的锣鼓,记下了军营回回响起的《驼铃》声声。</h1> <h1>这迎风挺立的一排白杨树就像坚守在贺兰山中的指战员们,在守卫贺兰山的岁月里万千事迹中有三个故事最能全面的反映我军指战员,不怕艰难困苦,爱驻地如家乡,军民鱼水深情。</h1><h1> 一、毛驴“吉普”</h1><h1> 在坚守贺兰山的日子里,一天有一个战士的老母亲思子心切,从家乡赶来看望儿子,这个战士下山去接母亲,由于火车晚点,战士接到母亲却错过一天一次进山的班车 ,战士只好背着母亲赶了几十里山路回到连队。当检查军事斗争准备,来到贺兰山里的军区司令员皮定均 听到此事后不禁潸然泪下,深情地说;“战士可爱,可敬,可怜”。遂命令将各部队 几百头用于日常生活运输的毛驴 列入部队实力,并要求后勤部给每个连队装备一辆毛驴车。平日里连队拉水,接人等毛驴车起了很大作用,被大家亲切称作“毛驴吉普”。</h1><h1> 二、把做饭用煤减,减,减。</h1><h1>住贺兰山部队地处煤矿产区,可他们在把驻地当家乡,为了节约用煤,大家动了不少脑筋,连队炊事班从做一顿饭用十几公斤煤,到一个120人的连队做一顿饭才用二公斤多一点,要是一个单位做到这一点也不奇怪,可住贺兰山部队所有炊事班都能达到这一标准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事。如果用现在绿色低碳生活的观点来看,也不能不让人啧啧称奇。可见当时各连队在节煤改灶上下了多大的功夫,没有爱驻地如家乡的真情不但做不到,就是做到了也不会持之以恒。六月十一日是世界环境日,四十年前的节煤经验对今天减排增效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h1><h1> 三、特殊的禁令</h1><h1>刚进入贺兰山石炭井,二十师领导邀请当地干部群众座谈,一个矿工开玩笑的说,咱矿区男多女少部队一来,打光棍的又多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师党委专为此事开会,以党委文件下发各部队为了军民团结和当地的稳定,要求所有干部不允许在当地谈恋爱,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这一“不近人情”的规定一直执行到二十师撤编,这件事在石嘴山成为美谈流传至今。</h1> <h1>当年陆军二十师的老战士和原二十师炮团现在住青铜峡西部战区炮兵旅的退伍战士合影,一老一少见证了军队前进的脚步,体现了贺兰山精神的传承,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h1> <h1>驻守贺兰山的部队不仅献出了青春,更为如此多娇的江山献出了鲜血和生命。先后有八十人倒在贺兰山,有三十二位同志将忠骨埋在贺兰山。他们就像枝繁叶茂的沙枣树一样把根深深扎在大山之中。</h1> <h1>他们的精神就像红火的沙枣,香满人间,他们的贺兰山精神被一代又一代红军的传人发扬光大。</h1> <h1>从1969年由骑兵师改编为陆军二十师,到1983年改编为兰州军区守备一师,再到1985年百万大裁军时部队被撤编。十数年弹指一挥间,虽几经变迁,但红军的精神不倒,军旗仍高高飘扬。经军委批准,保留了守备二团的红四连和守备三团的草原铁骑红四连,将这两个连编入其他部队。以原守备一师师部为基础组建坦克旅编入47集团军,为集团军坦克旅,驻防陕西澄城。原炮兵团整编为炮兵旅编入47集团军,为集团军炮兵旅,驻防青铜峡。后47集团军撤编,坦克旅和炮兵旅划归西部战区指挥。</h1><h1> 陆军二十师的全体指战员,在坚守贺兰山的日日夜夜里,他们以身为焰,照亮了贺兰山,照亮了祖国的山河,一万三千人生命燃烧的身影至今仍熠熠生辉。</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