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图片由张靖国、姚忠智老师提供</h3> <h3><font color="#ed2308">惠塬村秦腔业余自乐班倾情演出。</font></h3> <h1> 秦腔戏历来是群众广泛喜爱的主要剧种,城乡大多有自乐班的清唱组织,演出节目逐渐由起初的折子戏发展到整本戏,群众称其为家生戏。解放后,民间自乐班组织不断增加,一面生产,一面演戏,在社会上享有一定声誉,盛演不衰。</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起家乡惠家塬的戏曲,用红极一时形容也不为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家乡戏由来已久,解放前就声誉耀州大地,且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土生土长的惠塬人,由衷挚爱着自己的家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为自己的家乡,为自己脚下的这片塬添光增彩,用秦腔吼出了别样的人生。因为他们是秦人,他们爱秦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千百年来,惠塬人过年从三十到初五、正月十四、十五元宵节、二月二到孙塬、二月十五药王庙过会、六月十三龙王庙过会,六月十九太平庙过会、七月十五北山寺过会都会敲大鼓、唱大戏、扭秧歌,村里大多上了年纪的人都能吼上两句秦腔。他们自发组织,组成业余剧团,不图分文,个个认真学习,敬业尽责,唱戏形象逼真,台风扎实,唱腔浑厚,在多次会演中得奖,受到观众好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特别在老戏台前演出时,台下人山人海,吸引了方圆各村人们前来观看,盛况空前。白天唱了晚上唱,不唱重名戏,令人百看不厌,台下掌声不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严师出高徒,为了提高技艺,六十年代初,惠塬人从耀县剧团请来了著名演员冯群民、樊来民等前来传授指导多日,经过紧张训练排演,终于有了明显提高,他们继承了传统唱腔,又融合了自己的风格,博采众长,经过不断钻研,不断磨炼和提高,艺术上更为丰富,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唱腔,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为惠塬村秦腔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小贡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惠塬业余剧团演出队伍之庞大,内容之丰富,节目之精彩,令城乡观众拍手叫绝,刮目相看,经常到孙塬、富平、白家庄等各地去会演,受到一致好评,在渭北一带颇有名气,且多次获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惠塬村业余剧团服装道具齐全,乐器俱多,演员有的音色宏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有的动作大开大圆,顿挫鲜明,有的念词严谨,字韵准确,字字真切,有的做功身段干净利落,简洁大方,有的朴素豪迈,见棱见角,古朴平直……他们善于刻画不同人物性格,塑造不同人物艺术形象,从而达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人看了不得不伸出大拇指,连说,惠家塬的戏真牛!</span></p><p><br></p> <h3><font color="#ed2308">荣获奖状</font></h3>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惠塬村秦腔业余剧团部分成员合影留念。</span></p> <h1> 惠塬秦腔人才济济,数不胜数。</h1><h1> 让我们记住这些曾经为秦腔艺术事业出过力的惠塬人。</h1><h1> 最早司鼓(打板)的有焦老二、王恒元(王志印爷)、张登俊(张战胜爷),后有 张浩全、侯世华、焦长学、张文学、张文祥等。</h1><h1> 拉二胡的先有贺咀杨氏、侯彦明(侯育合父)、 张文森(张忠厚父)、张浩来,张文战,后有张靖国、杨更义、焦明杰、焦志学等。打洋琴的有王建民等,供铙的有焦凤恩、焦长兴等,打梆子的是张登秀。</h1><h1> 还有辛勤工作的后勤人员也不能忘记。负责后台化妆及服装的有焦凤林等,王金海收叠衣服最仔细。扩音幕帐及灯光由杨军发负责。</h1><p><br></p> <h3><font color="#ed2308">惠塬中学里的秦腔爱好者合影留念。</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张靖国老师自拉自唱。</font></h3> <h1> 贤达名流层出不穷,戏曲内容丰富多彩。</h1><h1> 虽然大多人已故去了,但他们的英名永远留在惠塬人民的心里。</h1><h1> 最早有焦玉汉(焦五堂爷)主演《司马拜台》,侯万孝(侯景宇爷)主演《四贤册》,焦明春(焦存爷)主演旦角,侯彦录(侯百荣父)主演《放饭》,侯彦龙(侯万平父)主演《四贤册》,焦德顺主演旦角,焦长义既是导演又是演员,须生,旦角最拿手,焦长盈主演武生,焦长信(焦志有父)主演旦角,焦朝云主演花旦,侯彦喜主演小生,王有民丑角兼唱三花脸,焦明杰主演须生,饰八贤王,《四对面》中唐王,焦增立主演花脸,包公最拿手,张文祥(张建国爷)主演清衣,旦角,张登秀(张喜明父)主演旦角,张景成(张举合父)主演须生,张登科主演净角,张文琦(张五一父)主演旦角,净角,张好勤(张耀国父)主演小生。</h1><p><br></p> <h3><font color="#ed2308">夫妻合作一回,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font></h3> <h1> 还有焦坪村焦景成、张忠仁等几位老人常到惠塬村联袂演出,也值得一提。侯彦昌主演须生,声音洪亮,且多次获奖。张景林(张济公父)主演小生、旦角,焦志学主演二花脸,张靖国、张好杰主演丑角,侯宝财、焦志龙饰反面角色,杨志云主演毛净,焦军军主演丑角赵飞,焦忠梁主演须生,最拿手《杀庙》,焦栋梁主演小生等。</h1><h1> 还有吴淑贤主演旦角,主演《铡美案》中秦香莲,焦绸主演青衣,张青会主演旦角《铡美案》中公主,焦亚琴主演小生加旦角,焦小云主演旦角,张亚群主演旦角,焦俊玲主演小旦,焦云莲主演老旦,侯雪映主演旦角,张苏群主演旦角,《红灯记》中铁梅最拿手……</h1><h1> 也有不少未列举到的,不再一一数说了。</h1><h1><br></h1><p><br></p> <h1> 出演的戏曲剧目繁多,现罗列一二。</h1><h1> 古戏有《铡美案》、《串龙珠》、《四进士》、《赵氏孤儿》、《忠宝国》、《五典坡》(前后本)、《大报仇》、《挡将》、《迴荊州》、《祭灯》、《司马拜台》、《四贤册》、《周仁回府》、《洛碗记》……</h1><h1> 现代戏有《梁秋燕》、《三世仇》、《血泪仇》、《十二把镰刀》、《张连卖布》、《奇袭白虎团》、《红灯记》、《沙家滨》、《海瑞罢官》、《挖界石》、《夫妻识字》、《杨立贝》……</h1><h1> 总之,各个不同时期,出演的节目也不尽相同,配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宣传教化人们,有开展生产运动的,有识字学文化的,有合作化互助组运动的……在当时起了一定的作用。</h1><p><br></p><p><br></p> <h3><font color="#ed2308">张文顺老师手绘惠塬村老戏楼。</font></h3> <h1> 家乡老戏楼建于何时无从考证,但宏大场面令人记忆犹新,位于西堡城门外不远处,座南面北,底部半丈余高全用青石条砌成作为台子,两边各有粗而直木柱一个作为支撑,后面供音乐人员就座,两边有石砖砌墙,后有厢房作为后台备用,顶部瓦檐雕刻精美,做工细致,远看气势宏伟,端庄大方。为方圆百里一大名戏楼。</h1><h1> 戏楼给家乡人带来了欢乐,给家乡知名度增添了色彩。</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秦人秦地秦之声,台上生旦净丑,演绎着百味人生,台下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戏迷,有带着自家高低不同的板凳坐着的,有蹲着的,有站着的,还有的顽皮孩子爬在墙头、房顶上。</span></p><h1> 台上演员们惟妙惟肖的扮相:孝子或逆子,奸佞或忠良,明主或昏君,佳人或才子,烈女或英雄。引得台下观众对真善美的赞美,对奸邪阴秽的抨击,演到动人之处,都会引起台下一片欢呼喝彩声。</h1><h1> 追忆似水年华,老戏楼也被拆除,已淹没在岁月的长河里,虽然许多美好的传统文化已被现代气息取而代之,但淳朴的民风民俗依然祖辈延续着!</h1><p><br></p> <h3><font color="#ed2308">张靖国老师演唱秦腔画面。</font></h3> <h1> 我的家乡戏/侯彦昌</h1><h1><br></h1><h1> 惠塬人民喜洋洋,男女老少唱秦腔。惠塬人唱秦腔在耀州区很有名,值得一书。历史久远,基础深厚,规模很大,戏装乐器齐备,演员(生、旦、净、日)齐全,传统戏、现代戏能唱、折子戏、大本戏能演。流传顺口溜:快看快看,更义(焦朝云)的花旦;快跑,怏跑,侯彦喜的“别窑”;快走,快走,旦娃(王友民)耍丑。焦明春老人是班主,演出剧目以巜游龟山》,《五典坡》,巜青风亭》,《梁秋燕》等为代表戏。后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九十年代初,焦长义为班主,演员三十余人,剧目有《铡美案》,巜五典坡》,《忠保国》等十余本本戏和20余折子戏。焦长义样样精通,能唱,能导,能拉,主演须生,代表戏有《打镇台》、《辕门斩子》等。王恒元、侯世华,技艺超群,在耀州区是很有名的鼓师。焦增立是位难得的花脸演员。张好勤演《周仁悔路》动作潇洒、唯美。侯彦昌声音洪亮、吐字清晰、韵味很浓、发声科学,深受群众喜欢,其代表戏有《周仁回府》、《二堂舍子》、《苏武牧羊》、《杀庙》、《金沙滩》、《八件衣》等,并于1993年9月、2011年5月分别荣获耀县“93金秋”秦腔大赛、铜川市首届“润民达康”杯秦腔电视大赛一等奖,2007荣获陕西“秦之声”百名冠军大赛一等奖。</h1><h1> 一言以蔽之,惠塬戏班子对丰富周边群众的文化生活做出了很大贡献,深受群众欢迎。</h1><p><br></p> <h1> 家乡戏/焦耀财</h1><h1><br></h1><h1><br></h1><h1> 西堡的西南角有我们三队曾经储存粮食的古庙大戏台子。八十年代,大队成立了惠塬村戏班子,把外边和村子爱好唱戏的角们组织起了,置办了家当,每逢过年敲锣打鼓唱大戏,一直从腊月小年到正月十五,有时还演几场电演,周围四乡八邻都来看热闹,人山人海,白天晚上各几场大戏,演过《铡美案》、《穆桂英挂帅》、《三滴血》、《屠夫状元》、《教书》、《张良卖布》等,总之小孩大人都爱看的秦腔戏,戏台上红红大幕账拉开,生旦净丑,闪亮登场,文戏,武戏,有板有样,演员们化了装,穿着扮相戏服古装,眼神动作有板有眼,声音字正腔圆,透过扩声器声音宏亮无比,传遍了整个村子,后台拉二胡的,打板的,敲锣的,打鼓的,吹拉弹唱,架子鼓,唢呐,各种乐器,应有尽有,惠塬的男女老少秦腔爱好者欢聚一堂,为村民奉献了一场场传神生动的大戏,有时村上还请县上或西安的名角也来唱戏,而我们村子的那些伯伯,阿姨们唱的也的确不懒,有时觉得他们也不输那些名角们,总之,那时候过年大人们孩子们都喜气洋洋,无忧无虑,过年就是放松玩,拜亲走友,按时端着登子早早坐在大戏台下面,谈笑风声,戏台子下面有卖小吃的,有卖水果瓜子的,还有卖汽球的,卖各种鞭炮,甩炮,窜天猴圈子,孩子手里拿着各种塑料玩具刀,剑也学戏台上舞弄起来,正月十五时老堡家家门口挂着红灯笼,小孩子晚上挑着灯笼串街走巷,互相拼灯,一切沉浸在无比的欢乐之中。为了看戏有的大人孩子都站到了西边的土城墙上,那时我们虽然物质上相对贫乏,但精神上却充满了朝气,我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甚至羡慕大队上表扬的万元户,长大如何为国家做贡献!那时候相对来说人们都很纯朴,厚道善良,乡里乡亲的,治安也挺好,村干部喇叭一喊讲话,人们都很自觉,安分守己,好怀念儿时惠塬村的辉煌啊!可分队后西堡城墙外大戏台被某些唯利是图,眼光短浅的队干部贱卖,根基里许多大青石条石被群众们买来当房根子。有的上面还雕刻有花和人物,栩栩如生,有的石碑上还刻有文字记载,戏台比孙塬和药王山的戏台还高大雄伟壮观!真是惠塬古迹的一大损失!</h1><div><br></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昔日民间唱大戏,<br>惠塬秦腔有名气。<br>逢年过节把彩露,<br>男女老少都来凑。<br>三队戏台真雄伟,<br>生旦净丑喜相会。<br>文戏武戏唱不完,<br>白天晚上吼未眠。<br>吹拉弹唱人不闲,<br>只为乡亲过好年。<br>走亲串门热闹烦,<br>常把惠家美名传。</h1><div> </div> <h3><font color="#ed2308">农家院里吼秦腔。</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喜看昔日农家院,热烈非凡闹翻天。</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自拉自唱抒情怀,秦人秦腔苦中乐。</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清唱一曲心舒畅,待看东塬人欢喜。</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队部院里唱大戏。</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校园里的秦之声。</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 喜看今日惠塬秧歌队</font></h1> <h1> 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是一种用锣鼓等伴奏,将舞蹈歌曲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h1><h1> 秧歌是农村流行的一种民间舞蹈。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br></h1><div><br></div> <h1> 秧歌是清光绪年间由孙塬村兴起的一种民间歌舞节目,盛行于孙塬、惠塬、寺沟、小丘一带,内容多属男女爱情、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之类,如《五更天》、《卖樱桃》、《张连卖布》等,也有涉及十二节气、花卉名称、支援前线、开荒生产等内容的,如《十对花》、《红军哥哥》、《开荒歌》等,秧歌融故事、说唱、音乐、舞蹈于一体、乐器只有花鼓、马锣、京镲,不用道具,演员一男一女,随时随地,均可演出,每一曲子演完,由一丑角上场,说些逗笑的快板,以活跃气氛,名曰:垫场子。</h1> <h3><font color="#ed2308">表演维妙维肖,生动活泼。</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锣鼓敲起来。</font></h3> <h1> 腰鼓属打击乐器。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两面蒙皮。鼓框上有环,用绸带悬挂在腰间,演奏时双手各执鼓槌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人们跳着腰鼓舞,变换队形,或行走或在一个场地内边舞边敲。<br> 腰鼓在表演的形式和技巧上,变化极为丰富,在民间流行极为广泛,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其主要是自娱自乐,同时也是一种丰富的业余生活。<br> 多么熟悉的乡亲面孔,多么激动人心的震撼场面,愿药王灵气护佑家乡父老乡亲安康幸福!</h1> <h3><font color="#ed2308">精神饱满又神情专注。</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喜看今日惠塬秧歌队精彩表演。</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惠塬村秧歌队员合影留念。</font></h3> <h1> 惠塬村在村干部和舞蹈师傳的共同指导下,经过多日排练,终于成为一支合格的歌舞队,此次精彩表演为二月二庙会献上了一份厚重的礼物,也为庙会添加了不少色彩。<br> 以前家乡的秦腔戏在东塬是出了名的,今天锣鼓秧歌也将闯出一片新天地。让我们也记住他们的名字吧。他们是后起之秀,必将大有前途。<br> 导演侯战义,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指挥焦增喜,活力四射,热情洋溢。队员有贺莹莹、张耀娥、杨明英、焦润真、焦夏梅、杨巧、焦亚会、张秋亚、张芙蓉……以上个个身手不凡,也是秦腔爱好者。<br> 还有侯娥娥、李焕焕、焦永娥、张秀侠、侯亚娥、杨华丽、焦华丽、张会娥、张喜梅等。</h1><h1> 文化风采依然,惠塬村在村领导的带领下,家乡的变化会越来越大。祝福我们的家乡更加繁荣美丽,祝愿乡亲父老幸福安康!<span style="font-size: 16px;"> </span></h1><h1></h1> <h1> 2017年7月14日下午六点,孙塬村药王广场上由孙塬村著名艺人焦群海老师承办的秦腔纳凉晚会隆重开幕,广场上人山人海,惠塬村几位秦腔爱好者张靖国、杨更义、侯世华等前辈及侯战义带领的浩浩舞队受邀欣然前往义演,受到大家好评,秦腔大赛中多次获奖的侯彦昌、原秦腔剧团团长焦胜利两位名家也前来助兴,引来阵阵掌声,为惠塬村争彩不少。</h1> <h3><font color="#ed2308">幸福快乐的老两口。</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桃李满天下,唯我最自豪。</font></h3> <h3><font color="#ed2308">张老师老俩口倾情献唱视频珍藏版。</font></h3> <h3>青年秦腔爱好者张耀娥唱段。</h3> <h3><font color="#ed2308">惠塬村自乐班演出视频。</font></h3> <h3> 此篇得以完成整编,全要感谢张靖国老师提供图片及口述当年唱戏情节和人名,由于时间仓促,可能存在不少误处,敬请谅解!</h3><h3><br></h3><h3> 侯耀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