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寻梦,梦醒红楼.

宋淼.

<h3> 梦回红楼宝玉篇</h3><h3> 贾宝玉他出生不凡,又聪明灵秀,生得“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更是贾家给予重望的继承人。</h3><h3> 可他的思想与性格去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但是他的叛逆性格形成并不是偶然的,在文章处处都可以感受得到,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他人按自己的意愿来活动。他憎恶,藐视那些世俗的男性。亲近,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也曾说见了女儿家,便觉得清爽,见了男子却觉得浊臭逼人。正因如此他憎恶自己出生的家庭,爱慕和喜欢那些与他品性相近,志同道合却地位贫寒出身卑贱的人。</h3><h3>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第十七回写到因宝玉题联受到其父与众人的赞许,几个小厮便向其要赏,宝玉说每人赏一吊钱,小厮们嫌赏太轻,“不容分说,便将宝玉身上所佩之物尽行解去”。这情节看似写小厮,其实作者是旨在表现宝玉在物质上对下人的慷慨大方,决不吝啬,足以见其地位平等,关系亲密。</h3><h3> 在生活中,宝玉对下人亦是关爱备至。他在府内与贾母共餐,见有豆腐皮包子,是自己的下人最爱吃的,就谎说自己最爱吃,让人送到怡红院,给下人留着;元妃赐与他的糖蒸酥酪,下人爱吃,他自己就不吃,给了下人。</h3><h3> .......</h3><h3> 亦此种种,书中还有很多。纵观一整本红楼,对于宝玉的贬义词条条框框,却多因其人善,宝玉的善良,温和又岂是他人能比拟!</h3> <h3> 梦回红楼黛玉篇</h3><h3> 红楼中,最牵人心弦的,无疑是黛玉。这个“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痴情女子,无时无刻,不让人为之动容。难怪宝玉说她“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h3><h3> 一首词,将黛玉迷离,梦幻,柔弱胜西子般的性格与姿态刻画的淋漓尽致。她从不委屈求全,她清高,她自尊她敢想敢说,语言犀利的恰到好处。他人都认为黛玉心胸狭窄,却只有宝玉懂他。</h3><h3> 她才华横溢,对于诗词的见解让人钦佩。记得那次在菊花对诗中。她的《葬花吟》更是尤为经典,一句“满纸自怜题素愿,片言谁解诉秋心”于菊于人,她的高洁与苦楚都在其中。同时她还坦然,遇到事情敢说敢做,而且分寸得体。寄人篱下的她善感多愁。时时为自己的身世遭遇感伤,就是因为经历过那般伤感与清洁,所以她的话语中时不时会带些尖酸与刻薄。“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这是林黛玉不计功名,深感世态炎凉的写照。</h3><h3> 黛玉的泪,是让人最心生怜惜并为之伤感的。也许这辈子真的是为了来还上辈子情债。又也许是寄人篱下,委屈太多。所以她追求心与心之间的一份高洁与通融。可贾府上下的人城府太深,“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所以湘云将她与戏子相比她生气,晴雯不开门,她也生气。</h3><h3> 最让我感受颇深的,还是黛玉葬花那一段“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红楼梦中黛玉一首葬花词道述了她一生的悲情凄冷,春逝花落,本是人间常事。残花飘逝,落红无踪,也是世间常态。可是在黛玉心中,偏偏与他人不同。桃花树下,葬下花魂。消逝的花,在她心中却珍贵。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凄婉的无奈中,是寄人篱下的辛酸,是前途渺茫的悲歌。她不是葬花,而是葬了自己的迷惘,葬了自己的痴情。</h3><h3> 《红楼梦》中有太多的不透彻。林黛玉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她的身世,与高洁倔强的性格,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注定了她的寥落幽怨。黛玉一直在寻找着她的知己,直到死亡。她悲叹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却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h3><h3> 但此刻,我已经不再为黛玉,红颜薄命的结局所悲伤。也许远离一个她融入不进去的世界。对她来说也是一种解脱。 希望她能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世界中去。只有诗词,只有花香,没有泪水,没有痴情。</h3><h3> 嫣然一笑,她无悔。与落花缓缓归去,化作那世外仙姝寂寞林……</h3> <h3> 梦回红楼宝钗篇</h3><h3> 端庄大方,温婉漂亮,博学多才。一直都以一个听话的乖乖女形象出现在人们心中,宝钗的美好,让人有点儿可望而不可及。</h3><h3> 其实她是幸运的,却也是不幸的。从小有着非常良好的教育,出生在一个达官显贵的家庭里,虽然是女孩,却也因为家庭的优越有了很良好的环境学习,玩耍。</h3><h3> 在常人看来似于完美的她,可在我看来却是可悲的。从小到大,她的生活与形象都被他人一手操办着。她从不崇尚自由,像是一只被狭窄的生活禁锢了翅膀的蝴蝶。不禁让他人听来有点儿心疼。</h3><h3> 然而对她自己与宝玉的婚姻。想来,对她来说也不过是一种尊从,一种命令而已。她所理解的爱情,不过是两个人在一起,互相尊重,仅此而已,就是因为没有任何的自由。所以在听话中,尊从中,忍让中。让她一点点的变得有了心机。与其说是宝钗,心思太重。倒不如说是生活把她逼迫成这样。而此处也是文章的高明之处。用宝钗所处的环境,衬托出她的无奈。</h3><h3> 作者曹雪芹让我在喜爱同时又多了几分敬佩。</h3> <h3> 梦回红楼感叹篇</h3><div> 读完红楼,内心又多了一份苍凉与惆怅。不知是因为宝玉和黛玉的痴恋的单纯,却终未在一起的悲凉结局;还是因为宝钗盲目的活着,一生被他人的看法和教育左右着。 从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辛酸与孤独;又或者是从书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社会世态炎凉的沧桑,那般伤感。这些也许都有,但仍让我觉得不全面,也许总有些未知的感觉是文字所记录不下来的吧!</div><div> 一整本书,都被悲剧的色彩笼罩着那样一个美丽而又极具讽刺意义的故事。贾家荣宁二府最终家破人亡和天各一方的悲剧。也表明了作者对于社会极度失望,从而产生的一种无助,和那看破红尘的伤感,与一份像是盼望,却又无可奈何的洒脱。</div><div> 而我也不禁对作者曹雪芹肃然起敬。想必这红楼中诸多爱恨情仇,诸多大起大落,以及那你争我夺,勾心斗角的尔虞我诈,都是作者用一生去体味的。而红楼最终的结局并非作者曹雪芹所写。所以当今的结局并不是作者所谓的,而作者所想的结局也无人知晓。可我认为,一定只会更悲婉,更心酸,更苦楚。</div><div> 红楼梦,梦红楼,一场宿醉,一份哀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