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的难忘事

东大秦分

<h3>  "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 ----- ", 每当听到这首知青歌曲时,就情不自禁想起了知青那些年的往事。</h3><h3><br></h3> <h3>  1973年5月11日是个永远忘不了的日子,我们无为中学七二届高中毕业生在县城的大江电影院,参加完了"上山下乡知青欢送会"后,同学们戴着大红花,背起背包,提着行李,排队乘上了等在外面的大客车,在敲锣打鼓的人群夹道欢送下,汽车缓缓的离开了无为县城。</h3><h3><br></h3> <h3>  约一个小时后到达目的地 ---- 得胜公社,等待在那里的顾渡大队主任带着我和小蒋、小潘三人走了约7、8里路来到大队部,主任打开了土墙草房的屋子大门,对我们说:“今晚你们三人先住这,明天把你们分到生产队去”。看着眼前陌生荒凉的草房,我有点心寒和恐惧。三人中小蒋年龄稍大,比我们有经验,到隔壁的代销店聊了一会后和我们说,此地绝不能久留。一是地处圩心,交通不便;二是贫穷落后,遍地草房,每个工分才2、3毛钱。我和小潘听后都非常害怕,打听到此地距襄安镇有10里地,三人立刻背起背包向襄安镇赶去,因天色快晚,我们连走带跑。看着夕阳西下,头一次步入社会的我身上直打颤,赶到襄安镇时,天已漆黑。 </h3><h3><br></h3> <h3>  经家人和公社干部协商,5月28日,把我安排到公路大队插队。这里条件稍好,交通方便,在无为县到到庐江县的公路边上。上个月刚从无为来了三名知青,分别是小李、小卢、小王,加我才四人,组成了一个插队小组。大队党支书俞佳艾看我人瘦小(才16周岁),告诉我户口关系在俞洼生产队,属于抽派在大队林场干活,要我们四个知青住在一起。</h3><h3> </h3><h3> 这里有三间茅草房,是大队部兼林场的办公室,边角有一间茅草厨房。三间房的左边一间住着一位张大爷,是食堂的炊事员兼队部林场的看守人员,房里还摆放着林场的生产工具;中间一间是开会和吃饭的地方,有着一个方桌和四条长凳;右边一间原是大队的会计室,因我们来了没地方住,临时放了二张床和一张办公桌,房间里同时竖放着6张大簸子,里面养了很多的蚕。当晚,小卢、小王合睡一床,我和小李共一床。夜里蚕吃桑叶的声音感觉像外面在下暴雨,房子里阴暗潮湿,蚊子很多。我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把衣服盖在头和脸上,可又不便呼吸,难受至极。几天后乘端午节回家立即做好一顶蚊帐带来。</h3><h3><br></h3><h3><br></h3> <h3>  林场的食堂用水,就是大家轮流从一里地以外的池塘挑水,每天的水桶用后放在门边上。因刚来不久,不太熟悉,有一天夜里起来小便,原先放便桶的地方,他们将水桶误放那里,我不知道,又没有电灯瞎摸,以为是便桶,就在里面小便。第二天早上他们不知情,照样用来挑水。待下午我知道后说出时,他们都大呼上当。</h3><div> </div><div> 小王有个饭后洗脸的习惯,小卢则臭他说:“你真是大少爷作风,干净什么?小徐的尿你不也照样喝了!”说后大家哄堂大笑。 </div><div><br></div> <h3>  农村插队的生活既艰苦又单调,我和小卢二人在林场的任务就是巡山护林,每天围着山头转,守护着山上的一草一木。1973年7月的一天,听说无为县城电影院在放映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非常想看(因那时能看到一场好电影就是最好的娱乐生活)。我和小卢一合计,叫别人代替请假,冒险爬上了回无为县城的拖拉机看电影去了,大约2、3天后回到农村。</h3><h3><br></h3> <h3>  谁知这下可闯了大祸,林场的田麻子场长大发雷霆,一脸怒气,骂我们无组织无纪律,未经上级许可竟敢私自回家是目无领导,要把我们赶回生产队参加劳动。此时正是盛夏之日,小卢被迫回到生产队参加“双抢”。而我生产队的指导员看我人太小,回生产队也不能干什么活,坚决不同意换人,才被勉强留下来,每天被惩罚在苗圃拔草和挖山开地,约半个月后才恢复原岗位。 </h3><h3><br></h3> <h3>  大队的伍主任看到16岁的我,拿着大钉耙开山非常吃力,有点恻隐之心,安慰我说以后不论在哪,一定要遵守纪律,事先要请假。</h3><div><br></div><div> 知青的生活又颇有乐趣。公社以知青为主力,建立了文艺宣传队和篮球队,每年都要参加文艺汇演和篮球比赛,对我们每个知青很有诱惑。</div><div> </div><div> </div><div><br></div> <h3>  爱美、追求时髦似乎是人的天性,新来的知青小帅,是公社的篮球队员,当看到别人穿一双洁白的高模鞋在球场训练时非常羡慕。</h3><div><br></div> <h3>  听说在庐江县城能买到,则非要我和小李陪同一道去庐江买鞋。当时无为与庐江不通汽车,我们住地与庐江县城有40多公里,有大路相连。1975年8月下旬的一个清晨,三人步行去庐江,路过下放在蜀山区的王贵生同学所在的生产队,看见他正在阴暗的厨房里烧早饭,一把把稻草送进锅堂,黑烟滚滚。只见王贵生歪着头,用嘴不停地向锅堂里吹风,浓烟熏的泪水直流。看到此景,感到十分心酸。我们匆匆地喝点水继续赶路,一直到下午3点多才赶到庐江县城。买到了大白鞋,小帅非常高兴。晚上我们在电影院看了一场电影,散场后别人回家睡觉,而我们没钱住旅馆,只好硬着头皮往回走。一路上无精打采,睡意浓浓,走了3、4个小时后,实在走不动了,就在路上的一个桥边大树下席地而睡,醒后又继续赶路。因为地形不熟,都很担惊受怕。恰巧这时有几个贩毛竹的人拖着板车、载着毛竹到无为去卖,我们正好同路,同时也觉得安全多了。就这样一直走到第二天早晨才回到住地,我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睡觉。这次步行锻炼,是我有史以来最累最辛苦的一次旅行。</h3><h3><br></h3> <h3>  知青的岁月已过去四十多年了,我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中有乐,乐在其中。回眸那些难忘的日子,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 同时也获得了一笔财富,让我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成长,人生无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