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雨后的银川天蓝的像一片干净广阔的海域,白云丝丝缕缕、团团圆圆翻滚出无数浪花。我们走进戈壁中神密的西夏王陵,去拜望西夏国的李元昊!</h3> <h3> 在九百多年后的今日,我们走近西夏,除了废墟,还是废墟。而最大的一座废墟便是坐落在贺兰山脚下的西夏王陵!</h3><h3>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是对贺兰山东麓西夏帝王陵园遗址的统称,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西夏王陵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以西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被誉为“神密的奇迹”,“东方金字塔”。</h3><h3> 西夏王陵面积约53平方公里,坐北朝南陵区分布着9座帝陵,253座王公大臣陪葬墓、一处大型西夏建筑遗址和数十座瓦窑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佈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h3> <h3> 它,像鹰一样崛起,又像鹰一样消失。</h3><h3>一个王朝在中国的中世纪,与北宋,辽,南宋,金,鼎立长达近两个世纪。倘若以‘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拓跋思恭建立的夏州政权算起,这个王朝的历史前后出现的宋、辽、金更为长久。其鼎盛时期,疆域“东近黄河,西界玉门,南接箫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为固,雄踞塞上。最鼎盛时期面积约83万平方公里。即据有今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新疆东部、内蒙古西部及蒙古国南部的广大地区,在近两个世纪的王朝历史中,它雄霸一方,创造了足以让世界震惊的民族文化。</h3><h3>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王朝,在以史文明的中国历史中,所有史书却没有为之立传著达,那一页空白,仿佛一团云影打雷闪电轰轰烈烈地横过天空,之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一个王朝消失得如此彻底,这不仅仅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它就是西夏王朝。</h3> <h3>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属,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h3><h3>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h3><h3> 民族英雄岳飞的这首千左箴铭,千古绝唱,淀定了泛着青青雪光的边关贺兰山的位置,成就了西夏王朝。</h3><div> 以党项族李元昊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自1038年李元昊在兴庆府(即银川市)称帝建国,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在历史上存在了189年,经历10代皇帝。</div><div> 让人百思不待期解的是西夏王陵过了九百多年的历史竞没有破坏。要知道每座陵墓约占十万平方米,竞舍弃贺兰山石头不用,全以夯土筑建而成,如此漫长的岁月竞依然挺拔独存。这原因究竞何在?近年来考古学家一直在探寻答案。</div><div> 还有就是让人无限遐想的西夏陵园方圆几公里都不长草,不落鸟。这种奇特的现象一直说法很多,考古学家的说法至今都不能令人信服。</div><div> 西夏王陵坐落在贺兰山下一片奇绝的荒漠中,进入陵区,九座西夏帝王陵园和二百多坐王公贵戚们陪葬陵一揽无余。这片博大雄浑的陵园的建筑遗迹给人们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div><div> 西夏王陵一带地势平坦,被山洪冲刷出的道道沟坎纵横交错。这些不太深也不很宽的山洪沟里,生长着北方特有的酸枣树,树冠不大,但厚实油亮的绿叶,却十分浓密。他们像一条条绿色的絲带,疏密相间地交织在方圆53公里的陵区里,网着那一座座高大突兀的陵墓。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没有一条山洪沟从帝陵中穿过。西夏建陵近千年,贺兰山山洪爆发不计其数。但是沿贺兰山一线,仅有西夏陵区的这片土地上没有遭受过山洪袭击。原因何在?至今是谜。</div><div> 西夏陵园内最为高大醒目的建筑,是一座残高23米的夯土堆,状如窝头。细仔观察,其为八角,上有层层砖瓦堆砌,多为五层。于是有人认定,它在未破坏前是一座八角五层的实心密檐塔,“陵塔”之说便屡见报端。但塔式建筑缘何立于陵园之内,其功能作用若何?则少有人说的清楚。至于陵塔又为什么建在陵园的西北端,学术界的说法至于有四种,各执一端,拒理争辩了十多年不见分晓。</div> <h3> 西夏王陵一一好些人说就是一个个大土堆,没劲!</h3><h3> 其实这里面的故事几天也讲不完……</h3><div> 西夏是一个彪悍的民族。更多的故事都由马而起,马随风而来,又随风而去。千年的磨砺,使他们和马融为一体,以马的勇敢和智慧,以马的忍耐和坚强壮大着自己。他们又凭借着骏马,在大唐确立了自己们地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就死在征西夏之役的路上。所以惨遭灭国的西夏,消失了,至今56个民族里没有西夏族。</div><div> 西夏王陵北起泉交沟,南达银巴公路。内现有9座帝陵,为裕陵、嘉陵、泰陵、安陵、献陵、里陵、寿陵、庆陵、康陵和70余座妃嫔皇戚的陪葬墓,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形成东西两行。有254座陪葬墓跟随其中,陪葬墓可分为夯土冢、土家冢、积石冢三种。有的用黄土、碎石夯筑,呈圆锥或圆台形;有的用自然沙土、砾石堆积,呈土丘状;有的在沙土和砾石的土丘上码上石块。每座帝陵自成体系,但都是坐北朝南成纵向长方形,建筑面积均在10万平方米以上。每座陵园4个角的距离相等,各筑有台榭。主陵的南部有角楼,角楼外还有碑亭和门阙,布局合理统一。北端有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东部边缘有砖瓦窑,石灰窑遗址,为陵区窑坊。西夏王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div><div> 西夏王陵规模宏伟,布局严整,每座帝陵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如果能把整个西夏王陵按建成时的模样复原,那么它的宏伟的规模、艺术上的风格和价值都可能与北京十三陵相媲美!</div><div><br></div> <h3> 坐着西夏王陵的代步电动小火车一路向南前往尘封的西夏陵墓的1号陵2号陵……</h3> <h3> 大家对这个充满神密的陵墓区很感兴趣!</h3><h3>凡是参观过园陵的游客,除了充分领略贺兰山雄浑悲怆的气魂外,更多会被西夏王陵的历史沧桑所感染。当我们初次踏入这一片经历风风雨雨的古老园陵时,总有一股难以说清,难以道明的奥秘在脑海中时时激荡,许久难以平息。</h3> <h3>部分同游人员合影</h3> <h3> 壮观的陵区,一座座黄色的陵台,高大的像一座座小山丘,在贺兰山下连绵展开,在阳光的照映下,金光灿烂,十分壮观。</h3><h3> 黄沙、衰草、碎砖、砾瓦、断碑、残剑……一个纵横河西走廊称王称霸达两个世纪的王朝,只剩下了这些沧桑无比的符号,漠风长啸,尘沙嚣扬,夕辉中的西夏王陵,以200多座墓冢的肃穆沉凝沉浸在消逝的辉煌里。</h3> <h3> 3号陵园位于西夏陵区中部偏南处,是整个陵区最大的陵墓,陵园坐北朝南,全城面积约15万平方米。由阙台、碑亭、月城、献殿、陵塔等组成,是第一座系统清理地面遗迹的西夏王陵。2000年考古发现表明,3号陵月城阙、陵城角阙由孤墩台式建筑组成,墙体夯筑而成,外表施赭红泥皮,陵园主体建筑使用琉璃构件,为3号陵建筑的特色。挖掘出土有迦陵频伽、套兽、鸱吻等建筑材料。其中迦陵频伽在西夏陵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精美的装饰构件,充满浓郁的佛教色彩,反决出昔日陵园建筑的宏伟气势。推测3号陵为西夏开国皇帝嵬名元昊的泰陵!</h3><h3> 但是由于西夏国被蒙古消灭的时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原来地面上的建筑物全部被毁,只留下残垣断壁记录着曾经有过的雄伟和辉煌,守卫着那座金字塔一样高高的陵丘,孤零零地矗立在荒凉的原野上,像是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h3> <h3> 残雪中的元昊之墓,显得那样宁静,肃穆,庄严。远远望过去,仿佛党项族人正在马背上风驰而过,战马的嘶鸣声和士兵的杀伐声还在耳边直响远去……</h3><h3> 猛吸一口北方的冷空气,感到西夏王国前期与北宋辽国平分秋色,中后期与宋金鼎足相持,雄居西夏200年,使人无不产生敬佩之情! ,</h3> <h3>西夏帝陵地上部分平面图</h3><h3> 每座帝陵陵园均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坐南朝北,平地建起。高大的阙台犹如威严的门卫,耸立于陵园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这里曾停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后面是月城,南墙居中为门阙,经门阙进月城,这里曾摆放有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月城之北是陵城,陵城南神墙居中有门阙,经门阙进陵城,陵台偏处陵城西北,为塔式建筑,八角形,上下各分为五级、七级、九级不等,外部用砖包砌并附出檐,为砖木结构。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在中国古代传统陵园建筑中陵台一般为土冢,起封土作用,其形状呈八边七级、五级、九级塔式,底层略高,往上层层收分,是塔式陵台,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且偏立中轴线矗立,这在中国建筑史上无先例,是党项族的创造,塔式陵台前面有献殿,用于供奉献物及祭奠。陵台与献殿有一条鱼脊封土,封土下为墓道。</h3> <h3>下面三座塔统统是西夏时期建造的。</h3><h3> 宏佛塔通高约30米。塔身和塔刹高宽大至相等。塔身三层,为八角楼阁式。塔刹为十字折角覆钵式。该塔融传统楼阁建筑形式和喇嘛建筑形式为一体,体现了西夏时期佛教与喇嘛教并存而又彼此渗透的特点。</h3> <h3>承天寺塔在银川老城区中心地带,人称西塔,始建于西夏垂圣元年。是西夏重要的佛教圣地之一。</h3><h3> 承天寺的寺门是朝东开启的,与中原寺庙大多坐北朝南有所不同,这可能和西夏尼族崇拜东方或太阳有关。</h3> <h3>108塔是中国现存的大型古塔群之一,位于银川市南60公里的青铜峽水库西岸崖壁下,塔群坐西面东,依山临水,建于西夏时期是喇嘛式实心塔群。</h3> <h3> 大家可能都很好奇,怎么发现西夏王陵的呢?</h3><h3> 后世的人试图想研究西夏王国的辉煌,可这个古老王朝的踪迹一直没有出现在世人面前,久而久之,考古学家也基夲放弃了,那个神秘而又古老的文明可能真的湮没在茫茫大漠之中了。功夫不负有心人……</h3><h3> 1972年6月,兰州军区某部正在贺兰山下修筑一个小型军用机场。几个战士在挖掘工程地基时,意外的控出了十几件古考的陶制品。当中有几个破碎的陶罐,还有一些形状较为规则的方砖。方砖上面竞刻有一行行的方块文字,宁夏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对现场进行了保护,同时开始进行抢救性挖掘。经过考古人员仔细的研究和测定,认为这是一个古代西夏时期的陵幕,封尘九百多年的“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就这样出现了!</h3><h3> 西夏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以西夏皇家陵圆为背景,真实形象地提示了西夏亡国的兴衰历史。博物馆占地5300平方米,仿西夏建筑造形,风格别致。既有现代建筑之势,又与陵区遗址相呼应,形成了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博物馆内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西夏文化671件,专著论文杂志文章413册(篇)。里面可以看到雕龙石柱石马琉璃鸱吻,西夏碑文,石雕人像座佛强佛画,西夏瓷器,官印等;特别是重达188公斤约鎏金铜牛更是西夏文物中的瑰宝,还有以6:1的比例复制维修前的西夏古塔;二楼有精选临摹的8幅西夏壁画,展现了西夏石窟艺术的精华,让人们领略西夏王国昔日的灿烂辉煌。</h3> <h3>鎏金铜牛</h3> <h3>西夏国的岩画和文字</h3> <h3>西夏国岩画</h3> <h3>西夏国的木板画</h3> <h3>西夏官印</h3> <h3>西夏国的钱币</h3> <h3>漂亮的建筑构件</h3> <h3>建筑构件</h3> <h3>建筑构件</h3> <h3>建筑构件</h3> <h3>西夏墓的地下部分构造图。</h3><h3> 历朝历代帝王贵胄们即希望陵寝宏伟壮丽,又希望能够不被盗掘,高大的封土成了防止盗掘的重要屏障。明清两代皇帝陵墓,都把盛放帝王棺椁及殉葬品的墓室建在如山般高耸的封土下面,而西夏陵的陵台,却不是位于暮室的正上方,而是位于墓室以北10米处,根夲起不到封土作用。</h3><h3> 另外,西夏王陵墓道的入口设置在献殿内部,这也是帝王陵寝中绝无仅有约。隐藏墓道的走向是帝王陵墓营造时最为隐秘的工作之一,明代万历皇帝陵墓道入口设置在宝城的侧面,令人难以察觉20世记五十年代发掘时曾让考古人员苦思冥想,大费周折。而西夏的皇帝们似乎并不担心这一点,除了墓道入口直接设置在突起于地面之上的鱼脊梁封土,墓道就埋藏在封土下方。</h3> <h3>鱼脊墓道</h3> <h3>壁画</h3> <h3>西夏陶俑</h3> <h3>龙壁。 </h3><h3> 进来后发现,要了解西夏历史,博物馆内不便说的话题,在此可以说了。</h3> <h3>到此一游</h3> <h3>到此一游</h3> <h3>到此一游</h3> <h3>神密的西夏王陵,神密的西夏文,独特的民族文化,诸多的历史之谜,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很多很多的谜团……</h3><h3><br></h3> <h3> 一个游牧四方,啸聚山泽的民族,最终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只能说明党项民族不仅有强健的体魄,同时也拥有超凡的智慧与天赋。他们在自己的文艺作品中,表现出深邃的思想内涵与高超的艺术修养。从此可以看出西夏人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创造性。他们对人类共同面临的永恒命题:天、地、日、月等自然界的生成和发展,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对宗教的领悟十分透彻,对人的定位和价值判断,不但准确也具有进步意义。这一切对我们后人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与启示。</h3><h3> 然而一切思想、宗教和文艺作品的产生都依赖文字的地位。</h3><h3> 使我们略感吃惊的是,在西夏人的心目中文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h3><div> 在内蒙橙口县西北的那仁乌拉uI发现的西夏岩画旁边,刻有西夏文题记:“文字父母”。</div><div>西夏人如此看重文字,将其等同于父母,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这也许表明西夏人渴望在精神世界达到理想的高度。这也是党项人令人敬佩的地方!</div> <h3> 西夏王陵门口阙楼上的4个鎏金大字右面的字是西夏文国大,左面是西夏文高白,汉语意思就是大白高国。</h3><h3> 西夏文字是西夏建国前(公元1036年)元昊命大臣野刮仁荣以党项语为基础,仿借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创制的。它比西夏国建国早两年。它不仅使西夏先民族语言文字方面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对西夏的文化教育的兴盛,佛教传播、文字繁荣、印刷业的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h3><h3> 说来惭愧,我们虽然身在宁夏,也几乎常常看到西夏文,但还是西夏文盲。</h3><h3> 西夏文字虽然沉寂过久,但注定不会在地球上消失。西夏文在被湮没和封存了近八百年之后,又一次重见天日。</h3> <h3> 西夏文形体方正,与汉字相似。所以大多数人看见西夏字,似觉相识,实则不识。它结构复杂,笔画较多,有6000字右左。而汉字约6万字。西夏字也由点、横、竖、撇、捺、拐、提等基夲笔画组成。</h3><h3> 西夏文也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之分。</h3> <h3>西夏文字</h3> <h3>西夏碑文</h3> <h3> 风雨西夏,党项悲歌。西夏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和灿烂的文化。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一簇奇葩,西夏文字则是这簇奇葩中最为闪亮夺目的明珠。</h3><h3> 西夏陵残碑是蒙古军队破坏西夏陵的见证。从目前收集到的三千三百多块西夏残碑看,一处出土的残碑多则千百块,少则几块,除了仁考寿陵残碑缀合出一块能读通的16字西夏篆文碑室之外,其余残碑没能拼集出一块完整的碑文来。还有陵区出土的八九座石像碑座,獠牙外露,怒目圆睁,双乳丰腴作诡跪状,有人说是碑座,有人说是祭床,至今没有定论,依然蒙着一层神密的面纱,可以说,游览西夏王陵,宛如进入一座谜宫,直惹得中外学者争说西夏以兴衰,指点九陵论长短。</h3> <h3>西夏陵发掘出的残碑</h3><h3> 西夏文可译成: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缴皇帝寿陵志铭</h3> <h3>在这里我想到西夏国最后一个帝王李晛,他最后成了成吉思汗的陪葬品。公元1227年,西夏灭亡之后,作为战俘,他在蒙军的押解下,随着成吉思汗的灵柩,一直走……从宁夏的六盘山到萨里川,遥遥数千里,一路翻山越水,穿过沙漠,进入草原腹地,朝餐露宿,真可谓路途漫漫,肝肠寸断。一路上他的心理感受必定是复杂的。当他知道一路陪伴的正是自己的克星一一成吉思汗的灵柩时,是无法忍受的,他连自己选择死的权力都被剥夺了。</h3><h3> 他有亡国之痛,也有亡国之恨。他从继位到死,时间不到一年,亲历了国家的毁灭,经受了常人没有经历过的痛苦。他信尝屈辱,悲愤有加。然而作为亡国之君,他是无奈的,这种无奈比忧伤和痛苦更让人难以承受。命运就是这样,有时它可使一个人贵为帝王,有时也可使一个人贱为猪狗。西夏末帝的悲剧还在于,他的死,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死,实际上他是代表一个覆灭的王朝在受难,代表家族史上所有帝王在经受屈辱。他随着一个王朝曾经的辉蝗和衰落被一同埋入地下。</h3><h3> 这样的死不是沉寂,时过1000年,我们仿佛听到屈辱者的悲鸣!</h3><h3> 大野落日,悲壮无比!!</h3> <h3><br></h3><h3>小憩</h3> <h3> 阙台,处于内城外面的高台。具推测,原阙台建筑应该是一座喇嘛式佛塔建筑。</h3> <h3>阙台,3号陵右左各一个。</h3> <h3>西夏在经历了200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到塌了。然而我们需要一提的是,西夏军民在保卫国家的战争中,顽强抵抗,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例。尤其是党项军民不畏强暴,奋起搏击,以致最后几乎消亡殆尽。这样的事例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几乎是没有的。</h3> <h3>3号陵墓和内城城墙</h3> <h3>西夏帝王排序</h3><h3>太祖李继迁 裕陵 1号陵</h3><h3>太宗李德明 嘉陵 2号陵</h3><h3>景宗李元昊 泰陵 3号陵</h3><h3>毅宗李谅祚 安陵 4号陵</h3><h3>惠宗李秉常 献陵 5号陵</h3><div>学宗李乾顺 星陵 6号陵</div><div>仁宗李仁考 寿陵 7号陵</div><div>桓宗李纯祐 庄陵 8号陵</div><div>襄宗李安全 康陵 9号陵</div><div>一、二、三、五、七和九号陵位于平原之上,四、六和八号陵则依山而建。</div> <h3>有人可能有疑问,西夏王陵被盗过吗?</h3><h3>李元昊称帝后,整天饮酒作乐,在宰相挑唆,太子怒杀太昊,后宰相又杀了太子,夺了皇位,立了一个周岁的儿皇帝。十几年后小皇帝长大成人,杀掉宰相。紧接着成吉思汗先后六次进攻西夏国,西夏死守,久攻不下。最后成吉思汗病重,但要求部下秘不发丧,仍围城不退。此时,城中继粮,又赶上大地震,瘟疫流行,西夏国末主献王李晛走投无路,只好带着大臣献城投降,结果被蒙古军全部处死。城中所有民兵遭到大肆掠杀,西夏王陵也被挖掘。曾在中国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历经189后结束了。党项人也从此消失,只有贺兰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台一一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风雨中,展示着神密王朝的昔曰辉煌。在蒙古铁骑横扫西夏国遭到了毁灭性的烧杀掠夺后,此后又经过数百年的人为盗墓,我们看到现在挖掘的3号陵,早己被盗过了,只出土了一些佩饰。自此这处西夏圣地已是残墙断壁,碎砖残石,面目全非了。</h3> <h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时死于六盘山行宫,死后秘不发丧,待破城后屠城。更可怕的是蒙古人怀着极强的报复心理,路过之处几乎尸骨无存,他们想将党项一族灭绝,后恐此民族再次作乱,将西夏族人分散到其它各族中。元朝作为后朝分别为前朝修了史记,辽史,金史,宋史,却不给西夏修史,可见仇恨有多深。</h3><div><br></div> <h3>西夏族真的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吗?</h3><h3> 一个民族可以消失,但一个民族所创立的文化与某些生活习俗完全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延续下来。</h3><h3> 宁夏西海固一带乡民中流传的某些宗教习俗与早期盛行于西夏人中的某些宗教习俗,有极其相似的一面。尤其海原,作为西夏人生活的故地一定有着千絲万缕的联系。</h3><h3> 比如,西夏人“病者不用医药,召巫者送鬼”。就跟1000年之后的海原有人这样做一样。西夏人相信鬼神的同时,也用送与咒的办法对付鬼神,其杀牛宰羊以祭天。而现在海原一般逢有大的祭祀活动,才宰杀牛羊,小的迷信活动都有鸡代之。西夏人常在所居的房屋中,留中间一间以奉鬼神,不敢居,谓之神明。这一点西海固也往往在一排房子的正中间,盖一间大上房,平时里面收拾得极为整洁,家人平时不住此房,除非有尊贵的客人留宿才用。西夏人还有咒羊以定吉凶的风俗,现在每遇亲人亡故,孝子们为表孝心,都要祭羊,是谓“领羊”。……</h3><h3> 尽答西夏已灭亡1000多年,党项族也所剩无几,然而,西夏党项人的文化精粹与某些宗教风俗是不会灭亡的。倘若我们中有人感兴趣,不防去认真钻研其中的内容,些许会发现很多让人深思的东西。</h3><h3><br></h3> <h3> 灿烂了西夏历史的李元昊,46岁过早地结束了他的历史生涯。</h3><h3> 党项族是我国古代羌族的一支。早期生活在今四川,青海,西藏交界地区。他们分八大部落,过着原始游段部落的生话,部落中尤以拓拔部落最为强大。唐朝初年进入西藏的羌族人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吐蕃人经常骚扰唐朝边民,也抄掠已归附唐朝的党项人。苦于吐蕃人的不断掳掠,党项族向唐朝请求内陡,逐渐迁陡到今甘肃东部和陕西北部定居。因拓拔部落首领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授以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赐姓李!</h3><h3> 后来从陕西迁移宁夏,天高皇帝远,这下可以好好建国立业了。</h3><h3> (1)西夏国第一代开国皇帝的祖父依靠辽国打击宋朝政权。</h3><h3> (2)李元昊的祖父死后,他的父亲李德铭将都城迁到今银川。李德铭即位后,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南超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拓展了党项羌族的生存地面。1019年,李德明选定怀远镇〈银川为都城,改名兴州〉。</h3><h3> (3)李元昊的父亲对外仍向宋、辽称臣,对内则完全帝王气派。</h3><h3> (4)李德明生前在兴州大建宫殿庙宇的同时,也在贺兰山下兴建自己的豪华地宫。贺兰山此处地势高亢,背风向阳,视:是龙脉所在地,在此建陵定能保佑国泰民安,子孙万福。自此,西夏历代皇帝及贵族大臣的陵墓均建在此处。<br></h3><h3> (5)李元昊熟读兵书,骁勇善战。即位后决定脱离宋朝。1032年,年仅28岁的李元昊继位后首先下令去掉唐宋所赐的赵李姓氏,改用党项姓氏,改年号,并将兴州改为兴庆府。</h3><h3> (6)好水川之战,李元昊大胜,宋军大败。</h3><h3> (7)夏辽大战后,辽已无力再与西夏作战,只得认可西夏国,形成三足鼎力形势。</h3><h3><br></h3> <h3> 西夏人骑着他们的骆驼、马从某个阳光地带来,消失在某个黑夜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个民族的消亡,正如一场悲剧,留给后人更多的是叹息!而党项这个承载着数千年天地日月之精华形行的民族,随着他们的王朝的覆灭,魂飞魄散,不留任何痕迹。然而,他们的魂归何处……</h3><h3> 置身于荒僻的西夏王陵,我们的心境自然总是十分悲凉。作为众多帝王将相的陵寝,他承纳了众多生命的消亡。这样的消亡是永久的寂灭,因为血脉被砍断就不会再有开端了。</h3><h3>就让我们继续徘徊在西夏王陵的每一个角落,抚摸着王朝遗迹,感受着世间的变化。屏住呼吸,逆行去往九百多年前叫西夏王朝的对面,探幽党项帝国传奇的传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