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征战歙县至三阳坑隐将坑,现改名为英川

未见面就说再见

<h3>  太平军,清统治者称“粤匪”或“贼匪”,地方谱牒称“粤寇”、“粤逆”,民 间称“长毛”(因全头养发故名)。据清咸丰同治年间笔记、日记、函件、诗词、歌 谣、故事、县志、族谱等,对发生在歙县境内清军与太平军间的战事略加叙述,由歙 县发兵但战事不在歙县也一并记入。 </h3><div> 咸丰三年(1853)正月,太平军攻克安徽行省安庆,长驱东下,连克沿江诸县。 二月十日,攻破南京(即金陵)。二十日,洪秀全定都南京,改称天京,颁国号太平 天国,称天王。旋即开展北伐、西征。西征途上,歙县处在太平军军事和后勤补给地 带。歙人承平日久,不知兵革之事。闻太平军迫近,愕然不知所措。徽州府城在歙, 歙有兵警,歙防即徽防。时徽州太守达秀,日延缙绅求守御之术。已故闽浙总督程祖 洛之子程枚功出家资办团练。设府城守险、守望两局,并分遣人士巡视各岭,扼塞置 兵马。当筹饷募兵之际,有人举荐吴定洲任徽州义练统领。吴定洲,绩溪人,业修水 碓,居歙北乡,躯干甚伟,有勇力,道光三年,开设花会(聚众赌博集会),拥众数 千。太守达秀,亲带兵士捕之置于狱,遣其众。举荐者言:“若赦免吴定洲罪,使招 旧众,旬日可招数千人,且不费公家之饷。”达秀从其言,延吴为上宾。吴亦感激用 命,其党皆闻风就募,于是设义练局(旋改称团练局),以绅士董之,并将“险”、 “望”两局裁撤,而花会遂复炽不能禁。义练屡耀兵于岭外,遇战颇有功。绅士皆倚 义练为重,兵饷取于花会,不足则胁取富人之财。清朝大臣王茂荫、翁同书先后皆疏 陈其害,然是时,舍此亦无他策。独诸生鲍宗轼出私财,养兵二百,驻歙西干,亲训 其兵,不与义练合,后归清军麾下。 </div><div> 咸丰四年(1854)正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督师西征途中,派其同宗石达英、 韦德珍,军师孙应三,丞相汪得胜等率太平军首次进入徽境。二十三日未刻,攻克祁 门县城,杀县令唐治、巡检钟普塘。鲍宗轼闻讯,率勇士数十人,自歙赴祁,易装入 城,擒首以出。未几,吴定洲率众亦至。半月后,太平军主动撤出徽境,去太平府(宣 城)。 </div><div> 四月,清廷命安徽学政沈祖懋为督办团练大臣,驻防徽州。夏,太守达秀卒于官。 时安庆及沿江均被太平军占领,两江总督、安徽巡抚驻扎无定所,文报梗阻。</div><div> 七月,清廷准王茂荫疏请,改命浙江巡抚黄宗汉督办皖南徽(州)宁(国)两府 军务。闰七月,黄宗汉派遣代理杭州知府兼杭嘉湖道员徐荣带领浙军来徽设防。同时, 钦差大臣向荣也从江南大营派遣游击周天受、都司江长贵领兵来徽增防。 </div><div> 八月,徐荣与江长贵领军出祁门收复建德,旋还徽州。</div> <h3>  十二月,周天受攻太平军于石埭(今石台)崇觉寺,不克,回军琉璃岭。 咸丰五年(1855)正月二十日,太平军检点范汝杰出青阳、克石埭,周天受战败。 二十八日,范部继克黟县,趋祁门。周天受往击,又败。二月初二日,徐荣会同江长 贵驰援黟县,初三日双方在渔亭激战。徐荣阵亡,江长贵败退岩寺。太平军乘胜克休 宁,图攻徽歙两城。双方在岩寺相遇,激战,江又败。太平军直逼徽歙城下,布阵围 攻。</h3><div> 二月初十日(另有记载分别为十三日,二十三日),太平军用云梯攻克徽歙两城。 范汝杰进驻徽城。团练大臣沈祖懋、知府恩禧弃城而逃。知县廉骥元无法突围,自缢 于县衙桂花树下,遗书言:“守土无状,城亡与亡。”县丞张颖滨殉职。太平军入城 后,纪律严明,市肆不扰,人数不逾万。此时,周天受、江长贵及义练之兵犹在城外 四郊。太平军踞城才十日,闻浙江援军又将至,遂主动向屯溪、休宁等地撤退。在籍 知府程葆及歙西团练入城维持。浙抚何桂清(原浙抚黄宗汉已调任四川总督)所遣金 华知府石景芬、副将魁龄等援兵,于二十七日进驻徽歙两城。钦差大臣向荣亦遣邓绍 良率兵赴徽增援。</div><div> 三月中旬,太平军由黟县退婺源往江西而去。 </div><div> 四月十七日,太平军范汝杰部在婺源击败清军石景芬部。</div><div> 五月,清廷命前江西巡抚张芾来徽池筹办两府防务。复召吴定洲统其旧部,又募 勇数千人,并命各村自为团练。然是时台库荡尽,浙江岁济饷银数十万又久拖不给。 张芾遂发起捐输,旋得数十百万金。五月后,境内战事暂告沉寂。 </div><div> 咸丰六年(1856)正月,太平军克祁门,周天受自石埭崇觉寺调防徽州。 三月,太平军石达开率领西征军一部,自江西乐平来徽。十九日,太平军由祁门 黟县至歙境七里头古虹桥,为周天受合乡团击败,继而,周率所部及乡团又败太平军 于屯溪,并乘胜直追。太平军遂经西溪南、潜口、杨村,转道许村,出箬岭,去太平。</div><div> 五月十八日,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钦差大臣向荣逃往丹阳自缢(一作病死)。 </div><div> 八月三十日,太平军攻克休宁县城,旋即被江长贵击败,走浮梁。</div><div> 九月初四日,太平军杨柳青部由休宁万安开往岩寺,直逼徽歙两城。张芾闻报, 率歙休乡团,会同江长贵残部,在歙西七里墩,与之血战。周天受也领军助阵。村人 皆隔岸观战。初六日,杨柳青阵亡。太平军随即败回休宁城。 </div><div> 十月初,太平军由祁门大洪岭、黟县羊栈岭分道撤出徽境。 </div><div> 咸丰七年至九年,境内兵甲暂息。 咸丰七年(1857)春,张芾以军饷不济,复劝捐。此后,户捐接二连三,素封之 家,力已不继,却又不敢不从命。闰五月,吴定洲率徽州团练配合清廷总兵江长贵, 击退由石埭犯黟县太平军。 咸丰八年(1858)春,吴定洲配合周天受、江长贵驰援浙东。吴颇能约束所部, 浙人誉其有将才。吴班师后,旋病死。 </div><div> 咸丰九年(1859)十月,张芾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办皖南四府一州军务,仍 驻守徽城。 </div> <h3>咸丰十年(1860)二月初四,清军副将余永椿由绩溪败退歙境。初六日,太平军 右军主将刘官芳部,由雄路经牌头,追击其后,直逼徽城。驻徽城左副都御史张芾、 都司江长贵、知府刘兆璜出城力拒。初九日天雨,江长贵冒雨出阵,张芾督军于万年 桥。枪炮声鼎沸。张芾踞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手持刃刀,意气自若。 数卒败退,亲手刃之,众益奋进。张芾又遣骑队绕其后击其背。太平军企天侯邓传意 阵亡。十三日,太平军刘官芳军越翚岭北去。</h3><div> 四月,驻淳安太平军,受清闽军总兵饶廷选攻击,其中一部由淳安退入歙南六甲 岭(今金川)。歙南团练柯华辅督乡兵拒太平军于六甲岭,争斗五昼夜后,败退。太 平军入驻三阳坑、水竹坑。张芾遣兵击之,太平军走绩溪。</div><div> 六月十四日,两江总督兼钦差大臣曾国藩,督办江南军务,进驻祁门,疏请给歙 县在籍编修宋梦兰(歙北屯田人)加侍讲衔,督办皖南团练。</div><div> 七月,钦命张芾回京,皖南军务悉归曾国藩督办。曾国藩调皖南道李元度接办徽 防。八月十六日,李元度领湘军三千入徽城。徽防兵勇,统归李元度管带。二十日, 张芾离徽。二十二日,太平军李世贤、杨辅清、练业坤、范汝增、黄呈忠各率部数万, 声势浩大,从绩溪出发,攻夺徽歙两城。二十四日黄昏,太平军抵城下。李元度接防 仅数天,不意太平军突至,猝不及防。入夜,火光烛天,炮声鼎沸,太平军由府城北 门而入。二十五日黎明,太平军已纷纷上城。清军守将裴成文阵亡。攻城之际,曾国 藩曾另遣三千援军来歙,亦不敢撄其锋,临夜退回休宁。李元度知不可御,率残部仓 皇弃城逃往浙江开化。濒行,纵火焚烧徽歙两城;道经琳村,亦付之一炬,冀缓太平 军蹑击。太平军得徽歙两城,旋克休宁城,居民横被杀掠。数日之间休歙并陷。至此, 宣、歙、池、睦四州皆陷。 </div><div> 十月,歙团练在宋梦兰指挥下,配合清总兵鲍超、湘军张运兰进攻休宁太平军。 李世贤自严州绕徽城以军火济休宁,李秀成亦自芜湖来援,所过焚杀,即李世贤散在村落者之兵亦不免。二十一日,李秀成负伤,其部大败,折损四千余人,乃仓皇取道 箬岭至许村,经歙县往屯溪、入婺源进江西。 </div><div> 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初九日,曾国藩派朱品隆、唐义训会同张运兰再次进攻 休宁,十一日太平军撤出休城后,图走徽城,宋梦兰率全部练勇追至岩寺,然后回师 汪村。太平军李世贤闻报,乘晨雾回军偷袭汪村。是役,歙团练全军覆灭,宋因伤致 命,歙团练遂撤局,但乡下仍有其组织存在,活动频繁,牵制着太平军。</div><div> 三月初三日,曾国藩亲督诸军攻徽城。初五日,清军前锋刚抵城下,太平军伏兵 从河西山坞突起,截其后;城中太平军骤出,攻其前。清军前队副将叶光岳、胡玉元 及二百余人悉被擒戮。清军溃败,唐义训部散处槐塘村民舍,不立营垒。太平军侦知, 夤夜衔枚突出,围其村舍,纵火焚屋,喊声四起。清兵惊起奔逃,溃不成伍。曾国藩 遂退祁门,于三月中下旬(另有记载为四月)移营东流(今东至县)。</div> <h3>五月,踞徽歙两城太平军失援,又以米谷将罄,无所得食,遂于五月十三日主动 撤离歙境,分两路东去浙江。湘军张运兰自休宁督军入驻徽歙两城。徽歙两城互为倚 郭,张运兰深恐县城散漫防守困难,便纵火焚烧县城,以保府城。 </h3><div> 六月十九、二十日,太平军李世贤部从歙、休一带撤离,增援安庆保卫战。 </div><div> 十月,太平军克黟县,扑休宁,攻绩溪。至年尾,歙境战事又起。此时,徽防各 清军归浙闽总督左宗棠调遣。</div><div> 十一月,太平军李秀成拥兵近十万,由淳安入歙。二十二日入街口,次日抵深渡, 歙南大震。太平军杨辅清自宁国率众十余万突至歙西岩寺,入夜号火满山谷,达旦不 绝。徽城清军饷道不畅,援师亦阻。时张运兰已请假回籍,其职由副将张运桂代。张 运桂以地大难守,尽撤县城之兵以备府城,又分一营驻城外南山,与城中为犄角之势。 </div><div> 十二月,左宗棠特遣遂安总兵王开琳来徽驻防。初二日,太平军四面攻城,发枪 炮,喧呼震地,而城中寂然无声,将至城下,城中人度枪药可及,乃发枪。一枪即射 死数人,再进,再开枪射之。太平军不能近,顾见城南山高,得之可以下瞰城中,遂 率悍兵往夺。未及半,山顶枪弹雨下。城中人亦自垛中放枪击之。太平军遂奔退,城 围立解,而岩寺太平军踞如故。副将张运桂命兵士由休北运粮,出黄山潜口,夜抵徽 城,以接济城中军粮。太平军屡劫之,皆为清军击退。清军朱品隆率兵屡击街口之太 平军,皆捷。二十六日,岩寺太平军大溃,杨辅清亦受伤,循小径由水南而奔。二十 七日,忽大雪不止,至除夕,平地积雪五尺许,岩谷中积雪丈余。太平军奔窜,不辨 路径,山村无所得食,又惧清军追,不敢停踵,陷雪中,即不起。正月雪尽,见太平 军骸骨狼藉。是役,清军参战仅万人。</div><div> 同治元年(1862)二月,清穆宗即位,调朱品隆接防徽城。朱以张运兰所统老湘 营五千人为游击之师,历复黟县、绩溪、旌德诸县。四月,张运兰移军攻旌德,得胜 后,旋调援广东。五月,唐义训移驻徽城,朱品隆移驻旌德。十月,太平军由昌化复 自昱岭入绩溪,企断朱品隆军后路。唐义训与王文瑞(浙江布政使,由左宗棠派遣来 徽)合攻之。太平军弃绩溪城而遁。是年,疫疾大作,十病六七,死者不可胜计,甚 者数十里无人烟,全县人口锐减。</div><div> 同治二年(1863)二月初七日,唐义训击退歙南一路太平军。</div><div> 三月,太平军复入徽境,于岩寺、万安街及许村、东关之北,连亘四五十里,众 十余万。左宗棠遣浙江按察使刘典增援徽州。二十一日刘典屯于梅村,密与诸军约。 二十五日,令军门黄少春、副将张声恒攻岩寺。太平军不意浙军猝至,即溃。此后数 月,太平军又乘虚四入歙境,人数众多,踪迹飘忽不定,几乎全境皆是。 </div> <h3>八月,许村、潜口及歙东乡、绩溪等处太平军,为刘典及唐义训军所败。退歙南 太平军,又为黄少春所败。 </h3><div> 同治三年(1864)正月,原驻绩溪大石门太平军败退歙南;原驻浙江昌化太平军 走歙南街口,并溯流而上,唐义训分路追击。其余驻绩溪境内太平军残部,退聚歙南 洪琴、七贤一带,唐义训督队猛击,追至深渡,太平军转入浙江遂安。 </div><div> 三月,太平军分道来攻,围府城,唐义训合援兵力战,却之。太平军李世贤和陈 炳文、汪海洋两股由浙入歙。李世贤趋老竹岭。陈炳文、汪海洋趋深渡,折小川,兵 聚歙之东南。休宁防军毛有铭至徽城。十三日,唐义训出歙南,毛有铭出歙东,分路 迎击。唐义训正在方村激战,闻东军失利,即同退入城。太平军遂由吴山铺分进桂林、 蓝田,复自东而北而西。府城被围。唐义训、毛有铭开城击退,乘胜搜剿退至堨田、 槐塘、棠樾、唐模等村落的太平军。太平军乃走岩寺,奔屯溪,围清防军羊寅等。毛 有铭夤夜赴援。太平军退龙湾上溪口。十六日唐义训至齐武,闻李世贤分队赴岩寺, 即亲率悍军出深渡过河。唐义训令王品高留守朱村,自督葛清泰等驰驻篁墩,谋与毛 有铭合。十七日朱村各营遇太平军受挫,篁墩军来援,亦挫。唐义训被困,毛有铭闻 警援之,围解,突遇伏,大挫,几不能军。毛有铭、唐义训奔回。太平军直逼休宁县 城,同时布长围困徽城。是日,遂安总兵王开琳已由歙南黄蔚败太平军于小川、深渡, 十九日又败之余岸(今渔岸)、敬兴,二十日复败之王村、篁墩。围攻府城之太平军, 屡为唐义训等击退。休宁守将刘长春,亦于十九、二十日等截击太平军于溪边村、汪 金桥、下汶溪、蓝田、渭桥。太平军见两城守御坚固,遂由龙湾趋婺源入江西。</div><div> 六月十六日,太平天国天京失陷,太平军将领洪仁玕、黄文瑛、范汝增等保护幼 王洪福瑱(即天王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及忠王李秀成幼子李其祥等从天京出走逃 入徽境。清军唐义训、刘明灯(浙江总兵)四面兜击。八月十四,黄文瑛等经歙南大 洲源至正口,刘明灯生擒李秀成义子李士贵,斩其将丘国文。八月十五日,太平军夜 渡新安江,遭清军袭击,阵亡数千。其佑王李远继,偕王谭体元,干王洪仁玕,扬王 李名成,乃挟洪福瑱及李秀成母子由开化走华埠,奔江西。九月二十五日,太平军洪 仁玕等在江西石城杨家牌,被江西游击周家良等击溃,幼王洪福瑱及李秀成母子被俘, 皆先后被杀。太平天国灭亡。 </div><div> 据民国《歙县志》载:道光年间歙县人口 617111人,同治八年歙县人口 309604 人,其间减少 307507人。歙人许承尧(1874~1946)在《歙事闲谭》中道:咸同兵燹, “吾徽受祸最酷。以歙一县计之,人口损十之七八,庐舍损十之六七。其时焚掠屠戮 之惨,殆不下于明末之蜀、清初之嘉定扬州也。” </div><div> 据民国《歙县志》载:咸丰十年,自曾国藩驻师祁门,“敌军(指太平军)亦悉 锐来攻徽州,蹂躏不堪。村舍焚烧殆尽。”咸丰十一年四月,歙人柯钺给王茂荫信言: “吾徽避乱者多半在饶,将来钧麾南旋,亦可先到饶郡,公寓家乡已成焦土。旱南一 隅,三月初三以后,邑尊查至苏村以外共死三千余人,近又死数千人,则幸者仅矣。” 五月,太平军撤出徽城后,方冀战祸稍纾,略事喘息,不料瘟疫接踵而至,势甚猖獗。 幸存之民,随即陷于饥与疫。清之兵将,致死亦众。鲍超部病者万余,日死数十。其 余各部,皆病者过半。天昏地暗,神号鬼哭,惨不忍闻。</div> <h3>  据民间笔记、族谱等载:咸同兵燹,歙城上路街洪氏,全族遭难,子孙无存;其 问政山族人,亦遭兵劫,所存无几。溪头大和坑“村民十不存一”。溪头叶氏“千灶 之炊”“存者什(十)之二”。歙南三阳隐将坑,惨遭兵燹洗劫百十余次,村中“尸横遍野, 秽气难闻,大厦焚,器物毁,死伤掳去之人,不可胜数,地方情景,实为不堪。自宋 至清,千有余载,未受其害,莫不哀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