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讲座题目 : 《中国皮影戏的历史、现状与传承发展》。</h3><h3><br></h3> <h3>魏力群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皮影艺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中国画教学和民间艺术的研究工作。出版研究专著、发表学术论文达近百种,包括专著《中国皮影艺术史》、《中国皮影戏全集》(十卷24册)、《皮影之旅》、《民间皮影》等。其中《中国唐山皮影艺术》获国家图书奖,《中国皮影戏全集》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曾经为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国家文物信息中心、成都博物院等单位做皮影鉴定工作。多次参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工作。应邀为中国皮影戏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撰写申报书。荣获国家人事部和文化部授予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工作者”称号。</h3><div><br></div> <h3>讲座主要内容:</h3><h3> 1.中国皮影戏起源释疑 </h3><div> 皮影戏的起源众说纷纭,许多人引用文献记载的汉武帝请方士招李夫人魂之事,道其为影戏之源。毕竟弄影还魂术不是表演影戏,此论牵强附会。有学者认为影戏始于唐代,但其也承认“仅为一种悬想之假定”。汉代、唐代没有任何影戏的记载文献和实物的佐证,影戏的史载最早见于北宋,影戏在宋以前既无可考,则论影戏宜自宋始。</div> <h3> 2.中国皮影戏的流传发展</h3><h3> 中国影戏在古代中原形成之后,北宋都城成为中国各地影戏广泛流传的发端之处。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影戏艺人随徙民四处流散并在各地扎根繁衍,在全国逐渐形成三大区域性流派。</h3><h3> 清代中晚期至民国初年是皮影戏的鼎盛时期,由于满清政府的权贵爱好影戏,许多王府都有家养影戏班。上行下效,积习成风,民间豪门富户纷纷办起影戏班,许多县多达百余个皮影戏班。皮影戏曾经是民间大众接受教化的重要途径。</h3> <h3> 3.中国各地皮影戏的艺术特征</h3><div> 我国的皮影戏分布非常广泛,皮影戏的种类很多,且有比较大的文化形态差异:各地影戏的剧本不同、造型不同、表演形式不同、唱腔不同,各地皮影戏都有着显著的地域性特征和异彩纷呈的艺术特色。</div><div> </div><div><br></div> <h3>北方皮影戏角色分工明确,表演手段丰富。</h3> <h3>西部皮影戏俗称“隔帘说书”,一位演员主唱剧中所有角色。</h3> <h3>湖北云梦皮影戏一般是两位演员一场戏,操纵表演如同“双手对舞百万兵”。</h3> <h3>山东泰山皮影是全国唯一的“独角戏”皮影,演员操纵、演唱、脚踩“十不闲”伴奏可谓是皮影的绝技表演。</h3> <h3> 4.中国皮影戏的濒危现状</h3><h3> 我国的皮影班社主要活动在农村,演出活动越来越少,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传承人青黄不接。城市的专业皮影剧团,尽管在剧目与表演形式上有许多改革创新,但丧失大部分传统的唱腔,演出市场亦不太景气。历代相传的、老艺人口传心授的影戏表演,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传统演出技艺,已经面临着濒危,皮影戏期待加强保护与传承。</h3><div><br></div> <h3> </h3><div> 5.皮影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div><div>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活态传承,所以加强对皮影戏传承人的保护和皮影戏生态环境的保护。任何原生态文化都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希望皮影戏能够在新时代中有新的发展,希望传统的皮影艺术能够融合时代进行艺术跨界,能够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与新时代传媒融合,创作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皮影衍生艺术。</div><div><br></div> <h3>皮影戏的时代创新是必然趋势,与保护传统相辅相成。湖南省木偶皮影艺术中心一直致力于皮影戏的创新发展。</h3> <h3>孩子们喜欢皮影戏、参与互动,这是皮影文化传统的认识性传播。</h3> <h3>我们更希望青少年能够承负皮影戏的表演技艺的传承。</h3> <h3>需要支持皮影衍生产品的开发,皮影灯具也可以呈现出传统皮影的文化元素。</h3> <h3>继承优秀传统是当代皮影戏发展的重要基础。</h3><h3>皮影戏要服务于当代社会才能生存下去。</h3><h3>皮影戏的艺术形态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