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泉州(刺桐)史迹——开元寺

午夜狂奔

<h1>  开元寺位于泉州市鲤城区西街中段北侧。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是福建省规模最大的佛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其主体格局形成于宋代,历代屡有修缮。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开元寺建筑风格融汇大量外来文化,还使用了印度教建筑构件,见证了多元文化在泉州的汇聚与交融。<br>  寺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依次为紫云屏、山门、拜亭、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等。大殿东侧有檀樾祠、本生院、准提禅林等,西侧有安养院、五观堂、水陆寺等。大殿前方东、西两侧屹立着"镇国塔"和"仁寿塔",俗称东西塔,均建于南宋,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古石塔。大雄宝殿也称"百柱殿",殿中最具特色的是24尊飞天乐伎,为国内古建筑中所罕见。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3幅狮子和狮身人面青石浮雕,及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同为明代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古印度教寺院移来,它们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h1><h3><br></h3> <h1>紫云屏。为寺的照墙,明万历四年(1576年)建,天启四年(1624年)重建。400年来经受台风、地震而不塌。</h1> <h1>天王殿(山门)。始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后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修建。</h1> <h1>殿中悬南宋大儒朱熹撰、近代名僧弘一法师(李叔同)所书的"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楹联。30根梭形石柱,为唐朝石柱风格。</h1> <h1>拜亭。位于天王殿正中北侧,古时作地方长官礼拜之用。</h1> <h1>拜庭。位于天王殿、拜亭北,面积2800平方米,是古代郡府各级官员列队朝圣和信众祈拜之地。相传开元寺初建时,有紫云覆寺,故至今凡草不生。</h1> <h1>拜庭两边有东西两廊,从天王殿延伸至甘露戒坛,构成一个整体。</h1> <h1>大雄宝殿,又称"紫云大殿",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现存大殿为明崇祯十年(1637年),大参曾樱、郑芝龙重建。结构上保存"唐风宋韵"。正中悬挂"桑莲法界"大匾。</h1> <h1>在大雄宝殿中,佛像前上方两排石柱和桁梁接合处,装置了二十四尊飞天乐伎。又称"妙音鸟",音译"迦陵频伽",出自印度神话和佛教传说。</h1> <h1>开元寺紫云大殿后回廊中央,有两根雕刻精美、造型别致的古印度教石柱。浮雕有印度教古代神话故事、中国神话传说和图案花草。</h1> <h1>殿前月台须弥座的73幅狮子和狮身人面青石浮雕。</h1> <h1>甘露戒坛。位于紫云大殿后面,是出家人受戒的场所。唐时其地常降甘露,僧行昭因浚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僧始筑戒坛。现存为清康熙五年( 1666年)重建的仿宋建筑。</h1> <h1>戒坛北面的甘露井。</h1> <h1>藏经阁。在戒坛后面,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现建筑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其中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h1> <h1>檀越祠。祀黄守恭,位于紫云大殿东侧。传说黄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耳。"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即舍地为寺。</h1> <h1>本生院。现为泉州佛教博物馆。</h1> <h1>准提禅林。俗称小开元寺,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现为弘一法师纪念馆。</h1> <h1>大雄宝殿西侧的"桑莲古迹"。相传为黄守恭"桑开白莲"之桑树。</h1> <h1>佛慈安养院。</h1> <h1>水陆禅寺。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年),原位于肃清门外西南。明嘉靖乙未年(1535年)进士、贵州道御史汪旦移入开元寺功德堂西至今。</h1> <h1>大殿前方东、西两侧屹立着"镇国塔"和"仁寿塔",俗称东西塔。是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古石塔。</h1> <h1>东塔(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初为木塔。南宋嘉熙二年戊戌(1238年),改造为石塔,至淳祐十年(1250年)凡十三年竣工,保留至今。五层通高48.24米。</h1> <h1>东塔须弥座束腰部分的佛传图浮雕是宋代泉州佛教著名石雕。</h1> <h1>西塔(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原为木塔,七层。南宋淳熙间(1174—1189年)僧守淳改造为砖塔。绍定元年戊子(1228年),僧自证改砖塔为石塔,先东塔十年改为石塔,嘉熙元年(1237年)竣工,保留至今。西塔形制同东塔,通高44.06米。。</h1> <h1>开元寺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