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亚明的画 (2002年5月《文汇读书周报》李正)

一介画夫(江野)

<h3>没有亚明的画</h3><h3>2002年5月《文汇读书周报》</h3><div>李正<br></div><div> 一本《亚明画集》让人看得心痒眼馋。作序的马鸿增先生和徐宏先生都毫无顾忌地称亚明是“当今画坛硕果仅存的巨擘”,更让爱收藏的我对亚老的大作有失之交臂的抱憾。但转念想到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的一句“我失之人得之何患之有”,倒觉宽慰许多。<br></div><div>亚老的画我一幅也没有,有的却是与亚老的一面之交、一见如故。</div><div>一年前,一位朋友邀我同去苏州东山拜望与他相熟的亚老,我起初并不以为然。平心而论,十多年的记者生涯,虽如采菱扁舟一只,但漂浮在人生大海之中看那大船庞舰一样随波沉浮,早已心如止水。上至大总统、下到垃圾桶,无非一样问因究果,何况一介画坛书生?然而,只是与亚老的乍一见面,我便被他那对睿智真诚的双眸牢牢地吸引住了,有人曾问苍穹大地,情为何物?缘为何物?其实最初就是一对谁都有的眼睛,表达不同内涵、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眼神。</div><div>没了距离,没了代沟。他精神矍铄地跟我谈曹操杀杨修的无奈,谈李卫当官的苦衷,甚至具体地谈到苏州的旅游业应该重视吴越春秋史人文景观的发掘和利用,像勾践被囚吴国形成“卧薪尝胆、立志复国”的思想轨迹,孙子在胥口以法治军斩杀吴王爱姬的练兵台……他还形象地把发展建设旅游景点和种白果树联系起来,语重心长地说:“这都是造福子孙的好事,得有人抓啊。”当时我心中不由暗暗叹服,亚老不愧为一代名家,见识精到,知识渊博。</div><div>二个小时过去了,他依然谈锋很健。有人怕他累了,劝他稍事休息,他手一摆,说:“没事。‘逢人宜讲三分话’,前提是必须对方是个人,才能讲三分话,今天我高兴。”记得那天告别时,我感到亚老的精神突然显得萎靡黯然起来。他无力地握了握我的手,喃喃地掉下一句:“无欲则刚,有人容不得啊。”竟返身进了庄门。</div> <h3>江野画恩师亚明</h3> <h3>画像局部</h3> <h3>亚明题匾</h3> <h3> 褒、贬、赞、叹,我不知道。但无论如何、东山是亚老“悟人生之道、探识世致知”的隐居之地。一句看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却令我骤然惊悚,同时对亚老又增加了十分由衷的钦佩。<br></h3><div>相陪的朋友那天也很高兴。他对我说“亚老很少这样接待过客人。你怎么不请他题几个字?合张影?甚至求幅画?”我默然不语。人为欲困。假如我携着那份希冀登门,环绕那份希冀谈话,亚老又会怎样呢?</div><div><br></div> <h3>  谁知道事隔两个月,朋友竟送来一块用银杏木雕刻的斋匾,上面刻着亚老的赠字“舒心畅神”。我试探地问:“亚老的原稿呢?”他怯懦地说:“让木匠给搞丢了……”<br></h3><div>我一笑。心中只是暗暗地想着,亚老知我——“坦荡人生、快意人生”。</div><div>此后,我才从种种画册上读懂了亚老“惊风怒雨的放笔奔扫而不是空泛的姿纵顺情;平远简淡的挥毫也不是平常的随意寄情”,那种他特有的语言及飘逸的真魂。</div><div>亚老走了,我虽然在那次与他的忘情交谈中没有得到他的墨宝,但我总觉得那次的收益要比得到他一幅画更珍贵得多。至少,我懂得了“世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的真正含义。</div><div>画画是这样,做人也是这样</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