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端午节小长假的第一天,和几个朋友聊到很晚,不知怎的开始说鬼故事了。一个女生忽然很紧张,说,求你们别说了,真的,不怕你们笑话,我从小就怕黑,怕鬼。说到这里,她脸红手抖。因为在座的都是很好的朋友,彼此的心理距离很近。所以,我问她,你从小有和父母分离,或者被迫一个人入睡的经历吗?她说,你怎么知道?我父母因为忙于生意,8岁以前我都是和奶奶生活的,奶奶又强迫我一个人睡,整个房子黑漆漆,偶尔有老鼠叫,那个情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现在我一回家就要把有的灯都打开,在单位加班必须有同事陪、我好讨厌这样胆小的自己。</h1><h1> 我说,亲爱的,真正让你害怕的并不是鬼怪,而是内心的恐惧无助,虽然你人长大了,可是你的内在小孩还停留在几岁,当你一旦面对黑暗的情景,你的内心又会回到那个三四岁,没有力量的小女孩。所以,如果你能疗愈抚慰这个小孩,你就能正视黑暗,正视恐惧了。</h1><h1> 我们常常说到内在小孩这个概念,它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孩子一般的敏感、直觉力、好奇心,想象力,天赋智慧、感觉感知的能力,它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改变或者衰退。</h1><h1> 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父母的无意识,我们的内在小孩可能会受到很多伤害。当我们年幼时,因为我们的心灵经常没有得到满足和安慰,使我们内心存在一个被隐藏的脆弱空间,感受到不被爱,没有被看到,没有被听到,被指责、被忽略,如同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等到我们成年以后,一旦遇到挫折,就会被这个内在小孩接管,就会退行,沉浸在痛苦中,作出不负责任的行为,造成我们在关系中的挣扎和受苦。孩子没有勇气和智慧来面对遭受的伤害的。但是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足够的成熟度,可以如同安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到和疗愈我们自己的内在小孩,一旦我们的内在小孩得到疗愈,他本身就具有的正向能量,他的喜悦、创造力、生命力和对世界的信任,才能毫无阻拦地表达出来,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到开心和充满希望。</h1><h1> 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做,去接纳和拥抱我们的内在小孩呢?</h1> <h1> <b>第一、自爱与自尊,我爱闪亮的自己</b></h1><h1> 去年,读李中莹大师《重塑心灵》一书,其中"自爱与人生"一段文字,重重敲击到我。他说,如果我们有一件很心爱的东西,我们会怎样对待它?我们会精心呵护,对吗。在你的人生中,跟那件价值很大的物品相比,还有一件东西有更大的价值,就是你自己!既然你对上面的物品这么爱护,你应该以更大的爱护来对待"你自己"。但是,有多少人因为内心深处不值得,不配得的感觉,长久地忽略、亏待甚至伤害自己,做错了事情,万分后悔,各种惩罚自己,遭受了委屈,不敢申诉,将愤怒的火焰投向自己。于是,"我自己"遍体鳞伤。</h1><h1> 实相是,你是不能不要这个自己的!它没有地方可以去,无论什么事情发生,它还是在你那里。所以,无论发生什么,无论什么原因,你唯一的办法还是接受这个自己,接纳它,爱护它。</h1><h1> 这个道理听起来很简单,可是有多少人,是从内心里面真正具有资格感的。上个月,我参加明喻老师《生命数字》课程的复训。老师讲到,有的人寻找生命道路的路途要慢一些,但是,要允许自己,人生不一定非要找到什么安身立命的事物的,要允许自己去体验人生。听到这里我,泪如雨下。我就是那个多年来一直跌跌撞撞,不断寻找自己价值感、资格感的孩子。</h1><h1> 从懂事起,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到达一定的深度和高度,能让自己心安,能让别人羡慕。我把这个想法奉为金科玉律很多年。这个执念应该源于一种源于生命之初的焦虑——作为婴儿离开母亲的黑暗温暖的子宫,忽然来到这个冰冷刺目的新世界,感受到无助和惶恐,害怕被丢弃而不能存活。长大后,这种焦虑就演变为要求自己一定要有某方面的特殊能力,才能不被世界所抛弃,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h1><h1> 在旁人眼中,我大概也是多才多艺的,大学专业是音乐,从小到大都是主持人,擅长写作,喜欢摄影绘画,学过两年杨琴,两年古筝,四年钢琴。尽管学了这么多,我一直觉得没有一项是精通的,觉得没有底气。因此,看见别人学什么我就心痒痒,像猴子掰玉米,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丢一个,朋友圈里忙忙碌碌,可是,我知道,我的内心很迷茫,就像没有锚的船,飘飘荡荡。</h1><h1> 从2015年开始,特别在和明喻老师连接之后,我的心逐渐安定下来,我开始真正寻找自己内心到底喜欢什么。让我感触很深刻的,是去年的台湾之行。 </h1><h1> 在台十天,从南到北,走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风景,最后一天在台北文化之旅,最让我体会到呼吸的畅快和自由。</h1><h1> 在故宫博物院里,我在宋代汝窑天青水仙盆前盘桓良久,理性、高雅、含蓄、自然的天青色让人心中一片宁静开朗。忽然想起我家中吃饭的碗也是这种颜色,不禁笑了起来。瓷,有我向往的品格,外柔内刚,高洁出尘,经过高温之烤。刀刻之苦,涅槃重生,才得来这白如玉、绿如碧。人生,不也是如此吗?</h1><h1> 台北的诚品书店有两家,101大楼那家太现代,而走进的墩南路老店,扑面而来是油墨书香,在木楼梯上倚靠着书柜,翻阅一本短诗集,一边笑一边读,遇到有趣的句子和闺蜜分享。那一刻,我深深体味到,"如果有天堂,那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什么是岁月静好,就是每天有一小时的读书时光。在台湾的许多天,诚品的一个小时,是我最放松惬意,笑容直达心底的时光。我忽然意识到,在我心底,来台湾目的就是体验中华文化。对我而言,坐拥书香,才能真正安放灵魂,抚慰心灵。 </h1><h1> 这次台湾之旅,让我更加了解了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喜欢在书籍中得到滋养,喜欢用文字去表达。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我闪闪发光的地方。我全然接纳这样的自己,我深深爱上这样的自己。</h1><h1> 爱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最擅长的是什么,最愿意去做什么,找到那个最舒适的、最临在的状态,带着这种感觉,去做人做事,我们一定能感觉到自信充实,平安喜乐,走在天赋道路上的我们,怎么会不顺利,不丰盛富足呢?亲爱的小伙伴们,你真正了解自己吗?什么是你最自在喜悦的样子呢?</h1> <h1> <b>第二,接纳与赏识,我爱不完美的自己</b></h1><h1> 认识一个女孩,身材容貌气质无不上乘,她却说自己有很大缺点,就是脚脖子不够细,真是让人大呼受不了。可是,细想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拿放大镜去寻找自己的缺点,来佐证自己确实不完美,不值得被爱呢?</h1><h1> 以我自己为例,从小到大,对自己的外貌非常挑剔。小学三年级去新疆疯玩了两个月,几乎晒成了非洲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缓过来。参加文艺汇演,一位负责化妆的老师对我说,哎呀,给你化妆我要多费半盒粉啊!从此以后,我对自己定义就是,我不白。</h1><h1> 六年级时,和邻居家的姐姐聊天,说到各自的脸型,她看看我说,嗯,你是个方脸。从此,我心里又给自己定义了,我是难看的方脸。</h1><h1> 记得高二时,老师好心把班上成绩数一数二的女孩安排和我同桌,一次自习课,她仔细端详我一番,摇摇头说,你看你,鼻子也塌,皮肤长痘,就是眼睛好看,可惜还是近视眼!在那个以成绩论胜负的学生时代,一个优等生就是可以这样极具优越感地随意评价他人,尽管她自己并不是美如天仙。而我,默不作声。现在想来,那时的我该是多么愤怒和委屈。但是心里又给自己贴了个标签,我是个在外貌上一无是处的人。</h1><h1> 不仅仅对容貌,我还一直嫌弃自己不够聪明、不会来事儿,性格急躁不温柔等等。于是,多年来,我一直不断展示自己的自信、善良、开朗、宽容和真诚,很期待自己在所有人眼中也是这样一个"完美"的形象。但是,我知道,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弥补自身的诸多的缺憾,因为我那么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认同赞美。</h1><h1> 仔细观详自卑、怨恨、抑郁、苛责、虚伪……这些过去自己有意回避,羞于承认的"阴暗面",我领悟到,它们的意义并不仅仅是要克服,超越,它们是我的"太阳黑子"——小宇宙能量聚集的地方,是成长背后的巨大推力。</h1><h1> 光明快乐是我,灰暗痛苦也是我,如同太极的阴阳两极,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我,真实的我,接地气的我。</h1><h1> 去年年底拍职业照,摄影师好心帮我把脸型修尖了,我坚决请他还原。我说,锥子脸美则美矣,但不是我了。我宁愿要那个不完美的,真实的自己。</h1><h1> 悦纳自己,才能与身体连接,才能拿回内心的力量,才能在此基础上合理地改善自己。悦纳自己,接受自己所有的优点和缺点,那些不够好的地方会自然脱落。</h1><h1> 我接纳了完整的我,我内心的"吞吐量"就扩容了。我能放下评判,站在一个更高的纬度,更宽容地看待周围的人事物,更爱有情众生。</h1><h1> 那是一种心灵自由的快乐,正如一位老师所说:给鸟儿以自由,笼子也得到了大自在。</h1><h1> 亲爱的小伙伴们,愿你也能不断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让心也得到大自在。</h1><h3><br /></h3> <h1> <b>第三、为生命长河中不同阶段的自己喝彩</b></h1><h1> 去年有一个闺蜜去做了微整形,后来我发现,她居然把朋友圈里所有整形以前的照片全部删除了!我能理解她想重新开始,从此以完美的自己展示于世人面前的心态。可是照片可以删除,但是人生的经历确实无法删除的。</h1><h1> 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趋乐避苦,回忆过去总会粉饰太平,不自觉地将一些看似不堪的记忆过滤掉。但是,如果我们能有勇气去回溯,我们会惊讶地看到,其实这些痛苦,也是滋养我们成长的资粮。</h1><h1> 比如,青春期我是一个无比自卑的女孩,对喜欢的人只能默默关注。但是,也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自卑,催动我不断努力,期待能以最优秀的样子站在他的身边。</h1><h1> 比如,我曾一次次行走在抑郁的边缘,感觉似乎马上就会掉进那深不可测的黑暗。但是,心里就是有那么一线光亮,一直在前方闪烁。而且,愈黑暗,光亮愈显得耀眼,越想让人投入它的怀抱。如今我才明白,越深的抑郁,越让我知道内心对光明的渴望有多强烈。</h1><h1> 与优点、荣耀、幸福等一样,缺点、失利、痛苦也是我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看似"不愉快"的记忆让我觉察,促我自醒,不断校准着我人生的方向。 </h1><h1> 不接受自己的过去,想要变成另一个自己,也就是割裂了和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族的血肉情感联系,孤立的我们又何来力量可言?人生是一条长河,平缓开阔、激流险滩都是它的一部分,任何一部分断层都会让河流干涸,失去前进的力量。</h1><h1> 小伙伴们,生命中的一切都是为我们而来,人生中一切的发生,都是为了成就我们的成长,所以,不要去逃避,不需要去遗忘,感恩所有的发生,我们会在生命的整合中,拿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力量。</h1> <h1> <b>第四,卸下恐惧,与负面情绪说再见</b></h1><h1> 端午节那次聊天,当那个女孩分享了她最害怕鬼之后,另一个男生说他最介意的是别人不接他的电话,究其原因,因为前女友经常以忙为托词不接自己电话。可是他有一天亲眼看到,女友手里拿着电话,看到他的来电,却不接。所以,以后如果有人没有第一时间接自己电话,就会有很大情绪。我问他,这个情绪是什么,他说有沮丧、愤怒,还有恐惧。我又问他,你在恐惧什么呢?他想了半天,说恐惧自己不被接受,自己很差劲。我说,你会不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就没有资格活在这个世上。他笑了,说,好像是这样。</h1><h1> 想和大家聊聊死亡这个话题。死亡,是我们的终极恐惧。因为我们将不再以生命个体的形式的存在。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死亡是一个很忌讳的词语,很多人是在大限将至的时候,才第一次认真思考死亡,西藏生死书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而在国外,在小学就有死亡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建立正确的生死观。</h1><h1> 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从17岁经历死亡教育之后,过了33年,我在每天早晨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会不会完成你今天想做的事情呢?于是,他决定"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如此才有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他说:死亡是生命的最伟大发明。死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知道生的可贵。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有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与实践美丽人生。</h1><h1> 来说说我自己的思考。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大概六、七岁的时候,我就常常仰望夏夜的星空,想人死了会到哪里去,如果宇宙都会消亡,那么一切岂不是虚无。 </h1><h1> 长大后曾一度忘记这个问题,因为年少轻狂,以为死亡是非常遥远的事情。可是,后来从事老年工作,面对死亡似乎近一些,这几年,越来越多亲人的故去,让我不断思索这个终极问题。</h1><h1> 我在《我们出生在中国》的电影评论里这样写道: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但我想说,其实我们应有"不知死,焉知生"的智慧。死亡,可能是这世间唯一公平的事情,"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尽管我们都明白,我们出生后的每一天都在接近死亡,不能逆转、无法改变,但因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我们仍很难做到对死亡的释怀和坦然。 </h1><h1> 如何能破解生死的迷局?我想尝试着这样回答。那就是倒过来活,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我们便没有时间去纠结、去后悔、去蹉跎、去哀怨。我们要像太阳那样去发光发热,像大河一样去日夜奔流,像羚羊一样去驰骋奔跑,像花朵一样去绽放美好。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努力活在当下,雪豹只会在乎眼前的这一次捕猎,孩子只会陶醉此刻嬉戏的快乐,我们要向动物、向孩子学习,每一次呼吸都深沉饱满,每一次事情都全然临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和自己的心在一起,我们就能越来越踏实、从容、坚定、勇敢,不念过往、不惧将来、不留遗憾,我们就能明白,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体验,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体验。</h1><h1>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轮回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和自然是一体的,我们在她的怀抱里,被天地孕育滋养,我们是万物,万物也是我们。今天,我们作为羚羊死去,躯体融入泥土,明年,我们以野草的形式,在草原上蓬勃生长,秋天,我们作为一枚秋叶沉入水底,春天,我们以鱼的身姿在湖水中自在游弋……死亡,绝不是决绝,消亡,更应该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h1><h1> 参详生死的意义,是为了更加珍惜生命,更有知觉地前行。这一世,我们诞生在这个星球、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做父母的儿女,做爱人的伴侣,做孩子的父母,已经是最大的幸运,因为作为是万物之灵,我们远比动植物更能体会到丰富的情感,付出和收获到更多的爱。爱,流经我们、滋养我们,爱,唤醒我们,升华我们。</h1><h1> 亲爱的伙伴们,当我们能从容面对人生最大恐惧的挑战,我们是不是能活得更加通透,更加从容,更加爱己和爱人。</h1><h1> 想把喜欢的两句话送给大家:你这辈子活的不像你想象那样,不是按照你自己的愿景来活,你接下来在临终之前的死亡焦虑就会越来越大;你对生命中懊悔的事情越少,死亡焦虑也会越少。活出真实的自己才是对死亡的最好交代!</h1> <h1> <b>第五,少点评判,多点包容</b></h1><h1> 在生活中,常常可以遇到爱评判,爱挑刺的人,每当这时,我会对自己说,要看到他们攻击的背后,其实是一颗脆弱缺爱的心。有一句说的是:嘴上狠毒,因为内心凄苦。一个喜欢评判别人的人,其实对自己最为苛责不满。</h1><h1> 而我自己,曾经就是那个追求完美到病态的人。现在回首看来,真是感慨良多。我归纳了几点。</h1><h1> 追求完美,是对生命的一种消耗。读书时我抄笔记,如果有一个字写错了,我宁愿撕掉重抄一页。包书皮,如果有一个角没有折好,那就推倒重来。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常常一件事情执着到深夜。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没有必要,字迹好看,书皮整齐,真的只是表面文章,有这时间,不如真正多读几本书,掌握几个知识点。为了所谓的完美,为了别人的赞美,重复地做没有价值的事情,真的是一种无意义的消耗。</h1><h1> 追求完美,是懒惰的一种借口。大四时,参加系里合唱团出国参加比赛,我负责团里的宣传报道工作,萌生了写《排练手记》的念头,一开始坚持得不错,写排练花絮,写艺术感悟,写游历见闻,可是,有时候回家太累了,就想偷懒,于是对自己说,要写得精彩必须花时间,等有空了再好好补上吧。于是渐渐地,排练日记的空白页越来越多。在国外参赛期间,中国合唱协会的高主任听说我在写这个,很感兴趣,说想看看,可以在《音乐周报》上开设一个《女中音笔记》的连载专栏。我哪里敢拿出不完整的记录,推辞说,笔记本在箱子最下面不好拿,搪塞过去。十几年过去,这件事情一直是心底的遗憾,不仅仅因为错失了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更是后悔没能及时记录自己对合唱艺术领悟和感受,那是多么宝贵的思维火花!人,都是有惰性的,但又耻于承认。于是乎,追求完美成了一个很好的托词,可以给自己逃避困难冠以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h1><h1> 追求完美,是对快乐的一种曲解。去年大学同学聚会,一起去琴台音乐厅观看歌剧,我决定要好好打理自己。可那天正值春节前夕,又恰逢周末,两个小时里,我跑了几家理发店都爆满。眼看歌剧快要开演了,我只好随意扎起头发,带上帽子"遮丑",匆匆赶到现场。同学们已经欢聚多时,谁也没有注意到我的发型。看到其他同学穿着随意,有的甚至是素颜,那种洒脱让我觉得自己的纠结很可笑。聚会的意义是什么?是朋友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个轻松愉悦的过程。但是我追求完美的信条却强调,要有无可挑剔的外表才能赢得别人的赞许,获得别人的赞许我才能快乐。于是,我把快乐的主动权交给了别人。</h1><h1> 追求完美,是一种不智慧。世上本没有完美的事情,勉强为之,身心俱疲;世上的万事万物也本就完美,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顺势而为,真实的去体会感受就好,勉强为之,画蛇添足。</h1><h1> 追求完美,是一种不善良。追求完美的人苛求自己,为了世俗的标准,拼命向前冲,却很少停下来问问,内心的小孩是否委屈。追求完美的人苛求别人,吝啬赞美,缺少宽容。</h1><h1> 从去年开始觉察到自己苛求完美的模式后,我开始去努力改变,日本灵媒老师也在个案中对我说,让我注意在自己的工作单位播撒爱的种子,把小环境营造好。我开始用更加慈悲的心去看待周遭的人事物,我理解的慈悲,并不是同情怜悯他人,而是透过外表,看到每个人都不容易,看到每个人都和我一样的神圣本质,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深深的理解、认同。我惊讶的发现,当我真的用包容的心去看待他人、心有莲花,口吐莲花时,周围的一切也在积极回应我,甚至以前认为是水火不相容的同事,也逐渐成了朋友。</h1><h1> 这么多年,追求完美真的让我吃了很多苦头,试想,一个人背着一座重重的大山前行,怎么可能心情畅快,步履轻盈?我的自私执念,让我的家人朋友受累了,让我自己受累了,想来真的是对不起。</h1><h1> 小伙伴们,让我们对自己内心的小孩说,放轻松,你本来就很完美,我爱你所有的样子,你值得被爱。</h1><h1> </h1> <h1>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了有关如何觉察、关照我们内在小孩的一些个人体会。疗愈内在小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毕竟过去几十年我们都是这样走过来,积习难改。但是如果这样的路径让我们饱受痛苦,我们就要去改,去训练自己,没有经过训练的人生是不可能真正明心见性。</h1><h1> 最后我想和大家说的是,无论我们内心的内在小孩多么脆弱不堪,我们都要对他充满信心,因为我们的内在小孩一直住在生命的花园中,从未离开,那么痛苦迷茫纠结只是我们头脑解读出来的幻像。</h1><h1> 记得有一次旅行,在香港机场转机时,看到玻璃幕顶外阴霾笼罩的天空,觉得十分压抑。飞机冲上云霄,我睁开疲惫的双眼,一时被舷窗外的景象所震撼。蔚蓝无际的苍穹下,阳光灿烂耀眼,给洁白的云海镶嵌了金边,瑰丽壮美。原来,太阳从来没有被乌云所遮盖,只是因为我们站的不够高,看得不够远。人生遇到云遮雾罩,看不清方向时,我们唯有向上走,再向上走,要相信阳光一定在高处召唤我们,等着我们,一直都在。</h1><h1> 亲爱的伙伴们,让我们一起,用心中不熄的爱和光,深深拥抱我们的内在小孩,告诉他,你很好,我会一直陪着你!</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