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br></div><div>《我的妈妈是精灵》是一本很感人的书,我很喜欢。我每读一遍都是泪流满面,不能自已。而且每读一遍,总会有所感悟。</div><div>百度百科这样评价这本书:“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儿童幻想小说。不论对陈丹燕本人来说,还是就儿童文学创作而言,都是一部优秀作品,形式新颖,极具可读性,能满足孩子们的审美想像力;同时,它所牵涉到的如小学生应付升学考试的事,独生子女寻求友谊的事,以及面临父母离婚的孩子所作的努力和挣扎等,又都是今天的孩子们所关心的。这是一部能让孩子和大人都为之落泪的作品。本书入选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是值得推荐的一本优秀母语原创作品。”</div><div>和这样的好书相遇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学生,并要拿这本书来班级共读。因为我没实践过,所以不是很有信心。我不知道孩子是不是喜欢,是不是能读出点名堂。我更担心本来学生挺喜欢读的,而在我的参与下失去了兴趣。不过,这本书主人公十二岁,和我班孩子同龄,应该能吸引孩子们,所以又有点跃跃欲试。只是,我不知道怎么来操作,现在流行课堂上和孩子聊书,可是,这本书从哪里开始聊,聊什么呢?</div><div>我先自己读,一遍又一遍。我被陈淼淼一家感动着。故事里有那么多伤感、无奈,那么多爱而不能。</div><div>书里的人物并不复杂,但都那么善良,就像我们身边的人,真实可感。妈妈是一个精灵,却是一个接地气的小女人,她美丽善良、乐观纯洁,不知道用哪些词来形容她。</div><div>我边读边想,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呢?内容虽然是幻想的,精灵妈妈有点神奇,但我觉得又很真实。生活中的妈妈为了子女哪个不是尽其所能,甚至发挥出了自己的极限呀。那天,我看绘本《我妈妈》,“我妈妈”无所不能,“我妈妈”不就是精灵吗?但作者为什么安排精灵妈妈离开呢?为什么不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局,皆大欢喜?我想起了好像于丹曾说的一句话:世界上一切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父母的爱是为了分离。精灵妈妈的离去,同时也意味着孩子的成长,因为父母不会陪伴孩子一生的。这个故事很离奇,却又是人之常情,只是这个故事更令人难过,引人沉思。连作者也说:“我喜欢我写的这本书,写到后来我都哭了,生活到底是什么东西呀?连精灵都无奈。”</div><div>把书发给学生,我在想,怎样导读呢?第一天,把书发下去,没布置什么,自由看吧,先睹为快。</div><div>我自己先理理头绪吧,正好是周末,我一遍遍地看,边流泪边做笔记。陈丹燕的笔触真细腻,围绕妈妈精灵身份的揭开,原本和谐的家庭有了波澜,原本恩爱的夫妻有了罅隙。妈妈的留恋与无奈,爸爸的痛苦和隐忍,孩子的悲伤及恐惧,都从这个十二岁女孩的眼睛里、心里一点一点地放大并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跟着抓心、伤感。我把让我流泪的细节摘抄下来,这些句子有的是陈淼淼在预感到妈妈要离去的一些细节,妈妈红色的刷牙杯子,妈妈的白拖鞋,这些细节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令人难忘。有的是一家人在最后的日子里的短暂的和谐与幸福,大家一起迎考,在一起包馄饨,吃最后的午餐。那情景是那么温馨,更让人留恋,多么好的家庭啊,就要散了呀!特别是吃最后一顿饭的时候,大家明明在笑,我却在流泪,怎么擦也擦不净。</div><div>多好的一本书啊!写到了夫妻关系,写到了家有升学学童的现状,写到了小孩子的友情,文中出现了社会上的各色人物,却不黑暗,里面的人物性格各异,却本质善良。真是一本很励志的书啊!作者文笔很美。文中的细节描写非常多,作者特别擅长使用比喻句,那么细腻、形象。文中的有哲理的句子也很多。文中多处埋下伏笔,后文又巧妙照应。哦,这么多的资源啊!怎样引导学生从这本书里获取营养呢?什么都想要,也许什么都得不到。设计了三张阅读单,分别引导学生通读全书,寻找文中的金子。大部分孩子做得不错,特别是照应和伏笔找得很好,人物形象概括得比较准确。这样我就心中有数了,孩子们读得较认真,读进去了,那后面的交流就会有话可说。做完这些功课,我继续让孩子们读书,我让他们想,这本书给他们什么思考?这就是我后面要上的阅读交流课要做的事了。读了书,最终要拿出一节课来交流自己的收获,层面不能止于内容上的,要思考故事的主题,与自己的生活发生联系,让这本书,这笔精神财富,留在童年的记忆里。</div><div>无意中,我得到了王爱玲的教案,很高兴,拿来主义向来不是我的风格,我必须吸收消化她的教案。还好,我们有不少地方不谋而合,而王老师的思路更清晰。她的教案分三步,关于内容的检测,关于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方法学习,学习做人,关于对成长的烦恼的态度。思路即作文和做人。我采用了这个教学思路和流程,又加了一个问题:这是个悲剧吗?我觉得这个问题能够贯穿整个故事,引发学生思考。比如,陈淼淼的父母离婚,妈妈离去是个悲剧,可是,她还有爱她的爸爸呀,更重要的是,妈妈留给她的东西已够她接受未来的挑战,受益终生;李雨辰的命运悲惨吗?爸妈离婚,像个没人疼的孩子,但她没学坏,而是更坚强、自尊……这是个开放的题目,我希望孩子们通过讨论,能够知道,人生无常,人生不完美,应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其实,也和王老师的主题吻合起来。</div><div>上课那天,学生没能提前读书,第一环节阅读闯关,一个中游的孩子竟然对内容还不熟,这是我没预料到的,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同学都看得进去这本书,大家的读书进度和深度都不尽相同。这也是共读的一个矛盾。后面主题的处理,我是在孩子们讨论的基础上顺水推舟,回到了:“这是不是个悲剧呢?”的问题讨论。结果讨论还挺热烈,孩子们的思想还很深刻。有的说,是悲剧,妈妈是一个孩子童年最重要的人,没了妈妈,太痛苦啦。有的说,不是悲剧,陈淼淼和妈妈曾经有过幸福的时光,有的说,既是悲剧,又不是悲剧……</div><div>孩子们说着,我兴奋着,真好,读书的目的达到了,孩子们思考了,还挺深刻。但我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讨论自己是否也有烦恼,自己是怎么处理的,读了这本书,又有了怎样的启示。另一个缺点是孩子活动的面不大,起来发表意见的是班里经常回答问题的同学,大部分同学还是坐在那里被动接受,校长说得很有道理,如果先小组讨论,大家都参与了 ,再找代表来交流会更好。以学生为主体还是没做好,我还是有点走流程,顾此失彼,准备还是不够充分。还好我又做了一个后续活动,让孩子写写阅读收获,可以和文中人物对话。结果,孩子们写得比较走心,我也掌握到了全体学生的阅读情况。比如,陈卓写道:“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人生是把这些综合起来。每天的生活都不一样,只要我们开心快乐地面对,就会有一个好结果!”琪泽说:“在人世间,人是有分离的,而我们爱一个人时,就要紧紧地拥抱,分离时就要轻轻地放手。”敬业说:“陈淼淼,你用你的故事告诉我,母爱是伟大的,是不求回报的;要珍惜眼前的一切,不要到了最后再后悔;要用世界上最黏的胶水把所爱的人紧紧黏在一起。”俊波说:“爸爸妈妈之间可能会有一些矛盾,孩子要去理解,不要埋怨,也许他们是身不由己。”从孩子们的文字里,感觉孩子们态度乐观,心地善良,很有爱心,也读懂了这本书。</div><div>通过这次带领学生读整本书,我有了不少思考。我发现,如果选对了书,孩子愿意在老师的引领下一起读书,甚至很兴奋。从我个人而言,带领孩子读书,是一件快乐而美好的事,但这次我太焦虑了,心里放不开,反而效果不尽人意。所以今后读书不能太着急,拿到书反复读,和孩子一起探讨,一起找到资源,抓可以讨论的题目,高兴地读,读进去。时间有限,能力有限,不要对自己和孩子太苛刻,带领他们读了,读得高兴了,就是收获,不一定非得整出点什么。</div><div>最近,读了张祖庆关于共读书的文章,关于读整本书他这样说:“思考整本书阅读目标之前,教师要先站在课程层面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我为什么要选择读这本书?它与教材有什么关系?需要几课时完成这本书的共读?课内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如何微调?其实,不仅仅这一本书需要思考这些问题,整册教材乃至于整个小学阶段,都要做这样的通盘思考。否则,整本书阅读就成为了西瓜皮。”说得多好,这次,我偶尔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本书来共读,没有想太多,真是有一点“任性”啊。然而,对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似乎只能做这些,对于张老师所说的还是不能做到。对于我们这些草根老师来说达到这个层面太高,还需要引领,学习。但是,引领孩子阅读不能等。怎么办呢?</div><div>可不可以这样想,不要太功利,每个学期组织一两次共读,课堂占用时间不要太多,就是带着学生一起读书,指点一下读书的方法,讨论一下阅读的感悟、收获,展示展示大家的阅读成果,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只要不是“教师太过用力,伤害了儿童的阅读热情” 就行。所以,带领孩子读书,和好书来一次美丽的相遇,很不错。师生教学相长,边读边修,何乐而不为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