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 重返保定是我和大哥好长时间的愿望,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成行。</div><div><br></div><div> 今年5月26日早晨七点多钟,大哥突然打来电话,说:“今天去保定吧!”我片刻也没有迟疑,马上回答:“好!”</div><div> </div><div> 我们一起来到北京西站,准备购买即刻的高铁车票前往。但由于是端午小长假的前夕,当日的高铁车票全部售罄。由于赴保定心切,就好像要回到久别的家乡似的,购买了中午12:52发车的K1115次列车的站票。</div><div> </div><div> 重返保定是我们俩很久的心愿,几年前就商定一起去。因为保定对于我们来讲都有一个共同的情节:我们的童年都曾在保定生活、读书,有过一段难以忘怀时光。我在保定生活了一年,大哥比我多一年,两年。</div><div><br></div><div><b>如今的保定站</b></div> <h3><br></h3><h3> </h3><h3> 1953年,我八岁,家住在当时的西单区司法部后身的一栋二层小楼里(人大西侧路的位置)。父亲在保定河北农学院(现在河北农业大学)任教。母亲则带领我们兄弟四人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我们四兄弟年龄都很小,四弟庆威才两岁多一点。母亲除了要照顾好四个孩子,还要照顾爷爷奶奶,还要参加工作,挣钱养家,生活负担很重。为了减轻母亲的生活压力,父母商定把两个大一点的孩子,即我和哥哥跟随父亲到保定生活和读书。</h3><div> </div><div> 我们正处童年,一切都得听从父母的安排。</div><div> 一来到保定,我们住在校园里父亲的单身宿舍。周围的环境很好,房子北面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河,河里流淌着清水,周围有不少树木,空气十分清新。不久,学校把父亲的住房调整到家属区。家属区位于校园内一个地势较高的地方,由几排平房组成。后来才知道,夏季河流发大水的时候,周围的道路会被淹没的,而我们居住的地方却安然无恙。</div><div> 对于新的生活环境,我们都感到很新鲜,只是时时想念母亲。</div><div><br></div><div><b>儿時的李庆增</b></div> <h3><br></h3><h3> 学校给父亲的住房调整为两间,分里外间,但我们三人都住在里间。隔壁的邻居是田志新,听父亲说,后来他当了副校长,“文革”期间,因遭批斗,服毒自杀了。再往西是陶谱家,他有一个儿子叫陶立群,年龄和我差不多,我们有时一起玩。住家南排的一户人家叫王祖武,也是父亲的同事,后来当上了河北省的副省长。我之所以能记住他,是因为那时我中午放学后,常让我到他家吃午饭,是一位老奶奶做的饭,对我很好。</h3><div> </div><div> 来到保定不久,保定市的河北小学招生。河北小学是一所住宿制的干部子弟学校,条件不错。父亲希望我俩能到那里去读书,平时住校,周六返回家中,也会省去很多家务劳动。我们报了名,大哥考五年级,我考三级。但考试的结果令父亲很失望,因为只有大哥被录取了,而我则未被录取。</div><div> </div><div> 大哥到河北小学读书去了,我则每天背着书包,出农学院的东大门,沿着河边的道路向东步行半个小时左右,来到南关大桥外的南关小学读书。那时河面比较宽阔,水面时常有鸭子游来游去,路上的行人也很少。</div><div><br></div><div> 我记得南关小学在道路的西侧,城外,校舍由几间平房组成,很像北京的四合院,院子的中间有一个滑梯,我常常是头朝下滑着玩。</div><div>刚开始的时候,中午吃放是父亲来校门口接我,到学校附近的饭铺吃面条,不久就到老奶奶家吃午饭了。</div><div><br></div><div><b>儿時的李庆林</b></div> <h3><br></h3><h3> 新来乍到,班上的同学一个都不认识,同学大都是周围农村的孩子。但不久和一位男生相处得不错,名字忘记了。一天放学后,他邀请我到他家去玩,他说他爸爸是做泥人的,会送我泥人。</h3><h3><br></h3><h3> 他家距学校不算近,住在学校西面的一个村落里。在回家的路上,我迷路了,脚下没有了路,只知道回家的方向,凭着感觉往家走。天色很晚了,走到农田的一个土埂边,土埂的高差大约有两米多,别无他路,只能跳下去前行。在下跳时,由于舌头放在了両齿之间,一下子硌破了舌头,弄得满嘴是血,痛得嘴都麻木了,忍着疼痛,终于回到家中。那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是没有人管教的孩子一样,什么事都能自己做主,想干什就干什么,什么都不怕,有一股闯劲,不怕吃苦。</h3><h3><br></h3><div><b>李庆林曾经就读过的保定市南关小学。</b></div> <h3><br></h3><h3> 我还是很想北京的家,但住在农学院久了,我发现可玩儿的地方要比北京的家丰富多了,农学院也就便成了我的乐园。</h3><div> </div><div> 河北农学院创建于1902年(清光绪28年),最初叫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是我国最早实施高等农业教育的院校,位于保定市城南,环境优美。学院的北面是一条河流,那时称之为大清河(现为府河),常年流水,夏季水势凶猛,发大水时会淹没周围的道路,伴有吼声,很是滲人。</div><div> </div><div> 河流有一段急转弯之处,水深且水流喘急,人们称之为“大湾”,常有人在此溺水身亡。据说第五任民国大总统、也被称为保定王的曹锟之子,也淹死在这里。大人常告诫我们,不要到那里去玩,那里危险,会淹死的!</div><div><br></div><div> 有时候,也会把大人的话忘掉。“大湾”也是我常去之处,到那里看喘急的河水,看那些一会儿钻入水中,一会儿又浮出水面的水鸟,或向水中投石子打水漂。玩起来常常忘记了回家。但有一条是牢记的,不会到河水的边缘去,因为那里危险。</div><div> </div><div> 河的对岸是人民公园,农学院和公园之间有一座木桥相通。据说那个公园早年是保定王曹锟家的后花园,花园里环境优美。农学院的人通过木桥可以免费到公园里去,也可以通过木桥再返回到农学院。所以,我也常常独自一人到公园去玩,手拿一根小木棍,这走走那看看。最令人高兴的是中秋节前后,公园里要放花,连续放几天,当地人管它叫放“盒子灯”,五颜六色,很是好看,由于是民间的重要节日,去观看的人很多。</div><div> </div><div> 在家属区的西侧有一个水塘,水塘周围长满了芦苇和树木,水中有鱼,偶尔也能看到野鸭子,各种鸟儿飞来飞去;一到夏季树上的蝉鸣,鸟儿的叫声响成一片,水中的蛙声也此起彼伏,还有雨后的蜻蜓,正是大自然恩赐给我的一个美好的乐园。那里,大人很少关顾,由于家属区内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很少,我也常常是独自一人去哪里玩。或蹑手蹑脚地捉青蛙,或拿一根细长的竹竿粘季鸟。记得有一次,我静静地藏在水边的树丛里捉青蛙时,脚恰好踩在蚂蚁窝上,爬了满脚的黑蚂蚁,吓得我直跺脚跑了出来……</div><div> </div><div> 从农学院的东大门一直往西到“大学部”,是当时学校的主路。道路的两侧生长着又粗又高的杨树,微风吹过,树叶飒飒作响。深秋时节,泛黄的树叶会飘落一地,我便去捡拾那些粗壮的叶梗拿在手中,这些叶梗顿时也变成了我喜欢的玩具。儿时的生活真是其乐无穷。</div><div><br></div><div> 我和哥哥在保定期间,母亲成了人民教师,被分配到阜外大街的下关小学任教。为了工作,也为了家,母亲把家从城里搬到了阜外大街黑塔村,这样上班近一些,腾出时间好多照顾家。</div><div><br></div><div><b>河北农业大学的东大门----成了家属院。</b></div> <h3><br></h3><h3> 寒假到了,父亲带我们回北京,但再也回不到城里那个家啦!回到了北京郊区,阜外大街黑塔村28号的家。那时出了阜城门就是郊外农村,村落的周围是农田和菜地,住的房子很低矮,面积仅十多平方米,室内地面是土地,没有电灯,一到天黑就点上小煤油灯照亮,晚上看书做作业都趴在煤油灯下,吃的是井水,生活比在城里又艰苦了许多。</h3><div><br></div><div> 寒假过得很快,转眼间开学的日子快到了,原想父亲还会带我们兄弟二人回保定,没有想到这次父亲只带哥哥回去,却把我留在北京。我猜想可能是因为我没有考上河北小学的缘故。我难过极了,很想和他们一起回保定。因为我怀念学校里的小伙伴;怀念那条流淌着清水的河流,河里的水鸟;怀念那蛙声鸟声此起彼伏的池塘,那蝉鸣鸟叫的夏季;怀念那隔河相望幽静的公园;更怀念那飒飒作响高大的白杨树……</div><div><br></div><div> 为此,我曾难过地哭过,尽管向父亲表达过述求,但终究没有获得同意。记得他们离开北京的那天,我悄悄地跟随他们的后面,一是舍不得他们走,二是羡慕哥哥能重回保定,他们走远了,我放声大哭起来……</div><div><br></div><div> 就这样,结束了我在保定一年的读书和生活。开学后,母亲把我转入到阜外下关小学读书,和母亲在同一个学校。</div><div><br></div><div><b>如今儿時的河流----府河</b></div> <h3><br></h3><h3> 我再次回到保定的时候已是七、八年后的1961年、1962年的事情了。那时我正读高中,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物资严重匮乏,缺衣少食。老百姓的口粮是按月定量供给,吃饭要有计划,吃多了月底就要断顿了。</h3><h3><br></h3><h3> 我们兄弟五人正处于青少年身体发育时期,常吃不饱,感到饥饿。母亲则常外出捡来一些菜叶,包大菜团子给我们吃;母亲也自己少吃,把省下来的口粮让给孩子。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母亲的身体消瘦下去,还得了浮肿病。</h3><div><br></div><div> 那时,父亲被安排到农学院的试验农场工作,闲暇时,父亲在田边地埂上,种上萝卜,萝卜成熟后,把它切成片再晾干。</div><div><br></div><div> 寒假到了,我则来到保定,春节前会把的萝卜干带回北京,以补充家中粮食不够吃的状况。所以那个时候,保定又成了我们的副食“基地”,这是我难以忘怀的事情。</div><div><br></div><div><b>李庆增在河北农业大学西大门留影</b></div> <h3><br></h3><h3> 火车经过大约近两个小时的行程,到达了保定站。保定发展得太快了,保定变了,变得我们完全不认识了,旧时的痕迹一点也看不到了。老的保定站被高大雄伟的新车站取代;道路上奔跑着川流不息的车辆;道路两侧也停满了汽车;高层建筑也是接此邻比。保定府俨然已变成现代化的城市。</h3><div><br></div><div> 我们首先来到人民公园,一问路,哪里还有人民公园,人民公园早已改名为“动物园”。来到动物园,我们迫切地想隔岸观看农学院的景色,但农学院已被河岸边高高的围墙所包围,看到的仅是围墙上半部的建筑。</div><div><br></div><div> 在我的印象中,这条夹在农学院和公园之间的河好像有些变得狭窄了,但令人欣慰的是,河里仍然流淌着清水。公园里,几位年纪较大的工人在工作,据他们讲,河早已变成了臭水沟,只是近两个月,上游的水库向下游的白洋淀放水,才有现在的清水。啊!多么希望儿时的那条河再回来,再回到我的眼前,再恢复你那年轻的身姿啊!</div><div><br></div><div><b>如今的保定南关大桥(1)</b></div> <h3><br></h3><div><b>如今的保定南关大桥(2)</b></div> <h3><br></h3><h3> 古老的南关大桥依然存在,已做为古迹保留下来。据桥头上卖水果的商贩讲,常有人为这座古桥拍照。在古桥的两侧分别建有现代化的混凝土桥梁供通行。</h3><div><br></div><div> 我儿时的母校──南关小学已被楼房所取代,不知什么时候被迁移到道路的东侧。来到的时候正赶上下午放学,我仿佛看到我儿时的身影,背着小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div><div><br></div><div> 沿着我儿时上学的路,我们来到河北农业大学的东大门,这是我儿时每天上学出入的大门。进入学校再也看不到那昔日绿树成荫、幽静的校园,取而代之的是路两旁的宿舍楼、商户,路上的车辆和来来往往的行人,这里和居民社区无多大差异。</div><div><br></div><div> 再沿着道路往西走,来到昔日被称为“大学部”的位置,教学气氛和学术氛围变得浓厚起来,路上行走的则是青年学生和教师……</div><div><br></div><div> 晚上,我们投宿于位于学校西门外的城市之家连锁酒店,条件不错,单人间不贵,每人每天125元。</div><div><br></div><div><b>毛石护坡儿時的河</b></div> <h3><b>如今的“大湾”</b></h3> <h3><br></h3><h3> 第二天,我们起得很早,目的是去寻找校园内那个位于地势较高的曾居住过的平房。地方是找到了,平房没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多层宿舍楼,那西边的池塘也不见了踪影,一切都变了……</h3><div><br></div><div> 还有学校北面,与公园仅一河之隔的那条难忘的河。出了学校东大门,我们沿着河流逆流而上,去寻找被称为“大湾”的地方。河的形状已不是儿时那种自然形成的河岸,而是经人工砌筑的毛石河岸。询问几个人,均不知道什么是“大湾”,更不知道它所在的地方。河岸边有几位退休的或种菜或捉鱼的老者,前去询问,一位年龄65岁吕老先生知道“大湾”,并带领我们来到了“大湾”。</div><div><br></div><div> “大湾!”我们回来了!我们来看你啦!那时候我们又爱你,又怕你,爱你是因为你曾给我们带来过无尽的儿时的欢乐;怕你,是因为你也曾吞噬过无辜儿童的性命。现在看到你,你仍然是以前那种弯曲的形态,不同的是你一改过去那种汹涌澎湃的气势,变得温柔了,河水缓缓地向东流去……</div><div><br></div><div> 告别了“大湾”,又沿着儿时上学的路,经过南关大桥来到位于市中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隶总督府”和“莲花古池”,因为儿时父亲曾带我们来过,今天来拜访,也是追寻儿时的记忆。</div><div><br></div><div><b>保定市的直隶总督府</b></div> <h3><br></h3><div><b>保定市的莲花古池</b></div> <h3><br></h3><h3><b>保定市的直隶图书馆</b></h3> <h3><br></h3><h3> 接近中午时分,我们又急切地乘车来到了“河北小学”,这里曾是大哥读书的地方,现仍是保定市的重点学校之一。那时候学校的周围都是农田,此时已被楼房和宽大的道路所取代。我为大哥在那里拍照留念。<br></h3><div><br></div><div> 中午我们回到宾馆,午餐后我们稍事休息,便乘车赶往保定东站,准备乘坐下午四点多钟的高铁,返回北京。去车站的沿途,又看到许多新建和在建的高层建筑,还有那气势更加宏伟的保定东站。我们为保定市的发展而感到高兴和自豪!</div><div><br></div><div> 保定!再见啦!有时间,我们还会回来,再来看你!</div><div> </div><div> 2017年6月5日于家中《抱素书屋》</div><div><br></div><div><b>現代化的保定东站</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