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拉开帷幕,四十年前,1977年的冬季,十年浩劫后的中国迎来一个让人奔走相告的好消息: 要恢复高考啦!寒冬里的这个喜讯暖流般激活了亿万青年冰封的心,我和千千万万幸运儿一样,迎上了改变命运的头班车。至今,我还珍藏着当年的准考证和体检通知单,望着这两张己经泛黄的纸片,我难抑心头的激动,脑海中的记忆一下子被刷新,四十年前我亲历过的那场影响全国、影响几代人运命的高考,仿佛就在昨天。</h1> <h1>我的中学生活是在乱哄哄的文革期间度过的,初高中被“精简"成了四年。高中毕业后,大部分同学被发配到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自己和少数同学被安排进了“师训班"。进师训班意味着不要下农村,毕业后有工作安排,这让很多人觉得不错的去向却使我惶恐不安。在那动荡的岁月,学校老师被贴上了“臭老九”、“反动知识分子”的标签,被学生贴大字报、抄家、批斗、游街示众。最后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因为出身不好,被举家迁往农村接受劳动改造。学校由于急缺人手,不得不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挑选一批所谓根正苗红的人来接班。.我从心底排斥这没人看得起的“臭老九"职业,可在那无条件服从的年代,自已又能怎样呢?</h1> <h1>所谓“师训班”,实际上是速成班,培训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分去中学当了老师。最荒唐的是,在我当老师期间,那些下乡的同学通过招工陆续进城当了工人,他们当中有些人后来进驻学校成了“工宣队员”,而我又成了需要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的知识份子。很憋屈,很不解,要不要接受教育或改造,原来并不在于你的德行,而全凭你的工作性质,进了某个队伍便成了某个阶级,这阶级到底怎么回事,我茫然不知。</h1> <h1>在那读书无用的年代,学生不愿读书,也没什么书可读。物理是《工业基础知识》、介绍“三机一泵"; 化学是《农业基础知识》,搞些土壤分折。一半时间带学生下厂下乡学工学农,一半时间“批林批孔"写大字报。那期间,我居然还学会了开手扶拖拉机,扯秧,插田,割稻,扮禾样样行,很能吃苦,也算是向工农靠近吧。学生很难教,沒有理想,没有追求,成天打架生事,老师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当着维持会长,管多了,会挨骂的,不还是“臭老九"么?年纪尚小的我,日子过得很沮丧,不知何时是头。</h1> <h1>就在七七年那个冬天,报纸上广播里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十年了,整整十年没听说过高考,怎么考?都让谁考?一时间社会上议论纷纷。过去的十年中,曾有过七三年的所谓“高考",最终因张铁生的白卷而终止,取而代之的是“工农兵"保送上大学。这次真允许所有人考吗?心里没底的我,与几个一同分来的同学,悄悄开始复习,之所以不敢张扬,一怕有走“白专道路”的嫌疑,二怕领导知道了说我们不安心工作。</h1> <h1>我是班主任,白天要上五个班的化学课,还要管理班级,不可能请假,只有晚上挑灯夜战。没有象样的书,也没有任何备考资料。在师训班,我学的是理化,这两门有点基础; 语文底子最好,解文析义,拼音作文都还拿得出手; 政治天知道考什么?反正学校天天开会读报,时事要闻还知道一些,这四科干脆不管。就这样,找人借了两本文革前的数学书,记了一些公式,勉强做了些题目,每天看书到深夜一两点,第二天一早,头晕脑胀,还得去维持晨读,很辛苦。然而更多的压力来自社会上的一些负面消息: 谁谁单位上不让报考、谁准挨了领导的批评…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聪明好学,成绩相当不错,考一个好学校绝对没问题,然而在考试前夕,她受不了来自单位的工作压力和闲言碎语,一气之下,撕了准考证,从此与大学失之交臂。</h1> <h1>毕竟是知识分子,对政治上拨乱反正和科技文化复苏的信号更为敏感,学校领导二话不说就同意我们报考了,我们心里都很感激。考试时间在十二月中旬,考点就是我自己工作的学校。那年我送毕业班,班上有几个成绩好的学生也报考了,考试时坐同一组,他们坐在我身后。师生同堂赴考,一时传为佳话。后来我进了大学,有个同学竟是我教过的学生,她从下放的农村考来,她还是叫我老师,当下我又成了学生,她改不了口,这是后话。</h1> <h1>考试中语文,理化没太大问题,政治能得多少分心里没底,数学肯定成了软肋。一出考室,我如释重负,考得上考不上,都不管了,这一个月太劳神费力了,先好好睡一觉再说。然而一觉醒来,心里却开始七上八下起来,我能考上吗?要是没考上,明年还有勇气考吗?从未体验过的大学生活让我憧憬不已。</h1> <h1>渐渐的,社会上关注高考结果的人越来越多,有些话传到了我们耳朵里。有人说,这次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的比例大概是100 : 1,四中考点600多人参考,光老师就有七个,这录取名额肯定全被这些“臭老九"占了,还有我们工农兵的份吗?据说市招办就收到了群众的投诉材料。雪上加霜的是,我校办公室有位担任文秘的男同事,女朋友也参加了高考,可能担心婚事无着吧,据说他以“若一次走这么多人,会影响学校正常工作"为由,给教育局打了一个报告,请领导们权衡利弊,这更让我们忐忑不安起来。</h1> <h1>值得庆幸的是极左年代真的过去了,高考新政依附强大的变革浪潮坚定不移地实施,人为的干扰因素比我们担心的少很多。科技兴邦的国策给亿万中国青年带来了命运的转折,虽然只有百分之五的录取率,我们学校参考的老师录取了五个,我也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大学校园,在岳簏山下开始了四年的求学之旅。</h1> <h1>回忆亦真亦幻的变革岁月,宛如昨日,又恍若隔世。七七年的高考经历,若讲给我的学生或孩子们听,他们可能会难以置信。但就是那场高考,开始了振兴中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序幕,延至今日,多少人仍依附它让自己的梦想腾飞。</h1> <h1>对四十年前的那场改变国家和青年人运命的高考,亲历者都有特别的情结,那两张小纸片,我把它们过塑了,会一直珍藏下去。</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