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说明</b></h3> <h3>这篇旅行日记写于2009年2月,也就是安顺旅行之后。按照流水帐的方式记录我的一次旅行而已。时隔这么多年重读,似乎又回到了那些岁月。错字很多,一些记录也没有重新核对。除了删去一些文字和图片,基本保持原样。</h3><h3><br></h3><h3>(2017年6月5日)</h3> <h3><b>▲ 引言</b></h3> <h3>Teleuk Intan,中文名安顺,是马来西亚霹雳州的一个小城。原名Teleuk Mak Intan,是以Mandailing族群的一女性商人命名的。在英国殖民时期则以槟城的英国殖民官员Sir Archibald Edward Harbord Anson的名字重新命名,更改为Teluk Anson(Anson Bay),因为Anson在1882年负责该镇的发展规划。所以华人按照发音称为安顺。100年后的1982年,马来西亚政府又改会原名Teleuk Intan(Diamond Bay之意思)。</h3><h3><br></h3><h3>安顺也是我的一位马来西亚老友郭先生的老家。据郭先生讲,他小的时候就在这里穿街走巷售卖东西补贴家用。这里的福建人很多,郭就是福建人的后裔。</h3><h3><br></h3><h3>安顺有最著名的是镇中心的安顺斜塔。镇内也有几个华人寺庙,最著名的是福建古庙福顺宫和广东古庙。也有西方风格的教堂,比如天主堂和圣路加堂(St Luke’s Church)。但没有特别好看的清真教堂。殖民时代的街道有数条,但没有特别突出的建筑,比较遗憾。但安顺镇外围的一些马来风格的房子,非常漂亮,值得一看。</h3><h3><br></h3><h3>我于2009年2月21日,从吉隆坡的驻地乘长途大巴去该市,当天来回。</h3><h3><br></h3> <h3>▲ 从吉隆坡到安顺(Teluk Intan)</h3> <h3>7:20起床,早餐。今天带的东西同往常一样,因为是一天游,行李简单:带了照相机,地图,一些现金,马来西亚的ICARD,一瓶水。票是周四(2月19日)晚上就买好的TRANSNASIONAL往返票,RM28.40。</h3><h3><br></h3><h3>8:16出Prince Hotel,沿着JLN RAJA CHULAN街道向PUDURAYA汽车站走。晴天,但太阳还不毒,又多在阴冷处走,风清凉。但走到半路,就开始出汗,到PUDURAYA的时候,已经是汗流浃背了。看来又是一个热天。</h3><h3><br></h3><h3>8:45,走到PUDURAYA车站,时间比较长,用了半小时。但这是最短的行走路线了。直接到TRANSNASIONAL的候车处的小亭子,上面已经挂出车号WRE412,8号站台和BOARDING的信息。</h3><h3><br></h3><h3>下到8好站台,车排在第三辆,前面的是去马六甲和关丹的。我的位置为FA,原来是前排A座。每排有四座,到了后面则成了三个,如同从关丹回来时的车。这辆车的座位排列非常特别A和B座分别靠两边的窗,C座同B相邻,D同A相邻。最前面的是F,似乎是英文FRONT的第一个字母,而后面才是第一排。我在FA坐好,这个座位前面开阔,但侧面有一个大而宽的斜棂挡住了侧面的视线。</h3><h3><br></h3><h3>司机是比较心急和负责任者。他走到前面去招呼其它的乘客。车紧随前面的两辆车在9:00准时出发,车上的钟也是准确的,是我最近以来很少碰到的事情。车没有坐满,前面就我自己一个人。</h3><h3><br></h3><h3>9:17,车到DUTA车站,又上来一些人,仍没有坐满。车上总的来说,巫多华少,印度人则更少。有一马来人年轻男子送其父母,儿子同母亲告别是拥抱贴左右脸庞,如法国礼,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马来人行此大礼。车在这里停的时间长些。司机上来后又等了一会儿一位下去解手的马来老先生,9:38车才又开出DUTA汽车站。</h3><h3><br></h3><h3>路上,仍然沿着南北高速公路开,这条路已经走过许多次,到IPOH,TAIPING或更北的地方,都要经此路。</h3><h3><br></h3><h3>车上的人很安静,无人喧哗,秩序很好,非我华人可及。只是车上的RADIO正在播放一马来流行男歌星声嘶力竭的演唱,音乐还是很好听。车的前面,贴了用马来文和英文的“不许抽烟”的告示,司机却中途抽烟。我观察了一下,旅客无人抗议。</h3><h3><br></h3><h3>10:31,过波斯风格的天桥,桥上写了:BERNAM JAYA。</h3><h3><br></h3><h3>11:14,车到BIDOR(美罗)出口,下高速公路,汽车收费7。40令吉,还是比较便宜。</h3><h3><br></h3><h3>车通过美罗(BIDOR)唯一的老街,都是殖民时代的建筑。老街很短。然后,车向左转(向西),如果车向北,则往CAMERON HIGHLANDS走。</h3><h3><br></h3><h3>我曾经经过美罗镇一次,那是去CAMERON HIGHLANDS去的路上。老街上几乎全是华人商铺,也有KFC,老街上有一个红绿灯。同其它老镇相似的殖民建筑,建筑都显得陈旧,显然有些年岁了,但多新油漆了五彩的颜色,车驶过去,在太阳光下,还是很鲜艳。</h3><h3><br></h3><h3>刚过美罗老街,有一些零星的马来风格的房子。一会儿一个新村,通向村内的路口,有一个牌坊,上面有用中文写了:美罗火车头新村(Kampung Baru Bidor Stesyen),中文的叫法很特别,应该是美罗火车站新村才对。然后,车就过铁路。</h3><h3><br></h3><h3>这路似乎是新的,质量也很好,只有来去各一车道。前面有一车,开得很慢,把我们的车挡住。司机开到几乎顶到它的车屁股上也不行。车速快的时候,也就70公里/小时许。路旁多是油棕树和水果树。</h3><h3><br></h3> <h3> o 冷水河新村Kampung Baru Coldstream</h3> <h3>11:31,又过一个华人村,路口也有一个很特别的牌坊,上面用马汉文字写了:Kampung Baru Coldstream冷水河新村。上面有一对联,上联是:冷水长流源源不尽英才出,河村永富滚滚无穷福泽来(联藏冷河两字)。从路上看进去,牌楼下的一条大路通到里面,看不到房子。从GOOGLEEARTH上看牌坊下的路经过一条溪流桥通进去,是一个很大的村落,规划良好,房子密集而整齐。</h3> <h3>(水河新村(Kampung Baru Coldstream)GOOGLE EARTH卫星图)</h3> <h3>但似乎村名和这溪流的关系不大。据说Coldstream 是一位英军上校名字,新村在他的带领下成立,故名之。华文译名:冷水河新村。(从字面上叫冷水溪更贴切)。所以这个村不是因为有冷水河,而是根据人名之。也许这位上校的英国老家有条冷水溪,他祖先曾住溪旁,所以才姓Coldstream的。</h3><h3><br></h3><h3>从GOOGLE地图上看,冷水河新村的旁边全是湖泊,一定是当年淘锡留下的,这里居住的华人,极有可能是淘锡矿工的后代。</h3><h3>——·——·——·——·——·——·——·——</h3> <h3>过一条小河,就是流经冷水河村的那条河,然后就是一个丁字路口。有牌子写了KAPUMG BUAH BUAHAN KUALA BIKAM,中文的名字是:瓜拉美金新村·瓜拉美金水果村,有一雕塑,上面全是水果。路的左边,通向村里。我们右转,则去安顺。有马来人从这里下车。</h3><h3><br></h3><h3>果然,在这村的附近水果园多起来,有木瓜,柑桔类等水果。木瓜有一人高,就果实累累了。屋子却没几个。</h3><h3><br></h3><h3>又过一些村庄 如DATOH IBRAHIM MAT ZAIN,显然是马来人的村庄。路边的房子都是马来风格的,有十数幢。</h3><h3><br></h3><h3>也有广东义山(墓地)的牌子,通到油棕林子里面。</h3><h3><br></h3><h3>车到安顺车站,路旁有很多牛,在一片草地上吃草。</h3><h3><br></h3><h3>12:03,抵达安顺。耗时整整三个小时。</h3> <h3>▲ 安顺汽车站</h3> <h3>安顺汽车站很新,很宽敞,似乎新建时间不长。有几个售票员亭,包括我用的TRANSNASIONAL。等车的人不多,零零星星的或坐或站。只有几个出租车司机,他们在那里静静的等,而不是围上来提议要把你带到你不愿意去的地方。饭店和小摊也在远旁边专门的房子里,所以显得干净整洁。</h3><h3>最好的是,厕所免费,只是洗手的水龙头好得不多。好的也流不出多少水来。</h3><h3><br></h3> <h3><b>▲ Kediaman Rasmi PegawaiDaerah Hilir Perak</b></h3> <h3>因为我的GOOGLE地图上没有注明,我不知道在城的什么位置。我决定跟着感觉走,找到一些路牌就能从地图上确定我的相对位置了。</h3><h3>车站的旁边,有一个大的水塔,就是我在KUANTAN到PERAK的路上见过的一样,用些铁管焊成的架子托起一个大的圆柱水箱。这里镇中著名的斜塔就是曾经是个水塔,从外形上,可以看出区别来。现在的人讲究公用,而不象古人那么重视美观。</h3><h3><br></h3><h3>车站的对面,有一个房子,是大红色的。据说从前是白色的,现在才涂成了红色。上去一看,门前写了:Kediaman Rasmi PegawaiDaerah Hilir Perak 就是Official Residence of Perak Hilir District Officer。</h3> <h3>Kediaman Rasmi PegawaiDaerah Hilir Perak(Perak Hilir District Officer Official Residence)</h3><h3><br></h3> <h3><b>▲ Jln Manggis</b></h3> <h3>从Kediaman Rasmi PegawaiDaerah Hilir Perak,沿着后来才知道的Jln Mahalaja Lela走,有一个安顺木业有限公司,显然这里产木材。从这里左转,上Jln Manggis。Manggis,中国古人翻译成“莽吉柿”,现在华人称为山竹,英文也叫Mangosteen。那么这里是不是有很多山竹呢?</h3><h3><br></h3><h3>这条路两侧的建筑比较新,有民政党安顺区部大楼和JASA KEPADA RAKUAT HILIR PERAK等,但缺乏品位。有个商场下,卖中国上海家具和景德镇瓷器。Jln Sultan Abddullah的交口,有一个叫TASKA SWAN的幼儿园,中文称作:天倪托儿所,很特别的名字。<br></h3> <h3><b>▲ Hoi Loke Yin(Hoi乐天茶餐室)·午餐</b></h3> <h3>走到Jln Sultan Abddullah,是一条很大的路。另一侧有一幢楼,有很多店铺,有一个茶餐室: Hoi Loke Yin(Hoi乐天茶餐室),天不早了,于是进去吃点东西。</h3><h3><br></h3><h3>知道这里的猪肠粉很有名,看店主是华人,就问他们有没有猪肠粉。一个人摇头,另外上来一位女士,说有。原来刚才那位听不懂说什么。于是定了一份,有要了一杯ICE LEMON TEA,她问要不要冰,我说ICE LEMON TEA有不加冰的?她自己也笑了。</h3><h3><br></h3><h3>听我说中国的普通话,就想当然我是从中国来的。问我干什么,我说做工。知道我一个人坐汽车来旅行,她惊得瞠目结舌的,忙对旁边的人说,自己一个人来玩。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这么吃惊。</h3><h3><br></h3><h3>问她斜塔在哪里,他指了一下Sultan Abddullah街的方向,说在街上。我看了一下前面的街,车水马龙,没有斜塔。问这里的古庙在哪里,这次手又指了一下,说也在街上。我现在才明白,他这里说的街是特指,肯定是指老区的街场,在斜塔附近。记得怡保就分老街场和新街场的。街场就是一个城市的区域。而这位大姐说的街上就是街场的简化了?</h3><h3><br></h3><h3>那么我就换个角度问,去斜塔怎么走,果然生效了。于是她在别人的帮助下,告诉我说,沿着前面的路(就是Sultan Abddullah),在红绿灯处左转,就不远了。</h3> <h3>(传说中的安顺猪肠粉)</h3> <h3>猪肠粉实际上,就是肠粉,也放一些CURRY。但这里的只放了一点点黑黑的猪肉,没有象他处那么多的肉馅。似乎是米粉做的饼卷起来的,吃上去很筋道。其它也没有特别的地方。</h3><h3><br></h3><h3>送茶的是一个黑黑的当地女子,我说英文和华语她都不懂,付钱要其他人翻译才知道多少钱。</h3><h3><br></h3><h3>茶室里供奉了一个神位,两边的中文对联竟然是跨国公司NESCAFE送的。显然这些跨国公司的市场营销非常本地化。对联是这样写的:“春燕鸣暖树,金鼠耀青枝”,显然是鼠年的春联,似乎同神龛关系不大。但这个燕,却关系很大。这座建筑物的楼上,始终有燕子在鸣叫,而且叫的声音间隔相同。估计是他们用音响在招燕子来入住。后来发现,这里有很多“燕屋”,就是那种破旧不用或专门建造的屋子,生产燕窝的燕子(swiflet)在里面作窝,窝是燕子的唾液粘在一起而成,不是用草木,人们就采其窝作为食品而出售,是为燕屋。在安顺到处都能听到燕子的叫声,到处都可以看到小燕子在空中盘旋。</h3><h3><br></h3> <h3><b>▲ Jln Sultan Abdullah</b></h3> <h3>这是一条大街道,长长的,看不到头。来回各三个车道,而且是新铺的路面。车很多,太阳很烈。路的右边房子少,左(西)边房子多。右边有一处二层民房,似乎是一个住家,但上面却写了:安顺马氏扶风堂,上面还有一个篆体的马字,如印章,似乎是一个标记。从文字上看出,这是一个马氏的宗庙。扶风是陕西的一个县,这是马家的郡望了。</h3><h3><br></h3><h3>路左有一个温馨老人之家,为老人活动场所或养老院。不远有一华人寺庙:忠义坛·三太子庙。这是一个普通房子一样的寺庙,里面供奉着关公等。有一个人,光了背坐在墙边,好象是坛主。来上香的人还不少。从路标上看,这里离怡保正好89公里。</h3><h3><br></h3><h3>继续往前走,路的右边有几个马来风格的房子,为华人作为车间或饭店。房子已经非常的破落,有些东倒西歪的样子。但可以看出,新的时候,房子是非常好看的。</h3> <h3>(Jln Sultan Abdullah:房子现在虽然破落,但可以看出当年的美丽)</h3> <h3><b>▲ Jln Changkat Jong</b></h3> <h3>见到交通灯,就往左拐。路口有苏丹和王后的像。这条大街车辆更多,但路边上有排水沟,水不大但非常臭。一会儿就到了一个丁字路口,想起来,从吉隆坡来的车,就是从这里来拐进去的。</h3><h3><br></h3><h3>有一新的大楼,其中有马华工会,把前面漆成蓝色,以示区别。</h3><h3>再往前走,有交通灯的十字路口。右边有清真寺Masjid Daerah Sultan Idris II。清真寺非常新,不象是有些年岁的样子。这里才开始有牌子。这条接继续走,就成了Jln Mahkamah,左边的路是Jln Mahalaja Lela,查看地图,我才知道我的大体方位。从这里开始,路上有路牌了,我也找到了我的方位</h3><h3><br></h3> <h3><b>▲ Batu Tenggek (War Memorial)</b></h3> <h3>就在Jln Mahkamah和Jln Mahalaja Lela两街相交的一块三角地带,有一块石头,就是著名的Batu Tenggek,他的意思是Sitting Boulder。据说这块石头是在英国殖民时代,由一个英国士兵放在这里的,当时只有火柴盒大小。后来不断的长大,长成现在的样子。</h3><h3><br></h3><h3>细看这块石头的表面,有非常大的晶体,有些晶体有膨胀的功能,难道说的是真?当然我觉得是传说的成分多些,在这种环境下,从火柴盒大长到这么大的可能性很小。从石头的表面,还可以看到垂直而整齐的断裂线。</h3><h3><br></h3> <h3>(Batu Tenggek(Sitting Boulder)和战争纪念碑(War Memorial))</h3> <h3>现在这块石头是一块战争纪念碑(War Memorial),纪念上个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上面用英文写了Laurence Binyon的著名诗歌For the Fallen(为倒下去的人)中的句子 :</h3><h3><br></h3><h3> At the going down of the sun and in the morning </h3><h3> We will remember them </h3><h3> 诗的大意是:在日落和清晨时分,我们就忆起他们</h3><h3><br></h3><h3>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年份:1914-1918</h3><h3>字是刚刚描过的,很清楚。</h3><h3><br></h3><h3>石头的后面是Jln Mahalaja Lela下来的一个左转车道,再后面,是一幢大楼。</h3><h3><br></h3> <h3><b>▲ Mahkamah Tekuk Anson (Dahulu Gereja) </b></h3> <h3>从Batu Tenggek沿着Jln Mahkamah向前走,就可以看到左前方的斜塔了。</h3><h3><br></h3><h3>再走一点,路的右侧有一幢很漂亮的房子,是一幢马来风格的房子,木头结构的,非常漂亮。房子在一个大院子里面,空荡荡的。房子的门关了,从窗子里看进去,也是灰尘满地。显然已经空置了很长时间了。</h3><h3><br></h3><h3>从斜塔里一张照片下的文字知道,这座建筑叫Mahkamah Tekuk Anson (Dahulu Gereja) 。Mahkamah是court of law的意思。 Dahulu Gereja就是former church 的意思。就是说,从前这是一个教堂,后来成了法院。显然是英国殖民时代的建筑。</h3><h3><br></h3><h3>房子的后面还有一些配房,再往后就是河了。从院子里可以看到水。</h3><h3><br></h3><h3>这个院的前面的路一段大路旁,有非常高大的几棵树,显然有些年头了,应该同这房子一起,保护起来。</h3><h3><br></h3> <h3>(Mahkamah Tekuk Anson (Dahulu Gereja))</h3> <h3>(从Mahkamah Tekuk Anson前面的路上,就可以透过大树,看见斜塔)</h3> <h3>▲ 到斜塔</h3> <h3>出来Mahkamah Tekuk Anson,就可以看到横着的一条街,Jln Mahkoda。顺着这条街向左看,就是河了。街口有座殖民时代的房子,很漂亮,也很孤独,就是HSBC银行。</h3><h3><br></h3> <h3>(HSBC Building)</h3> <h3>这里可以看到斜塔广场了,顺着Jln Mahkoda,走到Jln Pasar,就可以看到斜塔所在的广场了。</h3><h3><br></h3><h3>这里已经是城中心了。Pasar是大的意思,Jln Pasar显然是一条曾经的大路。现在也是条繁忙的商业街,路旁的水果店卖些各色的水果,五光十色。</h3> <h3><b>▲ 斜塔</b></h3> <h3>在看大塔的全貌之前,有一个很大的建筑先映入眼帘。上面写了“SIANG HOONG祥鸿”几个字,显然是大楼的名字。下面画了几个香饼,看上去同怡保的香饼相若。饼的旁边,有“SINCE 1959”,显然是创建的年份。香饼店的名字叫:新源珍KEDAI BISKUT(马来文饼干的意思)。因为尝过怡保和太平的香饼,都很甜,于是也就不买了。</h3><h3><br></h3><h3>斜塔的旁边也很繁忙,有许多饭店和一个车站。而斜塔则在一个空荡荡的广场上。塔从外面看,有许多层,是中国塔的式样,装饰也是中国式样的材料。有中国式样的瓦,带铜钱图样和其它式样的瓷砖做成的护栏,还有精美的木雕装饰。</h3><h3><br></h3><h3>塔上有钟,显然仍然工作,每隔一刻钟就报一次时。</h3><h3><br></h3><h3>塔是圆形的,从外面看有8层。塔明显的向西南倾斜。</h3><h3><br></h3><h3>有参观的人。于是进去,不收门票。有一个马来小伙子把门,让我先在一个本字上签下自己名字和来自何方等信息。然后就可以进去了。底层有一位马来老兄,正在看电视,估计也是这里的守门人,用电视打发时光。</h3><h3><br></h3><h3>底层的周围,挂了许多照片,其中就有刚才参观过的Mahkamah Tekuk Anson建筑,还有已经废弃的太子宫殿。后者并不漂亮,于是决定不去看了。有一个旋转楼梯,可以上去看。里面连同底层,只有三层。最上面是当年的水箱,可以看到铁的底部,但现在不放水了。二、三层楼内也是空空的,只是墙壁上挂了画。但可以在外面的廊上向外看。</h3><h3><br></h3><h3>外面的南侧,挂了一些铸铁的坠子,估计是保持平衡,避免再进一步倾斜。</h3><h3><br></h3><h3>从里面看,这是一个砖木结构的建筑。墙是砖砌的,支撑却是木头的。但没有用中国传统的榫,而是用了巨大的铁螺丝钉来固定。</h3><h3><br></h3><h3>参观的人,多是马来人,也有几个华人,但不多。从签名簿上看,多是当地的游客,也有附近如槟城等地的。外国人当中,有一韩国的。塔的外墙上已经写了许多人的名字,是游客写的,算是到此一游的纪念。我就亲眼看到有人在上面写。有些还画了图案,还很漂亮。如同GRAFFITTI的艺术家。我拍了一些照片。这些“杰作”,估计寿命不长,因为墙上似乎是刚油漆了不长时间,过一斟肯定还会油漆一次,否则,按照这样乱画的速度,上面早就挤满了。</h3><h3><br></h3><h3>从斜塔前面的一个说明上知道:这座踏建于己1885年。这是由一个叫Leong Choon Cheong的华人承包商和斯里兰卡人共同兴建的。其中斜塔北面的街道JLN AH CHEONG,就是以这位华人命名的。上面的钟是由当地人集资从伦敦的J . W. BENSON-LUDGATE HILL LONDON购买的。建造这座塔有几个目的,一是储水以备干旱时使用;而是更新灭火系统,三是报时,四是建造一个全镇的最高点。</h3><h3>塔建成不久,就开始倾斜。原因是水太重,地基又太斜。现在里面已经不放水了,也不做他用,只是供人观赏了。</h3><h3><br></h3> <h3>(斜塔(从JLN PASAR照过去))</h3><h3> </h3> <h3>(斜塔上的钟仍然工作,每隔15分钟,报一次时。)</h3><h3> </h3> <h3>(外观细节:绿色镂空瓦上的钱型图案,为中华特色)</h3> <h3>(从斜塔三楼上向南俯瞰)</h3> <h3>(从斜塔三楼上向北俯瞰,广场上用地砖铺出来的图案)</h3> <h3> (从斜塔三楼向西俯瞰,正中为祥鸿大楼,下面是新源珍KEDAI BISKUT饼干店)</h3><h3><br></h3> <h3>(从斜塔三楼向南俯瞰)</h3> <h3> (斜塔内部的楼梯)</h3> <h3><b>▲ Ah Cheong ·广东古庙</b></h3> <h3>从GOOGLE MAP上看,安顺有两条Ah Cheong街,而且走向不同。所有把通过斜塔广场的这条,按其走向,加上(E-W)(东西向)以示区别。</h3><h3><br></h3><h3>沿着Ah Cheong街向西走,多是殖民时代的建筑,也夹杂着一些大的现代楼房。总的感觉是不如其它城市的殖民建筑那么风格统一。多是华人的商店。有一楼为安顺棕油有限公司的办事处,挂了一个“裕兰”的牌子,看上去很老,字却非常漂亮。</h3><h3><br></h3><h3>有琼州会馆,两层楼,灰色的墙面,但不漂亮。门锁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周末的原因。有一个很漂亮的街角建筑,陆合磁器行,算是比较漂亮的建筑。建筑的上面,有陆合两字,非常古朴,似乎是建筑之始就有的。可见这个商店营业的时间不短了。</h3><h3><br></h3><h3>天很热,太阳很毒。</h3><h3><br></h3> <h3>(陆合磁器行)</h3> <h3>陆合磁器行对面,就是广东古庙(光绪十五年)。古庙夹在两幢房子中间,前面有一个门,上面写了:广东古庙,背面则写了:水陆平安。门看上去很新,但两侧的商铺非常的乱。这里离开斜塔很近。</h3><h3><br></h3><h3>想起刚从斜塔广场走到Ah Cheong街的时候。见一对马来小男女,坐在一个台阶上无所事事的样子,想到年轻人可能懂点英文,上去问古佛庙在哪里。他们两人想了想,说不知道。没想到这里离广场只有一个街区而已。可见这里的民族隔阂还是很大的。我注意到,庙的外门,只有中文,没有马来文,显然让他们难以知道。</h3><h3><br></h3><h3>不远处就是琼州会馆,这里又是广东古庙,估计这街是广东人居多。</h3><h3><br></h3> <h3>(从古庙大门看进去)</h3> <h3>走近庙去,要经过一小段巷,两侧都是商店,有些是印度人拥有的。然后,才见古庙的殿门。让人感觉很拥挤。也是我在马来西亚见过的最拥挤的古庙了。</h3><h3><br></h3><h3>庙的正门前,有一个门廊,廊檐上有一行字,也是一个对子: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台上现如来。说出了里面供奉的神灵。</h3><h3><br></h3><h3>前面有香炉,上面则挂了几个匾额,都是很漂亮的字。一个是“光被四表”,写于光绪十九年(癸巳,公元1893年)季秋,这是一些商号的老板联合赠送的,字写得相当好,匾的制作也很精致,四周用优美的花和吉祥物点缀,这是我在马来西亚见过的最美的一个匾额了。</h3><h3><br></h3><h3>另一个是海国干城,边上还有安康两字,上面的年份是光绪己丑(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到现在正好是120年。这是琼州府董事何敦祯和XX(两字看不清楚了)贵合赠的。这两位不知道是何方神圣。</h3><h3><br></h3><h3>挂在“海国干城”匾旁的安康两字匾,也是于光绪十九年(癸巳,公元1893年)有两位信徒赠送的。</h3><h3><br></h3><h3>大殿门上的匾额“广东古庙”上的年份也是光绪十五年,署名是“李文田敬书”。要真是那个时候制作的匾,那时候就称古庙,年岁一定不少了。存疑!</h3><h3><br></h3><h3>大门上的对联是:光地恩波远,东皇圣泽长。两侧还有小字的对联,上写着:有缘来者我不拒,无缘去者我不留。典型的东方式的被动和通融。</h3><h3><br></h3> <h3>(大殿门廊)</h3> <h3>正门的上方,也有字画,已经有点斑剥,但可以看出字写得非常漂亮。门神也如门大,一个执剑,一个执锤。两者都有美髯。</h3><h3><br></h3><h3>庙的旁边,有一个小小的饭店。里面聚集了很多老人,多是男的,在那里打牌。</h3><h3><br></h3><h3>喇叭里高声播放着广东话的流行歌曲,伴随着燕子的叫声。显然这里的燕子很多,显然附近有燕屋。走进去,才知道是有人看着电视,手拿话筒在里面唱卡拉OK。声音通过音响,传到各个角落。原来我听的是现场音乐。这是一位老先生,唱的如痴如醉,我进去也视若无睹,尽情的按着电视,一首首的唱。多么奇特的寺庙呀。</h3><h3><br></h3><h3>与其说是寺庙,还不如说是人们的娱乐场所。</h3><h3><br></h3> <h3>(“光被四表”匾上的署名)</h3> <h3>里面正位上似乎供奉着观音和关公等。侧位供奉着福德正神。</h3><h3><br></h3><h3>里面也有对联和匾额。匾额有:恩流海宇,泽及同仁,水陆均安等,最早的也是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可能就是建庙年份,至今124年历史了。于公元1984年立在墙上的一块碑上也是说这一年兴建的。</h3><h3><br></h3> <h3>(庙内的碑文记载修建和重修历史)</h3> <h3>有一口铜钟,铸于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显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年份,一些匾额也是在这一年送的。</h3><h3>从一个碑记上可以看出,这个庙在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重修过。</h3><h3>——·——·——·——·——·——·——·——·——·——</h3> <h3>继续沿着JLN AH CHEONG向前走,位于JLN PUTRA有一个殖民时代的建筑,算是比较漂亮的,是一个饭店:Restoran Yusoffia。</h3> <h3>( Restoran Yusoffia)</h3><h3><br></h3><h3><br></h3> <h3><b>▲ Jalan Putra和 Jln Pasar</b></h3> <h3>从这里左拐上JLN PUTRA,这条路上都是英殖民时代的建筑。有些还是有点特色。</h3> <h3> PUTRA街上的英殖民时代的建筑,上面是一个八卦图,另一座上面写了1938,为建筑年份。</h3><h3>走到PUTRA街的尽头,就是一个上海茶餐室。然后右拐上Jln Pasar。Jln Pasar上的房子比较新,也就没有那么多美丽的装饰了。下一个路口,向左看,就是一个福建古庙。</h3> <h3><b>▲ 福建古庙·福顺公(1883)</b></h3> <h3>福建古庙,就建在河边。对面是一个饭馆,有几个华人在里面喝茶聊天。</h3><h3><br></h3><h3>古庙正在装修,脚手架还在。面街的墙上,粉刷一新。山墙上有几个红色的大阿拉伯数字:1883,就是古庙的建造年月。福顺宫建于癸未年,光绪九年(公元1883)。一个金色的弥乐佛,矗立在院子里。</h3><h3><br></h3><h3>院门是一个金瓦翘角的中国南方风格门楼,不高,但上面的两条龙却很大。门额上写了:福顺公三字。从上面的落款上看是一九八九年修建的。字的下方是“拿督马培斯慈善基金牌楼”一排字,显然拿督马培斯是牌楼的捐款人。牌楼立柱上的对联是:福境宣仁玉皇施法力,顺公垂至治佛祖降威灵“。牌楼的内侧门额是:“佛光普照”。</h3> <h3>(戏台两侧的龙凤八卦图案)</h3> <h3>院子不大,几乎被雨棚覆盖了。院子里有一个戏台。戏台的两侧,各有一个巨大的镂空八卦图,一个的旁边画一条龙,另一侧的旁边画一个凤。龙凤似乎在戏耍各自的八卦样的珠卵。</h3><h3><br></h3><h3>院子的面水一侧有一个简陋的牌楼门,上面的横粱两侧各有一个龙首,上面画了宝葫芦和花等吉祥物。横梁下的匾额为“九皇大帝“四字。门柱上的对联是:“九皇威临恩施四境,大帝降被惠及万民”。</h3><h3><br></h3><h3>庙相邻的屋顶上,又建了几个铁皮屋,里面传出非常吵闹的燕子声。显然是人们专门建造的燕屋。显然这些人不是真心的敬神者,否则怎么会在佛庙处建燕屋,来搅乱神灵的清静?也许神灵有灵,只有让华人赚钱,人们才来上香,也就只好整天捂着耳朵坐在这神殿里享受人们的跪拜和上的香火了。</h3><h3><br></h3><h3>殿不大,就是想相连的几幢房子。神殿的前面有门廊,两侧的侧殿的门廊上各有一个非常漂亮的藻井。</h3> <h3><b>(斗母宫外廊上的漂亮藻井)</b></h3> <h3>殿的右侧殿为斗母宫,门柱上的对联是:“专登福地一心齐,戒祝斗天三业精”。斗母宫的神灵被一排铁栅挡在里面,大烧纸炉也放在了外廊的藻井下,里面只有一樽小香炉供插香,显然是为了保护里面的古迹。上面的“光照中天”匾额已经被熏得很黑,勉强可读。</h3><h3><br></h3><h3>斗母宫的侧墙上有几块碑,一块是光绪戊子年(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立的捐献碑。还有一块是清戊子科解元郑怀陔写的“福顺宫碑记”,相当于一个说明。从碑记上看这里供奉的是观音佛祖和广泽尊王两神。从清癸未(光绪九年,公元1883)秋就集款三千,于“期年”建成东禅房,为福顺宫。期年,就是一年。这样说来,这个庙的福顺宫最初建成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而西禅房和戏台则因为缺钱而于丁亥年(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春,再募捐五千余金,“今春”也就是光绪戊子年(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春全面建成,也就是那块捐献碑的由来。这样说来,1883年为始建年,历五年于1888年建成。</h3><h3><br></h3><h3>还有一块是光绪乙未年(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仲秋之月立的“重建福顺宫埕”碑。埕这个字,中国福建和广东沿海一带饲养蛏类的田。不知道为何用在这里。</h3><h3><br></h3><h3>主殿上也有几块匾额,也已经被熏黑了。有“威灵显赫”、“威灵万载”、“显耀千古”。主殿外廊上挂的是“广泽尊王”和“福顺宫”匾额。主殿有三个门,每个门各有两个门,上都有巨大的门神。文武门神都有。</h3><h3><br></h3> <h3>(福顺宫正门上的门神)</h3> <h3>正宫两侧的寿字窗和寿窗上的壁画和透风孔的图案也非常好看。上面的壁画上有“王允拜相”,董卓,吕布曹操等三国人物。</h3> <h3>(福顺宫的寿字窗)</h3> <h3>另外一侧,则是一个“福公所”,里面有一张大桌子和许多椅子,里面坐了几个华人老人。这显然是一个华人娱乐中心。里面的人见我探头进去看,其中一位就招呼我进去。但他们说闽南话,我不懂,也就没有交谈,只好一个人在里面看看。</h3><h3>桌子的上方有一个匾额,上书:从公于迈。里面有一个神位,用玻璃罩着三人端座的雕像和三个人的合影,估计就是该庙的三位创建人。照片的上面写了“甲子年”(民国十三年,1924年)三字,估计是照片拍摄年月。神位的上面有:禄位高增。</h3><h3><br></h3><h3>墙上还有很多碑记,是一些捐款人名。</h3><h3><br></h3><h3>看完这一个正殿(福顺宫)和两个侧殿(斗母宫和福公所),就出大门,向右,有一棵大树,长的很特别,旁边有一个神龛,想是旁边的餐馆的。然后就是河,滩涂上很脏。</h3><h3><br></h3><h3>回头,继续走向街道。</h3><h3><br></h3> <h3><b>▲ 印度穆斯林清真寺 </b></h3> <h3>又回到Jln Pasar,然而向另外一个方向走,试图走来时不同的路。前面的路口有几个木房,马来风格,虽然开始破败,但看上去尚好。</h3><h3><br></h3><h3>前面的路口右拐,然后再右拐上Jln Pasar Bedamar。有一个印度穆斯林清真寺:Masjid Indian Muslim。寺庙同普通房子无异,只是院子里的一个洋葱金顶塔可以看出是个清真寺。庙的旁边是一个学校,上面用马来和中文写了:安顺三民小学多元用途活动中心。</h3> <h3><b>▲ Jln Pasar</b></h3><h3><br></h3> <h3>然后,又从Jln Putra上转回到Jln Pasar上。向则福顺宫相反的方向走。</h3><h3>这一段Pasar街上的建筑,也是英殖民时代的建筑,但都乏善可陈。没有其它城市那种装饰华丽的那种,说明这里并不是很富裕。</h3><h3><br></h3><h3>这里有应和会馆。建筑并没有特色,只是粉刷的很新鲜而已。</h3> <h3><b>▲ Jln Bandar</b></h3> <h3>Jln Pasar可以走到斜塔所在的广场。过广场,继续往前,就是Jln Bandar。街上有一个印度庙。这个庙很特别。他的院门,是一个典型的印度庙门。门上塑了繁多的印度神像,但后面的主殿,却是英殖民时代的建筑。只是房顶上塑了些塑像而已,塑像并不拥挤。如果不看顶部,其黄墙,绿窗,和罗马柱,看上去同一个英殖民时代的建筑无异。</h3><h3><br></h3><h3>印度庙的对面,是一个华人的秤行,叫做:永记磅秤行(AING KEE)。里面的秤不再是过去用的那种大磅秤,而是商店里常用的那种秤:上面是放物品的盘子,下面一个如表般的大指针盘(GAUGE)。很难想象,中国还有这么专业化的小店了。当然澳大利亚早已经被BUNINGS那样的什么都卖的大店取代了。</h3><h3><br></h3><h3>再往前走,英殖民时代的两三层建筑,但也不好看。有两个会馆,一个是惠安会馆(1997)和客家公会。客家工会的正面,有一个会标:一个桔黄色的圆上面叠一朵白色的花朵(梅花?),中间有一个草绿色的圆了装了一个繁体的“亚”字。</h3><h3><br></h3><h3>刚过Jln Woo Saik Hong,路口的左边,就是一片草地,上有一幢非常漂亮的马来房子。虽然知识一路之隔,让人立刻感觉到马来乡村(KAMPUNG)气息。马来房子虽然油漆有点剥落,但色彩仍然鲜艳。蓝白色为主的窄木线条,清晰可辨认。任何人,当经过安顺的城里毫无特色的街道后,见到这这座马来房子,都会眼睛为之一亮。斑剥的油漆下,露出红色,似乎这座建筑曾经有不同的色彩。主人曾经改变了几次。</h3><h3> </h3><h3>右边就是一个学校:SRK Horley Methodist。西方名字,西方的建筑。</h3> <h3><b>▲ 无名街上的马来房子</b></h3> <h3>从这里右转弯,沿着Jln Woo Saik Hong走,尽头就是一撞还在使用的马来住宅。房子虽然破旧,但也很大很漂亮。到了Jln Woo Saik Hong尽头,掠过一幢房子,左边就可以看到一个尖尖的教堂顶,决定去看看。</h3><h3><br></h3><h3>于是,决定左转,但这条街没见到街名,这是一条斜街。开始,是一座黑定白墙的西方式样的大楼,上面写了:Perpustakaan Awam Cawangan。接下来,右边就是那座尖顶教堂的后面,而左边则有几幢非常漂亮的马来住房。其中一些房子的主人,似乎是华人,因为从外面看,有中华风格的装饰。</h3><h3><br></h3><h3>这条街不长,一会儿就斜遇到另外一条街。在右面,形成一个三角地带,那里就是教堂。</h3> <h3> (马来风格的房子)</h3> <h3><b></b></h3> <h3><b>▲ Jln Ah Cheong(N-S)</b></h3> <h3>这条街,同城里面的一条街重名,为了区别,这里用Jln Ah Cheong(N-S)表示。N-S,就是南北向的意思。</h3><h3>从斜路上上来,首先见到的就是街对面的一个墓地。从目的的十字架上来看,这是一个基督教墓地:Perkuburan Kristian, Teluk Intan。因为转上这街,就是教堂的正面了。</h3> <h3><b> o Church of St Antony(天主堂)</b></h3><h3><br></h3> <h3>教堂为Church of St Antony(天主堂)在一个院子里面,非常干净漂亮。教堂不大,细长,正面有一个高高的尖定,犹如一匹巨大马匹,昂起高傲的头,在旁边的几棵高大而直的椰树衬托下,让人一看就有点震撼。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教堂之一。这里说的好,决不限于高大和辉煌。</h3><h3><br></h3><h3>今天不开门,所以没有进去看,只是在外面拍了几张照片。</h3><h3><br></h3><h3>天正好阴起来,乌云在天上,显得波澜壮阔。</h3> <h3>Church of St Antony(天主堂)</h3> <h3>教堂对面是一个基督教慈善机构Caritas Non Ficta(Charity Without Hypocrist)和一个学校:SMK Convent。</h3><h3>——·——·——·——·——·——·——·——</h3><h3><br></h3> <h3><b> o 全亚饭店和国民旅社</b></h3> <h3>再沿着Jln Ah Cheong(N-S)往前走,有一个巨大的老建筑,上面写了“铜锣湾”(The Coliseum),似乎是香港的一个名字。然后见一个小摊,许多人在那里吃饭。一路上,很少见到这样的摊点。于是买了些水果和一瓶水。过了水果摊,就是两个并列的漂亮马来房,现在则是两个商务用的房子,分别是:全亚饭店和国民旅社。</h3><h3><br></h3><h3>从名字上看,是华人经营的饭店和旅社。</h3><h3><br></h3><h3>天开始下起雨来,但不大,反而凉快了一些。</h3> <h3>(相邻的两个马来房之一:国民旅社)</h3> <h3><b> o 圣路加堂St Luke’s Church</b></h3> <h3>然后,有几个很特别的建筑。一个是现代大楼:Bangunan Lembaga Tabung haji,上面的装饰和阿拉伯字上看,似乎这是一个马来机构的房子。再过一幢飘亮的有着金色窗子,白色墙壁的马来风格的大房子,就是一个很小的教堂:圣路加堂St Luke’s Church。</h3> <h3> (圣路加堂St Luke’s Church)</h3> <h3>圣路加堂很不起眼,红色的房子,很有点马来风格,只有旁边的一个白色尖塔,看出些不同。我几乎就错过了。</h3><h3><br></h3><h3>然后,就是那个清真寺Masjid Daerah Sultan Idris II。过Jln Changkat Jong街,就是Jln Mahalaja Lela。从地图上看,这里可以直接走到汽车站。于是决定从这里走。</h3><h3><br></h3><h3>Mahalaja Lela街上,除了Batu Tenggek (Sitting Boulder),就是在转弯后的一个:明安善社,旁边南侧空地上有一幢马风格的房子。</h3> <h3> (Mahalaja Lela街上的一幢马来房子)</h3><h3><br></h3> <h3>这时,感觉天色不早,离开要回程的车时间很近了。于是急走起来,一会儿就到Kediaman Rasmi Pegawai Daerah Hilir Perak,那幢红房子。然后左转,不远就是汽车站了。</h3> <h3><b>▲ 回程</b></h3> <h3>16:40,抵达汽车站,也就是来的时候下车的地方。离开我要回程的车还有20分钟。回程车票早就买好了,也是TRANSNASIONAL的车。</h3><h3><br></h3><h3>于是在车站买水,可乐和印度饼等,以免挨饿。</h3><h3><br></h3><h3>16:50 上车。我的座位是FA,就是前排第一座。但我上车的时候已经有一个胖大的欧洲人坐在那里,旁边还有两个跟他同样健壮的欧洲人坐在那里。看模样和听说话似乎是东欧人。我说这是我的座位,他就让开了。然后又拿了票来问我,说他的票也是FA。后来发现,这个车是从LUMUT发过来的,LUMUT在西边的海边,对面就是一个旅游度假岛PULAU PANGKOR。他们三点多就上车,一直坐到这里。这样说来一定是汽车公司卖错了票。我看后面的空位很多,并没有坐满,许多人都是一个人两个座位。就同司机说了一下,我换到车右边的2B临窗坐(这个车的座位排序最特别,两个临窗座位是A和B),比坐在大胖子之间更舒服。</h3><h3><br></h3><h3>车上华人,印人多,洋人就前面那仨。</h3><h3><br></h3><h3>17:08车开出,略晚点。天阴。17:19,天下起雨来。车厢内有一股怪味道,似乎是清凉油、羊膻和狐臭味混杂在了一起。不知何来。</h3><h3><br></h3><h3>17:36,过广东义山(墓地),然后过一村,名DATO IBRAHIM。</h3><h3><br></h3><h3>17:42,到瓜拉美金水果村,左转,过AG BIDOR河。路旁有木瓜园。</h3><h3><br></h3><h3>车里播放马来传统民歌,虽然我不懂词,但听上去优美,诙谐。似有印度和阿拉伯的影响。比现代的马来歌曲更有味道。路上有些好看的马来房子。</h3><h3><br></h3><h3>17:44,过冷水河村。17:50过KAMPUNG PASAR,鸡很多。</h3><h3><br></h3><h3>17:52,过铁路到“美罗火车头村”。有些马来住房,还是新建的。色彩鲜艳。</h3><h3><br></h3> <h3>(路旁的一个新建的马来房子,这是一家饭店:RESTORAN TERATAK)</h3> <h3>17:56,到BIDOR(美罗)三叉路口,车右转,到BIDOR村的街上行驶。</h3><h3><br></h3><h3>18:00,车到高速公路BIDOR TOLL PLAZA。刚出去,就又见到华人义山。</h3><h3><br></h3><h3>高速公路旁不见住房,也不见马来人的村落。平地多,山少,只有小山丘。多油棕林。18:12,始见山丘相连,橛类很密,护坡很好。</h3><h3><br></h3><h3>19:02,停车休息,上厕所等。这里以前我曾经停过几次。19:08,车又开。</h3><h3><br></h3><h3>19:13,车到RAWANG。</h3><h3><br></h3><h3>19:30,汽车上的收音机里开始播放穆斯林的祈祷声。</h3> <h3>(离吉隆坡不不远处,高速公路上的一个清真寺)</h3> <h3>19:33,到吉隆坡附近高速公路出口,SERTA BAYANAN。</h3><h3><br></h3><h3>19:42,车抵达HENTIAN DUTA。就是DUTA汽车车站。吉隆坡开是下雨,而且下得很大,伴着电闪雷鸣。略停,有人下。那几个东欧人也下去了。</h3><h3><br></h3><h3>19:44,车又开出。雨下得更大,街道水流成河。车排在街上,慢如蜗行。在JLN CHOO CHENG KAY附近(高架铁路的下面),车几乎不动。路旁边有一个高灯,放在地下,照亮建筑用。水落上去,顿成蒸气,等外的玻璃肯定很热。</h3><h3><br></h3><h3>20:16,好不容易到JLN PUDU 上,这里也堵住了。大雨入注。JLN PUDU上,离车站只有十来米远,就是不动,前面多是大巴士。</h3><h3><br></h3><h3>20:40,才到PUDURAYA车站。雨仍然在下个不停。于是决定先在车站二楼吃饭,在一个叫KEDAI MAKANAN LUCKY(A20)的华人餐馆吃烧肉面,面很少,但便宜,只有RM4.50。这里闲人很多,听我说普通话,就有一男子凑上来,指着远处说:“他也是从中国来,你请他吃饭吧”,那边人很多,我没看到他指的人是谁。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问“为什么?”于是他不再说话,退回去坐在一张桌前。</h3><h3><br></h3><h3>因为仍然下雨,而且满街都是水,走回去肯定不行。于是决定乘火车回去。好在去火车站的路都有遮雨廊。</h3><h3><br></h3><h3>21:00,走到PLAZA RAKYAT轻铁站,乘一站到HANG TUAH车站(RM1.20),然后转单轨电车(MONORAIL),到RAJA CHULA车站(RM1.2)。</h3><h3><br></h3><h3>21:30,回到PRINCE HOTEL。</h3><h3><br></h3><h3>旅行结束。</h3><h3>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