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怀念我的父亲

高山

<h3> 2002年2月4日(农历壬午年腊月二十三),对我们兄弟姐妹来说是一个晴天霹雳的日子,这天凌晨四点左右,父亲因患结肠癌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73岁(虚岁)。<br></h3> <p class="ql-block">   (父亲生前与母亲最后一次合影) </p><p class="ql-block"> 起初父亲身体不适在二姐家住了一个月,一直怀疑是胃肠道疾病,后来转县医院也是按胃病治疗的。一向坚强的父亲忍住病痛的折磨,天天挂针吃药,他坚持不让护士在右手臂上扎针,为的是病好了还要继续帮当事人打官司写诉状……看着父亲吃下去的东西都呕吐了出来,一天天消瘦下去,我们预感到父亲这病不简单,就劝他去周口、去郑州大医院检查。在周口中医院检查后,医生给我们说是癌症且癌细胞已扩散;又转到省人民医院作肠镜,确诊是结肠癌且已失去最佳手术治疗时期。</p> <h3>  我们不相信一直健康从不麻烦医生的父亲得的是绝症,盼望出现生命的奇迹。为了尽量延长父亲的生命,不让他老人家再受手术之罪,我们商量隐瞒病情,保守治疗,对他说继续住院,过一段时间就好了。父亲治疗期间非常配合,没喊过一声疼,没流过一滴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知道是生的欲望、家的牵挂支撑他坚持着。面对日渐憔悴、瘦骨嶙峋的父亲,我们后悔没有及早检查及早治疗,我们肝肠寸断,我们无能为力,我们深切感受到病魔面前自己的渺小和无助。从郑州检查回来只有短短一个多月时间,父亲就与世长辞了。</h3> <h3>  我是家中的老幺,记事的时候父亲已经四十多岁了。每当凝视父亲的遗像,自我记忆以来30年父亲的形象像电影一样浮现。父亲真的离开我们了,我再也见不到满头银发的父亲威严的注视,我再也听不到父亲喊着小名抱着我说身体又重了,我再也感觉不到用工资给父亲买他爱吃的狗肉时他满意的笑容,我再也体会不到陪他下跳棋时那种快乐的氛围。我体会的是生死离别撕心裂肺的人生滋味,是想念父亲时记不清的梦境徒留枕边的泪痕。每次去祭奠父亲,都是与他进行心灵的沟通,我相信父亲在天堂的某个角落,还提着他那个黑色提包,微笑地看着我。父亲,一别十五年了,您在那里还好吗?</h3> <h3> (爷爷年轻时照片)</h3><h3><br></h3> <h3> (爷爷在看报纸)</h3> <h3>   (爷爷晚年生活照)</h3><h3> 我的家在淮阳县鲁台镇一个偏远的村落,爷爷出生于1910年7月7日(农历庚戌年六月初一),一辈子教书育人,直到70岁才光荣离休。他正直、勤劳、善良、刚強,桃李满园,是我们那一带远近闻名的“郑老先生”。爷爷喜欢读书看报,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大事;他写得一手好字,从我记事就知道他年年春节自费购买墨和纸为乡亲们义务写春联,内容都是传统文化或者是结合时事政治的应景之作,那字体和韵味不逊大家风范,前来索取者络绎不绝。奶奶出生于1908年10月16日(农历戊申年九月二十二),记忆中奶奶是慈祥、善良、传统的农家妇女,相夫教子,一辈子操持家务,遗憾的是没有她的照片,仅有的一张早就找不到了,但奶奶慈祥的模样永远都在心里。爷爷奶奶虽然家境不富有,但在四十年代坚持让父亲和叔父从小接受正规的教育,这在那个年代是多么的有眼光、多么的了不起啊!爷爷的性格对父辈和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h3> <h3> (爷爷晚年照片)</h3> <h3> (爷爷离休证上的照片)</h3> <h3>   (父亲年轻时的照片)</h3><h3> 父亲是郑家其字辈人氏,是家族的掌门长子,名号其荣,叔父名号其华,这一荣一华的名字里蕴涵着爷爷对他们的希望。父亲出生于1930年2月14日(农历庚午年正月十六)。从小就跟着爷爷上私塾,读四书五经,爷爷信奉“严师出高徒”的祖训,对父亲和叔父严格要求,奶奶在世时常常给我们讲他们俩因为背书被爷爷用竹竿打手心到肿胀的惨痛经历。父亲开始有病时住二姐家,给我们回忆他苦难的童年,说爷爷对他和叔父太严厉,常常为学习打他们,有次提起竟还痛哭失声。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父亲考上了淮阳简易师范学校(简师),叔父则考上了河南省立南阳师范学校(后来奶奶常自豪地说我叔父在南阳卧龙岗上学)。父子两代人在郑氏宗亲中可谓德高望重,方圆几十里也有较高声誉。</h3> <h3>   (我给父亲拍的生活照)</h3><h3> 父亲简师毕业后也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1948年6月在本村任教。但他年轻的心向往革命,不久加入了民兵组织,与各种土匪黑恶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积极要求进步,1951年2月入团,195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淮阳县鲁台区墩堡乡、陈桥乡、段寨乡乡长,期间还在淮阳县干部学校学习深造。1952年11月调鲁台区委会工作,曾任办事员、区政府会计、区政府秘书等职。自1956年起,调淮阳县公安局工作,任副股长,这是他从事政法工作的开始。</h3><h3><br></h3> <h3>   (爷爷手迹)</h3><h3> 父亲师从爷爷,练就一手好文章、好字体,他的文章妙笔生花,字体苍劲飘逸。他此生一直与文字材料打交道,前半生从事的多是文秘工作。1958年3月,父亲调到淮阳县报社、广播站工作,先后任记者、记者组长、副总编辑、副站长等职。1962年调淮阳县人民法院工作,任法院秘书。由于文笔犀利,深受领导赞誉,1964年调到淮阳县委办公室任秘书。1965年2月调淮阳县人委办公室工作,任办公室副主任。父亲一生无其他不良嗜好,但他是虔诚的烟民,年轻时甚至用干桐树叶自己裹烟吸,对烟品无论好坏,都能接受,直到最后住院期间也忘不了吸几支,这与他一辈子用脑写材料有很大关系。</h3> <h3> (父亲在法院时的工作照)</h3><h3> 父亲在文革中受到了迫害和打击,听母亲哭诉父亲几次寻死,都被母亲及时发现阻止。1968年,他被下放到郑集公社驻队,时年38岁,正是人生好时光。但父亲没有抱怨,一心投入到郑集公社的劳动之中,与群众同吃同住,经常骑自行车跑田间地头,查看庄稼长势,指导农业生产。记得有一年的暑假,我随同村的其广叔从鲁台到郑集,父亲让我坐他自行车前面横梁上,带着我与几个村支书观摩各村抗旱情况,中间休息吃了几个大西瓜;后来父亲骑自行车带我经冯塘回鲁台,在曹庄集南头路东供销社里给我买了把小气枪,让我在小伙伴们面前炫耀了又炫耀,现在还记得父亲额头上的汗珠和郑集又大又甜的西瓜,以及玩坏了也不舍得扔的那把小气枪。由于父亲工作努力,所负责的片连年先进,后来担任郑集公社党委宣传委员。</h3> <h3>   (父亲与他的同事们)</h3><h3> 父亲1978年平反后调到县人民法院工作,连续9年担任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先后主抓过民事和刑事审判工作,直到1987年10月退居二线。母亲曾说我父亲当初下放去郑集时我才出生,等父亲平反回来工作时,我已是10多岁的少年了。不管工作怎么改变,岗位怎么调整,父亲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带着满腔热忱和敬业精神投入工作,多次被评为省、区(市)和县的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h3> <h3> (哥哥与父亲)</h3><h3> 父亲一生淡泊名利。当副院长期间,曾有县领导找他谈话,让他担任法院一把手,但父亲拒绝了,坚决让贤,向组织推荐了院长人选。 父亲1948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退休后享受的是正科级退休干部待遇,按照中组部有关文件,解放前参加工作的他应该享受离休干部待遇,曾经的老同事郑瑞武等人为他鸣不平,愿意为他出证言,到组织部门反映,但父亲说已经退休了,不想麻烦组织了。后来这事就不了了之了。</h3> <h3> (我们与母亲)</h3><h3> 父亲对我们兄弟姐妹严格要求。父亲在外工作,每年回家两三趟,记忆中和父亲是离多聚少,不到过节见不到父亲一面。每次回到家,第一件事便是检查我们的作业,询问学习情况,所以我们兄弟姐妹既爱他又有点怵他。“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父亲一直疼爱我,对我的要求尤其严格,记得我初中入学考试数学一科没考好,父亲回来发了脾气,打了我一巴掌,这是父亲一生唯一一次打我。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从此发奋读书,努力学习,用成绩报答父母深切的爱,后来顺利考上了大学,有了稳定的工作,对父爱有了更深的认识。</h3> <h3> (父亲母亲在法院家中)</h3><h3> 父亲1991年退而不休,发挥余热。经本人申请,县司法局研究同意,被河南省司法厅批准为正式律师,继续为人民服务十余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据统计,经其代理的各类案件千余件,胜诉率高达95%以上,满意率达100%。更可贵的是他不顾年事已高,经常免费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代写诉讼文书,担任代理人,受到群众赞誉。住院期间不让护士在右胳膊上扎针,就是为了这个,他怕手肿了无法写字了……《淮阳县志》上对他的评价是: “忠于职守,坚持原则,依法执业,维护了法律和社会正义;诚实守信,勤勉敬业,恪尽职守,切实维护了委托人合法权益”。伟哉,父亲!</h3> <h3>  父亲的业余爱好就是下象棋,下班了或者周末休息时,常常是母亲做好了饭等他回家吃,他还在与人厮杀。退休后父亲迷上了跳棋,我给他买了一副,没事了就陪他下几盘,但输多赢少,除了技不如父,目的是让老人家高兴高兴。没人陪他了,他就自己一个人来,乐此不疲。因为经常用脑,晚年父亲虽然患了脑萎缩症,但依然思路清晰,精神矍铄。父亲去世入殓,我把一副象棋放到他的身边,愿父亲没事了还能找到棋友对弈。</h3> <h3>  父亲退休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带母亲出去旅游。他说我母亲这辈子太辛苦了,既要养育我们兄弟姊妹六个,又要孝顺公婆,还伺候他吃穿,跟着他受了不少罪,吃了很多苦,所以要我们多孝顺孝顺母亲。可惜他们只出去了两次,都是法院组织的老干部旅游,记得一次是青岛,一次是洛阳。为了让母亲多开开眼界,父亲去世后几位姐姐又带着母亲出去了几次。</h3> <h3> (父亲律师证上的照片)</h3> <h3> (父亲用过的计算器)</h3> <h3> (父亲用过的台灯)</h3> <h3> (父亲用过的眼镜)</h3> <h3>  (家里设施依然是父亲在世的简单朴素)</h3> <h3>  (母亲和她视为宝贝的旧皮箱)</h3> <h3>   (父亲购买的挂表还在使用)</h3><h3> 父母一生生活简朴,对物质上没什么过高要求,吃饱穿暖就行。虽然长期担任县法院领导职务,但日子一直是困顿的甚至是清贫的,我和姐姐上学骑的自行车还是父亲骑过退下来的,那时多么渴望父亲能给我们买一辆新车啊,但他实在是没钱买。母亲面前这个破旧的皮箱,据她说是当年地主家的,母亲现在还当成宝贝不舍得扔。这块已经发黄的表是父亲当律师后买的,已经准点走了20多年,至今还在发挥作用。母亲现在住室里的陈设,还是陪伴她几十年的旧家具。睹物思人,看到父亲当年用过的台灯、计算器、眼镜,就想起了辛勤一生知足常乐的父亲。父亲的一生是无悔的,他有强大的精神世界,真正按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他曾对我说百年之后只要大家评价说他是一个好人就满足了。父亲,是我们生活的港湾和臂弯;父亲,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h3> <h3>  (母亲在周口协和骨科医院住院)</h3><h3><br></h3> <h3> (母亲身体恢复后在大姐家)</h3> <h3>  (母亲还能在龙湖岸边健步)</h3> <h3>今年5月16日(农历四月廿一)是母亲89岁生日</h3> <h3>   (1991年3月30曰全家福)</h3><h3> 照顾好母亲是我代表全家在父亲追悼会上的承诺。母亲年轻时独自在家干农活,操劳了一生,使一大家子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我们也深深地爱母亲。母亲今年春节后不幸摔倒,股骨头摔坏了,在周口协和骨科医院住了近一个月。在各方努力下手术非常成功,我们兄妹六人齐心协力,轮流照顾母亲,很短时间母亲就能下地走路了,都说是奇迹。我们希望母亲有生之年能够幸福安康,使我们做儿女的,陪她度过一个幸福快乐的晚年。在今年母亲89岁生日上,我们共同唱起了《生日快乐歌》,热热闹闹庆祝了一下。</h3> <h3>  我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诲,他的谆谆教导至今铭记。父亲没给我留下什么遗产,却给我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用勤劳善良、真诚待人、质朴无华和沉稳厚重的人格魅力深深影响了我,给了我最深沉最伟大的父爱。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也感谢他们给了我榜样和自信。</h3> <h3>  “子欲养而亲不在”,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和无奈。父亲的去世给了我无尽的思念,思念父亲,脑海里是满满的回忆;思念父亲,感觉文字的苍白无力。父亲请您放心,我们会照顾好、孝顺好我们的母亲,我们会继续传承您正直、无私、真诚、与人为善的品性。</h3><h3> </h3> <h3>  今天是父亲节,谨以此文告慰父亲,愿父亲在天国安康吉祥!</h3><div> 2017年6月18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