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一期,建成于1987年。在世纪之交,在上海市和闵行区政府的支持下,又拓展了版图,到2006年,建成现在的规模。校区面积,近5000亩。</h3><h3>闵行校区建筑与水系设计,从空中看,不仅漂亮、美观,还有很深的寓意。</h3><h3>有传说:</h3><h3>闵行校区布局大有玄机,似是卧龙风水构图。</h3><h3>拖鞋门为龙须,龙首在思源湖,龙脉在路河,西区展转龙前盘,后部盘旋致远湖。 </h3><h3>有诗为证:(张亚非教授)</h3><h3>龙首栖湖谓思源,门迎湖畔耸龙巅。</h3><h3>双须虹路名园进,展转龙前教学盘。</h3><h3>河道桥多龙脉盛,致远湖卧后身璇。</h3><h3>南洋凯旋多恩荫,紫气东来顾庙全。</h3><h3>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经历了快速发展期,取得了喜人成绩,有诗为证:</h3><h3>咏交大 七律平起(张亚非教授)</h3><h3>百年交大兴教记,百万修成巨匠师。</h3><h3>科建南洋工学立,并重文理化生医。</h3><h3>江南校韵灵清秀,海派高才中外稀。</h3><h3>汇聚精英巅竟路,思源致远强为基。</h3><h3><br></h3><h3>这是闵行校区全景图。</h3><h3>(由于闵行校区位于虹桥机场限飞区内,只能飞120米,没有办法拍全景照片。后来,偶然的机会,发现紫竹科学园区,接近滨江公园的地方在限飞区外,随即飞高500m,拍下这张照片)</h3><h3></h3> <h3>
东大门,仿照徐汇校区华山路大门,寓意“紫气东来”。</h3><h3>2006年04月8日,在迎来交大110年校庆的大喜日子里,交大闵行校区落成一座“克隆”交大华山路老校门风格的东大门,外号“宫门”、“庙门”,也称“宣怀门”,因在宣怀大道尽头,门内北侧有交大创始人盛宣怀的铜像。<br></h3> <h3>东大门(东向西看)</h3> <h3>东川路思源门(俗称:拖鞋门,从某个角度看,大门造型实在太像“人”字拖鞋😜)</h3><h3> 据交大档案馆微信公众号介绍,思源门是校门桥,既是门又是桥。设计师当年的解释是:这座校门桥,采取了两根从桥南侧向空间拱起的弧形钢筋混凝土拱梁,在空间合为一根,落在桥的北侧。张开双臂,欢迎来交大。桥为学校带来了新意,在河面不是太宽的内河上没有看到过这种造型的桥,于是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有的说桥展开双臂,象征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的说桥张开了双臂欢迎年轻的同学和朋友们;有的说桥流畅的曲线展示着古老交大的青春活力,曲线也表达了交大的前进里程;有的说透过桥的曲线结构,看到广阔的校园和高高耸立的国旗,一股爱我中华的感情就会涌动...... </h3><h3> 整个校门桥的颜色以白色为主,下面贴有瓷砖,当年有人提议是否将桥染成“七彩色”,被学校主事者否定了,原因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颜色会慢慢退却,最质朴的颜色,才是永恒和经典。</h3><h3><br></h3> <h3>思源门(据权威人士:思源门造型像中文的八、有七根钢斜拉柱,寓意87年闵行校区正式启用)。</h3><h3><br></h3><h3> 2007年,这座校门桥才正式定名为“思源门”,出处是学校的校训“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思源”这两个字,是交大人精神核心的烙印,赋予给闵行校区的这座校门桥,可以看出学校师生对它的重视与喜爱。</h3> <h3>东川路凯旋门(凯旋门内中央立有横书校名的石碑,上刻毛体大字“交通大学”(放大照片,可清楚辨析))</h3> <h3>凯旋门(南大门是交通大学南北景观轴乃至整个校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由中间的凯旋门式大门配以左右对称的东西柱廊组成。南大门占地6842平米,建筑总面积950平米。建筑最高点18.96米,象征交通大学诞生于1896年。建筑外墙及校门广场均采用花岗岩铺面。校门正对南方,两边欧式柱廊呈合抱之势,体现了一流大学校园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胸怀。)</h3> <h3>凯旋门(由内向外看)</h3> <h3>凯旋门(俯视)1</h3> <h3>凯旋门(俯视)2</h3><h3>大家看看,这像不像大写希腊字母“ψ”?<br></h3> <h3>航拍——从凯旋门到致远湖</h3> <h3>致远湖(致远湖湖名取自一著名校友的题词。)</h3><h3>致远湖毗邻交大大草坪、新行政楼、电信学院楼群和机动学院楼群。</h3> <h3>致远湖</h3><h3>大家看看,致远湖形状像不像希腊字母ψ,这可是波函数的表示啊?</h3><h3><br></h3><h3>这可是高大上的代表啊😄!是量子力学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体现吗!</h3><h3><br></h3><h3>你回头再远看一眼凯旋门,是不是也是ψ啊😜</h3> <h3>文治大道(东区南北中轴线)</h3> <h3>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楼群(木兰船建大楼和海洋工程国家实验室)</h3> <h3>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楼群</h3> <h3>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楼群</h3> <h3>材料学院楼群(材料学院楼群是原来电力学院四个系的四栋楼,成材料学院之后,又在它的东北面(原印刷厂对面)新建了激光楼,在车队对面靠近沧源路大门口附近,又建了一栋新楼)</h3> <h3>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药学院楼群(有人说,生命学院楼群设计成人类胚胎形状,你看像不像?😜)</h3> <h3>农学院楼群(左侧为刚竣工的办公楼,远处为实验基地,有最先进的玻璃温室和露天实验田)</h3> <h3>航空航天学院大楼</h3> <h3>微电子学院大楼</h3> <h3>软件学院大楼</h3> <h3>外国语学院(杨咏曼楼)</h3> <h3>人文学院</h3> <h3>文选医学大楼(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医学院闵行分部等所在地)</h3> <h3>转化医学中心(在建工地),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左下)</h3> <h3>媒体与设计学院</h3> <h3>密西根联合学院</h3> <h3>密西根联合学院(龙宾楼)</h3><h3>是密西根学院毕业生捐资1000万美元建造,从其父母的名字各取一个字命名的。</h3> <h3>巴黎高科</h3> <h3>理科大楼楼群(有5栋大楼,供物理系、数学系、自然科学研究院用。是赣商集团捐资近3亿元而建造的)</h3><div><br></div><div>目前,数学系已经更名为“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系已经更名为“物理与天文学院”。</div> <h3>理科大楼楼群</h3> <h3>化学化工学院楼群</h3><h3>等物理系和数学系搬迁到理科大楼后,化学化工学院版图将明显拓展😄</h3> <h3>物理与天文学院(都说物理楼最寒酸,其实,在1993年,物理楼建成时,是闵行最高最气派的大楼呢!后来,东区建成后,的确显出寒酸了。不过,等理科大楼建成了,就好了😊)</h3> <h3>数学科学学院</h3> <h3>测试中心、微纳米研究院楼群</h3> <h3>陈瑞球楼(研究生院办公楼、研究生教学楼)</h3> <h3>包玉刚图书馆</h3><h3>包玉刚先生赠款在徐汇校区建造包兆龙图书馆,节余部分资金,加上中国建设银行的资助,学校在闵行校区思源湖旁建造了一座新图书馆。正当学校筹备落成和开馆仪式之际,包玉刚先生不幸病逝。为对包玉刚先生表示永久的纪念,特将新落成的图书馆命名为包玉刚图书馆。</h3> <h3>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主馆)</h3><h3><br></h3><h3>2006年3月11日奠基,建筑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于2008年9月正式启用。</h3> <h3>李政道图书馆</h3><div><br></div><div>2011年9月,教育部批准在上海交大建设李政道图书馆。2011年,李政道图书馆开始筹建,2014年12月28日落成。图书馆由实体图书馆和“李政道数字资源中心”两大部分组成。</div> <h3>闵行校区西区教学楼群(上院、中院、下院),座落在思源湖畔</h3> <h3>闵行校区西区教学楼群(上院、中院、下院),座落在思源湖畔</h3> <h3>闵行校区西区教学楼群</h3> <h3>东区教学楼群(中间从右至左,与西区教学楼群名字相对应,俗称东上院、东中院、东下院)</h3> <h3>东区教学楼群(中间从左至右,与西区教学楼群名字相对应,俗称东下院、东中院、东上院)</h3> <h3>涵泽湖、逸夫科技中心(涵泽湖畔)</h3><h3>左侧为学生宿舍楼群</h3> <h3>交大植物标本园(左侧为新图书馆楼群,远处为东区学生宿舍)</h3> <h3>交大植物标本园</h3> <h3>S4高速公路(南向北贯穿校园,把闵行校区分割成东区、西区)</h3> <h3>S4高速公路(北向南贯穿校园,把闵行校区分割成东区、西区)</h3> <h3>第一餐饮大楼(闵行校区建成后的第一座餐饮大楼)</h3> <h3>第二餐饮大楼、学生宿舍</h3> <h3>第三餐饮大楼、学生宿舍</h3> <h3>第四餐饮大楼、学生宿舍</h3> <h3>第五餐饮大楼(淡水河上建有码头,是交大水上运动协会训练基地)</h3> <h3>光彪楼(学生活动中心)</h3> <h3>东区学生活动中心(圆形建筑)、灯光网球场</h3> <h3>东区学生宿舍楼群1</h3> <h3>东区学生宿舍楼群2</h3> <h3>东区学生宿舍楼群3</h3> <h3><font color="#010101">东区学生宿舍楼群4</font></h3> <h3>西区研究生宿舍楼群1</h3> <h3>西区研究生宿舍楼群2</h3> <h3>西区研究生宿舍楼群3</h3> <h3>西区学生宿舍楼群1</h3> <h3>西区学生宿舍楼群2</h3> <h3>西区学生宿舍楼群3</h3> <h3>校长楼、行政楼(这是闵行校区最气派大楼了,你看看这楼前广场,气派吧😄)</h3> <h3>航拍——从校长楼到凯旋门</h3> <h3>胡法光体育场(光明体育场)和致远游泳馆</h3><h3><br></h3><h3>光明体育场,由交通大学香港校友会长、香港菱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法光先生捐资150万美元,在1998年4月8日母校102周年校庆日正式落成于闵行校区。 胡法光先生194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在母校百年华诞之际,在闵行校区捐建了该体育场,并亲自定名为“光明”,寓意母校教育事业光辉灿烂,前程似锦。</h3> <h3>胡法光体育场(光明体育场)和致远游泳馆</h3><h3><br></h3><h3>致远游泳健身馆,由闵行区政府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出资建造,总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设有一个8道50米泳池、一个6道25米泳池、乒乓房、健身房、多功能教室、体质测试中心等,是集教学训练、师生健身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体育场馆。</h3> <h3>胡法光体育场(光明体育场)</h3> <h3>霍英东体育中心</h3><h3>上海交通大学霍英东体育中心于2007年7月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建成启用,是一座功能全面,设施完备,全面开放的综合性体育馆。建筑面积19950平方米,座位7206座,建筑高度29.341米,可举办各类大中型比赛和文娱活动,是上海交通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h3> <h3>霍英东体育中心</h3> <h3>思源湖(湖名取于上海交通大学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h3> <h3>思源湖(北向南看)</h3> <h3>菁菁堂</h3> <h3>留园</h3> <h3>学术活动中心、南苏园</h3> <h3>东区玫瑰园</h3> <h3><font color="#010101">捭阖塘</font></h3> <h3>夕阳西下1</h3> <h3>夕阳西下2</h3> <h3>夕阳西下3</h3> <h3>以下为徐汇校区</h3><h3><br></h3><h3>徐汇校区,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发源地。</h3><h3><br></h3><h3>大草坪、浩然科技大厦</h3><h3><br></h3><h3>浩然高科技大厦1996年竣工,由1936届校友、台湾大陆工程公司原董事长、世界建筑业知名企业家殷之浩先生投资1200万美元兴建。</h3> <h3>总办公厅、体育馆、新上院、中院、包兆龙图书馆、法学院大楼等</h3> <h3>工程馆</h3> <h3>凯源法学院大楼、大操场</h3><h3><br></h3><h3>2002年6月成立法学院,2007年7月,廖凯原基金会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捐赠协议,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总额不少于3000万美元。法学院更名为凯源法学院。法学院大楼在教二楼原址重建。</h3> <h3>包兆龙图书馆、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h3><h3><br></h3><h3>1982年由香港环球航运集团主席包玉刚捐款建造新馆,并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为包兆龙图书馆,于1985年10月落成,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总馆。</h3><h3><br></h3><h3>包兆龙图书馆,现已改为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办公与教学大楼。</h3> <h3>徐汇校区研究生宿舍楼群、上海高级金融学院</h3> <h3>文治堂(为纪念唐文治校长之功绩而命名)</h3> <h3>第一宿舍(现为执信西斋)与饮水思源纪念碑</h3><h3><br></h3><h3>第一宿舍由范文照先生设计,1930年建成。为纪念国民革命先驱朱执信先生,改名为执信西斋。<br></h3><h3><br></h3><h3>执信西斋门前有1930届校友发起,1933年建成的"饮水思源"纪念碑,1979年重建,2016年为纪念交大建校120周年,又改建了碑前广场。饮水思源碑已成为学校的代表标志。</h3> <h3>老图书馆</h3><h3><br></h3><h3>1916年校庆20周年之际,唐文治校长发起捐款,1919年建成一幢面积为 2300 平方米的图书馆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