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说起地方风物,在琼州大地上,那千奇百怪、闻所未闻的各种奇闻异事和地方物产中,澄迈县的桥头镇倒是颇值得一提的。</h3><h3> 桥头镇位于澄迈县西北部。东邻老城开发区、南接福山镇、西与临高县马袅交界、北临琼州海峡。距澄迈县城36公里,距西线高速公路11公里。全镇耕地面积32500亩,有7个村委会,67个自然村,总人口2.25万人。桥头镇地理位置优越,北临琼州海峡,有长约26公里的海岸线。辖区土地资源丰富,土壤富含硒元素(硒元素含量达每公斤60微克),被喻为海南的"富硒之乡"。</h3><h3> 桥头镇根据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桥头特色的热带农业主导产业:沙土富硒地瓜、无核荔枝、海水捕捞和海水养殖等特色品牌农业。</h3><div> 桥头镇一绝:即是海鲜水产。桥头是澄迈县海岸线最长的乡镇,有长约26公里的海岸线,以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为主要产业。据说,全镇约有渔船近千艘,年水产品总产量约5万多吨。 </div><div> 说起海产,那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玉包港”。玉包港,北临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有”琼北明珠"之称。海水有机物质丰富,是海水养殖的理想基地。 玉包港的海产品资源丰富,近港湾海域盛产马鲛鱼、红鱼、黄花鱼、石斑鱼、金鲳鱼、金枪鱼、金鼓鱼、黑鲷鱼、血鳝、鱿鱼、乌贼、海鳗、螃蟹、龙虾、虾米等名贵海鲜。</div><div>港区海域生产优质毛虾,毛虾质量可谓名冠全琼。“三绝”此其一也。</div><div> 海边风光猗丽,沙白水清,空气清新,环境保护完好。是开辟海边旅游度假景点的黄金地带。</div> <h3> 玉包港港口的可利用岸线10公里。水域深度分别为:距海岸线100米处水深负10米,距海岸线150米处水深负20米,距海岸线500米处水深负36米。玉包港岩石港岸呈弓状。港岸长2500米,海岸坡度高,陡峭达6米,属玄武岩风化石。岩峭坎陡,状如狗牙,是海南省目前保护最好的岩石地段之一。</h3><h3> 说起玉包港的地貌,就不得不提到4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渡海登陆“恶战”。玉包港北段的林诗湾,那里的最高处立着一座由马白山将军题写的"玉包港登陆作战纪念碑",纪念碑的正前方便是波涛汹涌的大海。</h3><h3> 澄迈的桥头镇,是澄迈革命老区之一。1950年首批渡海作战部队,就是从桥头镇的玉包港这里登陆的。建于1989年4月的玉包港登陆作战纪念碑,现在已成了县里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h3><h3> 海岸边悬崖上的雕堡,依稀可辨当年战斗的痕迹。与当年硝烟弥漫的战争相比,如今的玉包港显得格外祥和宁静。 </h3><div><br></div> <h3> 1950年3月26日晚7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军118师政治部主任刘振华、琼崖纵队副司令马白山,率领一个加强团2937名指战员,分乘81只大小帆船,从雷州半岛的灯楼角扬帆起航渡琼作战,计划在临高角以东的海岸线登陆。</h3><h3> 然而,此番渡海并不顺利。加强团的船队行驶1小时后,原先的东北风忽然变成了南风,潮流则自西向东。船队被迫降下帆,摇橹划桨。船队前进了没多久,受大雾天气影响,逐渐偏离了原先的航向。至27日早晨,天色慢慢放亮。加强团的船队,行驶到了玉包港附近海面。此时,他们已经偏离预定的登陆点临高角约30海里。刘振华对照地图后,果断做出决定:就近登陆玉包港!</h3><h3> 早上8时,加强团在玉包港正面地段分散登陆。根据玉包港当地村民提供的情报,守军大都驻守在平坦地区及海边,只有这些悬崖海岸地带守军就驻扎得很少。为了减少伤亡,能够突袭成功,船只靠岸后,战士们毫不迟疑地徒手攀岩,扯着崖壁杂草藤蔓攀爬6米到12米高度不等的悬崖强行上岸。一些战士在爬悬崖的过程中,有的失足掉下悬崖不幸身亡。</h3><h3> 国民党军队在这里筑起碉堡,可以说是易守难攻。虽然有村民接应,敌军也只有一个营约300人的力量在此,但两军交战时还是很惨烈。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越过怪石嶙峋的乱石滩,扯着崖壁上的杂草藤蔓,猛打猛冲,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很快就占领滩头阵地,向陆地纵深之处挺进。</h3><h3> 这次登陆战斗,先后击溃国民党军10个营的阻击。毙伤国民党军600余名,俘虏200多人。渡海部队伤亡近600人。其中,牺牲212人。琼崖纵队接应部队伤亡200余人。</h3> <h3> 2010年11月,县委、县政府决定以原碑址为基础,重建“玉包港登陆作战纪念园”。建设项目包括原碑重建,增修休闲长廊、纪念广场、岸线护堤、景观台等设施,总投资310多万元。</h3><h3> 建设施工历时7个多月,2011年6月底全部告竣。2011年7月1日上午,在桥头镇玉包港举行“玉包港登陆作战纪念碑”修建竣工庆典。据说:当时健在的四野的许多老首长,老战士以及赖传珠、刘振华将军的后人,都派代表前来参加了庆典仪式。</h3><h3> 新落成的纪念园,宽敞整洁,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纪念碑庄严宏伟,休闲长廊造型别致,景观台气派非凡,至今已成为游人瞻仰英雄、旅游观光的胜地。令人遗憾的是,一说起解放海南岛渡海作战,至今仍有许多人,是只知临高角,不知玉包港。60多年的风雨沧桑,使得这一曾经经历过浴火血战的古渔港,至今仍是藏在深闺人不知啊。</h3> <h3> 桥头镇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富硒的火山灰以及地处海边而相当丰厚的沙土地面积。使这里的农民种植地瓜相当普遍。沙土地瓜种植面积达13000多亩,种植农户达1020多家。</h3><h3> 地瓜,是海南本地的叫法。在大陆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叫红薯,有的叫山芋,四川叫红苕。总之一回事儿,就是甘薯。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这里种出的地瓜不仅产量高,品质也非常独特。六年前,我带队环岛徒步走过那里时,镇上的书记就曾自豪地告诉我:当地的地瓜,卖得比富士苹果还贵。仅地瓜种植一项,预计产值7785万元,户均收入可达27000元。如今,桥头富硒地瓜已成了响当当的品牌。当地政府正全力以赴考虑调整产业结构,拉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做精做优地瓜产业。</h3> <h3> 在桥头镇沙土村委会的门口,我看到了这块牌子。沙土村委会将精准扶贫与地瓜种植产业相结合,积极动员本地合作社免费向贫困户发放地瓜种苗,长期提供种植技术和地瓜保价回收服务。2016年,沙土村已实现11户57人脱贫,户均收入近3万元。今天的沙土村,和我当年走过这里时,已然有了很大的变化。村委会的两层小楼后,是一个宽敞的篮球运动场。离村委会不远处。日军大屠杀纪念碑应该依然还保存着吧。</h3><h3> 抗日战争时期,在沙土村附近海域,日军的一个运输船队遭到了国民党一个部队的袭击,大批的军用物资被劫走。日军恼羞成怒,认为是沙土村附近的村民告密所致。随后,日军展开了疯狂的报复行动。将沙土村周围的几个村的村民包围了起来,赶至沙土村,然后进行了血腥的屠村杀戮。由此可知,沙土村是个具有光荣历史的革命老区。在这里的沙土地上,曾经浸染过先烈们的鲜血。</h3> <h3> 在沙土地的土壤中,历来有三种植物便于种植。那就是:红薯、西瓜和花生。沙土村的地瓜,之所以产量高、品质好、规模大。得益于他们最初引进的日本的紫心地瓜。由于产量高,并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所以村民们开始普遍种植了起来。随着后来的更新换代,逐渐变成了今天的这种富硒地瓜品种。</h3><h3> 今天的桥头地瓜,由于其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和口碑,并逐渐形成了桥头地瓜的品牌。桥头的地瓜个头虽不大,但大小基本相当。蒸熟后的地瓜瓤晶莹剔透,泛着如黄玉般的光泽。口感更是诱人,豆沙般的细腻中,更透着板栗一样的粉香。用当地百姓的话说:“我们这里的地瓜又绵又粉,含在嘴里,没有渣”。</h3><h3> 如今,市面上的桥头地瓜已经卖到了十多块钱一斤。当然,若是你经过同意,去农户的田头自己采挖的话,他们都一律按三块钱一斤售出。于是乎,你瞧这大伙这烈日下的热乎劲。又新鲜、又便宜的抗癌美食啊。</h3> <h3> 桥头地瓜不仅个头大小相当一致,而且颜色也十分鲜艳。不知是不是由于富硒的缘故,桥头地瓜一个个都呈现出鲜艳的紫红色,让人看的煞是喜爱。而且,还保质期特别长,一般能存放半个月到20天左右。所以,常有大陆的朋友来尝过之后,便硬是要从这里用顺丰快递寄它几箱回老家给亲人们尝尝。我也干过这事儿。家中父母听说我要寄回的不是热带水果,而是大陆常见的红薯,都忍不住一个劲儿直撇嘴。但是,等到他们真正尝过之后,那,可是心悦诚服地一片称赞叫好。所以,沙土村的富硒地瓜,桥头镇之二“绝”也。</h3> <h3> 桥头镇的另一特色农产品,是无核荔枝。全国只此一家,别无二品。据说,核心技术是由原先的镇人大副主席王廷标同志研究,并且申请了专利。无核荔枝质量优,价格高。因其种植技术含量高、周期长,目前还很难在农户中进行大面积推广。</h3> <h3> 陆侨公司,作为海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6000亩无核荔枝生态种植园,共种植12万株无核荔枝,年产量约300万斤。据陆侨基地党支部王槐吉书记介绍,公司采用“公司+农户”模式进行标准化生产管理。季节性临时用工约50万个工时,带动周边400多户农民发展农业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基地的石伟祥经理表示:陆侨集团未来会配合政府,将桥头镇打造成一个以养生、观光为特色的全域旅游小镇。相信这将大力促进当地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并带动创业发展。</h3> <h3>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年的朝中贡品,如今,已然进入寻常百姓家。但,无核荔枝却是荔枝中的极品。个大、肉厚、甜度高不说,其种植技术却是非常讲究的。据相关技术人员介绍:在整个花期过程当中,如果年度最低气温达不到13度以下的话,无核荔枝的第二年的挂花就会受到影响,生长期的挂果就会延迟一个月左右。除此以外,摘花、分果,诸多的田间管理也是十分讲究。</h3> <h3> 据介绍,以往无核荔枝,其产量根本不够上市的。往往还在挂果期间,荔枝就被各个方面订购完了。计划面市的无核荔枝,往往还不够政府接待部门、大型国企和上市公司收购用作礼品的。这两年,八项规定之后,政府接待部门和国营企业采购的少了,陆侨公司就可以有一定的数量无核荔枝投放市场了。国内市场主要是京津沪等大中型城市。国外市场主要是欧共体等国家。其价格也到了令人咂舌的地步。在公司的销售展台上,我看到一盒精包装的无核荔枝,12颗无核荔枝,售价是268元。可能是看出了我的惊讶。石经理笑着说:没办法,市场决定的。我们的无核荔枝,不仅中国,全球为独此一家。</h3><h3> 由此,将无核荔枝,称为桥头镇之第三“绝”,不枉也。</h3> <h3> 荔枝园中,举目望去,郁郁葱葱。荔枝园的土壤与沙土村的土壤不同,满山片野,都是那种泛着铁锈色红土。这种红土与北方那种褐色的土不同,所含腐殖质并不多。但由于这里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曾经经历过火山喷发而带至地表的大量的火山灰。所以,土壤中的微量元素相当丰富。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历史上血与火的洗礼,使海南这片富饶的热土上,流传着各种神奇的传说与故事,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认识。</h3> <h3> 桥头镇,已记不得是第几次来了。但,这一次却是认识和感受最多的一次。当下的脱贫攻坚,紧锣密鼓,热闹非凡。如若各地都能像桥头镇这样,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品牌经济产品。见贤思齐,人心图变。又何愁不能走上致富的康庄大道?</h3><h3>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隅,惟人德勤。桥头生态绿,玉包海鲜青。种养有名牌,采摘无下品。可以载县志,入典经。无巧取之豪夺,无吃拿之掠形。红土荔枝庐,桥沙地瓜亭。众生云:何贫之有?</h3><h3> 海南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在桥头镇这里,我看到了信心和希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