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杨浦区境内最早的近代纺织工业,源于清末兴起的洋务运动,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建有官督商办的包括上海机器织布局在内的棉纺厂4家,共有纱锭112392枚,占全市5家棉纺厂的80%和纱锭数的83%。另有缫丝厂4家,其中外资厂2家。</h3> <h3>在杨浦波阳路400号有一家老牌绒线厂,即英商密丰绒线厂,建于民国21年,民国23年投产。垄断世界绒线业名牌的“蜜蜂”绒线生产落巢上海,成立了英商蜜丰绒线厂中国分厂。该厂建筑由英人普伦设计,马海洋行承建,1959年由政府作价购买。后更名上海第十七毛纺厂。原英商密丰绒线厂(此为《上海地方志》上名称,又有称蜜蜂绒线厂,“蜜蜂”为英绒线名牌,后在上海生产的绒线用“三蜂”牌商标,质量决不逊色于原产地的“蜜蜂”绒线)在沪还遗留下三处人居住宅,分别为英国老板住宅、领班住宅和高级职员住宅建筑。这些建筑定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h3> <h3>1930年代上海棉纺业生产工艺流程自上自左起并条、粗纺、疏棉、细纱、摇纱、浆纱、整经</h3> <h3>在杨树浦日本人纱厂上班的女工们</h3> <h3>纱厂女工坐独轮车上班</h3> <h3>旧社会纱厂里的童工</h3> <h3>解放前,包身工的死亡率是很高的。上海裕丰纱厂一个名叫毛德祥的包工老板,包了一百多个包身工,三年中就死去了三十多人;那些在三年内还活着的,因积疾严重而以后陆续死去的也有不少。</h3> <h3>解放后纺织女工真正得以翻身当家做主人</h3> <h3>【解放初期】上海市四十个国营和公私合营的纺织厂、印染厂和纺织机械厂决定在第四季度中普遍地开展增产节约竞赛,争取在年底以前为国家增产节约二千八百亿元,超额上缴利润三千二百亿元。这是国营上海第二棉纺织厂第一棉纺工场条车小组工人操作的情形。他们保证执行新的清洁工作法,做到接头均匀,减少浪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