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余姚之罗江老街

四明山翁 赵建荣

<h3>  公元900多年前,距河姆渡遗址东北3公里多的芦江(今罗江),还是一片芦苇丛生的荒芜之地。大约在10多年之后,有一个叫罗甫的人,带着一大家子从桐庐避乱至此,看到这里水草茂盛,田野广阔,于是决定在此定居。此后,罗甫家庭在此开荒、种植……后来家庭变成了家族,罗姓越来越多,遂改芦江为罗江。这就是罗江得名的来历。罗甫因开基有功,被罗姓后人尊为罗江的始祖,还为他建祠于西罗浦。</h3> <h3>  罗江老街之直街。</h3> <h3>  罗江老街即古之芦江市,坐落在河姆渡镇的罗江村。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罗江市,县西南二十五里,月逢二、五、七、九日市。"一月中有市日多达12天,可见古时罗江市头之兴盛,难怪罗江市早就享有"慈南名集"的美誉。</h3><h3> 解放前的罗江老街以芦中亭为中心,主要是呈角尺形二段。东西向的称横街,自万隆老屋至芦中亭,长约100米。南北向的称直街,自芦中亭至仓基桥,长约40米。此外,仓基桥北临河一段及岳殿不到的地方还有一些单边店铺。老街总计有各种店铺30多家。</h3> <h3>  罗江直街保存至今的一排老店铺。</h3> <h3>  以前的罗江老街,每逢集市,商贩云集,东、西罗浦上商船进进出出,十分热闹。如今的老街,老店面大多已不再存在(村里已另建有市场),直街上保留至今的两排店面房,大多关门落锁,一派冷冷清清的感觉。老街上能让人留恋,能唤起人们记忆或乡思、乡愁的东西已越来越少,如横街上已看不出老店的痕迹,河道也早被填平。居住在老街上的新罗江人,从出生以来就设见过老街辉煌的一面,更谈不上对老街的留恋。</h3><h3> 人类历史的演变本就如此,不断地推陈出新,破旧立新。今天,我们面对老街的沧桑变迁,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我用文字和图片的记录来尘封历史,替代感叹,也唯愿后人能看到这些碎片式的记录,从中想象出罗江集市曾经有过的欢颜戚容。</h3> <h3>  直街北端的仓基桥头。</h3> <h3>  行摄罗江老街,最值得一提的是横街东首的万隆老屋。万隆老屋,俗称老万隆,是罗氏世居的宅院。老屋建于晚清,前后四进,砖雕、木雕、石雕"三雕"精美,栩栩如生,且体现浙东沿海地方特色与吉祥图案的完美结合,反映出建筑工匠的高超技艺。建造老屋的主人叫罗朝瑾(1819一1883),是罗甫第二十九世孙,字松盛,号伯瑜,又号蕴石。经商北京,封中宪大夫,晋中议大夫,可谓是集官商于一身。罗江罗氏在东罗桥东也建有宅院,因建造时间晚于万隆老屋,当地人俗称它为新万隆。</h3> <h3>  仓基桥,南北跨仓基河,单孔石梁平桥。东侧桥栏刻桥额:"仓基桥"三字。西侧桥栏曾刻有桥联:"桥对芦山千里月;船临泾浦万家灯。"据考证,清嘉庆三年以前已有此桥。</h3> <h3>  仓基河西段与仓基桥。</h3> <h3>  仓基河边的泊船码头。</h3> <h3>  仓基桥北的一条老弄。</h3> <h3>  图中右边的一根残存石柱,是原来横直两段老街交叉点上芦中亭的石构件。</h3> <h3>  万隆老屋朝南门头,上面的砖雕门额是"云聚星连"四字,含义是:宅第主人祈望财富如云般集聚,财运如星星般连亘。</h3> <h3>  万隆老屋东侧影像。</h3> <h3>  万隆老屋朝东门头,上面门额当年已作"四旧"破除,经我研究痕迹后认定为"斯美呈祥"四字。</h3> <h3>  万隆老屋门厅。</h3> <h3>  门厅墙墀上的砖雕是一幅《纳福图》。</h3> <h3>  主楼堂前两边的砖雕之一,中间是人物,边框纹中饰有"暗八仙"。</h3> <h3>  主楼堂前两边砖雕之二,中间人物,边框纹饰有蛏子、鱼、目鱼〈这是沿海特色,我在其他老宅砖雕中,还未看到个)及蔬果。</h3> <h3>  主楼雕刻精美的廊棚。</h3> <h3>  主楼西首,自成一院,其木雕花格窗内外两道,精致实用。</h3> <h3>  老屋门厅边的雕刻细腻的石构件。</h3> <h3>  老屋东侧门上的石雕雀替。</h3> <h3>  村东的东罗桥,东西跨东罗浦。该桥始建于明天启之前。</h3> <h3>  东罗桥北一段临河老宅。</h3> <h3>  东罗桥南的一株歪脖子老树,像一位老人,见证着罗江老街的历史。</h3> <h3>  此文,精选了我数次去罗江采拍的照片,有些照片可能已与现状有所不同,特此说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