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二中

行夫

<h3>  合川三江汇流的山水之城,巴人入川前为濮族人居住的地方。宋蒙时期,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在合川马失前蹄,鞭折钓鱼。由于蒙哥的阵亡,影响了蒙军对欧洲、非洲前进的步伐,从而改变了世界的历史。抗战时期民国政府迁都重庆,政界、军界名人在钓鱼城都留下诗词题刻,如蒋中正、孙元良等。既是对历史的凭吊,也是对当时大家的激励和战局的喻意。</h3> <h3>  国立二中坐落于合川蟠龙山濮岩定林寺,今合川濮岩路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内。国立第二中学建立于1937年12月,称国立四川临时中学。随后在1938年3月改为国立四川中学,1939年3月改名为国立第二中学,终止于1946年7月。</h3> <h3>  1937年12月,扬州沦陷,此前,时任扬州中学校长的周厚枢先生带领扬州中学的大部分骨干教师和学生西迁到合川,在那里新建中学,继续为学生们上课。后国民政府命名为国立二中,国立二中主要招收沪、宁、苏、浙、皖等省市的师生。</h3> <h3>  抗战前,社会上没有国立中学的建制,公立中等学校都是由地方管理,如省立、市立和县立。抗战兴起,为了鼓励东部地区的中等学校内迁,安置失学青少年,便首先在内地各省(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五省)设立国立中学,这原本是国民政府一种战时手段和应急措施。</h3> <h3>  从1937年底到1938年底,是抗战初期最困难时期,也是组建国立中学较混乱时期。由于许多措施均带有临时性质,最早成立的国立中学都是以学校内迁到某省来冠名,如东部某地的中学迁到内地某省,即命名为某省临时中学,如国立四川临时中学、国立贵州临时中学。由于"临中"给人以不正规的感觉,不久,教育部便明令取消"临时"二字,直接以省份命名了。</h3> <h3>  进入1939年,日寇在各个战场不断大举进攻,中国半壁河山陆续陷落,已组建的国立中学不得不再次或多次后撤,校名也就不得不一改再改。由于沦陷区的扩大,流亡学生不断增加,又成立了许多新学校。于是,教育部决定校名以收容多数学生所来自的省份命名,如国立山东中学、国立湖北中学等。但这种命名方式有时会自相矛盾,如从河南撤退到甘肃的中学,不论命名为河南中学或甘肃中学,都与已有的中学校名重复,只能取名国立河南、甘肃第二中学。仅从当时学校仓促取名也可看出战时教育战线是何等混乱。从1939年8月起,教育部决定国立中学不再以省名来命名,而改按成立时间的先后顺序,以数字命名。</h3> <h3>  1938年2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陈立夫颁发了《国立中学暂行规程》。1939年又规定,将内迁的中学按成立的时间顺序命名。从1938年到1942年,国民政府在抗战的大后方先后成立了22所国立中学。在现今重庆境内的有国立二中(合川)、国立九中(江津德感)、国立十二中(长寿)、国立十五中(荣昌)、国立十六中(永川)和国立十七中(江津白沙)。</h3> <h3>  除了教育部以数字命名的22所中学。还有以下"国立"中学。国立女子中学,因22所国立中学一般只招收男生,不收女生(或只招收少量的女生),1942年8月,在四川合江专门成立了国立女子中学。国立第二女子中学。是国立女子中学在贵州铜梓设立的分校,称国立第二女子中学。</h3><h3>  国立华侨一中,全面抗战开始后,日寇一面扩大侵略中国,一面挑唆东南亚国家反华排华,许多爱国的华侨青少年纷纷返国参加抗战。为收容大批华侨青少年,教育部于1940年开始,在云南保山建立了国立华侨一中。国立华侨二中,国立华侨一中成立后,在綦江建立国立华侨二中。国立华侨三中,在广东乐昌建立国立华侨三中。</h3> <h3>  抗战时期用"国立"字头的中学还有国立中央大学附中、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中、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中,在四川威远县静宁寺成立国立东北中学和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在云南昆明成立国立西南中山中学。</h3> <h3>  为什么这些中学叫"国立"呢?那是在当时十分拮据的战时财政体制下,政府对国立中学的办学经费实行国家和地方财政包干制,对流亡学生则实行全面的由国家供给低标准的免费教育(所以国立的大学也是这样)。实际上中国在1937年就实现了教育完全免费,还免费吃住。在流亡的路上有些学校还发盘缠。从小在我受教育中陈立夫、陈果夫都是坏得不能再坏的人啊!</h3> <h3>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是年秋教育部明令国立第二中学复员江苏,校内非江苏籍师生各回原籍,无家可归者则随学校复员,委派校长严立扬先生主持复员工作,并负责在常熟县筹建新校,以接纳国立二中复员江苏的师生,更名为江苏省立常熟中学,并明令严立扬先生继续担任校长。10月常熟中学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国立二中复员江苏省的师生相继到达常熟,11月初,校长严立扬先生偕同最后一批师生,并运载着国立二中原有的大量图书、仪器、档案以及在合川为常熟中学新制的教学和生活用具到达常熟。</h3> <h3>  国立二中迁常熟后留下的教师、学生与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立十七中合并而成现在的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在合川的校舍成为后来的合川师范学校。所以在扬州中学、常熟中学、西南大学附中、合川师范学校的校史中都有国立二中的影子。</h3><h3> 站在定林寺后山看路对面山上的濮岩寺。</h3> <h3>  国立二中诞生于国破家亡之时,成长在战火纷飞之际。筚路蓝缕,弦歌不绝,其辉煌的教育成果是现今中国任何一所中学无法比肩、超越的。在短短八年培养了15名院士,名人更是辈出。院士分别是汤定元、杨立铭、陶诗言、张效祥、吴良镛、黄宏嘉、徐皆苏、李德平、盛金章、尹文英、童志鹏、鲍亦兴、戴元本、高攸纲、王元。(原来的院士和现在作假的官院士是两个概念)名人如: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英语之父"许国璋教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锡铭、作家路翎等。这些仅是大陆这边,还有台湾和海外的未计。</h3> <h3>  谈到国立二中不得不再说一个人陈琏,陈琏是陈布雷的小女儿,陈布雷又是蒋介石的&quot;文胆&quot;,高级幕僚&quot;国策顾问&quot;、侍从室二处主任,还担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秘书长。素有&quot;国民党第一支笔&quot;之称。她在合川国立二中读高中时,中共地下党组织便发展她秘密入党。她高中毕业后即打算去延安,结果被周恩来、邓颖超劝阻,要她以大局为重,留在父亲身边从事地下活动。陈琏于1939年7月入党,同年20岁考入昆明西南联大。陈琏秘密活动的上级就是后来成为她丈夫的袁永熙。1942年转重庆中央大学至1946年毕业。于1967年11月19日自杀身亡,其父于1948年11月13日自杀身亡。</h3><h3> 陈琏和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乔石的夫人郁文是表姊妹。</h3> <h3>  现在的教育条件、环境比原来好多了,国家的综合实力更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教育始终是老百姓的一个痛。同在这个地方的老师同学又有多少可以和前辈比肩呢?而今的老师和学生一个是为了经济效益,一个是为了一张文凭,时逝势异,还是旁边园艺修剪师傅说得对,根本不是那个苗子,随便怎么修剪也成不了那个材。</h3> <h3>  参观完国立二中顺便也去看了一下濮岩寺,我想课余之际昔日的同学们也常来这儿走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