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这老头儿,嘿!</b><div><b><br></b><div><b> 每天早上五点半,我去森林公园跑步,都会听到有人从不远处的树林里唱戏,那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唱高调的时候,他拼命地向上挑——再向上——最终唱破了音,但还是在那个艰难的高调上喊完了词儿才下来;唱低音的时候,就像一个人站直身子把脑袋用力往下低——再往下——,终于,听不见了。他唱的绝不是京剧,也不是豫剧,从那微弱的伴奏上也判断不出是啥,大概是哪个地方的落子戏吧,挺原声态的,就像陕西的秦腔,虽然敲桌子打板凳的很热闹,但是咱欣赏不了,地域限制吧。</b></div><div><b>这位唱戏的老先生,或许是哪个剧团的演员吧,现在退下来了,还坚持做功课呢!我这么想。</b></div><div><b> 又过了几天,这老先生却唱起了流行歌曲,没错,是流行歌曲:</b></div><div><b>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b></div><div><b> 他依旧是以往唱戏的风格,时而高得“破音儿”,时而低得“窝脖子”,虽然有伴奏也全然不去理会,一首歌下来,大部分都没在调上,但他还是兴致勃勃,唱了一遍又一遍……</b></div><div><b> “嘿!这老头儿,差点儿被你蒙住了。”我不禁笑道。</b></div><div><b> 我想他一定是个犟老头儿,个儿不高,总是仰着头看人,眼睛不大,但满满的都是自信的光芒:“听听,不错吧?哼!”</b></div><div><b> 我爸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儿。</b></div><div><b> 前几年元旦,一所老年公寓组织节目演出,有一个熟人推荐我爸参加,我爸欣然前去跳广场舞,据说演得还不错。表演完了就拎着一床羽绒被回来了,说是发给他的奖品,还得意地从兜里掏出个优盘递给我:“人家还给录了像,插你电脑里看看!”我打开电脑一看,见爸爸果然活蹦乱跳地舞出了自己的风格,不到一分钟,周围五六位阿姨都下了台,只有他和那个熟人坚持到了最后。爸爸说,你看,还是我们的点儿快,她们这些妇女,跟不上。</b></div><div><b> 晚上没事,我经常去广场欣赏人家跳舞,我妈吃了饭就在北边儿做老年操,康斯百德什么的。那儿的队伍很庞大,老头老太太们都跟着节奏轮胳膊扭腰踢腿蹬脚,动作协调一致,就像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我爸却执意要去南边儿跳广场舞,那些都是年轻人儿跳的,节奏很快,没想到我爸跳的更快,连蹦带跳的跟别人都不一样。所以很快就成了焦点,人们总是小声议论:“嘿,这老头儿!”我妈总告诫我别去南边儿看:“万一碰见熟人怎么办!”</b></div><div><b> 但是后来我爸却结交了很多“舞友”,他们都说我爸精神头儿好,老顽童,跟大小伙子一样,全然不像六十多岁的人。</b></div><div><b>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广场北边儿我妈做操的队伍里多了一个特殊的成员,他是一个脑血栓患者,走路摇摇晃晃的,左臂也不能屈伸,他歪着头,斜着眼,努力地跟着队伍,随着音乐的节奏尽力做好每一个动作。每天都坚持到最后才离开。当别人把钦佩的目光送给他时,他总是冲着那目光点点头,亮出大拇指,好像在说“看看,还不错吧,哼!”</b></div><div><b> 这老头儿,嘿!</b></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