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圣地——清源山

潇洒男人

<h3>  清源山,国家重点5A级风景名胜区,山中泉眼诸多别称泉山,山下城市亦得名泉州,因山高入云又称齐云山,又因山顶三峰并峙也称三台山。最早开发于秦代,中兴于唐、宋,鼎盛于元、明、清,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从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遍布山中,尤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h3> <h3> 景区名头最大的当属老君岩的老子雕像。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中国古代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尊其为教主,奉其作品《道德经》为道教主要经典。老子雕像为宋代雕成,高5米多,宽7米多。石像头戴风帽,额纹清晰,双目平视,苍髯飞动,背倚青山,巍然端坐,显得离绝尘世,空山幽谷。</h3> <h3>  清源山道教遗存丰厚,种类众多,源远流长,这些弥足珍贵的人文胜迹与秀甲闽南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不遑多议的道教圣地。</h3> <h3>  清源山中的摩崖石刻多得数不胜数,据说达600多处,每一方石刻都有一段历史。张瑞图的"道教圣地",朱熹的"源头活水",俞大猷的"君恩山重"……还有无数的名人传说:欧阳詹、蔡襄、李贽、郑成功、施瑯……清源山,乃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活典。</h3> <h3>  天侣呈瑞。树根相盘,树身相拥,树技相绕,盘根错节,如胶似漆。须知这两棵一棵是榕树,另一棵则是重阳。历时三百多年,岂非一对忠贞不渝的情侣?</h3> <h3>  莲花池。池中石莲上漫步,宛若凌波仙子,当取步步生莲之意。看来,取意吉祥,古今同义也。</h3> <h3>  俗话说山多高水多高,在海拔600多米的山巅之上,竟然有一湾碧水,名为清源天湖。虽然没有长白天池的磅礴气势,却也妩媚动人。</h3> <h3>  因年高体弱,脚力不健,从天刚蒙蒙亮就起身,爬至山顶,己是天光大亮,我则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站在天湖边,清凉的山风吹来,通体爽泰。“面对此情此景,我想吟诗一首”,想起某小品演员的台词,令人莞尔。可我在天湖畔蹀踱良久,搜索枯肠,也只缕出两句:风榭无人飘碧湖,云岩有水浸苔花。</h3> <h3>  清源山中佛教遗存也很多,大雄宝殿、观音阁、弥勒岩等,位于势至岩的西方三圣殿,将佛教西方三圣置于同殿并立且直白命名,却着实不多见。</h3> <h3>  我游历过的寺庙宫观不很多却也不少,用大篆刻写的楹联,却是第一次见到。</h3> <h3>  面对米芾题刻的“第一山”,我有些惘然:清源山,没有华山的雄奇,没有泰山的巍峨,也没有黄山的云雾缭绕,更没有庐山的“飞流直下”,它何以冠以第一山的称谓,而却又少被质疑?……或许,或许是因道教圣存天下独步,或许因佛家寺院的年代久远,或许因唐代而建的伊斯兰圣墓,还有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想到这些或许,我霍然想通了:正是多种宗教文化的兼收并蓄,清源山才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名山。</h3> <h3>  清源山做为游览景区,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很难想像其鼎盛时期是怎样的景象。在百丈坪,我无意间扫视到一间残破的废墟。石顶己经垮塌,石墙己经残缺,惟有刻有对联的石柱完好无损,不由得让人嘘唏、猜想。</h3> <h3>  遥望清源山,坐在山脚下的民宿里,我心境恬然。虽然一夜酣梦中收到了数个蚊子赠送的“礼包”,痒痛无比,却改变不了清源山留下的美好。</h3> <h3>  清源山虽秀绝东南,名冠天下,外表却那么谦和,与山下因它而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一样,似乎并不想过份地张扬自己。也许只有那些愿意深入其中的有心人,那些历史文化的朝圣者,才能发现它无与伦比的独特价值,才能读懂它与众不同的文化符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