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埭美闽南传统村落

阿诺

<p class="ql-block">漳州市龙海区东园镇埭美古村是“闽南红砖建筑群”的典范,位于九龙江南溪河畔、沈海高速公路漳州港出口两公里处,环抱于鸡笼山、大帽山、峨山之中。古村四面绕水,古榕遍地。是漳州市龙海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素有“闽南第一村”的美誉。并分别被评定为国家级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p><p class="ql-block">这个魅力独特的村落已经存在500多年了,可是却一直不为外人所知。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个“世外桃源”才被外人发现。2009年初,马来西亚朋友符士光到中国上海办事,顺便到闽南一带走一走。符士光是摄影家,一次偶然机会途经埭美被眼前如诗如画的古村美景深深吸引住了,凭着他的专业敏感,他被这里的特色民居村落震撼了,随后拍了一些照片,发到网上,竟然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人,特别是许多摄影家都希望到实地来一睹这个人间仙境的风采。符士光因此先后两次带领马来西亚摄影家采风团来这里采风摄影。后来引起中央电视台的关注经采访和报道之后多家煤体跟进引起社会关注。埭美古村这个村落的名字一下子闻名海内外。</p><p class="ql-block">埭美古村是漳州市龙海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四周环水,“埭美水上古民居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它是在明朝景泰年间,已经有560年的历史了;第二个特点是它规模比较大总的有276座,第三特点排列整齐划一,新旧有序排列,硬山式燕尾脊建筑风格,是我们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代表之一;素有“闽南第一村”的美誉。</p><p class="ql-block">祖厝大多是典型的闽南四合院(二进四开间),这种房子采用木架结构,竹编墙体抹上纸根灰建造而成,专家称,此种建筑有利于防震,因此,埭美古民居群的古厝历经数百年、多次地震却屹立不倒,是闽南建筑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一条内河如长龙玉带般紧绕村庄,从空中往下看,整片古村恰似漂浮在河面之上,形成了“绿水绕村玉带环社”的独特景观。使埭美成为名副其实的“闽南周庄”。</p><p class="ql-block">埭尾村原来四面环水,水宽十几米到二十几米不等,它实际上像建在岛屿上的,水沟起着护村的作用,这不禁让人联想起烽火战乱的古代护城河。其中,49座明清时期的古代建筑,建筑体系为“九宫建筑”,即前排横向建造9座古厝,后排再对准前排依次向后建造,古厝旁边还附带着纵向排列的三排“护厝”,根据历史记载,“九宫建筑”体系是要有显赫官家背景的家族才能建造,可见,当时埭美家族是多么的显耀辉煌。如此建筑风格以及类似于护城河功能的环村河道有人称之为“水上皇宫”</p><p class="ql-block">在此发现之后埭美古村随之呈现于世人,并分别被评定为国家级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p><p class="ql-block">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对埭美古村保护性开发和修缮,福建省政府批复并原则上同意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龙海市东园镇埭尾(埭美)村保护规划(2014-2030年)》</p><p class="ql-block">保护层次和范围。核心保护区范围北至头前河,南至港内河,东至万丁河,西至港尾铁路,总面积约10.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北至村界,东至万丁河以东水系,南至埭美自然村村界,西至头前河分支水系,总面积约23.91公顷。环境协调区为建设控制地带边界之外200米~800米范围,北至笔架山脚,西至南溪沿岸,东至沈海高速,总面积约168.25公顷。至此这个硬山燕尾红砖文化的闽韵水乡,正渐渐成为人们放慢生活节奏休闲度假好去处。走进埭美古村,走进闽韵水乡,一个惹您乡愁的地方!</p> <h3>以下图片来自网络:</h3> <p class="ql-block">闽南传统民居,既有对称、严整、封闭的中国传统建筑“性格”,又具有华丽活泼的特征,以双燕归脊、马鞍脊、红砖瓦、曲屋面、灰白墙(或红砖墙)、石基座为主要建筑特色,建筑构件根据不同的位置或材质常常配以木雕、石雕、砖雕、剪瓷雕、泥塑(灰塑)、彩绘、拼花等精致巧妙的处理手法,内容丰富多彩,造型精美华丽、各具韵味。</p><p class="ql-block">传统村落保留比较完好的,除了这边的埭美村,还有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漳浦县的旧镇镇石牛尾村、湖西乡赵家城村和诒安堡等村落。</p><p class="ql-block">目前许多此类传统村落,村容村貌深受架空电力、电讯、有线电视缆线等近现代文明产物的影响,有待升级改造,排水及污水垃圾收集处置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升级完善。在旧村整改上,只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做到生活垃圾扫清楚、简易搭盖和违章建筑拆清楚、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摆清楚、雨水污水和不同垃圾的处置分清楚、破旧老房修旧如旧粉清楚,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在周边新村建设上,力求传承文化,发展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相信不久的将来,定会有更多更好的美丽乡村、富美乡村景象呈现在大家面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