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双铁姐妹花 粵海忠魂耀中华

两木也成林

<p class="ql-block">  20世纪20年代映像 - 陈铁军(坐)陈铁儿(站)合照铭:陈氏姐妹,祖籍佛山。为了信仰,共襄壮举:铁军文雍,刑场婚礼,天地同撼;铁儿林觉,托孤赴难,神鬼共泣。其情其义,其忠其烈,山河可鉴,日月相辉。其后人永记之。 (周文雍,开平人。林觉,又名林素一、林标馨,梅县人)。</p> <p class="ql-block">  在佛山五区最繁华的地段之一,有一栋始建于清代的三间二进院落式砖木结构建筑,静静坐落在高楼掩映的深处,它就是陈铁军陈铁儿姐妹的故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佛山市福宁路善庆坊陈餘慶堂(<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铁军陈铁儿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  陈燮君1904年出生在广东省佛山市一个华侨糖商家庭,妹妹陈燮元于1908年出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陈氏姐妹在家谱中的名字与出生和殁年日期:四女燮君(1904-1928);七女燮元(1908-1932)。</p> <p class="ql-block">  陈铁军当年绣的手帕,佛山禅城区博物馆的讲解员陈璐说:“就是一个小手帕,粉粉红红的颜色,很像我们现在的‘十字绣’,手工很精致。因为陈铁军是女孩子,所以母亲就教她们做手工,她和妹妹铁儿都会做。”</p> <p class="ql-block">  燮君的青少年时代,正处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年代。时代的革命洪流不断地冲击着佛山这个小城市,也把革命的曙光带给她们姐妹俩。燮君童年时,便要求家里送她上学,像男孩子一样读书。可是,那些子曰、诗云,并不是她要追求的知识。当1919年“五四”运动浪潮席卷全国时,许多青年学生从广州到佛山来宣传,十五岁的燮君拉着小四岁的妹妹燮元在街头听演讲、看传单。当时,有一支由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学生组织的宣传队,特别吸引着她。这些女青年大声疾呼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提倡男女平等,提倡民主和科学,像春雷一样唤醒了燮君幼稚而热烈的心。</p> <p class="ql-block">  1920年,佛山市出现了第一间新学制的女子小学,名叫“季华两等女子小学校”(现在已改名为铁军小学,位于广东省佛山市),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却又使很多人看不惯。旧脑筋的人在背后窃窃私议,说该校标新立异。陈燮君坚决要求转学,她的父亲是个开明的华侨,便答应她的转学要求。12岁的燮元与16岁的燮君一起成为这所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在这里,姐俩完成了新文化新思想的早期启蒙教育,为以后选择的道路奠定了基础。她们勤奋用功,不但在主要科目上,就连手工劳作都非常认真。至于那些新制度新课程,像穿制服,上体育课,一般家长都不大理解,认为穿布衫短裙,有失大家闺秀的体统。但是燮君带头参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燮君就读季华两等女子小学校时,校长郭鉴冰是她那届的年级主任,通过郭鉴冰的循循善诱以及一言一行的影响,她的求学意志非常强烈。陈燮君重笔讲述了郭鉴冰对其影响,令她认为“与入学前,判若两人”。</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郭鉴冰是民国时期佛山著名的教育家,因为目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开办的基督教会学校所进行的崇洋媚外的奴化教育,她与姑姑、侄女等人筹办了季华两等女子小学校。</p><p class="ql-block"> 通过郭校长的循循善诱,陈燮君的求学志向非常坚定。她借用孟子名言“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比喻郭鉴冰的教育理念,自感幸运遇到了一位好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季华小学礼堂奠基石,上面凿刻着创办人郭鉴冰郭淑真名字。</p> <p class="ql-block"> 燮君幼时由父母之命许配给佛山"何合记盲公饼店”的大老板为孙媳妇,何老板因重病要娶孙媳“过门冲喜”,燮君反抗无效,被逼过了门。后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燮君</span>抗婚赴穗求学,<span style="font-size: 18px;">燮元</span>十分同情姐姐争取妇女解放、婚姻自主的行动,并从家里供给自己读书的费用中拿出大部分来支援铁军,她们的三嫂也暗中资助陈<span style="font-size: 18px;">燮君</span>。</p><p class="ql-block"> 受姐姐和革命浪潮的影响,得知哥嫂将为她寻找富豪人家,陈<span style="font-size: 18px;">燮元</span>也坚决反对,并来到广州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广州一边读书一边参加革命工作。</p><p class="ql-block"> 陈燮元就是陈燮君的忠实追随者,她几乎是跟着姐姐的每一步走过来的,陈燮君在哪个学校读书,她就跟到哪个学校读书。还有她们大嫂的妹妹李淑媛,也是一个进步的女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少女时代的陈燮君</p> <p class="ql-block">  1921年,陈燮君考入了广州私立坤维女子中学,1923年,15岁的陈燮元也考入了坤维女子中学。</p><p class="ql-block"> 在坤维女子中学,燮君遇到了她后来走向革命的引路人,她的语文老师,被称为“革命三谭”之一的早期共产党人谭天度。燮君与同学组织“时事研究社”,研讨时事政治和革命道理,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p><p class="ql-block"> 该校学生多数是富裕人家的小姐,校长马女士提倡“三从四德”,禁止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活动。燮元很不满意学校的教育,常常找些课外书来阅读。正当燮元在各种政治主张中苦恼徘徊,未能辨别真谬的时候,燮君把从共产党员谭天度老师处借来的各种进步刊物--《新潮》、《新青年》《向导》等给她看,后来又介绍她参加由区梦觉等发起组织的进步团体“时事研究社”,学习《共产主义ABC)等革命书籍,讨论时事政治和中国革命道路等问题。燮元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 教育,政治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学时代的陈燮君</p> <p class="ql-block">  陈铁军和区梦觉-“同学•同志”</p><p class="ql-block"> 1921年,15岁的区梦觉考入广州坤维女子中学,与同学陈燮君等组织“时事研究社”,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并和进步同学一起反对妇女缠足和包办婚姻。1924年从坤维女中毕业后,俩人又一起考入中山大学。1926年1月,区梦党入党,4月,陈铁军入党,介绍人正是区梦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民国13年(1924年)坤维女中第二届初中毕业照,前排左二为陈</span>燮君,<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排右二为区梦觉。</span></p> <p class="ql-block">  谭天度和区梦觉-“师生•爱人•同志”</p><p class="ql-block"> 1921年,15岁的区梦觉考入广州坤维女子中学读书,她的老师谭天度是中共早期党员之一。在谭天度的耳濡目染下,区梦觉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从此走上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 谭天度与区梦觉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确定了恋爱关系,但是后来区梦觉去了延安,谭天度则一直留在华南,两地相隔遥远,而且音信不通,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情况。区梦觉一直在等谭天度,始终未嫁。解放后她回到广东时,谭天度已经重组家庭,所以他们始终无缘结婚,区梦觉也终身不嫁。</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区梦觉担任广东省委书记(另设有第一书记)、广东省政协主席等职,文革后担任广东省人大副主任。1992年,“岭南女杰”区梦觉因病去世,享年86岁。</p><p class="ql-block"> 1980年,谭天度在广州东山的永红新村家中接见了陈铁儿遗孤父子,区梦觉也在东山的省委宿舍大院家中接见了陈铁儿烈士遗孤父子。 二位前辈的亲切关怀让烈士亲属深受感动。</p> <p class="ql-block">  谭天度(1893-1999):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员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统一战线工作者,广东省政协副主席,1922年入党,1999年5月30日逝世,终年106岁。</p><p class="ql-block"> 谭天度是区梦觉以及陈铁军陈铁儿姐妹俩在坤维女中时的老师,也是她们走向革命道路的引路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谭天度和陈铁军-“师生•同志”</p><p class="ql-block"> 陈燮君平日的作风与言论,作为老师的谭天度都看在眼里,他认为陈燮君是个有抱负的新青年。便把陈独秀创立的《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推荐给了陈燮君。陈<span style="font-size: 18px;">燮君</span>看到这些书籍,如获至宝,这些苍劲有力的字语,像一条长藤一样,指引她前进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谭天度《与陈燮君晤谈有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展出的这份《自述手稿》仅有四页,毛笔写成,笔迹秀逸而有力,陈燮君从幼年写起,写下了20年的人生经历。</p><p class="ql-block"> 在《自述手稿》中,陈燮君写道:“余行年九岁,奉严慈之命,始入私塾。肄业稚气未除,曾不知读书之有益,加以资质迟钝,管教亦不良,忽忽八年,可谓之虚抛岁月而已。”</p><p class="ql-block"> “历一家庭,益知女子立足人间大不易事。非有过不去处,不宜如此暴露,不急谋有存之计,而倚赖他人讵获善果……”</p><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陈燮君经历了多番思想斗争。她在《自述手稿》中写道,不少同学因为读书期间结婚,而放弃学业……她内心如焚,曾想过辍学,但想到老师对她说的教诲“素以境遇自造”,她坚信,世上无难事,就怕人心不坚定。</p><p class="ql-block"> 18岁的陈燮君不断地思考:一个女子立足世间不容易,还是要想办法,继续读书的想法不断出现在她的脑海。</p><p class="ql-block"> 从内容来看,手稿并不完整,有缺失。写这份手稿时,陈燮君已有20岁,已经于1924年秋考入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文学院预科,完成了她不断深造求学的梦想,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1925年6月23日,广州各界群众在东较场举行援助上海五卅运动示威大会。与会者有各界团体共10万多人。会后,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共广东区委主要负责人陈延年、周恩来的率领下</span>举行示威游行。年仅17岁的陈燮元和陈燮君、区梦觉、杜君慧等人也在游行队伍中。</p><p class="ql-block"> 当游行队伍经过沙面英法租界对岸的沙基时,遭到英国水兵的排枪射击,停泊在白鹅潭的法国军舰也向游行队伍炮击,造成死50多人伤170多人的“沙基惨案”。陈燮元虽幸免于难,却目睹了帝国主义的狰狞面目,认识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能获得翻身解放,从此,她在燮君的带领下,更积极地参加革命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图为当日游行队伍,右图为“六•二三”沙基惨案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1924年秋,陈燮君考入广东大学文学院预科,次年秋,陈燮元也考入了该校理学院预科。</p><p class="ql-block"> 当时,校内各种思潮互相激荡,新旧思想斗争非常激烈。陈氏姐妹认真阅读进步刊物,参加各种读书会、辩论会、讨论会,一边学习一边传播马列主义和进步思想。陈燮君常常把进步的老师和同学带到佛山,宣传革命真理,又把一些同心的姐妹吸引到革命的策源地广州,和她们并肩战斗。区夏民、区梦觉都是她的亲密战友。李淑媛,是铁军大嫂的妹妹,一直和铁军姐妹干革命,后来也英勇牺牲了。她们在学校团结广大学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为广东大学撰写的校训,1926年7月12日,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p> <p class="ql-block">  改名--<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燮君•燮元”到“铁军•铁儿”,在这风云激荡的大革命时代,陈家姐妹完成了从“富家小姐”到“革命者”的思想蜕变。</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社会上的政治派别斗争直接反映到校内来。在学生中,代表左派的有共青团的外围组织“新学生社”;代表中间派的有“民权社”“民社“知用社”等;代表右派的有“国家主义派”、“孙文主义学会”;代表进步妇女的组织有“广东妇女解放协会中大分会”,代表资产阶级妇女的组织有“女权运动大同盟” 。右派组织的学生人数虽然不多,但有后台经常向进步学生挑衅,双方展开激烈的辩论和斗争,陈燮元面对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主动请教共产党员区梦觉,姐姐燮君也经常帮助她分析各种派别的政治态度和性质,带动她参加各种辩论会。燮元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进步刊物,积极参加各种随论会,讨论会,传播进步思想,宣传马列主义。</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女权运动大同盟”成员陈逸云,在女学生中散播:"现在不要提妇女解放了,造成女子痛苦的主要原因是男子的压迫”,“只要妇女参政,就能男女平等”。对这些谬论,燮元对之进行了坚决的批驳。燮元说:"现在是军阀的统治,提倡妇女参政,只不过是参军阀之政,这根本不可能达到男女平等。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推翻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妇女才能彻底解放。”燮元还与燮君和一些进步女生一起,揭露了“女权运动大同盟”和“孙文主义学会”“国家主义派”<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沆瀣一气,</span>破坏国共合作的罪行。在这场交锋中,陈逸云等理屈词穷,狼狈地败下阵去。&nbsp;</p><p class="ql-block"> 1925年,在选举全国国民外交后援会代表和出席全国学联会的广州学联代表时,右派学生蛮横地进行捣乱,在会场上用手杖殴打不同意选他们做代表的人。一天,学生会改选,当宣布选举结果是新学生社成员得数最多时,他们恶意咒骂,要求宣布选举无效,还挥动手杖乱打。其中一个女头目带头冲向主席台,妄图摇铃宣布散会,破坏选举。燮元和几个进步同学在燮君的带领下进行反击,把他们撵出会场,使大会按时胜利结束。在这次斗争中,燮君被打伤脸部,眼眶瘀血成块。她表示要铁了心肠,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而把原名燮君改为铁军。燮元也表示要铁了心肠,跟党干革命,而把原名燮元改为铁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26年4月,经由区梦觉介绍,陈铁军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经由陈铁军介绍,并经由中共中山大学文、理学院总支书记徐彬如签批,<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陈铁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入党后,党派陈铁儿协助铁军做学生运动和妇女运动的工作,当时,广州工农运动高涨,革命气氛活跃。铁儿虽然有肺病,仍然一面努力学习,一面做好党分配的各项工作。她不仅在中大校内活动,而且经常跟着铁军深入到工厂,到工人家中,到省港罢工工人的临时住棚里,帮助工人做家务;教他们唱革命歌曲,一起搞文化宣传活动,参加反帝示威游行等革命活动。</p> <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起政变。</p><p class="ql-block"> 4月15日,广州的反动军阀也开始全面“清共”。</p><p class="ql-block"> 这天凌晨,反动军警包围了中山大学学生宿舍,搜捕进步学生。当时,铁儿和铁军都在女生宿舍就寝,幸得常驻“广东妇女解放协会”机关的中共党员、“中大”女工沈倬清报信,才及时乔装离开学校,脱离虎口。</p><p class="ql-block"> 此时因难产留在广州医院的邓颖超,情况非常危急,中央传达指令必须马上撤退。周恩来随后给邓颖超发了一份电报,电报到了广州,辗转到了陈铁军的手上。</p><p class="ql-block"> 得到情报的陈铁军,不顾自己的安危,在千钧一发之际,又巧妙地装扮成富家小姐,铁儿扮成女佣,逃过军警的耳目,从城内跑到西关,冒着万难,成功帮助邓颖超安全登上开往香港的船,并由香港辗转安全回到上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5年,邓颖超到广州出任中共广东区委(即省委)委员兼妇女部部长</p> <p class="ql-block"> 广东地下党遭到破坏,陈铁军与党组织暂时失去了联系。为了躲避敌人追捕,她秘密地回到家乡。一直惦记着她的三哥见陈铁军回来了十分高兴,便劝导她说:“你现在的情况很危险,如果被警察抓住,可能连生命都保不住的。你还是去香港或者出国去读书吧,我给你提供费用,你应该多为自己今后的幸福和前途多考虑。”对于哥哥的好意,陈铁军理解但没有接受,她已经认定了革命的道路。陈铁军断然回答说: “正是革命到了紧急关头,才需要不怕危险的人。为大众的幸福而被杀头,也就是我的幸福。”三哥见陈铁军不为所动,就让小她四岁的妹妹陈燮元(铁儿)帮着去说服陈铁军劝她去读书。没想到陈铁儿早就受到陈铁军的影响,和姐姐一起投身到革命事业中。</p> <p class="ql-block">   党的“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中共广东省委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p><p class="ql-block"> 陈铁军接受新任务,和周文雍以假夫妻名义租房子,在广州建立地下市委机关,准备组织广州起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电影《刑场上的婚礼》剧照</p> <p class="ql-block">  不久,陈铁儿以女佣的身份也住进机关,协助姐姐与周文雍做交通联系工作。</p><p class="ql-block"> 陈铁军是中共广州市委秘书,积极贯彻起义的方针政策,草拟文件。陈铁儿担负宣传发动工作,写标语、拟传单。曾参与领导广州起义的聂荣臻回忆:陈铁军陈铁儿曾乔装成送菜的妇女,用菜箩给联队送运急需的长枪和手榴弹。</p><p class="ql-block"> 佛山作家任流说,陈铁军两姐妹的文笔在革命宣传中起了重要作用。“她俩有个特点,文笔很好,很多时候写传单都是两姐妹共同商量。在广州起义前夕很多的宣传单都是陈铁儿写的。陈铁军曾经有一篇文章《世界革命与民族革命之关系》。文章1926年在《广州民国日报》发表,引起了轰动,在社会、在学校都有很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电影《刑场上的婚礼》剧照</p> <p class="ql-block">  十一月,周文雍在组织工人示威游行过程中不慎遭到警察逮捕,所幸他没有暴露真实的身份,警察只是将他以游行工人羁押。陈铁军心急如焚,经组织安排她以“妻子”身份去探监,在送去衣物是同时偷着给周文雍一些红辣椒。周文雍不能吃辣,他强忍着吃了辣椒后脸上红肿起来,他就借机装作高烧一样胡言乱语和狱警大吵大闹。组织上事先已经疏通好了狱医,在狱医配合下监狱把他送进医院。地下党安排人员到医院摆脱看守的警察,将周文雍抢救出来。周文雍送回“家”中后,因受刑伤严重,陈铁军日夜精心照料,给他像妻子那样换药、喂饭,患难之中两人的感情日益加深,发展到不是夫妻但感情早已胜似夫妻。</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1月26日,成立广州起义的最高指挥机构-革命军事委员会,由张太雷、黄平(后叛变)、周文雍等3人组成。<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文雍还兼任工人赤卫队总指挥,领导7个联队和2个敢死队,共有6000多人。徐向前担任工人赤卫队第6联队队长</span>。参加起义的武装力量有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警卫团一部,叶挺担任起义军总指挥,叶剑英任副总指挥。聂荣臻当时担任广东省军委书记,在起义关键时刻给叶挺出谋划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广州苏维埃政府的红旗上,有陈铁军的针线,也有陈铁儿的针线。她俩带着女工们,日夜赶制红领巾,以作起义时的标志用。<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 珍藏于广州起义纪念馆的这条红布带,来自广州工人赤卫队第一联队第一大队中队长杨馨坤,当时被藏在陶罐埋在地下,直到1959年,才被其家属发现并捐赠给国家。在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它目睹了无数先烈们的前赴后继;在气象万千的新时代,它见证了红色血脉的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  周文雍书写的“广州苏维埃政府(部分复制)”(周文雍陈铁军纪念馆提供)</p><p class="ql-block"> 周文雍陈铁军纪念馆馆长刘锡初:“这几个字是周文雍写的,‘广州苏维埃政府’。当天起义完就成立了这个政府。”</p><p class="ql-block"> 记者:当时“广州苏维埃政府”这个牌子就挂在现在的广州起义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刘锡初:对,当时的公安局门口。</p><p class="ql-block"> 1927年12月11日,周文雍和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聂荣臻、陈郁等人一起领导了广州起义。</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2月11日,中共广东省委和广州市委发动了广州起义,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城市苏维埃政权“广州苏维埃政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州苏维埃政府旧址</p> <p class="ql-block">  广州起义是指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的反抗国民党右派的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p><p class="ql-block"> 广州起义最早打出“工农红军”旗帜。当年广州起义军民们自发手绘的镰刀斧头红旗,正是后来中国共产党党旗的最早图案式样。这一式样的确立,正是发生在起义前的广州。</p> <p class="ql-block">  广州起义由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而失败,共有近6000人牺牲,领导人中也有多人成为烈士。​</p><p class="ql-block">​​ 然而,革命烈士的鲜血终究不会白流,他们的理想与信仰,终在22年后得以实现,而他们的名字也将被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永垂不朽,万古长青!&nbsp;</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樊建川博物馆收藏的广州起义照片</p><p class="ql-block"> 樊建川:我手里有一批原版照片,是22年前北京拍卖所得。</p><p class="ql-block"> 这批照片共24张,拍摄于1927年的广州,摄影师应该是一位外国人,每张照片下方,均有英文注释。</p><p class="ql-block"> 这批照片的珍贵之处,在于记录了一场伟大的革命——广州起义。</p><p class="ql-block"> 从照片上,我们能看到近百名先烈的遗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27年12月11日,广州起义打响。铁儿奉命坚守秘密机关,坐在电话机旁,及时传达起义指挥部的通知和指示。</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广州起义失败了。铁儿在秘密机关及时转移、烧毁与起义有关的文件物品,直到上级命令撤退,她才跟着姐姐离开。</p><p class="ql-block"> 随后,陈氏姐妹隐蔽到香港,铁儿担任广东省委机关机要通讯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不久,为了恢复广州党的地下工作,部署新的战斗,省委决定派周文雍和陈铁军返广州,重建党的秘密机关,仍派铁儿当他们的助手,同驻秘密机关。因此,铁儿和铁军立即从香港返广州,在拱日路租了一间洋房住下,迎接"金山闲少"周文雍回来。</p><p class="ql-block"> 根据省委指示,1928年春节期间,要在广州发动一次叫做“春季骚动”的政治攻势。铁儿和铁军为了做好这次活动,积极进行联络和等款工作,春节前,她们冒着生命危险,扮成贵妇人回到佛山家里。此时,她们的父母已相继病故,三哥已家道中落,经济并不富裕。但其哥嫂在她们的影响下,同情革命,所以,她的三嫂便把家里的现款和借来的一张银单,共约二百元拿出来支援革命活动。铁儿姐妹俩在佛山秘密活动了几天,在大年初二(1月24日)回到广州。</p> <p class="ql-block">  年初五(1月27日)那天,由于广州市委发动“春节骚动”的传单落在敌人手里,敌人便在全市开展大搜查,白色恐怖更加严重。广东省委要陈铁军到香港汇报,陈铁军考虑到广州局势严重,她不能在这个时候离开,便让李淑媛到香港汇报。当天上午,广州乐安坊的一个秘密机关被破获,叛徒供出了陈铁军的活动据点。下午四时,国民党反动军警包围了住于广州荣华北街的市委机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文雍正好外出还没回来,陈铁军听到声音,知道不好,她马上让妹妹陈铁儿翻越阳台,被邻居掩护逃脱,自己冷静地留下在窗台上放置花盆,给周文雍发出危险的信号。但遗憾的是,周文雍并没有发现警告的花盆,当周文雍跨进门后,早已等候的特务一拥而上,两人一起被捕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广州荣华西街17号二楼,在老楼林立的西关并不起眼。这里阳台仅是木栅栏,看起来甚至还有些破败,然而在90年前,这里却是"刑场上的婚礼"主角周文雍和陈铁军的革命活动据点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8年2月6日,广州起义失败后,</p><p class="ql-block">他俩并肩走向红花岗刑场。</p><p class="ql-block">曾经,他俩假扮夫妻,</p><p class="ql-block">在出生入死中,萌生革命时代的爱情;</p><p class="ql-block">此刻,他俩面无惧色,仿佛下班去买菜。</p><p class="ql-block">刑场上,他俩决定弥补遗憾,举行婚礼,</p><p class="ql-block">他对法官说:</p><p class="ql-block">“我的妻子陈影萍是化名,</p><p class="ql-block">真名叫陈铁军,原是中山大学学生”;</p><p class="ql-block">他向周围的群众高呼宣告:</p><p class="ql-block">“我们要举行婚礼了,</p><p class="ql-block">让反动派的枪声作为结婚的礼炮吧!”</p><p class="ql-block">作为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死后,他的战友叶剑英、聂荣臻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狱中,他不屈不挠,在墙上刻诗明志:</p><p class="ql-block">“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p><p class="ql-block">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p><p class="ql-block">他叫周文雍,时年23岁,妻子24岁。</p><p class="ql-block"> —《中央电视台解说词》</p> <p class="ql-block">  在陈铁军和周文雍把生命献给党的最后时刻中,他俩在敌人的铁窗下照了一张合照。在这张留存于世的合影上,这对"共产夫妻"昂然并肩站立。周文雍表情严肃,大义凛然,只是由于遭受酷刑,手势有些不正常。站在他旁边的陈铁军则披着当时妇女流行的那种长四五尺的宽围巾,温柔地把头侧向自己的"丈夫"。这就是他俩留给党和人民的革命英雄儿女最好的纪念证物。</p><p class="ql-block"> 据陈铁军三嫂后来的回忆,照片上的枣红色大围巾是她亲手织送给铁军的,拍完照后,陈铁军便把这围巾塞给了衣着单薄的周文雍。正是这股爱意一直温暖着他踏上刑场。</p><p class="ql-block"> 陈铁军的侄女陈惠文告诉记者:“反动派不许亲人收尸,我的母亲黄汉兴(陈铁军的三嫂)花了数十银元,叫了一批人强行将烈士们的遗体抢回,才得以安葬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铁军、周文雍牺牲后的第二天,当时的报纸刊登了这张合影。为避免人们认为他们两人原来已是夫妻,报纸就在照片旁以陈铁军的口吻附加了一句话:“我们俩过去在一块工作,一直没有结婚,现在我们宣布举行婚礼。”照片和报道感人肺腑。聂荣臻看到后动情地说:“这就是我们的战友,那是刑场上的婚礼啊!他们的爱情在这个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聂荣臻把报道他们的报纸保留下来一直带在身上,直到长征途中与周恩来夫妇遇到,给他们看了报纸并告诉了事情经过,邓颖超悲痛万分、当场哭了。周恩来对周文雍比较熟悉,虽然对陈铁军不了解,但他们的事迹还是让他十分感动与难过,他感慨地说:他们爱情是“最纯真最高尚的爱情”。1962年,周恩来在一次与北京的剧作家谈话中提议,周文雍、陈铁军双双走向刑场,同赴死难,若将他们的事迹写成一场戏会是很感人的。不久,相关作品陆续涌现,并改编成影视、话剧等广泛流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征路上的周恩来聂荣臻</p> <p class="ql-block"> 2009年9月14日,陈铁军和周文雍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粤剧《粤海忠魂》剧照</p> <p class="ql-block">  《刑场上的婚礼》,让周文雍与陈铁军这两位革命烈士被人传诵,但很少有人知道,陈铁军的妹妹陈铁儿,同样是一位女中豪杰:陈家姐妹不仅同时加入革命,同样爱上志同道合的革命人士,还都在24岁这个最美的年华时候被杀害,英勇就义,犹如两朵并蒂红棉花,永远新鲜、红艳,绽放在祖国高洁无边的蓝天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仆后继</p><p class="ql-block"> 亲人与战友的离去,党组织被破坏,对陈铁儿的身心打击很大,原本有肺病的她病情加重,如此糟糕的境况并未让她灰心丧气、意志消沉。脱险后回到佛山家里,哥哥劝她留下来,不要重复铁军的路,陈铁儿毅然回答道:"我的一切都是党的,我要用我的鲜血迸射出革命的火花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她常给家人讲述铁军被捕、牺牲的经过,并教育鼓励侄儿要努力学习,长大了像四姑姐(即铁军)那样坚强、勇敢、不怕牺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一个月后,她又回到香港,广东省委安排她在机要室工作,机要工作经常通宵达旦,她的身体更虚弱了,但她仍带着重病坚持写《悼周文雍同志》一文,发表在1928年党的机关刊物《红旗》周刊上,在这篇文章的最后部分,陈铁儿大声疾呼:“要继续烈士的精神,要替烈士报仇,同志们努力!努力!我们的子弹要紧紧描准敌人!”她还抱着极大的热情,写了一个剧本,描写姐姐铁军与周文雍的生活战斗,以表达对他们的敬仰和深深的爱。</p><p class="ql-block"> 邓颖超同志很怀念陈铁儿,1977年,她还托人转告电影《刑场上的婚礼》剧本作者:她曾读过陈铁儿写的脚本,从中知道她们的家庭出身,要他去广州时,设法寻找这个剧本。</p> <p class="ql-block">  铁儿除奸</p><p class="ql-block"> 在香港,她遇到了中共党员、海员工运领导人林素一。</p><p class="ql-block"> 1929年间,因为党内出了叛徒,许多机关被敌人破获,不少英雄儿女被引渡回广州壮烈牺牲。为了惩治叛徒,加强特工工作,党内派出林素一为特工科科长,陈铁儿为特工科副科长,共同研究了叛徒活动的规律和范围。</p><p class="ql-block"> 两人研究后决定由陈铁儿亲自出面,引蛇出洞。特工科预先在九龙偏远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子,陈铁儿按照计划故意在叛徒出没的地方活动,引起叛徒的跟踪,陈铁儿故意时快时慢、时隐时现,把叛徒引至那埋伏好的房子,终于把叛徒揪了出来。林素一和陈铁儿的杰出工作得到认可和赞扬。</p> <p class="ql-block">  铁儿托孤</p><p class="ql-block"> 二人在革命中互生爱慕,于1929年结为夫妇,据铁儿三嫂回忆:“娘家给了七妹(铁儿)结婚费用300块银元,她全部捐给了党组织”。次年得一子。由于广州国民党当局与港方勾结,疯狂搜捕共产党人,陈铁儿不得不把出生不久的儿子送往梅县乡下,交由孩子的奶奶抚养,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风雨如磐的香港、广州。</p><p class="ql-block"> 当她返回香港后不久,情况更加紧张了,不少在港的共产党员遭到逮捕,陈铁儿立即提出将党的一批机要文件,转到区梦觉同志住处。同时又与丈夫林素一共同写了一批平安信,交给在港的好友,让他按时给梅县老家发信,免得老人与幼儿牵掛。</p> <p class="ql-block">  獄中斗争</p><p class="ql-block"> 没过多久,不幸再次降临。1931年底,又是叛徒出卖,陈铁儿和丈夫同时在香港遭捕,被关押在香港荔枝角监獄,第二天即引渡到广州。反动派得知陈铁儿是陈铁军的妹妹,当即就要处死她与林素一。当时铁儿<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已7月怀胎,</span>反动派害怕民众舆论,先行处决了林素一。</p><p class="ql-block"> 不久,陈铁儿在狱中产下一女婴。被獄中难友称为“监獄之花”,婴孩的啼哭声给整个监獄带来一种生的欢乐。陈铁儿更无比疼爱这个出生在黑牢的宝贝,她渴望寒砭肌骨阴森可怕的黑夜快快过去,让小宝贝平安出狱,去享受充足的阳光,去与他的小哥哥团聚,未来美好的世界应该有小宝贝的一份。</p><p class="ql-block"> 但是她没有丝毫的动摇、妥协。</p><p class="ql-block"> 在用尽各种手段威逼利诱不见效果之后,反动派丧心病狂,竟然将给陈铁儿治病的药,喂给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吃。</p><p class="ql-block"> 可怜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几天,竟被活活药死。</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的陈铁儿,肝肠寸断。</p><p class="ql-block"> 她的眼中已经没有了泪水,她的心碎了,她的心在流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 1932年4月11日(农历3月6日),陈铁儿被押到姐姐陈铁军牺牲的红花岗刑场,英勇就义,年仅24岁!<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佛山的娘家人把陈铁儿夫妻安葬于广州市登峰路保鸭池的山岗上(后由于战乱,烈士忠骨已无从寻找)。</span></p><p class="ql-block"> 多么美好的芳龄、充满青春与幻想的年华,她只留下一个仅有两岁的小儿子,跟着乡下的老祖母相依活命。过着凄苦的生活。过了若干年老人去世:带着对儿子儿媳的深深挂念,带着对年幼孙儿的万般不舍,老人死不瞑目。然而, 她万万没想到:她的素儿和铁儿,早已长眠于九泉之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陈铁军(陈燮君1904-1928)陈铁儿(陈燮元1908-1932)姐妹俩:她们的芳华定格廿四春秋,她们的英名永存国家记忆。她们的鲜血绽放红棉似火,她们的忠魂熔铸巍巍丰碑。</span>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陈铁军和周文雍以“同志•爱人”的主旋律奏响了“刑场婚礼”的主题乐章;陈铁儿以“胞妹•同志”的协奏曲演绎了“托孤赴难”的华彩乐段,把这曲“百年征程,铿锵玫瑰”的英雄交响曲推向最高潮:悲壮中不失浪漫,窒息中看到希望!</p><p class="ql-block"> 陈铁军周文雍,陈铁儿林素一,用自己的爱与信仰,在百年党史中书写了不朽的极致浪漫。他们在年纪轻轻时就告别人世,但他们并不孤独。他们是播火者,他们倒下之时,他们的同志前仆后继,已在中国大地上点燃了星星之火,未来,星火燎原,不远处,一个新中国!</p> <p class="ql-block">  先烈回眸应笑慰 生生不息后来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林觉陈铁儿烈士儿子的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 烈士后人概况</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四代共产党人之家,共产生了9位共产党员,以及全国优秀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第三代、四代大都毕业于985、211大学以及香港的著名大学,许多还拿到了硕士学位,第五代也正在健康成长。其后人现分布在京沪广深梅、香港以及美国等地。</p> <p class="ql-block">  在祖父祖母(林觉陈铁儿烈士)遗像前,听哥哥讲那过去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为筹建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2007年5月受全国妇联委托,广东省妇联向烈士后人征集陈铁儿烈士证书原件,并将复制件及捐赠证书颁发烈士亲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