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三十年祭

为之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一、端午诗稿手稿ps图</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今年端午是先父三十年祭日,我为此作祭诗一首——</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又向门前插艾条,端阳祭父动儿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殚心才见脱贫日,瘅疾无缘享寿桃。</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遗产唯留忠朴厚,家风长继俭勤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卅年何以报恩泽?洒泪而今唯浊醪。</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二、先父四十年祭诗稿手稿ps图</h3>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三、仿作当年祭祀灵堂图<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h3> 当年,在为先父守丧期间,我曾精心制作一本《先父纪念册》。当时所有先父母及家族的有关资料都记载在册。此纪念册一直是由先母保管的。可惜后来先母来我处时没有带来,现已不知所终。近年来,我一直有为先父母作电子版纪念册的愿望,现决定先作先父的纪念册。可惜,目前的资料实在是太少了。只能暂时作一个初稿,待以后不断补充完善。<h1></h1><h1><br></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先父生平简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style="text-align: left;">&nbsp; 我在当年先父治丧期间曾作一幅挽父联,现补书如次——&nbsp;</h3>&nbsp;<br><h3 style="text-align: left;">父归何处?望潇湘投粽、吴越竞舟。高咏九歌招魂魄;</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我继开来!看勤俭传家、忠诚敬业。共襄四化献青春。</h3></h3><h1><br></h1> <h3>  图四、《当年挽父联》补书手稿ps图</h3><h3><br> 总结先父的一生,恐怕只能用“极平凡”三字来概括。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先父在儿女中的神圣地位。现根据所能记忆的先父生前口述,他的大概经历是这样——<br>  先父讳德法。出生于皖寿县一个极其贫困的农民家庭,在兄弟六人(四弟早夭)中排行老三。二十岁前因父母病故无以营生,兄弟便合计来马鞍山投奔族叔沈兰早、沈兰秀兄弟。来马鞍山后,从为族叔打工到在码头作搬运工,最后由港务局转调至十七冶工作至退休直至逝世。<br>  关于这一段历史,我尚留有当年为先父填表时(那时经常填表)的记录可供参考。 </h3><h1></h1> <h1></h1><h3 style="text-align: left;">&nbsp;图五、为先父填写的履历表资料(填写于1977年6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六、为先父填写的履历表资料ps图</h3>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七、先父不同时期所获奖的笔记本</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在搬运公司工作期间获奖笔记本封面及笔记本扉页</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港务局工作期间获奖笔记本</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在十七冶工作期间获奖笔记本扉页(页面已损坏)</h3><h1><br></h1> <h3>  先父目不识丁!这是写在《先锋》笔记本中的目前我所能看到的唯一的一页先父的手迹。当是解放后扫盲运动中的作业。可惜他没有也不可能有条件继续学习!</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先父忠厚朴实,一生获奖无数,这是唯一一张因夹在笔记本内才得以保存下来的1953年的喜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喜报局部放大:<br>&nbsp;</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right;">中国五金冶炼工会马鞍山矿区委员会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启 五三年</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nbsp;&nbsp;&nbsp;&nbsp; 但是先父最后还是被一纸矽肺诊断书击倒了。根据先父的回忆,他从日伪时期到退休前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和粉尘打交道。从搬运工期间的往船舱里搬运硫磺矿,到十七冶期间的磨砖工。</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矽肺似乎困扰着他的一生。但先父最后是逝于胃癌的。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先父一生实在是太艰辛了。以他每月48元工资养活六口之家,其负担可想而知。在我们的记忆中,他就是咸菜伴随终生。至于他当年在码头上干搬运工时的艰苦的程度,更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八、1981/10/16的矽肺病诊断书</h3><h3><br> 熟悉的人都说我逼肖先父。我今生年正是先父卒年!今揽先父绝照,能不凄然!</h3> <h3>  这可能是我们家唯一的一张全家福了。可惜照片的破损恰在我的脸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马鞍山沈氏源流<br>&nbsp;<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我父辈兄弟五人来马鞍山近八十年来,目前已经繁衍至第四代约四五十人。由于我是在马鞍山出生的,对沈氏的源流关系只能依据父辈的口口相传作个粗略的记录。</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按父辈中唯一有文化的六叔沈德睦介绍:我们寿县沈氏系明朝富可敌国的沈万山的后代,而我们寿县的一世祖系当年因避灾祸迁来寿州并就此定居繁衍 &nbsp;。据介绍当年称一世老祖归葬地为“苏州坟”。坟地有公田并由专人耕作,收入用于祭祀活动开支。故每年祭祀都很隆重。父辈们幼时都曾经参加过祭祀活动。关于我们祖籍源流,我也通过从老家走出去的贤侄沈新的介绍得到证实。他告诉我,我们寿州沈氏的郡望为“吴兴郡”,堂号为”“怀德堂”。这也证明寿县沈氏是源于江浙地区的。</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至于我们马鞍山沈氏与寿州的源流关系,恰巧,我在上世纪七十年曾按父辈的口述作了一个简图。</h3> <h3>  我亦试按原图PS出略表。<br> 这一份略表从曾祖沈年斗以上的记载,只能作为参考,倒底追溯几代到一世祖,都无以为据。我1988年回寿县时,据说老家家谱还在,但可惜没有看到。<br>  目前与我们比较明确的直系亲源关系是,当年在谢墩公社的沈德胜、沈德宝、沈年昌、沈昌英等是我们父辈的堂兄弟(妹)。按照父辈的说法,即“一般重”。</h3><h3> 那时老家经常有亲戚来访。我们至今都很难记住他们与我们的家谱因缘。恰好在作本篇时,我查到了当年的邵店公社的沈德本、沈德春、沈德义、沈德根兄弟的记录。这是他们在七十年代来我处探亲时记录的。亦按照父辈的说法,他们是父辈中未出五服的亲缘较近的一支。</h3> <h3>  根据当年寿县邵店公社亲戚来马时对他们家族成员的记录。他们有一支迁入来安县。</h3> <h3>  而我们曾祖父沈年斗这一系的谱系关系则较清晰了。</h3> <h3>  现亦试以PS作家谱图(以上世纪七十年代记录为准)。<br>  关于我们寿州沈氏的谱系。父辈口述的我们上下十代的辈分是:“兰德维国瑞,鸿学敬家声”。由于是口述未必准确,我曾经向沈新问询。后经沈新让炎刘老家确认的准确辈分是:“年昌为国瑞,鸿业庆家声”。<br>  此谱系虽与我的记载稍有出入,但似无大碍。其中“德”字辈后来确有改为“昌”字辈的情况,但都是将“昌”字移至第三字。如我五叔沈德昌、堂叔沈年昌、沈福昌即属此类。<br>  但此排序中祖父辈的“年”字肯定有误。因为我们的祖父辈都是“兰”字辈。如按此排序,则我们的曾祖父“沈年斗”则有窜辈之嫌。另外我堂叔“沈年昌”也有窜辈之嫌。关于这个问题,我把沈新的回复也附在这里作为参考——<br>&nbsp;<br>  可能分支后有变化了!炎刘这边我们是“国”字辈(指沈新),上面是“为”字辈,我爸爸用的是“维”,沈维刚,我爷爷是沈庆昌,叔爷爷沈其昌,上一辈是“年”字辈,炎刘这边现在有个公墓,沈家逝世的人,都迁移到此处了!都有墓碑记载。<br>&nbsp;<br>  本人属“为(维)”字辈,虽然我出生在马鞍山,但对祖籍地寿县始终怀着虔诚的感情!父辈与老家亲友的热情交往也深深地感染着我们。那时,哪怕家里再艰难,也要尽力给予老家的亲戚们适当的照顾和接济。在先父去世的第二年(1987)的清明期间,我也随先母、大伯父、二伯父一起,回了一趟寿县,完成了先父后来因病未能还乡的遗愿。在老家,我们祭拜了先祖沈兰分兄弟坟,并为他们扎了灵。活动十分隆重(老家称为‘‘排暢’’)。我们也探访了沈德胜、沈德宝、沈年昌诸堂叔、沈昌英堂姑及维珍、维多、维华、维忠等我们的同辈祖弟们,感受到亲人们纯朴的乡情。<br>  时光荏冉,我如今也已经成为当年我父辈那样的老人了。面对老家亲戚们对我们马鞍山沈氏返乡的热情期待,总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复杂感情——此生若不能再回一趟老家,那将抱憾终生。<br>  最后,就以我当年回故乡时所作的《寿州行》一诗作为本文结束,籍以表达我对故土的怀念之情——&nbsp;</h3><h1></h1><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寿州行诗稿手稿ps图。</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此诗曾在返马后寄赠外甥杨军。此为2007年修改后作为《乡思二首之一寿州篇》的诗稿手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民风村俗尚依稀,相忆清明祭祖时。<br>赵壁巷前怀救驾,宾阳楼上溯攻池。<br>寿州三日寻乡梦,马市百年生客思。<br>还待春风拂柳日,重来古楚赏雄姿。</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丁酉端午日沈为平并识于广缘斋</h3>